第536章 決策者的觀念
折服大小喬,三國第一虎將 作者:迷惘的灰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王安石的話音一落,房玄齡也是皺了皺眉頭,向秦牧進言道:“陛下,臣以為王相所言極是。”
“陛下你曾說過,攘外必先安內。這內部尚且不安定,更何況是攘外?”
“太尉這般,難免有些急於求成了。”
“不如等太尉肅清了綏遠都護府境內的叛亂,整合了人心之後,再談論西征也不遲。”
杜如晦點了點頭道:“陛下,臣的意見,跟王相、房大人是一樣的。”
“如果陛下非要支持太尉再次西征,則必須要從國內再度調兵遣將。至少八萬的兵馬,是少不了的。”
“然,請恕臣直言,眼下朝廷也是多事之秋。”
“倘若再次調兵遣將,發動西征之戰,取之何益?”
“朝野上下,對陛下一味地開疆拓土,占領那些不毛之地,其實心裏都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
有些話,杜如晦也不敢說得太過清楚。
其實,秦牧自己也是知道的。
不止是朝野上下的官吏、士子,就連鄉野之民,普通百姓都在議論紛紛,說秦牧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就跟昔日的秦始皇、漢武帝一樣。
對此,秦牧能解釋嗎?
不能解釋。
他也不屑於去解釋。
他秦牧的功過是非,交給後人評說就夠了。
畢竟他現在幹的事情,有可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秦牧又把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
王猛訕訕一笑,聳了聳肩道:“陛下,臣也認為這個時候發動第二次西征,時機未到。”
“太尉他們估計是被安息人打出了火氣,這才有如此想法。”
“……”
秦牧沉默了。
他知道,李靖從來都不是那種會意氣用事之人。
隻不過,李靖是執行者,而他是決策者。
就所處的位置來說,可能李靖更加合適作出決策。
畢竟李靖就在前線,而秦牧他們身處大後方。
既然李靖提出了如此請求,就證明他有把握滅掉安息帝國。
秦牧也相信李靖有這種能力。
隻是作為皇帝,秦牧必須要從全局來考慮,具備一定的大局觀。
萬一李靖率軍滅掉安息帝國之後,迴過頭來卻發現把剛剛設立的綏遠都護府搞丟了,西征軍團連退路都沒了。
為之奈何?
這可是非常複雜的事情。
要知道,安息帝國,又名帕提亞帝國,可是跟漢朝、貴霜、羅馬相提並論,雄據中亞的大帝國,也不是那麽好招惹的。
“那嶽飛請命北征通古斯的事情?”
王安石倏然一笑道:“陛下,嶽飛將軍北征之事,卻是無妨。”
“對於通古斯,臣等了解不多,但是料想,不過是一些蠻族罷了。”
“想必以鵬舉將軍的能耐,帶上一兩萬騎兵,就可以橫掃通古斯了。”
秦牧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對於嶽飛的能力,他還是信得過的。
通古斯,其實是西伯利亞一帶,也就是遠東地區。
常年氣候寒冷,不適應耕種,估計定居在那裏的人口也不多。
這種地方,其實秦牧都瞧不上眼。
怎奈何,通古斯的地下礦產資源很是豐富……
當然了,現在的秦牧也用不上那些礦產資源,不過地方也要先占領下來,標上大魏帝國的字樣,宣示主權。
有的時候,開疆拓土其實很簡單。
可能不需要動刀子,不需要殺人,把旗子插上去,宣誓土地的所有權就好了。
至於實行占領?
那種常年冰天雪地,鳥不拉屎的地方,估計也不會有人願意去的。
饒是如此,哪天秦牧的興致一來,把罪犯流放到通古斯一帶種土豆,還是可以考慮考慮的。
嶽飛估計也是看見李靖、薛仁貴頻頻建功立業,都已經被封了郡公,不甘落後,這才請命北征通古斯的。
……
時間進入七月中旬。
就跟秦牧預料的一樣,各地的災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製,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先是一開始的濮陽、巨野一帶發生嚴重水災,黃河決口,接著是青州的濟南郡、平原郡發生嚴重蝗災。
連帶著,冀州的常山郡、中山郡、巨鹿郡都發生了旱災,而且兗州水患,因為黃河決口得不到控製,所以蔓延到了陳留、濟陰、山陽三郡……
此時,在千秋萬歲殿中,秦牧正在跟群臣一起商議賑災的事情。
災情如此嚴重,誰也不敢等閑視之。
“兗州水患,青州蝗災,冀州旱災。諸位,今年真是我大魏的多事之秋也。”
坐在龍椅之上的秦牧,環視一周之後,眯著眼睛道:“然,現在不是感慨的時候。”
“如何緩解各地的災情,並賑濟百姓,請諸卿商議,拿出一個章程來。”
隨著秦牧的話音一落,中書令王猛就首先手持牙笏,站了起身,向秦牧躬身行禮道:“陛下,臣認為,蝗災、旱災,賑濟之事可以稍緩,畢竟臨近的州郡,還有屯糧,可以就近接濟。”
“如何治理兗州的水患,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這一次的兗州水患,蓋因為黃河決口之故,禍及到了陳留、濟陰、山陽三郡數十萬百姓。”
“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餓殍千裏,有倒懸之急也!”
“災情十萬火急,所以朝廷已經吩咐各地臨近的州郡,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然,臣以為這樣還不夠。”
“此番兗州水患,黃河決口,對朝廷,對我等,皆是一個莫大的教訓!”
頓了一下,王猛的臉上出現了一種沉痛的神色,歎道:“曆代以來,黃河水患,是讓人十分頭疼的問題。”
“古代有大禹治水,有夏、商、周三代,及至秦、漢,無不為黃河之患所害。然則,黃河之患,自始至終都未能根除,隻能疏通、修繕。”
“陛下,臣等總結了一番此番黃河決口的前因後果。”
“接連不斷的暴雨,這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問題,還屬黃河淤泥阻塞,以及河道年久失修。”
“因此,臣竊以為,朝廷應當即刻組織人手,調撥石材木料,以及一切所需之物,疏浚並修繕河道,以求黃河沿岸百姓,再無水患之苦難!”
“陛下你曾說過,攘外必先安內。這內部尚且不安定,更何況是攘外?”
“太尉這般,難免有些急於求成了。”
“不如等太尉肅清了綏遠都護府境內的叛亂,整合了人心之後,再談論西征也不遲。”
杜如晦點了點頭道:“陛下,臣的意見,跟王相、房大人是一樣的。”
“如果陛下非要支持太尉再次西征,則必須要從國內再度調兵遣將。至少八萬的兵馬,是少不了的。”
“然,請恕臣直言,眼下朝廷也是多事之秋。”
“倘若再次調兵遣將,發動西征之戰,取之何益?”
“朝野上下,對陛下一味地開疆拓土,占領那些不毛之地,其實心裏都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
有些話,杜如晦也不敢說得太過清楚。
其實,秦牧自己也是知道的。
不止是朝野上下的官吏、士子,就連鄉野之民,普通百姓都在議論紛紛,說秦牧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就跟昔日的秦始皇、漢武帝一樣。
對此,秦牧能解釋嗎?
不能解釋。
他也不屑於去解釋。
他秦牧的功過是非,交給後人評說就夠了。
畢竟他現在幹的事情,有可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秦牧又把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
王猛訕訕一笑,聳了聳肩道:“陛下,臣也認為這個時候發動第二次西征,時機未到。”
“太尉他們估計是被安息人打出了火氣,這才有如此想法。”
“……”
秦牧沉默了。
他知道,李靖從來都不是那種會意氣用事之人。
隻不過,李靖是執行者,而他是決策者。
就所處的位置來說,可能李靖更加合適作出決策。
畢竟李靖就在前線,而秦牧他們身處大後方。
既然李靖提出了如此請求,就證明他有把握滅掉安息帝國。
秦牧也相信李靖有這種能力。
隻是作為皇帝,秦牧必須要從全局來考慮,具備一定的大局觀。
萬一李靖率軍滅掉安息帝國之後,迴過頭來卻發現把剛剛設立的綏遠都護府搞丟了,西征軍團連退路都沒了。
為之奈何?
這可是非常複雜的事情。
要知道,安息帝國,又名帕提亞帝國,可是跟漢朝、貴霜、羅馬相提並論,雄據中亞的大帝國,也不是那麽好招惹的。
“那嶽飛請命北征通古斯的事情?”
王安石倏然一笑道:“陛下,嶽飛將軍北征之事,卻是無妨。”
“對於通古斯,臣等了解不多,但是料想,不過是一些蠻族罷了。”
“想必以鵬舉將軍的能耐,帶上一兩萬騎兵,就可以橫掃通古斯了。”
秦牧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對於嶽飛的能力,他還是信得過的。
通古斯,其實是西伯利亞一帶,也就是遠東地區。
常年氣候寒冷,不適應耕種,估計定居在那裏的人口也不多。
這種地方,其實秦牧都瞧不上眼。
怎奈何,通古斯的地下礦產資源很是豐富……
當然了,現在的秦牧也用不上那些礦產資源,不過地方也要先占領下來,標上大魏帝國的字樣,宣示主權。
有的時候,開疆拓土其實很簡單。
可能不需要動刀子,不需要殺人,把旗子插上去,宣誓土地的所有權就好了。
至於實行占領?
那種常年冰天雪地,鳥不拉屎的地方,估計也不會有人願意去的。
饒是如此,哪天秦牧的興致一來,把罪犯流放到通古斯一帶種土豆,還是可以考慮考慮的。
嶽飛估計也是看見李靖、薛仁貴頻頻建功立業,都已經被封了郡公,不甘落後,這才請命北征通古斯的。
……
時間進入七月中旬。
就跟秦牧預料的一樣,各地的災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製,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先是一開始的濮陽、巨野一帶發生嚴重水災,黃河決口,接著是青州的濟南郡、平原郡發生嚴重蝗災。
連帶著,冀州的常山郡、中山郡、巨鹿郡都發生了旱災,而且兗州水患,因為黃河決口得不到控製,所以蔓延到了陳留、濟陰、山陽三郡……
此時,在千秋萬歲殿中,秦牧正在跟群臣一起商議賑災的事情。
災情如此嚴重,誰也不敢等閑視之。
“兗州水患,青州蝗災,冀州旱災。諸位,今年真是我大魏的多事之秋也。”
坐在龍椅之上的秦牧,環視一周之後,眯著眼睛道:“然,現在不是感慨的時候。”
“如何緩解各地的災情,並賑濟百姓,請諸卿商議,拿出一個章程來。”
隨著秦牧的話音一落,中書令王猛就首先手持牙笏,站了起身,向秦牧躬身行禮道:“陛下,臣認為,蝗災、旱災,賑濟之事可以稍緩,畢竟臨近的州郡,還有屯糧,可以就近接濟。”
“如何治理兗州的水患,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這一次的兗州水患,蓋因為黃河決口之故,禍及到了陳留、濟陰、山陽三郡數十萬百姓。”
“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餓殍千裏,有倒懸之急也!”
“災情十萬火急,所以朝廷已經吩咐各地臨近的州郡,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然,臣以為這樣還不夠。”
“此番兗州水患,黃河決口,對朝廷,對我等,皆是一個莫大的教訓!”
頓了一下,王猛的臉上出現了一種沉痛的神色,歎道:“曆代以來,黃河水患,是讓人十分頭疼的問題。”
“古代有大禹治水,有夏、商、周三代,及至秦、漢,無不為黃河之患所害。然則,黃河之患,自始至終都未能根除,隻能疏通、修繕。”
“陛下,臣等總結了一番此番黃河決口的前因後果。”
“接連不斷的暴雨,這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問題,還屬黃河淤泥阻塞,以及河道年久失修。”
“因此,臣竊以為,朝廷應當即刻組織人手,調撥石材木料,以及一切所需之物,疏浚並修繕河道,以求黃河沿岸百姓,再無水患之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