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鞏固這裏的統治,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九原、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力地製止了匈奴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大力倡導的屯田製度,在大漢朝大放異彩,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都大力倡導,屯田的規模越來越多,尤其是宣帝朝的老將趙充國,寫下千古雄文《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係統總結了屯田的種種好處。
趙充國雖然身名不顯,但他用計巧破羌人,羌人在西漢和平相處了幾十年以後,東漢時再度崛起,他們為禍甚烈,可惜當時再無趙充國這樣的將領,也正應了那句老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趙充國、還有前文提過的韋賢等人都生活在漢宣帝一朝,“中興大漢”的宣帝朝也是一個相當精彩的時代,他們的事跡詳見拙作《重生之草根皇帝》。這裏不詳述。
三國時代,曹操鑒於當時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發出了“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哀歎。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獲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並群賊,克平天下”(《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隨後的隋、唐、明朝等各個曆史時期,屯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何屯田製為何如此“經久不衰”呢,我們就拿西域來舉例,實施屯田製有三大好處:
首先,如果沒有屯田,曆代中央王朝統一西域的進程是很難實現的。西域地處邊陲之地,距中原路途遙遠,古代的技術水平沒有現代發達,中央王朝想派出一支大軍,從中原進入西域並耗費一定時間來完成軍事任務,從後勤如糧食保障上講,具有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筆者在此試舉兩例:公元前89年,漢武帝曾經派漢軍攻打投靠匈奴的車師,事後漢武帝自己評論這場戰役時說道:“漢軍破城,食至多,然而士卒自載不足以竟師(迴師),強者盡食畜產,羸弱者道死數千人。”
再比如後世的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征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折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出十倍;
可見,如果中原王朝沒有事先在西域設立屯田點以儲備軍需,是很難迅速而又持久地統一西域的。
其次,如果沒有屯田,西域的社會穩定是難以保持的。西域不比中原那樣人口稠密,自有其獨特的地理特點:那就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往往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一塊塊相互隔絕的綠洲,這樣的地埋特點也就造成了西域特有的政治格局,即各大綠洲往往會形成多個彼此不相統屬的政治勢力。
在中央王朝的勢力沒有統一西域前,它們之間往往相互攻伐,內亂不斷,給當地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隻有中央王朝的駐軍在西域,才確保了各政治勢力之間的安寧。而中央駐軍所需的一切物資,又幾乎全部依靠屯田來提供。
再次,屯田極大地節省了物資消耗。屯田是一種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其主要產品就是糧食。但是,筆者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屯田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聚財,而是為了消費。這裏所講的節省物資消耗,是指因為有了屯田,就可以避免由內地向西域長途運輸物資帶來的巨大消耗。
在古代的運載工具和道路狀況的條件下,長途運輸的物資消耗是巨大的。不論是在西域派軍駐守,還是在派兵從內地到西域展開軍事行動,都需要有巨大的物資支持,而消耗這些物資的主體,不是軍隊本身而是運輸物資的民夫。
為何在中國古代,遊牧民族能夠屢屢危脅到中原王朝,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運輸線啊!以步兵為主的漢人王朝,機動力比不上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既使開始能取得一些勝利,而隨著運輸線的延長,防禦的力量越來越弱,越來越容易遭受攻擊;而且兩條腿的步兵怎麽追得上四條腿的騎兵,所以勝則小勝,敗則全軍覆滅。這個問題,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無解的!
胡子睿前世曾經看過雲夢秦筒,他記得從一個秦國小官吏“喜“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竹簡上有如下規定:“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在飲食上,軍官的待遇與士兵不同……“
出於會計的數字敏感性,胡子睿記得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對於蒙恬戍邊所帶的30萬秦軍來說,糧草和武器裝備的消耗是龐大的,僅一個月就要消耗掉糧食1200萬斤,也就是6000噸,這還不包括軍械、甲胄等其他軍用物資。這些物資必須定時地由各地征收集中到鹹陽,再由鹹陽”千裏迢迢“地送入九原。
像這樣大的工程,始皇帝在各地同時進行著,這樣巨大的消耗也隻有像大秦帝國那樣的耕戰係統才能擔負得起。
蒙恬道“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當時的路況從中原運1石糧食到北方前線,路上運輸隊要消耗192石的糧食,成本巨大,為了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始皇帝決心修建直道。”
尉繚也歎道:“為了向前線輸送糧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了路上。”
秦始皇大力倡導的屯田製度,在大漢朝大放異彩,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都大力倡導,屯田的規模越來越多,尤其是宣帝朝的老將趙充國,寫下千古雄文《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係統總結了屯田的種種好處。
趙充國雖然身名不顯,但他用計巧破羌人,羌人在西漢和平相處了幾十年以後,東漢時再度崛起,他們為禍甚烈,可惜當時再無趙充國這樣的將領,也正應了那句老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趙充國、還有前文提過的韋賢等人都生活在漢宣帝一朝,“中興大漢”的宣帝朝也是一個相當精彩的時代,他們的事跡詳見拙作《重生之草根皇帝》。這裏不詳述。
三國時代,曹操鑒於當時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發出了“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哀歎。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獲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並群賊,克平天下”(《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隨後的隋、唐、明朝等各個曆史時期,屯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何屯田製為何如此“經久不衰”呢,我們就拿西域來舉例,實施屯田製有三大好處:
首先,如果沒有屯田,曆代中央王朝統一西域的進程是很難實現的。西域地處邊陲之地,距中原路途遙遠,古代的技術水平沒有現代發達,中央王朝想派出一支大軍,從中原進入西域並耗費一定時間來完成軍事任務,從後勤如糧食保障上講,具有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筆者在此試舉兩例:公元前89年,漢武帝曾經派漢軍攻打投靠匈奴的車師,事後漢武帝自己評論這場戰役時說道:“漢軍破城,食至多,然而士卒自載不足以竟師(迴師),強者盡食畜產,羸弱者道死數千人。”
再比如後世的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征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折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出十倍;
可見,如果中原王朝沒有事先在西域設立屯田點以儲備軍需,是很難迅速而又持久地統一西域的。
其次,如果沒有屯田,西域的社會穩定是難以保持的。西域不比中原那樣人口稠密,自有其獨特的地理特點:那就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往往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一塊塊相互隔絕的綠洲,這樣的地埋特點也就造成了西域特有的政治格局,即各大綠洲往往會形成多個彼此不相統屬的政治勢力。
在中央王朝的勢力沒有統一西域前,它們之間往往相互攻伐,內亂不斷,給當地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隻有中央王朝的駐軍在西域,才確保了各政治勢力之間的安寧。而中央駐軍所需的一切物資,又幾乎全部依靠屯田來提供。
再次,屯田極大地節省了物資消耗。屯田是一種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其主要產品就是糧食。但是,筆者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屯田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聚財,而是為了消費。這裏所講的節省物資消耗,是指因為有了屯田,就可以避免由內地向西域長途運輸物資帶來的巨大消耗。
在古代的運載工具和道路狀況的條件下,長途運輸的物資消耗是巨大的。不論是在西域派軍駐守,還是在派兵從內地到西域展開軍事行動,都需要有巨大的物資支持,而消耗這些物資的主體,不是軍隊本身而是運輸物資的民夫。
為何在中國古代,遊牧民族能夠屢屢危脅到中原王朝,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運輸線啊!以步兵為主的漢人王朝,機動力比不上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既使開始能取得一些勝利,而隨著運輸線的延長,防禦的力量越來越弱,越來越容易遭受攻擊;而且兩條腿的步兵怎麽追得上四條腿的騎兵,所以勝則小勝,敗則全軍覆滅。這個問題,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無解的!
胡子睿前世曾經看過雲夢秦筒,他記得從一個秦國小官吏“喜“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竹簡上有如下規定:“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在飲食上,軍官的待遇與士兵不同……“
出於會計的數字敏感性,胡子睿記得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對於蒙恬戍邊所帶的30萬秦軍來說,糧草和武器裝備的消耗是龐大的,僅一個月就要消耗掉糧食1200萬斤,也就是6000噸,這還不包括軍械、甲胄等其他軍用物資。這些物資必須定時地由各地征收集中到鹹陽,再由鹹陽”千裏迢迢“地送入九原。
像這樣大的工程,始皇帝在各地同時進行著,這樣巨大的消耗也隻有像大秦帝國那樣的耕戰係統才能擔負得起。
蒙恬道“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當時的路況從中原運1石糧食到北方前線,路上運輸隊要消耗192石的糧食,成本巨大,為了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始皇帝決心修建直道。”
尉繚也歎道:“為了向前線輸送糧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