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惟一的合理,西方人讚成“少數服從多數”。西方社會所謂的“法治”,錢穆先生認為主要隻有一條法,那就是“多數便是對的”。今天多數人讚成,這就是法;明天多數人讚成別的意見,那別的意見才是法。
法的製定、修改或廢止,依據多數人的意見,這就是西方人“多數超越少數”的法則。其實,多數的意見並不一定對,而少數人的意見也不一定就不對。近代西方人漸漸發覺:有時也不能完全服從多數,因而同時主張,必須尊重少數。
3。日本人的合理主義
日本人的合理主義,是“從許多個別的存在出發,去發現共同的原理”,他們不要求有統一全世界的一個原理,卻相信統一日本的天皇。管理必須協力,在前輩的指引下,以多數來協調少數。
日本社會,依資曆而建立的等級地位一旦確定,便永久不會改變,而且在相當程度下支配著社會生活和個人活動。所以前輩的地位,牢不可破。
每個國家都重視資曆和功績,不過西方人比較偏重於功績能力:日本人則相當側重於年資。
長久以來,日本人已經明白“按照年資排列”,不但簡便易行,而且穩定可靠。他們更認為前輩的經驗,非常寶貴。必須共同遵循前輩的指導,形成堅強的班組協力行動,因此團隊精神,十分高昂。
日本人有一種“秘密即罪惡”的念頭,對自己同胞親切而樂於協助,不喜歡以多數來壓倒少數,使少數的人受到傷害。事實上,日本人也很不願意讓自己變成少數分子。他們寧願服從前輩的指示,依照大家的做法,而不喜歡標新立異。如果發生爭執,隻要提出大團體的目標,就很容易協調。所以平日派係林立,一旦遭遇外界幹擾或重大事件,很快就會取得一致的行動。
由於日本人被訓練得能夠透過多數協調少數的方式,全員一致采取同樣的行為,並沒有必要獨裁者來實施強有力的發號施令。
4。中國人的合理主義
中國人的合理主義,是“惟精惟一,從雜多的原則中,把握一個變動的原理。”我們的哲學家,並不熱衷於“唯心”或“唯物”的爭論,卻樂於談論“心物合一”。有關知行的問題,也歸結為“知行合一”;天人之間,也是“天人合一”。既然“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變動之中”,那麽神的職位也可以輪調,沒有必要加以固定。管理當然要有製度,但是執行時應該有彈性,才能夠符合“時中”的精神。“時中”就是“此時此地最合理”表示合理與否,離不開時空條件,所以是變動不居的。
有些人認為中國人很講求身分地位的順序,其實,和日本人比較起來,中國人的等級順序,不過是某些活動和場合受到重視;其他情況,大可以平起平坐,不論彼此的。中國人的關係,說起來也不完全固定,我們善於調節變通,隨時配合場合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變化。
中國人認為多數應該感應少數,化阻力為助力,才是上策。多數人既不要超越少數人,以免少數人心中懷恨,暗中阻擾。多數人也無法協調少數人,因為這樣一來,少數人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勢必很難達成合理的協議。至於多數人當中,發現少數人竟然有討價還價的力量,是不是會幹脆脫離多數,另組少數以謀取利益,那就更加令人擔心,因為少數一多,必然增加協議的困難。
感應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實際存在的力量。通俗的說法,叫做“彼此彼此”,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量。透過彼此的互動,大家找到合理的決策。
決策前諸多“方案”,決策後惟一“定案”,這種由多而一,由不固而固的過程,必須彼此彼此,將心此心,才能夠順利地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中國人擅長亂中有理
有些人喜歡說美國式管理,因為它架構分明,條理清晰。也有些人喜歡說日本式管理,因為它的特色十分明顯,容易說得清楚。大家不太提中國式管理的原因,多半是由於其雜亂不堪,不容易看出它的道理,因此很難清楚地勾畫出它的真正麵貌。一不小心,就會說得似是而非。
1。亂中有“理”
中國式管理的要求比較苛刻,不希望組織成員緊張忙碌,也不希望大家辛苦勞累,卻希望能夠做出更好的成果來。美國人總認為速度要快,業績才會高,所以無法避免緊張忙碌的氣氛。結果是改善了,過程則充滿挫折感。多少人的沮喪,才造就少數人的成就。日本人強調團體意識,壓抑個人的表現。由於整體工作如
果沒有完成,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完畢,必須長期耗費體力,以期有始有終。因此成員疲乏勞累,似乎不可避免。
我國先哲,當然明白速度、業績、團隊、合作都非常重要,卻更進一步體會和認知這些因素不提便罷,一提便形成心理壓力,帶來許多無謂的後遺症。
工作的時候,如果忘記速度的要求。就算做得再快,也不會覺得承受了什麽壓力。若是一心惦記必須達到某種速度,心理上的壓力就會很大。壓力是一種心理作用。要解除壓力,必須從心理上來調整。逃避是不可能的,隻好用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因應。調整的方法說起來相當簡單,那就是適當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右任先生當年有美髯公之稱,髯長而且美。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好奇地問他:“晚上睡覺的時候,胡須是放在棉破外麵呢?還是蓋在棉被裏麵?”平日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所以於先生不便迴答。那天晚上,他開始注意自己的胡須,究竟怎麽擺放才好?結果折騰了很久,始終不如意,也一直無法入睡。後來,他幹脆不去注意,順其自然,這才很快地睡著了。
當我們留意某一問題時,很容易由於過分突出而成為焦點。一旦成為焦點問題,反而很難以平常心來麵對它和解決它。社會上熱門新聞往往在被炒得灼熱的時段,顯得非常棘手,卻在熱度減退後輕易地獲得解決。我們或許認為引起大家的注意才會集結解決的力量,不妨也想想惟有稍微冷卻的情景下,一切趨於平靜,方有利於協調和溝通。
彼此都很緊張,勢必動輒得咎。各人立場不一樣,想法也不相同。大家都很
關心,深怕發生任何差錯。在這種情況,誰也不敢做主,那裏談得上解決問題?
中國人是心理專家,我們固然不能背誦一些專有名詞,卻善於掌握對方的心理。我們不是心理理論家,反而道道地地是心理實用家。我們時時不忘“攻心為上”,一切作為,都是針對心理作用而來。
2。管理必須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
首先,管理必須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才能發生作用,收到預期的效果。希望獲得大家的認同,最要緊的,在不能驚動大家,讓他們警覺到將會吃虧,引起大家的抗拒。特別是中國人,不會那麽天真地就事論事提出申訴,卻多半喜歡拐彎抹角,拿比較動聽的理由來掩蓋自己害怕吃虧的心理。中國人顯示出來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實則心裏另有打算,隻是不便明說而已。
為了避免這種“假借光明正大的借口”來反對管理的措施,我們最好在開始之初,就采取一種“不打草驚蛇”的策略,讓大家不至於驚駭、恐怖,而馬上抗拒。於是我們研究出一套“試探的變動模式”。模式是模式,卻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任何模式一經固定,對方很容易識破,即歸於無效。
同樣一句話,中國人有好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樣一種心態,也必須隨時調整表現的方法。中國人不會這樣讚美人家:“王先生真有本領,實在有一把刷子!”一把刷子不夠用,刷完了西裝,低頭一看,鞋子怎麽辦?中國人最起碼要有“兩把刷子”才夠用,所以我們喜歡這樣讚美人家:“王先生實在了不起,有兩把刷子!”
身處中國社會,沒有兩把刷子,如何圓滿得起來?一把刷子,充其量隻能刷出是非,無法在圓滿中分是非,這是若幹管理者火候不夠時遭遇的困難,他已經盡力,大家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3。運用“試探的變動模式”
其次,“試探的變動模式”運用起來,顯然不如“單刀直入的固定模式”那樣明晰而確定,因此一定帶有混亂的味道。中國人看起來很亂,原因就是我們喜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試探對方的心理。
如果不亂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隻是限製的條件相當嚴格,必須彼此具有十分密切而良好的關係,特別注意“密切”和“良好”,這兩種“關係”缺一不可。關係既密切又良好,中國人盡管放心單刀直入,不必經由“亂”的試探階段。但是關係可能變化,一旦密切而良好的關係變質,原來的好意就會變成惡意。親密的同誌變成敵人,那才最為可怕。這樣我們很容易了解中國人就算關係再密切、再良好,有些事情也避免開門見山,原來是為了長期利害著想。
閱曆少,經驗淺的時候,難免看不慣這一套亂七八糟的手法。多吃虧,常上當之後,當然會明白亂的後麵,暗藏著十分正確的道理。
若幹公司直截了當地宣布實施電腦化,引起眾人的猜疑與抗拒,不但增加許多無謂的困擾,而且形成電腦專業人員的孤立無援。換一個方式,先若無其事地激發大家學習電腦的興趣,有整體計劃卻沒有具體地顯示,表麵上零零落落地進行,到了將近成熟的時機,再水到渠成地全盤呈現,是不是阻力最小而功效最大?這種方式,初看起來必然很亂,似乎毫無計劃,一點都不像管理,簡直在打亂戰。
看不清楚中國式管理的人,指稱中國式管理根本就是打亂戰,因為隻看到“亂”的表麵,沒有體會到“理”的實質。中國式管理,如果僅僅做到“亂”的地步,十分危險。必須“亂中有理”,才能真正命中眾人的心理,達到預期的目標。
“亂”是為了“不驚動大家”、“不引起眾人盲目的抗拒”。“亂”是運用“關心”來“打動大家的心”,使眾人自發地認同組織的目標。
亂得沒有道理,眼前隻有死路一條。不要亂,一開始便講道理,請問什麽人有勝算的把握?因為“理不易明”,道理不是那麽簡單明了,三兩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
4。亂到合理的地步,便是由情入理
一天到晚講道理,哪裏有時間工作?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溝通上麵,效率怎
能提高?亂中有理,亂得很有道理,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境地。管理要求“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把工作做好”,便不能弄得太嚴肅,增加大家的心理壓力。也不必把人當做“機器,或“物料”看待,消除一切情緒化的反應,還有什麽樂趣可言?“亂”是“情”的表現,亂到合理的地步,便是由情入理,乃是說明道理的最佳途徑。
管理者最好具有“亂中取勝”的心理準備,才能充分掌握眾人的心理,表現出大家所喜歡的親和力,做到合乎人性需求的人性化管理。
5。不遵守常規而靈巧地解決當前問題
中國式管理,既然特別注重“變動性”,便離不開“不遵守常規而靈巧地解決當前問題”的特質。不遵守常規絕對不是根本沒有常規,或者完全忽視常規的存在。基本上我們應該重視常規,把它當做共識,成為不易的“經”,才有辦法做到“亂中有理”。一切管理措施,實際上都環繞著此一常規而隨時調整,因為誰也不敢“離經叛道”,成為公眾的敵人。
但是,情勢瞬息萬變,為了適當應變,幾乎所有管理措施都不斷地有所改變,因此看起來時時在變,顯得淩亂而沒有常規。由於中國人多少都帶一點“出奇製勝”的靈巧性,所以從表麵上看,混亂不堪,簡直沒有秩序可言。
有人說:中國人為什麽不生氣?答案是:氣死活該!其實,這正是中國人的靈巧本領。大家心目當中,都有常規,而常規確立之後,又必須配合不確定的情勢,產生不同的因應。這也是管理的最佳狀態:尋找此時此地最合適的決策。從這一角度看來,說中國人最懂得管理,有何不宜?
靈巧變動的目的,在解決當前的問題。組織成員,往往在問題產生之前,看不見問題的所在,而在問題產生之後,又急於要求立即解決。管理者的變動性,便是表現在:第一,把若幹問題消滅於無形,使其看不出有問題;第二,把若幹問題引發出來,讓大家去忙,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案,很快予以解決;第三,同時還要留下一些問題不去解決,讓成員集中注意力,以消耗多餘的精神和時間。
6。亂中取勝
管理的功能,主要在促成眾人的分工合作。各行各業,都有賴於成員的分工,因為分工以後才能進一步講求專精。但是,專精的結果,實在很難溝通。加上中國人“你看我不起,我也看不起你”的心態,構成合作的障礙,到處彌漫著“本位主義”的氣息。
“分工”是“分”,“合作”是“合”。這一分一合的作用,是互動的,也是持續的,更是循環往複的。不是先分後合,不是先合後分,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西方管理,一直要求分合得條理化,因此失掉了靈活性。機械化的管理,不受歡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分工合作是相當緊複的活動,而且變化多端。中國人拿手的變動性,按理可以有效地分工合作,為什麽反而表現得令人不滿呢?答案並不難找,那就是長久以來,我們實施西方式的教育,教出來的中國人,嘴巴上用中國話說一套西方觀念,心裏想的又是地道的中國思想,形成“口是心非”的“矛盾人”。更糟糕的是,若幹人搞不清楚自己心裏想的那一套,隻聽見自己嘴巴上說的那一套,便相信自己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想,陷入矛盾而不自知,於是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走上偏激的途徑,自己痛苦,也危害他人。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先抱著“中國人本來就這樣亂”的心情,再深一層看出“原來亂的背後很有道理”,於是按照中國人的道理來“亂中取勝”,則中國式管理,非但不落伍,反而非常切合人性,也發揮宏大的效力。
管理者一方麵不要放棄目己的變動性,持續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方麵也不可以討厭他人的變動性,甚至限製他人的靈巧應變。我們必須承認既然都是中國人,就具有靈活變動的潛力,愈加以限製,將來反動起來,愈難收拾,不如順應這種變動的民族性,善為誘導,使其不知不覺中,走向預期的目標。
7。大家亂成一團,才能夠彼此都合理
成員的心態,是亂的主因,有事吵吵鬧鬧,無事胡亂批評。管理者要求不亂,勢必疲於奔命。成員的希望是沒有止境的,好了還要求更好,快了還要求更快。管理者樣樣求好求快,不累死才怪。何況有些問題,解決之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許多人抱怨工作過分忙碌,卻又認為真的有那麽多的工作要做,最後俯首接受忙碌的事實。
為什麽不分析一下,必定要這樣忙碌?真的需要做那麽多事情嗎?可不可以留下一些問題,讓大家了解進步是需要付出相當代價的,並非毫不費力便可以享受進步的甜美果實。
既然無法要求大家不亂,便隻好希望大家亂得有道理。因此大家亂成一團,才能夠彼此都合理,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猛看起來亂七八糟,卻愈看愈有道理的緣由。
8。在靈巧變化中,分工合作,圓滿達成目標
法的製定、修改或廢止,依據多數人的意見,這就是西方人“多數超越少數”的法則。其實,多數的意見並不一定對,而少數人的意見也不一定就不對。近代西方人漸漸發覺:有時也不能完全服從多數,因而同時主張,必須尊重少數。
3。日本人的合理主義
日本人的合理主義,是“從許多個別的存在出發,去發現共同的原理”,他們不要求有統一全世界的一個原理,卻相信統一日本的天皇。管理必須協力,在前輩的指引下,以多數來協調少數。
日本社會,依資曆而建立的等級地位一旦確定,便永久不會改變,而且在相當程度下支配著社會生活和個人活動。所以前輩的地位,牢不可破。
每個國家都重視資曆和功績,不過西方人比較偏重於功績能力:日本人則相當側重於年資。
長久以來,日本人已經明白“按照年資排列”,不但簡便易行,而且穩定可靠。他們更認為前輩的經驗,非常寶貴。必須共同遵循前輩的指導,形成堅強的班組協力行動,因此團隊精神,十分高昂。
日本人有一種“秘密即罪惡”的念頭,對自己同胞親切而樂於協助,不喜歡以多數來壓倒少數,使少數的人受到傷害。事實上,日本人也很不願意讓自己變成少數分子。他們寧願服從前輩的指示,依照大家的做法,而不喜歡標新立異。如果發生爭執,隻要提出大團體的目標,就很容易協調。所以平日派係林立,一旦遭遇外界幹擾或重大事件,很快就會取得一致的行動。
由於日本人被訓練得能夠透過多數協調少數的方式,全員一致采取同樣的行為,並沒有必要獨裁者來實施強有力的發號施令。
4。中國人的合理主義
中國人的合理主義,是“惟精惟一,從雜多的原則中,把握一個變動的原理。”我們的哲學家,並不熱衷於“唯心”或“唯物”的爭論,卻樂於談論“心物合一”。有關知行的問題,也歸結為“知行合一”;天人之間,也是“天人合一”。既然“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變動之中”,那麽神的職位也可以輪調,沒有必要加以固定。管理當然要有製度,但是執行時應該有彈性,才能夠符合“時中”的精神。“時中”就是“此時此地最合理”表示合理與否,離不開時空條件,所以是變動不居的。
有些人認為中國人很講求身分地位的順序,其實,和日本人比較起來,中國人的等級順序,不過是某些活動和場合受到重視;其他情況,大可以平起平坐,不論彼此的。中國人的關係,說起來也不完全固定,我們善於調節變通,隨時配合場合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變化。
中國人認為多數應該感應少數,化阻力為助力,才是上策。多數人既不要超越少數人,以免少數人心中懷恨,暗中阻擾。多數人也無法協調少數人,因為這樣一來,少數人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勢必很難達成合理的協議。至於多數人當中,發現少數人竟然有討價還價的力量,是不是會幹脆脫離多數,另組少數以謀取利益,那就更加令人擔心,因為少數一多,必然增加協議的困難。
感應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實際存在的力量。通俗的說法,叫做“彼此彼此”,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量。透過彼此的互動,大家找到合理的決策。
決策前諸多“方案”,決策後惟一“定案”,這種由多而一,由不固而固的過程,必須彼此彼此,將心此心,才能夠順利地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中國人擅長亂中有理
有些人喜歡說美國式管理,因為它架構分明,條理清晰。也有些人喜歡說日本式管理,因為它的特色十分明顯,容易說得清楚。大家不太提中國式管理的原因,多半是由於其雜亂不堪,不容易看出它的道理,因此很難清楚地勾畫出它的真正麵貌。一不小心,就會說得似是而非。
1。亂中有“理”
中國式管理的要求比較苛刻,不希望組織成員緊張忙碌,也不希望大家辛苦勞累,卻希望能夠做出更好的成果來。美國人總認為速度要快,業績才會高,所以無法避免緊張忙碌的氣氛。結果是改善了,過程則充滿挫折感。多少人的沮喪,才造就少數人的成就。日本人強調團體意識,壓抑個人的表現。由於整體工作如
果沒有完成,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完畢,必須長期耗費體力,以期有始有終。因此成員疲乏勞累,似乎不可避免。
我國先哲,當然明白速度、業績、團隊、合作都非常重要,卻更進一步體會和認知這些因素不提便罷,一提便形成心理壓力,帶來許多無謂的後遺症。
工作的時候,如果忘記速度的要求。就算做得再快,也不會覺得承受了什麽壓力。若是一心惦記必須達到某種速度,心理上的壓力就會很大。壓力是一種心理作用。要解除壓力,必須從心理上來調整。逃避是不可能的,隻好用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因應。調整的方法說起來相當簡單,那就是適當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右任先生當年有美髯公之稱,髯長而且美。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好奇地問他:“晚上睡覺的時候,胡須是放在棉破外麵呢?還是蓋在棉被裏麵?”平日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所以於先生不便迴答。那天晚上,他開始注意自己的胡須,究竟怎麽擺放才好?結果折騰了很久,始終不如意,也一直無法入睡。後來,他幹脆不去注意,順其自然,這才很快地睡著了。
當我們留意某一問題時,很容易由於過分突出而成為焦點。一旦成為焦點問題,反而很難以平常心來麵對它和解決它。社會上熱門新聞往往在被炒得灼熱的時段,顯得非常棘手,卻在熱度減退後輕易地獲得解決。我們或許認為引起大家的注意才會集結解決的力量,不妨也想想惟有稍微冷卻的情景下,一切趨於平靜,方有利於協調和溝通。
彼此都很緊張,勢必動輒得咎。各人立場不一樣,想法也不相同。大家都很
關心,深怕發生任何差錯。在這種情況,誰也不敢做主,那裏談得上解決問題?
中國人是心理專家,我們固然不能背誦一些專有名詞,卻善於掌握對方的心理。我們不是心理理論家,反而道道地地是心理實用家。我們時時不忘“攻心為上”,一切作為,都是針對心理作用而來。
2。管理必須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
首先,管理必須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才能發生作用,收到預期的效果。希望獲得大家的認同,最要緊的,在不能驚動大家,讓他們警覺到將會吃虧,引起大家的抗拒。特別是中國人,不會那麽天真地就事論事提出申訴,卻多半喜歡拐彎抹角,拿比較動聽的理由來掩蓋自己害怕吃虧的心理。中國人顯示出來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實則心裏另有打算,隻是不便明說而已。
為了避免這種“假借光明正大的借口”來反對管理的措施,我們最好在開始之初,就采取一種“不打草驚蛇”的策略,讓大家不至於驚駭、恐怖,而馬上抗拒。於是我們研究出一套“試探的變動模式”。模式是模式,卻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任何模式一經固定,對方很容易識破,即歸於無效。
同樣一句話,中國人有好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樣一種心態,也必須隨時調整表現的方法。中國人不會這樣讚美人家:“王先生真有本領,實在有一把刷子!”一把刷子不夠用,刷完了西裝,低頭一看,鞋子怎麽辦?中國人最起碼要有“兩把刷子”才夠用,所以我們喜歡這樣讚美人家:“王先生實在了不起,有兩把刷子!”
身處中國社會,沒有兩把刷子,如何圓滿得起來?一把刷子,充其量隻能刷出是非,無法在圓滿中分是非,這是若幹管理者火候不夠時遭遇的困難,他已經盡力,大家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3。運用“試探的變動模式”
其次,“試探的變動模式”運用起來,顯然不如“單刀直入的固定模式”那樣明晰而確定,因此一定帶有混亂的味道。中國人看起來很亂,原因就是我們喜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試探對方的心理。
如果不亂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隻是限製的條件相當嚴格,必須彼此具有十分密切而良好的關係,特別注意“密切”和“良好”,這兩種“關係”缺一不可。關係既密切又良好,中國人盡管放心單刀直入,不必經由“亂”的試探階段。但是關係可能變化,一旦密切而良好的關係變質,原來的好意就會變成惡意。親密的同誌變成敵人,那才最為可怕。這樣我們很容易了解中國人就算關係再密切、再良好,有些事情也避免開門見山,原來是為了長期利害著想。
閱曆少,經驗淺的時候,難免看不慣這一套亂七八糟的手法。多吃虧,常上當之後,當然會明白亂的後麵,暗藏著十分正確的道理。
若幹公司直截了當地宣布實施電腦化,引起眾人的猜疑與抗拒,不但增加許多無謂的困擾,而且形成電腦專業人員的孤立無援。換一個方式,先若無其事地激發大家學習電腦的興趣,有整體計劃卻沒有具體地顯示,表麵上零零落落地進行,到了將近成熟的時機,再水到渠成地全盤呈現,是不是阻力最小而功效最大?這種方式,初看起來必然很亂,似乎毫無計劃,一點都不像管理,簡直在打亂戰。
看不清楚中國式管理的人,指稱中國式管理根本就是打亂戰,因為隻看到“亂”的表麵,沒有體會到“理”的實質。中國式管理,如果僅僅做到“亂”的地步,十分危險。必須“亂中有理”,才能真正命中眾人的心理,達到預期的目標。
“亂”是為了“不驚動大家”、“不引起眾人盲目的抗拒”。“亂”是運用“關心”來“打動大家的心”,使眾人自發地認同組織的目標。
亂得沒有道理,眼前隻有死路一條。不要亂,一開始便講道理,請問什麽人有勝算的把握?因為“理不易明”,道理不是那麽簡單明了,三兩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
4。亂到合理的地步,便是由情入理
一天到晚講道理,哪裏有時間工作?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溝通上麵,效率怎
能提高?亂中有理,亂得很有道理,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境地。管理要求“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把工作做好”,便不能弄得太嚴肅,增加大家的心理壓力。也不必把人當做“機器,或“物料”看待,消除一切情緒化的反應,還有什麽樂趣可言?“亂”是“情”的表現,亂到合理的地步,便是由情入理,乃是說明道理的最佳途徑。
管理者最好具有“亂中取勝”的心理準備,才能充分掌握眾人的心理,表現出大家所喜歡的親和力,做到合乎人性需求的人性化管理。
5。不遵守常規而靈巧地解決當前問題
中國式管理,既然特別注重“變動性”,便離不開“不遵守常規而靈巧地解決當前問題”的特質。不遵守常規絕對不是根本沒有常規,或者完全忽視常規的存在。基本上我們應該重視常規,把它當做共識,成為不易的“經”,才有辦法做到“亂中有理”。一切管理措施,實際上都環繞著此一常規而隨時調整,因為誰也不敢“離經叛道”,成為公眾的敵人。
但是,情勢瞬息萬變,為了適當應變,幾乎所有管理措施都不斷地有所改變,因此看起來時時在變,顯得淩亂而沒有常規。由於中國人多少都帶一點“出奇製勝”的靈巧性,所以從表麵上看,混亂不堪,簡直沒有秩序可言。
有人說:中國人為什麽不生氣?答案是:氣死活該!其實,這正是中國人的靈巧本領。大家心目當中,都有常規,而常規確立之後,又必須配合不確定的情勢,產生不同的因應。這也是管理的最佳狀態:尋找此時此地最合適的決策。從這一角度看來,說中國人最懂得管理,有何不宜?
靈巧變動的目的,在解決當前的問題。組織成員,往往在問題產生之前,看不見問題的所在,而在問題產生之後,又急於要求立即解決。管理者的變動性,便是表現在:第一,把若幹問題消滅於無形,使其看不出有問題;第二,把若幹問題引發出來,讓大家去忙,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案,很快予以解決;第三,同時還要留下一些問題不去解決,讓成員集中注意力,以消耗多餘的精神和時間。
6。亂中取勝
管理的功能,主要在促成眾人的分工合作。各行各業,都有賴於成員的分工,因為分工以後才能進一步講求專精。但是,專精的結果,實在很難溝通。加上中國人“你看我不起,我也看不起你”的心態,構成合作的障礙,到處彌漫著“本位主義”的氣息。
“分工”是“分”,“合作”是“合”。這一分一合的作用,是互動的,也是持續的,更是循環往複的。不是先分後合,不是先合後分,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西方管理,一直要求分合得條理化,因此失掉了靈活性。機械化的管理,不受歡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分工合作是相當緊複的活動,而且變化多端。中國人拿手的變動性,按理可以有效地分工合作,為什麽反而表現得令人不滿呢?答案並不難找,那就是長久以來,我們實施西方式的教育,教出來的中國人,嘴巴上用中國話說一套西方觀念,心裏想的又是地道的中國思想,形成“口是心非”的“矛盾人”。更糟糕的是,若幹人搞不清楚自己心裏想的那一套,隻聽見自己嘴巴上說的那一套,便相信自己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想,陷入矛盾而不自知,於是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走上偏激的途徑,自己痛苦,也危害他人。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先抱著“中國人本來就這樣亂”的心情,再深一層看出“原來亂的背後很有道理”,於是按照中國人的道理來“亂中取勝”,則中國式管理,非但不落伍,反而非常切合人性,也發揮宏大的效力。
管理者一方麵不要放棄目己的變動性,持續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方麵也不可以討厭他人的變動性,甚至限製他人的靈巧應變。我們必須承認既然都是中國人,就具有靈活變動的潛力,愈加以限製,將來反動起來,愈難收拾,不如順應這種變動的民族性,善為誘導,使其不知不覺中,走向預期的目標。
7。大家亂成一團,才能夠彼此都合理
成員的心態,是亂的主因,有事吵吵鬧鬧,無事胡亂批評。管理者要求不亂,勢必疲於奔命。成員的希望是沒有止境的,好了還要求更好,快了還要求更快。管理者樣樣求好求快,不累死才怪。何況有些問題,解決之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許多人抱怨工作過分忙碌,卻又認為真的有那麽多的工作要做,最後俯首接受忙碌的事實。
為什麽不分析一下,必定要這樣忙碌?真的需要做那麽多事情嗎?可不可以留下一些問題,讓大家了解進步是需要付出相當代價的,並非毫不費力便可以享受進步的甜美果實。
既然無法要求大家不亂,便隻好希望大家亂得有道理。因此大家亂成一團,才能夠彼此都合理,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猛看起來亂七八糟,卻愈看愈有道理的緣由。
8。在靈巧變化中,分工合作,圓滿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