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封邦建國之爭
折服大小喬,三國第一虎將 作者:迷惘的灰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牧封賞了薛仁貴之後,就該跟群臣談談國事了。
畢竟,其餘有功之臣,朝廷也會一一封賞的。
這不必秦牧太過操心。
作為尚書令的王安石,第一個手持牙笏站出來,向秦牧躬身行禮道:“陛下,我大魏而今掃滅了貴霜、高句麗、扶餘等諸國,辟地萬裏。”
“然,如何治理這些地方,有待斟酌。”
“如高句麗、扶餘、辰韓、馬韓等故地,已經設立了安東都護府進行治理。”
“然,貴霜之地甚大,朝廷是否也要在那裏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
王安石拋出了這個問題,讓在座的公卿百官都不由得麵麵相覷。
按照秦牧以前的習慣,會在大魏本土之外,也就是那些最新開辟出來的地方,設立都護府。
之前薛仁貴征東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滅掉東北諸國,秦牧就已經跟群臣商議,定下了安東都護府的基調。
但是,在貴霜故地的事情上,秦牧的態度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現在的大魏帝國,有安東、安西、北庭、西域四個都護府。
都護府的存在,不同於大魏本土的州郡。
因為大魏的都護府,是允許其餘邦國並存的。
這就是所謂的“羈縻政策”。
隻是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的話,其實朝廷所付出的治理成本,根本就不大。
最多就是派遣一批官吏過去幫幫忙,再駐紮幾萬兵馬,駐軍的糧秣輜重,全部都由當地的邦國買單……
相當於是“殖民”。
又有一些不同之處。
對於這個事情,秦牧並沒有獨斷專行,而是環視一周,看著朝堂上的群臣,緩聲詢問道:“諸卿,不知道你們認為,我大魏是否也應該在貴霜故地上,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
秦牧的話音一落,群臣都忍不住低頭沉思,或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中書令王猛緩緩的站起身,向秦牧進言道:“陛下,臣認為,貴霜故地,包括康居、大宛、唿羅珊、花剌子模等諸邦國,距離我大魏本土迢迢萬裏,相隔太遠。”
“即便是設立都護府治理,也難保不會有暴亂發生。”
“西邊的那些蠻夷,桀驁不馴,不服王化,以前他們在貴霜人治下的時候,就時常起兵叛亂,反複無常。”
“如今在我大魏治下,想必也不會例外。”
“距離太遠的話,一旦西邊的都護府發生叛亂,鎮壓不了,難道還要帝國從本土調集大軍,前去圍剿叛軍,平定叛亂嗎?”
“陛下,請恕臣直言,這樣的話,無疑會極大的加重帝國的負擔,得不償失!”
王猛這是話糙理不糙。
如果西邊發生的叛亂,當地的大魏駐軍沒辦法鎮壓的話,隻能灰溜溜的逃迴來,或是戰死,埋骨於異國他鄉。
到那個時候,難道秦牧還要從大魏本土,調兵遣將前去鎮壓叛亂嗎?
換句話來說,就算李靖再怎麽能打,也不可能鎮壓得了無休止的叛亂。
李靖再狠,魏軍再強,能把所有的蠻夷全部殺死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軍不過數萬,而他們所麵對的,卻是上千萬的番邦外夷。
就算魏軍還可以組織仆從軍,卻不能保證他們的忠誠度。
好比不久前叛亂的步度根、彌加、素利等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些胡虜蠻夷,就跟養不熟的白眼狼一樣。
“王令君此言差矣。”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房玄齡站了出來,老神自在的掃了一眼王猛,緩聲道:“有叛亂,那自然是要鎮壓的。”
“如果不在貴霜故地,以及康居、大宛、烏孫、唿羅珊、花剌子模等邦國的地盤上,設立都護府進行管理,難道還要放任自流嗎?”
“如此,我大魏發動這場西征之戰,有何裨益?”
“我西征將士的鮮血,難道都白流了嗎?”
王猛搖搖頭道:“這倒不是。”
“房大人,我大魏的勝利果實,自然不容丟棄,更不能他人竊取。”
“然,如何保住這顆豐碩的勝利果實,卻是眼下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僅僅是設立都護府不夠,遠遠不夠!”
頓了一下,王猛又朝著秦牧作揖行禮道:“陛下,臣的想法是,何不在西方封邦建國?”
“有周一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把自己的功臣、子弟以及上古帝王的後裔封為諸侯,讓他們到邊遠地區建立國家,拱衛了周王室的統治。”
“如今,我大魏也能效仿這種舉措,在邊遠之地,域外之地封邦建國!”
王猛的這話一出,頓時讓朝中的公卿百官,那是一片嘩然的。
封邦建國?
這意味著什麽?
誰能經得起這樣的誘惑?
如果秦牧真的能效仿周王朝的那種舉措,讓功臣子弟到邊遠地區封邦建國的話,對於群臣而言,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像是薛仁貴、李靖、嶽飛、張遼、高順、陳宮、房玄齡等功臣,那都是有資格被封邦建國的。
“不可!”
這個時候,陳宮卻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
“王令君所言,大謬!”
陳宮苦口婆心的對秦牧說道:“陛下,自古以來,因分封而引發的戰亂、禍事還少嗎?”
“周朝的分封製,在前期的確是起到了積極作用,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並為華夏開疆拓土,彪炳史冊。”
“但,春秋戰國數百年,諸侯爭霸,天下紛擾,這其中死了多少人?”
“遠的且不說,漢朝就有七王之亂,幾乎動搖了漢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分封絕對是弊大於利!不可為之!”
隨著陳宮說出的這番話,諸如荀諶、辛毗、華歆、王朗、陳群、陳登等大臣,都站了出來,附和陳宮的這一主張。
他們反對推行分封製。
堅決反對!
“陳大人所言,未免有失偏頗了。”
王猛淡淡的說道:“漢朝的七王之亂,與我大魏何幹?二者不可混淆一談。”
“我大魏如果封邦建國的話,其諸侯國,皆在域外之地,不是大魏本土,就算那裏爆發戰事,也不會影響到本土多少。”
“何須憂慮?”
“這不是庸人自擾了嗎?”
畢竟,其餘有功之臣,朝廷也會一一封賞的。
這不必秦牧太過操心。
作為尚書令的王安石,第一個手持牙笏站出來,向秦牧躬身行禮道:“陛下,我大魏而今掃滅了貴霜、高句麗、扶餘等諸國,辟地萬裏。”
“然,如何治理這些地方,有待斟酌。”
“如高句麗、扶餘、辰韓、馬韓等故地,已經設立了安東都護府進行治理。”
“然,貴霜之地甚大,朝廷是否也要在那裏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
王安石拋出了這個問題,讓在座的公卿百官都不由得麵麵相覷。
按照秦牧以前的習慣,會在大魏本土之外,也就是那些最新開辟出來的地方,設立都護府。
之前薛仁貴征東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滅掉東北諸國,秦牧就已經跟群臣商議,定下了安東都護府的基調。
但是,在貴霜故地的事情上,秦牧的態度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現在的大魏帝國,有安東、安西、北庭、西域四個都護府。
都護府的存在,不同於大魏本土的州郡。
因為大魏的都護府,是允許其餘邦國並存的。
這就是所謂的“羈縻政策”。
隻是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的話,其實朝廷所付出的治理成本,根本就不大。
最多就是派遣一批官吏過去幫幫忙,再駐紮幾萬兵馬,駐軍的糧秣輜重,全部都由當地的邦國買單……
相當於是“殖民”。
又有一些不同之處。
對於這個事情,秦牧並沒有獨斷專行,而是環視一周,看著朝堂上的群臣,緩聲詢問道:“諸卿,不知道你們認為,我大魏是否也應該在貴霜故地上,設立都護府進行治理?”
秦牧的話音一落,群臣都忍不住低頭沉思,或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中書令王猛緩緩的站起身,向秦牧進言道:“陛下,臣認為,貴霜故地,包括康居、大宛、唿羅珊、花剌子模等諸邦國,距離我大魏本土迢迢萬裏,相隔太遠。”
“即便是設立都護府治理,也難保不會有暴亂發生。”
“西邊的那些蠻夷,桀驁不馴,不服王化,以前他們在貴霜人治下的時候,就時常起兵叛亂,反複無常。”
“如今在我大魏治下,想必也不會例外。”
“距離太遠的話,一旦西邊的都護府發生叛亂,鎮壓不了,難道還要帝國從本土調集大軍,前去圍剿叛軍,平定叛亂嗎?”
“陛下,請恕臣直言,這樣的話,無疑會極大的加重帝國的負擔,得不償失!”
王猛這是話糙理不糙。
如果西邊發生的叛亂,當地的大魏駐軍沒辦法鎮壓的話,隻能灰溜溜的逃迴來,或是戰死,埋骨於異國他鄉。
到那個時候,難道秦牧還要從大魏本土,調兵遣將前去鎮壓叛亂嗎?
換句話來說,就算李靖再怎麽能打,也不可能鎮壓得了無休止的叛亂。
李靖再狠,魏軍再強,能把所有的蠻夷全部殺死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軍不過數萬,而他們所麵對的,卻是上千萬的番邦外夷。
就算魏軍還可以組織仆從軍,卻不能保證他們的忠誠度。
好比不久前叛亂的步度根、彌加、素利等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些胡虜蠻夷,就跟養不熟的白眼狼一樣。
“王令君此言差矣。”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房玄齡站了出來,老神自在的掃了一眼王猛,緩聲道:“有叛亂,那自然是要鎮壓的。”
“如果不在貴霜故地,以及康居、大宛、烏孫、唿羅珊、花剌子模等邦國的地盤上,設立都護府進行管理,難道還要放任自流嗎?”
“如此,我大魏發動這場西征之戰,有何裨益?”
“我西征將士的鮮血,難道都白流了嗎?”
王猛搖搖頭道:“這倒不是。”
“房大人,我大魏的勝利果實,自然不容丟棄,更不能他人竊取。”
“然,如何保住這顆豐碩的勝利果實,卻是眼下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僅僅是設立都護府不夠,遠遠不夠!”
頓了一下,王猛又朝著秦牧作揖行禮道:“陛下,臣的想法是,何不在西方封邦建國?”
“有周一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把自己的功臣、子弟以及上古帝王的後裔封為諸侯,讓他們到邊遠地區建立國家,拱衛了周王室的統治。”
“如今,我大魏也能效仿這種舉措,在邊遠之地,域外之地封邦建國!”
王猛的這話一出,頓時讓朝中的公卿百官,那是一片嘩然的。
封邦建國?
這意味著什麽?
誰能經得起這樣的誘惑?
如果秦牧真的能效仿周王朝的那種舉措,讓功臣子弟到邊遠地區封邦建國的話,對於群臣而言,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像是薛仁貴、李靖、嶽飛、張遼、高順、陳宮、房玄齡等功臣,那都是有資格被封邦建國的。
“不可!”
這個時候,陳宮卻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
“王令君所言,大謬!”
陳宮苦口婆心的對秦牧說道:“陛下,自古以來,因分封而引發的戰亂、禍事還少嗎?”
“周朝的分封製,在前期的確是起到了積極作用,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並為華夏開疆拓土,彪炳史冊。”
“但,春秋戰國數百年,諸侯爭霸,天下紛擾,這其中死了多少人?”
“遠的且不說,漢朝就有七王之亂,幾乎動搖了漢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分封絕對是弊大於利!不可為之!”
隨著陳宮說出的這番話,諸如荀諶、辛毗、華歆、王朗、陳群、陳登等大臣,都站了出來,附和陳宮的這一主張。
他們反對推行分封製。
堅決反對!
“陳大人所言,未免有失偏頗了。”
王猛淡淡的說道:“漢朝的七王之亂,與我大魏何幹?二者不可混淆一談。”
“我大魏如果封邦建國的話,其諸侯國,皆在域外之地,不是大魏本土,就算那裏爆發戰事,也不會影響到本土多少。”
“何須憂慮?”
“這不是庸人自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