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 作者:曾仕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引言中國人的思想源自伏羲氏,伏羲氏所創的八卦一直都對中國人有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是在《易經》的影響下形成的,《易經》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本位”,這與西方人所倡導的“神本位”截然不同。西方式的管理始終離不開“神本位”的思想,而中國式管理重視“人本位”,以人為本。
不要以為中國人的言行亂七八糟、模棱兩可,如果用《易經》所闡述的道理來考察,就會發現,中國人的所作所為非常有道理。可惜近幾百年來,我們經常用西方人的觀點和標準來考察自己的行為,因此才會認為中國人的一切都是亂七八糟的。更有甚者,喜歡拿中國人的缺點與西方人的優點去對比,因而更覺得中國人一無是處。
這些做法大錯特錯。如果真要比較世界各個民族的優劣,首先要有一個公平的標準,不能拿自己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這樣做,不但有失公平,而且容易導致我們喪失自信心。
中國人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別人學不去;我們也不能去學別人,否則隻會自討苦吃。所以,我一直強調,管理中國人要靠中國式的管
理,而中國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際關係的管理。
正因為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才導致中西方的管理大相徑庭。西方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中國人則普遍認為人與人是不平等的,如果人人講平等,那就是沒大沒小,而中國人非常討厭別人沒大沒小。
現在有個怪現象,很多人喜歡看書,但是看的書越多,自己越倒黴,因為他們看的都是西方人寫的書:西方人的技術是值得學習的,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觀點並沒有錯,科學無國界。可是與文化有關的東西,就要非常小心,否則很容易掉入西方文化的“陷阱”,離中國的實際越來越遠。如果這些人從此生活在西方人的環境中,那問題不大;如果繼續生活在中國人的環境中,就會發現自己時時吃虧、處處碰壁,這就好比在清朝末期,很多人留著長辮子卻穿西裝,到哪裏都顯得不倫不類。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
人際關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宇宙萬物之中,人類的關係最為複雜,而且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人際關係的表現也不一樣。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際關係以個人為主。西方人認為,社會由個人構成,個人自由獨立,但是必須加以適當的規範,也就是實施法治,才能夠維持整體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自由、平等、獨立,是西方的人際基礎。
中國的人際關係以倫理為主。中國人認為社會固然由個人所構成,但是個人卻很難離開社會而生存,個人的自由實際上相當有限。人與人的互
動,也不能完全由法律來控製。人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衡情論理,以倫理來彌補法律的不足,才是我們的人際基礎。
正因為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基礎不同,所以二者的人際關係存在很大差別,了解二者的差別,有助於認清我們的人際關係。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差別如下:
第一,西方的人際關係是“神本位”的,中國的人際關係是“人本位”
的。西方人認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中國人則不同,伏羲氏一開始就讓我們認識到,宇宙之間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非得弄一個神來做自己的主宰呢?
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人隻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麽神——中國人不拜神、拜佛,而隻禮神、禮佛,就是看到神、佛時,走過去打個招唿,如此而已。
第二,西方人以個人為單位,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西方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直接問他叫什麽名字;中國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問他是誰家的小孩。中國人會根據小孩的爸爸來判斷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據他自
己。同理,要是小孩做錯事,人們也通常會把錯誤歸到他父母的頭上,責怪他們不會教育小孩。
第三,西方人重視平等,中國人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唿爸爸的名字,因為大家是平等的。而在中國,這樣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國人不認同西方人那種“人生而平等”的觀點,而認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但是,過分的不平等,我們就會反抗。中國人不相信絕對的平等,資源有限,機會太少,怎麽可能絕對平等?
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不平等所體現的正是中國人的倫理。爸爸與兒子、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永遠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哪個中國人敢站在上司麵前說:“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聽我的話。”中國人對上的態度和對下的態度不同,你對下屬敢講的話,不一定敢對上司講,這是很正常的。對上級是一種說法,對下級是另一種說法,這就是倫理的體現。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響,西方人隻講權利和義務,而中國人講彼此對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間也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兒子18歲以前,靠父母養活;18歲以後,就得靠自己。中國人不看重權利和義務,如果中國的父母一等孩子長到18歲就讓他自生自滅,會被別人視為狠心的父母。
中國人所重視的彼此對待,就是說: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也不會對你好。中國人會將心比心、投桃報李,這與權利和義務沒有任何關係。在西方的企業裏,上下級之間也隻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你是我的上級,我就會按照規定向你報告。中國人卻不這樣,你雖然是我的上司,但我不認同你的時候,我就不會向你報告,你要是強迫我報告,我就會敷衍了事。
第五,西方人重視法律,中國人重視道德。西方的法律規定很明確,而且執行得很嚴格,完全沒有人情可言,也沒有任何彈性。從理論上講,法律不應該有彈性,但是沒有一點彈性的法律在中國很難執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是靠法律約束的民族。古時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雖然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這隻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很少這樣執行,多數是“刑不上大夫”。在民間故事中,即便是包公這樣一位剛正不阿的典範人物,也隻是“打龍袍”而不是打皇帝。
中國人一般不遵從什麽戒律,但是提倡典範,重視道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位有德者居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樣是道德勸說,國家並沒有立法強製國民執行。
道德是看不見的約束力,而法律是看得見的約束力。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講良心道德的話,是很難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中國人不重視有形的東西,凡是有形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遲早都會變成形式化的東西。我們隻靠無形的東西彼此約束,約束別人,也約束自己。
第六,西方人之間充滿好奇,中國人之間充滿關懷。西方人對人和對動物的態度是一樣的,因為西方人認為人就是動物,彼此之間隻有好奇。在西方社會,青年男女之間往往產生好奇就可以同居,一旦失去好奇,雙方就會分開。中國人則較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好奇,而應該相互關懷。
西方人很有禮貌,一見麵就會親切地同你打招唿,但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不注重禮貌形式,但是很關心你。看到你嘴巴腫了,中國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嘴巴怎麽腫了,是不是上火了?來,吃點藥吧。”西方人不會看到你的嘴巴腫了,看到了也會視而不見,隻是問候你:“你好嗎?”而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幾句自己很不幸也無濟於事,因為他並不關心你。此時,就算你疼痛難忍,也隻能說:“我很好,謝謝。”
西方人不關心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關心自己。中國人以尊老愛幼為美德,而西方人並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較吃力,去幫他,他反而會不高興。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幫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方人之間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距離,而中國人常常是親密無間的。西方人重視隱私權,彼此之間保持著戒心,所以會很疏遠。而中國人有很強烈的認識對方的欲望,“一迴生,兩迴熟,三迴見麵是朋友”,這樣慢慢地由不認識到相互了解,再到親密無間。
人與人之間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別人,就無法與其合作。西方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雙方在合作前會簽訂合同,隻要稍有不軌,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傳遞,靠的是相互的了解。所以,中國人一見麵就會“套近乎”,問東問西,這在西方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八,西方人之間是利害關係,中國人之間是勢利關係。很多人都認
為,中國人看重利害關係,其實錯了,西方人才重視利害關係。在西方,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個人之間也是如此。
而中國人是很勢利的。利害與勢利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公司裏有一個員工,表現很不好,公司馬上把他辭退,這是利害。員工表現雖然不好,但是他有後台,辭退他會惹來麻煩,所以隻能留著他,這是勢利。可以說,勢利就是複雜的利害。
總而言之,西方的人際關係相對單純,而中國的人際關係相當複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西方人以“二分法”區分事物,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中國人早已擺脫“二分法”的陷阱,我們知道“錯,絕對不可以;對,常常沒有用”。對錯之外,還牽涉是否圓通的問題。我們厭惡是非不分的
人,也不歡迎是非分明而不圓通的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講求“在圓通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麵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討好人,人際關係才可能良好。
中國人喜歡拉關係、靠關係。這句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進而朝壞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方麵想。有人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甚至公開宣稱:“我從來不搞關係,我現在的一切,完全是憑真本事得來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人際關係而成功的;但是,一個人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的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也看到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係,以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弊端的確使得許多人為之心寒,以致他們認為人際關係隻有害而沒有利,因此不重視也不研究人際關係。
還有一些人,由於自己不擅長建立人際關係,眼見他人因人際關係而獲利,出於嫉妒或不滿的心理,而對人際關係產生強烈的反感。
於是,很多人把“搞關係”看成負麵的東西,似乎好人從不搞關係,隻有心術不正的人才搞關係。這樣看待人際關係,自然容易形成偏激的態度。人際關係本身是中性的,運用得恰當,便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用錯了,當然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行為正當的人對拉關係、套關係,實在不必過分敏感。往好的方麵想,反而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也最完善。孟子說: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自古以來,我們製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各種有關係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對中國人的言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那麽我們的人際關係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自古以來,我們所建立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係,中國人根本沒有什麽人際關係。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係移植過來,弄得大家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愈來愈糟糕。
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於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係。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麵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麽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後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上司、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必須維持
“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間的差異,必須慎重拿捏,才不致發生差錯,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禍害。
隻要把“合理的不平等”這個觀念加以端正,很多問題都會解決。我們現在滿腦子追求平等,反倒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兩個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點,瘦的人就委屈一點。兩個人吃一份早餐,喜歡吃的人就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人就少吃一點,為什麽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對的平等,沒有絕對平等,隻是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中國人十分重視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際關係如何基本能反映出做人做得如何。隻會做事而不會做人,人際關係搞不好,得罪了許多人,又怎麽能夠好好做事呢?通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這樣往往比較有效。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權謀、圓滑、奸詐的味道,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時候注入倫理道德,可以使權謀變成權宜應變、因理製宜,圓滑變成圓通,而奸詐也變成一種機警。
若是隻學做人的技巧,而忽視做人的原則,不但沒有成效,而且會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權謀,許多人誤把圓通、應變理解為講求謀略,其實應該是策略才對。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講謀略。換句話說,一切要求應當正當合理,不應該有不正當的念頭。
我們有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很不容易改變: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地死守法律規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麽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隻要找對人,變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這種現象是中國社會自古迄今的一貫精神。一些可以控製別人的人,碰到別人稍有反對意見就加以恐
嚇、威脅,甚至殺一儆百。
對中國人而言,法不夠用。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違法,不做違反規定的事情。但是中國人普遍喜歡動腦筋,做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這種情況必須用倫理道德來彌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隻有大家憑良心有所不
為,才有可能加以改變。“夜不閉戶”不是靠法律來實現的,而是靠道德達成的。
總的來說,人倫關係的重點,在於“公正”而“不平等”。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與平級同事相處,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過分熟不拘禮。其中的輕重,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隻有用心體驗、不斷改善,才能達成良好的人倫關係。
鑒於時下通用“人際關係”而非“人倫關係”,因此,為了便於人們理解及敘述的方便,本書統一使用“人際關係”一詞。
不要以為中國人的言行亂七八糟、模棱兩可,如果用《易經》所闡述的道理來考察,就會發現,中國人的所作所為非常有道理。可惜近幾百年來,我們經常用西方人的觀點和標準來考察自己的行為,因此才會認為中國人的一切都是亂七八糟的。更有甚者,喜歡拿中國人的缺點與西方人的優點去對比,因而更覺得中國人一無是處。
這些做法大錯特錯。如果真要比較世界各個民族的優劣,首先要有一個公平的標準,不能拿自己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這樣做,不但有失公平,而且容易導致我們喪失自信心。
中國人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別人學不去;我們也不能去學別人,否則隻會自討苦吃。所以,我一直強調,管理中國人要靠中國式的管
理,而中國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際關係的管理。
正因為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才導致中西方的管理大相徑庭。西方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中國人則普遍認為人與人是不平等的,如果人人講平等,那就是沒大沒小,而中國人非常討厭別人沒大沒小。
現在有個怪現象,很多人喜歡看書,但是看的書越多,自己越倒黴,因為他們看的都是西方人寫的書:西方人的技術是值得學習的,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觀點並沒有錯,科學無國界。可是與文化有關的東西,就要非常小心,否則很容易掉入西方文化的“陷阱”,離中國的實際越來越遠。如果這些人從此生活在西方人的環境中,那問題不大;如果繼續生活在中國人的環境中,就會發現自己時時吃虧、處處碰壁,這就好比在清朝末期,很多人留著長辮子卻穿西裝,到哪裏都顯得不倫不類。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
人際關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宇宙萬物之中,人類的關係最為複雜,而且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人際關係的表現也不一樣。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際關係以個人為主。西方人認為,社會由個人構成,個人自由獨立,但是必須加以適當的規範,也就是實施法治,才能夠維持整體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自由、平等、獨立,是西方的人際基礎。
中國的人際關係以倫理為主。中國人認為社會固然由個人所構成,但是個人卻很難離開社會而生存,個人的自由實際上相當有限。人與人的互
動,也不能完全由法律來控製。人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衡情論理,以倫理來彌補法律的不足,才是我們的人際基礎。
正因為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基礎不同,所以二者的人際關係存在很大差別,了解二者的差別,有助於認清我們的人際關係。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差別如下:
第一,西方的人際關係是“神本位”的,中國的人際關係是“人本位”
的。西方人認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中國人則不同,伏羲氏一開始就讓我們認識到,宇宙之間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非得弄一個神來做自己的主宰呢?
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人隻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麽神——中國人不拜神、拜佛,而隻禮神、禮佛,就是看到神、佛時,走過去打個招唿,如此而已。
第二,西方人以個人為單位,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西方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直接問他叫什麽名字;中國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問他是誰家的小孩。中國人會根據小孩的爸爸來判斷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據他自
己。同理,要是小孩做錯事,人們也通常會把錯誤歸到他父母的頭上,責怪他們不會教育小孩。
第三,西方人重視平等,中國人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唿爸爸的名字,因為大家是平等的。而在中國,這樣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國人不認同西方人那種“人生而平等”的觀點,而認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但是,過分的不平等,我們就會反抗。中國人不相信絕對的平等,資源有限,機會太少,怎麽可能絕對平等?
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不平等所體現的正是中國人的倫理。爸爸與兒子、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永遠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哪個中國人敢站在上司麵前說:“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聽我的話。”中國人對上的態度和對下的態度不同,你對下屬敢講的話,不一定敢對上司講,這是很正常的。對上級是一種說法,對下級是另一種說法,這就是倫理的體現。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響,西方人隻講權利和義務,而中國人講彼此對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間也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兒子18歲以前,靠父母養活;18歲以後,就得靠自己。中國人不看重權利和義務,如果中國的父母一等孩子長到18歲就讓他自生自滅,會被別人視為狠心的父母。
中國人所重視的彼此對待,就是說: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也不會對你好。中國人會將心比心、投桃報李,這與權利和義務沒有任何關係。在西方的企業裏,上下級之間也隻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你是我的上級,我就會按照規定向你報告。中國人卻不這樣,你雖然是我的上司,但我不認同你的時候,我就不會向你報告,你要是強迫我報告,我就會敷衍了事。
第五,西方人重視法律,中國人重視道德。西方的法律規定很明確,而且執行得很嚴格,完全沒有人情可言,也沒有任何彈性。從理論上講,法律不應該有彈性,但是沒有一點彈性的法律在中國很難執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是靠法律約束的民族。古時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雖然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這隻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很少這樣執行,多數是“刑不上大夫”。在民間故事中,即便是包公這樣一位剛正不阿的典範人物,也隻是“打龍袍”而不是打皇帝。
中國人一般不遵從什麽戒律,但是提倡典範,重視道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位有德者居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樣是道德勸說,國家並沒有立法強製國民執行。
道德是看不見的約束力,而法律是看得見的約束力。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講良心道德的話,是很難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中國人不重視有形的東西,凡是有形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遲早都會變成形式化的東西。我們隻靠無形的東西彼此約束,約束別人,也約束自己。
第六,西方人之間充滿好奇,中國人之間充滿關懷。西方人對人和對動物的態度是一樣的,因為西方人認為人就是動物,彼此之間隻有好奇。在西方社會,青年男女之間往往產生好奇就可以同居,一旦失去好奇,雙方就會分開。中國人則較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好奇,而應該相互關懷。
西方人很有禮貌,一見麵就會親切地同你打招唿,但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不注重禮貌形式,但是很關心你。看到你嘴巴腫了,中國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嘴巴怎麽腫了,是不是上火了?來,吃點藥吧。”西方人不會看到你的嘴巴腫了,看到了也會視而不見,隻是問候你:“你好嗎?”而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幾句自己很不幸也無濟於事,因為他並不關心你。此時,就算你疼痛難忍,也隻能說:“我很好,謝謝。”
西方人不關心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關心自己。中國人以尊老愛幼為美德,而西方人並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較吃力,去幫他,他反而會不高興。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幫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方人之間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距離,而中國人常常是親密無間的。西方人重視隱私權,彼此之間保持著戒心,所以會很疏遠。而中國人有很強烈的認識對方的欲望,“一迴生,兩迴熟,三迴見麵是朋友”,這樣慢慢地由不認識到相互了解,再到親密無間。
人與人之間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別人,就無法與其合作。西方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雙方在合作前會簽訂合同,隻要稍有不軌,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傳遞,靠的是相互的了解。所以,中國人一見麵就會“套近乎”,問東問西,這在西方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八,西方人之間是利害關係,中國人之間是勢利關係。很多人都認
為,中國人看重利害關係,其實錯了,西方人才重視利害關係。在西方,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個人之間也是如此。
而中國人是很勢利的。利害與勢利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公司裏有一個員工,表現很不好,公司馬上把他辭退,這是利害。員工表現雖然不好,但是他有後台,辭退他會惹來麻煩,所以隻能留著他,這是勢利。可以說,勢利就是複雜的利害。
總而言之,西方的人際關係相對單純,而中國的人際關係相當複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西方人以“二分法”區分事物,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中國人早已擺脫“二分法”的陷阱,我們知道“錯,絕對不可以;對,常常沒有用”。對錯之外,還牽涉是否圓通的問題。我們厭惡是非不分的
人,也不歡迎是非分明而不圓通的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講求“在圓通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麵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討好人,人際關係才可能良好。
中國人喜歡拉關係、靠關係。這句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進而朝壞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方麵想。有人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甚至公開宣稱:“我從來不搞關係,我現在的一切,完全是憑真本事得來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人際關係而成功的;但是,一個人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的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也看到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係,以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弊端的確使得許多人為之心寒,以致他們認為人際關係隻有害而沒有利,因此不重視也不研究人際關係。
還有一些人,由於自己不擅長建立人際關係,眼見他人因人際關係而獲利,出於嫉妒或不滿的心理,而對人際關係產生強烈的反感。
於是,很多人把“搞關係”看成負麵的東西,似乎好人從不搞關係,隻有心術不正的人才搞關係。這樣看待人際關係,自然容易形成偏激的態度。人際關係本身是中性的,運用得恰當,便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用錯了,當然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行為正當的人對拉關係、套關係,實在不必過分敏感。往好的方麵想,反而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也最完善。孟子說: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自古以來,我們製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各種有關係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對中國人的言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那麽我們的人際關係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自古以來,我們所建立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係,中國人根本沒有什麽人際關係。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係移植過來,弄得大家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愈來愈糟糕。
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於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係。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麵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麽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後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上司、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必須維持
“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間的差異,必須慎重拿捏,才不致發生差錯,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禍害。
隻要把“合理的不平等”這個觀念加以端正,很多問題都會解決。我們現在滿腦子追求平等,反倒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兩個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點,瘦的人就委屈一點。兩個人吃一份早餐,喜歡吃的人就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人就少吃一點,為什麽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對的平等,沒有絕對平等,隻是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中國人十分重視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際關係如何基本能反映出做人做得如何。隻會做事而不會做人,人際關係搞不好,得罪了許多人,又怎麽能夠好好做事呢?通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這樣往往比較有效。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權謀、圓滑、奸詐的味道,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時候注入倫理道德,可以使權謀變成權宜應變、因理製宜,圓滑變成圓通,而奸詐也變成一種機警。
若是隻學做人的技巧,而忽視做人的原則,不但沒有成效,而且會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權謀,許多人誤把圓通、應變理解為講求謀略,其實應該是策略才對。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講謀略。換句話說,一切要求應當正當合理,不應該有不正當的念頭。
我們有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很不容易改變: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地死守法律規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麽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隻要找對人,變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這種現象是中國社會自古迄今的一貫精神。一些可以控製別人的人,碰到別人稍有反對意見就加以恐
嚇、威脅,甚至殺一儆百。
對中國人而言,法不夠用。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違法,不做違反規定的事情。但是中國人普遍喜歡動腦筋,做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這種情況必須用倫理道德來彌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隻有大家憑良心有所不
為,才有可能加以改變。“夜不閉戶”不是靠法律來實現的,而是靠道德達成的。
總的來說,人倫關係的重點,在於“公正”而“不平等”。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與平級同事相處,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過分熟不拘禮。其中的輕重,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隻有用心體驗、不斷改善,才能達成良好的人倫關係。
鑒於時下通用“人際關係”而非“人倫關係”,因此,為了便於人們理解及敘述的方便,本書統一使用“人際關係”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