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宋民殺宋室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雅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田真子的組織下,所有人迅速集結到知州府中,開始商量對策。
“這麽多的人,怎麽處理才合適?總不能全殺了吧?”蒲壽庚盯著田真子,首先開口問道。
“為什麽不能殺?”田真子的臉上透露出一絲殘忍而又瘋狂的神色。
“可,可他們是…”
蒲壽庚還想再說些什麽。
“他們已經不是皇室宗親了。”
田真子知道他要說什麽,直接開口打斷,聲音中帶著些許不屑。
頓時,屋子裏鴉雀無聲,這些平時在泉州城一手遮天的豪強貴胄們此刻仿佛都吃了啞藥一般。
掃視了眾人一圈,田真子再次開口:“要麽殺光他們!要麽我們一起死!你們自己選!”
說完,他拿起了旁邊的茶杯,輕輕吹了幾口氣,將泛著茶香的霧氣吹散,但卻沒有入口,反而低垂著頭,不知道在想什麽。
隻不過,他端杯的手微微有些顫抖,證明了他的內心並不像表麵上那麽平靜。
半晌,一個大家族的族長緩緩開口:“我同意田大人的意見。”
“我同意!”
“我也同意!”
他的這句話仿佛解除了消音一般,眾人紛紛開口表示讚同。
眼見著所有人都點了頭,蒲壽庚也附和道:“我也同意!”
“既然如此,那就動手吧!”
見所有人都通過了這條決議,田真子開口說道:“不過為了我們所有人的身家性命,我希望大家在動手的時候不要拖泥帶水!凡是趙氏族人,全都殺掉!”
眾人盡皆表示讚同,而後紛紛步履匆匆地離開了知州府。
就在張世傑進攻泉州城後的第二天,一場針對趙宋皇室的屠殺開始了。
整個屠殺過程持續了三天,據不完全統計,喪命在這場浩劫中的趙宋皇室宗親近萬人。
當這個消息傳到城外後,小皇帝趙昰痛哭不已,張世傑欲再次進攻泉州,為死難的皇室宗親複仇,卻收到了元將唆都即將率軍趕到泉州的消息,無奈之下隻好放棄這個想法,帶著小皇帝等人逃到潮州以避鋒芒,沒過多久又逃往惠州。
與此同時,阿裏海牙率軍攻陷重鎮靜江(今廣西桂林),廣西全境聞訊皆降。
不過隨著元軍的深入,他們兵力不足的缺點再次顯現出來,在攻占閩廣境內的州府後,他們甚至連留守的兵力都不夠,再加上軍餉供應不繼,元軍遂暫時停止進攻,除了繼續派出小股騎兵騷擾宋軍外,大軍撤迴後方進行休整。
而宋軍則趁著這段時間,開始了反攻行動。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軍攻入汀州(今福建長汀),文天祥不能敵,遂率軍撤往漳州,並向朝廷發去奏折,希望能夠入衛朝廷。
四月,文天祥率軍收複梅州,並在此地整肅軍紀,將幾名跋扈的軍官斬首示眾。
五月,文天祥再次率軍出征,收複會昌。
六月,收複興國。
七月,攻占永豐、泰和,兵圍贛州。
除此之外,宋廷廣東製置使張鎮孫率軍收複廣州;張世傑也收複了潮州,並再次圍攻泉州。
一時間,整個江南再次亂作一團,到處都是硝煙,各州府、縣城盡皆都在廝殺。
眼見著南宋又有死灰複燃的跡象,忽必烈決定重新部署一下兵力。
七月,忽必烈下令南方諸軍分為兩路,一路由陸上進攻,以塔出、呂師夔等人為將,率步騎兵入大庾嶺;另一路由海上發起進攻,以唆都、蒲壽庚、劉深等人為將,乘坐戰船循海向南。
事實證明,蒙古鐵騎的戰鬥力決不是蓋的,在忽必烈的命令傳達到前線之後不到一個月,蒙古軍便一改往日的劣勢,再次爆發出了兇猛的戰鬥力。
八月,元廷江西南路撫慰使李恆派兵入援贛州,自己則帶著主力向位於興國的文天祥部大本營發起了進攻。
文天祥沒想到元軍的進攻竟然來的如此之快,不備之下被元軍迅速擊潰,急忙率軍撤向永豐,可永豐城的守軍在他到來之前就被元軍打散,於是他隻好再次後撤。
李恆深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道理,率軍緊追不舍,文天祥且戰且退,一直逃到方石嶺。
因為文天祥所率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招募來的義軍,領軍的將領也大多是各地豪強,所以戰鬥力和元軍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方石嶺,他手下唯一一名出身行伍的將領鞏信為了掩護他撤退也身中數箭戰死。
不過即便如此,李恆依然沒有停下追擊的腳步,發誓不擒文天祥不罷休,於是繼續率軍進攻,終於在空坑(今江西興國境內)再次追上了文天祥,並將他的妻妾兒女盡皆抓住。
文天祥也知道李恆的目標是自己,所以即便親人都被捉也依然沒有放棄,繼續逃跑,他手下的將領趙時賞為了保護他,主動被元軍抓住,元兵問他姓什麽,他迴應說自己姓文,元兵還以為他是文天祥,於是便暫停追擊,文天祥因此逃過一劫。
而與趙時賞一同被俘的,還有數十名跟隨文天祥抗元的義軍將領,最終這些人盡皆遇難。
但文天祥的危險依然沒有解除,在召集了一部分殘兵後,文天祥帶著他們前往循州,並在南嶺(今廣東紫金南)駐紮,其中一員將領暗中陰謀投降,想要拿他的腦袋當作投名狀,所幸被人發覺並告知了文天祥,他設計誘殺此人,這才轉危為安,可之前攻占的州府卻再次落入元軍手中。
(ps:這裏插一句,大家可能對李恆有點陌生,但是提起他的祖上,看過前文的應該都知道,他太爺爺叫李遵頊(西夏神宗),他爺爺就是那個被廢掉的太子李德任,他爹就是被蒙古親王收養的那個小孩李惟忠。)
就在文天祥兵敗興國的同時,張世傑作為他的難兄難弟也沒好到哪裏去,在唆都率領的元軍精銳的進攻下,宋軍僅僅一天時間便再次丟失了漳州,而後順勢包圍了潮州,幸虧張世傑拚死力戰,方才留得一命。
唆都見潮州短時間難以攻下,也不在此久留,又轉頭進攻惠州,然後與從陸上趕來的呂師夔合兵一處,進攻廣州。
駐守廣州城的是廣東製置使張鎮孫,此人非常不簡單,他也是一名狀元,而且是宋朝時期廣東地區產生的唯一一名狀元。
他中狀元那一年,是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的1271年。
有意思的是,在他中狀元之前,他的家鄉——廣州城裏就流傳著一段童謠“河南人見麵,廣州狀元見”,其中這個‘河南’並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河南。
河,指的是珠江;見,古音讀作現,意思和現相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珠江南北兩岸的人可以互相看見的時候,廣州就會出現一個狀元。
與現在的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不同的是,在古時,廣東又被稱為嶺南,是一個極為偏遠的不毛之地,一般都是被當作官員被貶的去處或者是罪犯流放的場所,人口和受教育程度都要遠遠低於中原和江南諸省,所以哪怕在科舉極為興盛的宋朝,廣東也就隻出了這麽一個狀元。
說來也怪,在這首童謠流傳出來沒多久之後,嶺南便發生了大旱,受天氣影響,珠江的河麵變得極窄,最近的地方,兩岸的居民下河之後竟然可以互相對話了,也就在這一年,張鎮孫一舉奪魁。
在他高中狀元之後,當時掌權的賈似道便想拉攏他,但他十分鄙夷賈似道的為人,不為所動,於是被賈似道所忌恨,想辦法將他調離朝中,外派到浙江婺州擔任通判。
1274年,元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因為當局者的無能,整個江南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張鎮孫本想募兵勤王,但卻人微言輕,隻好率雙親南歸故鄉廣州。
歸鄉之後,他利用自身的名望開始收攏各地逃來的潰兵,自發組織他們抵抗元軍的進攻,也正式由一名朝廷官員轉變成了一名義軍將領。
後來,張世傑護送著小皇帝趙昰到了陸豐一帶,突然想起了此人,於是便將他召入朝中,任命他為廣東製置使兼經略安撫使,負責節製廣東境內所有的軍事行動。
麵對著呂師夔和唆都率領的元軍時,張鎮孫認為陸戰自己肯定不是對手,隻有憑借水戰或許才會有一絲勝利的可能,於是便集結了全城的兵馬,乘坐大小船隻兩千餘艘,在珠江上與元軍展開鏖戰。
但他麾下的宋軍多為臨時招募而來的民兵或者是從戰場上潰逃下來的潰兵,麵對著呂師夔手下訓練有素的元軍水師,自然無法與之抗衡,於是不得不率軍返迴廣州城,堅守城池不出。
可此時的廣州城可不是如今這座上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被圍困了幾個月之後,城中的物資便消耗殆盡,守城的軍民沒有吃的,隻能到處掘穴捕鼠,張網抓雀。
張鎮孫也知道南宋氣數已盡,僅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力挽狂瀾,故此在守城之時便心存死誌,欲以一死保全自己的名聲;但當他親眼目睹了守城的軍民無糧果腹,隻能到處張網捉雀,掘穴捕鼠之時,卻認為不能因一己私利而讓全城父老鄉親給自己陪葬。
再三思慮之後,張鎮孫主動派人前往城外的元軍大營,表示願意自縛雙手出城納降,但條件是不得傷害城中的百姓。
唆都與呂師夔二人接受了他的條件,同時許諾他仍然可以駐守廣州,但張鎮孫表示自己堅決不事二主,既為宋臣就不會再為元臣,唆都二人無奈,隻好將他綁縛起來送往大都,交由忽必烈處置。
公元1278年4月,當押送他的隊伍行至大庾嶺時,張鎮孫趁看守鬆懈之際,自殺於一片紅梅花叢中,以生命詮釋了忠誠的含義,終年44歲。
廣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將他居住過的那條街改名為“狀元坊”,至今依然存在於廣州城內。
至元十四年,元沿海招討使劉深自慶元(今浙江寧波)南下,追剿宋端宗所率的南宋餘部,張世傑且戰且退,保護著小皇帝趙昰等人一路南逃。
行至淺灣(今澳門)時,被劉深率軍追上,隻好再次護送眾人逃往井澳(今廣東珠海珠江口外的一處海灣);可劉深如附骨之蛆一般,再次追襲而來,張世傑便決定帶趙昰等人出海,逃往占城(今越南中部)避難。
在出發之前,陳宜中自告奮勇,主動要求提前乘小舟前往占城宣旨,但在抵達占城之後他便改變了心意,既沒有派人迴去接應張世傑等人前來,自己也沒有再返迴故土。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軍進攻占城,陳宜中為了避禍又逃到暹羅(今泰國),最終客死異鄉。
但這些都是後話,就在他提前離開井澳之後不久,劉深再一次追了上來,危機迫在眉睫,張世傑也等不及陳宜中迴信了(當然他也等不到),急忙護送小皇帝等人下海南逃。
眼見滅亡南宋的大功勞就擺在麵前,劉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便窮追不舍,率軍尾隨而去。
由於攜帶了大批皇室宗親以及官員家屬等非戰鬥人員,宋軍的船隊自然不如元軍的船隊跑的快,行至七洲洋(今西沙群島)時,被劉深追上。
張世傑自知不拚一下是不行了,於是率軍轉頭與元軍展開激戰,不過此時的宋軍由於連戰連敗,早就沒有了多少士氣,再加上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來保護那些宗親們所乘坐的船隻,兵力上也不占優勢,最終被劉深所擊敗,以宋端宗的母舅俞如珪為首的一大批將士被俘,隻有張世傑率領一小部分人馬衝破了防線,保護著宋端宗趙昰渡海而去。
但他們雖然逃出生天,卻猶如驚弓之鳥,擔心劉深還會再海上進行攔截,也不敢貿然前往占城,於是便沿著東南沿海方向輾轉數月,直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方才折迴碙州休整(音同剛,今廣東湛江硇洲島)。
“這麽多的人,怎麽處理才合適?總不能全殺了吧?”蒲壽庚盯著田真子,首先開口問道。
“為什麽不能殺?”田真子的臉上透露出一絲殘忍而又瘋狂的神色。
“可,可他們是…”
蒲壽庚還想再說些什麽。
“他們已經不是皇室宗親了。”
田真子知道他要說什麽,直接開口打斷,聲音中帶著些許不屑。
頓時,屋子裏鴉雀無聲,這些平時在泉州城一手遮天的豪強貴胄們此刻仿佛都吃了啞藥一般。
掃視了眾人一圈,田真子再次開口:“要麽殺光他們!要麽我們一起死!你們自己選!”
說完,他拿起了旁邊的茶杯,輕輕吹了幾口氣,將泛著茶香的霧氣吹散,但卻沒有入口,反而低垂著頭,不知道在想什麽。
隻不過,他端杯的手微微有些顫抖,證明了他的內心並不像表麵上那麽平靜。
半晌,一個大家族的族長緩緩開口:“我同意田大人的意見。”
“我同意!”
“我也同意!”
他的這句話仿佛解除了消音一般,眾人紛紛開口表示讚同。
眼見著所有人都點了頭,蒲壽庚也附和道:“我也同意!”
“既然如此,那就動手吧!”
見所有人都通過了這條決議,田真子開口說道:“不過為了我們所有人的身家性命,我希望大家在動手的時候不要拖泥帶水!凡是趙氏族人,全都殺掉!”
眾人盡皆表示讚同,而後紛紛步履匆匆地離開了知州府。
就在張世傑進攻泉州城後的第二天,一場針對趙宋皇室的屠殺開始了。
整個屠殺過程持續了三天,據不完全統計,喪命在這場浩劫中的趙宋皇室宗親近萬人。
當這個消息傳到城外後,小皇帝趙昰痛哭不已,張世傑欲再次進攻泉州,為死難的皇室宗親複仇,卻收到了元將唆都即將率軍趕到泉州的消息,無奈之下隻好放棄這個想法,帶著小皇帝等人逃到潮州以避鋒芒,沒過多久又逃往惠州。
與此同時,阿裏海牙率軍攻陷重鎮靜江(今廣西桂林),廣西全境聞訊皆降。
不過隨著元軍的深入,他們兵力不足的缺點再次顯現出來,在攻占閩廣境內的州府後,他們甚至連留守的兵力都不夠,再加上軍餉供應不繼,元軍遂暫時停止進攻,除了繼續派出小股騎兵騷擾宋軍外,大軍撤迴後方進行休整。
而宋軍則趁著這段時間,開始了反攻行動。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軍攻入汀州(今福建長汀),文天祥不能敵,遂率軍撤往漳州,並向朝廷發去奏折,希望能夠入衛朝廷。
四月,文天祥率軍收複梅州,並在此地整肅軍紀,將幾名跋扈的軍官斬首示眾。
五月,文天祥再次率軍出征,收複會昌。
六月,收複興國。
七月,攻占永豐、泰和,兵圍贛州。
除此之外,宋廷廣東製置使張鎮孫率軍收複廣州;張世傑也收複了潮州,並再次圍攻泉州。
一時間,整個江南再次亂作一團,到處都是硝煙,各州府、縣城盡皆都在廝殺。
眼見著南宋又有死灰複燃的跡象,忽必烈決定重新部署一下兵力。
七月,忽必烈下令南方諸軍分為兩路,一路由陸上進攻,以塔出、呂師夔等人為將,率步騎兵入大庾嶺;另一路由海上發起進攻,以唆都、蒲壽庚、劉深等人為將,乘坐戰船循海向南。
事實證明,蒙古鐵騎的戰鬥力決不是蓋的,在忽必烈的命令傳達到前線之後不到一個月,蒙古軍便一改往日的劣勢,再次爆發出了兇猛的戰鬥力。
八月,元廷江西南路撫慰使李恆派兵入援贛州,自己則帶著主力向位於興國的文天祥部大本營發起了進攻。
文天祥沒想到元軍的進攻竟然來的如此之快,不備之下被元軍迅速擊潰,急忙率軍撤向永豐,可永豐城的守軍在他到來之前就被元軍打散,於是他隻好再次後撤。
李恆深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道理,率軍緊追不舍,文天祥且戰且退,一直逃到方石嶺。
因為文天祥所率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招募來的義軍,領軍的將領也大多是各地豪強,所以戰鬥力和元軍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方石嶺,他手下唯一一名出身行伍的將領鞏信為了掩護他撤退也身中數箭戰死。
不過即便如此,李恆依然沒有停下追擊的腳步,發誓不擒文天祥不罷休,於是繼續率軍進攻,終於在空坑(今江西興國境內)再次追上了文天祥,並將他的妻妾兒女盡皆抓住。
文天祥也知道李恆的目標是自己,所以即便親人都被捉也依然沒有放棄,繼續逃跑,他手下的將領趙時賞為了保護他,主動被元軍抓住,元兵問他姓什麽,他迴應說自己姓文,元兵還以為他是文天祥,於是便暫停追擊,文天祥因此逃過一劫。
而與趙時賞一同被俘的,還有數十名跟隨文天祥抗元的義軍將領,最終這些人盡皆遇難。
但文天祥的危險依然沒有解除,在召集了一部分殘兵後,文天祥帶著他們前往循州,並在南嶺(今廣東紫金南)駐紮,其中一員將領暗中陰謀投降,想要拿他的腦袋當作投名狀,所幸被人發覺並告知了文天祥,他設計誘殺此人,這才轉危為安,可之前攻占的州府卻再次落入元軍手中。
(ps:這裏插一句,大家可能對李恆有點陌生,但是提起他的祖上,看過前文的應該都知道,他太爺爺叫李遵頊(西夏神宗),他爺爺就是那個被廢掉的太子李德任,他爹就是被蒙古親王收養的那個小孩李惟忠。)
就在文天祥兵敗興國的同時,張世傑作為他的難兄難弟也沒好到哪裏去,在唆都率領的元軍精銳的進攻下,宋軍僅僅一天時間便再次丟失了漳州,而後順勢包圍了潮州,幸虧張世傑拚死力戰,方才留得一命。
唆都見潮州短時間難以攻下,也不在此久留,又轉頭進攻惠州,然後與從陸上趕來的呂師夔合兵一處,進攻廣州。
駐守廣州城的是廣東製置使張鎮孫,此人非常不簡單,他也是一名狀元,而且是宋朝時期廣東地區產生的唯一一名狀元。
他中狀元那一年,是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的1271年。
有意思的是,在他中狀元之前,他的家鄉——廣州城裏就流傳著一段童謠“河南人見麵,廣州狀元見”,其中這個‘河南’並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河南。
河,指的是珠江;見,古音讀作現,意思和現相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珠江南北兩岸的人可以互相看見的時候,廣州就會出現一個狀元。
與現在的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不同的是,在古時,廣東又被稱為嶺南,是一個極為偏遠的不毛之地,一般都是被當作官員被貶的去處或者是罪犯流放的場所,人口和受教育程度都要遠遠低於中原和江南諸省,所以哪怕在科舉極為興盛的宋朝,廣東也就隻出了這麽一個狀元。
說來也怪,在這首童謠流傳出來沒多久之後,嶺南便發生了大旱,受天氣影響,珠江的河麵變得極窄,最近的地方,兩岸的居民下河之後竟然可以互相對話了,也就在這一年,張鎮孫一舉奪魁。
在他高中狀元之後,當時掌權的賈似道便想拉攏他,但他十分鄙夷賈似道的為人,不為所動,於是被賈似道所忌恨,想辦法將他調離朝中,外派到浙江婺州擔任通判。
1274年,元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因為當局者的無能,整個江南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張鎮孫本想募兵勤王,但卻人微言輕,隻好率雙親南歸故鄉廣州。
歸鄉之後,他利用自身的名望開始收攏各地逃來的潰兵,自發組織他們抵抗元軍的進攻,也正式由一名朝廷官員轉變成了一名義軍將領。
後來,張世傑護送著小皇帝趙昰到了陸豐一帶,突然想起了此人,於是便將他召入朝中,任命他為廣東製置使兼經略安撫使,負責節製廣東境內所有的軍事行動。
麵對著呂師夔和唆都率領的元軍時,張鎮孫認為陸戰自己肯定不是對手,隻有憑借水戰或許才會有一絲勝利的可能,於是便集結了全城的兵馬,乘坐大小船隻兩千餘艘,在珠江上與元軍展開鏖戰。
但他麾下的宋軍多為臨時招募而來的民兵或者是從戰場上潰逃下來的潰兵,麵對著呂師夔手下訓練有素的元軍水師,自然無法與之抗衡,於是不得不率軍返迴廣州城,堅守城池不出。
可此時的廣州城可不是如今這座上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被圍困了幾個月之後,城中的物資便消耗殆盡,守城的軍民沒有吃的,隻能到處掘穴捕鼠,張網抓雀。
張鎮孫也知道南宋氣數已盡,僅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力挽狂瀾,故此在守城之時便心存死誌,欲以一死保全自己的名聲;但當他親眼目睹了守城的軍民無糧果腹,隻能到處張網捉雀,掘穴捕鼠之時,卻認為不能因一己私利而讓全城父老鄉親給自己陪葬。
再三思慮之後,張鎮孫主動派人前往城外的元軍大營,表示願意自縛雙手出城納降,但條件是不得傷害城中的百姓。
唆都與呂師夔二人接受了他的條件,同時許諾他仍然可以駐守廣州,但張鎮孫表示自己堅決不事二主,既為宋臣就不會再為元臣,唆都二人無奈,隻好將他綁縛起來送往大都,交由忽必烈處置。
公元1278年4月,當押送他的隊伍行至大庾嶺時,張鎮孫趁看守鬆懈之際,自殺於一片紅梅花叢中,以生命詮釋了忠誠的含義,終年44歲。
廣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將他居住過的那條街改名為“狀元坊”,至今依然存在於廣州城內。
至元十四年,元沿海招討使劉深自慶元(今浙江寧波)南下,追剿宋端宗所率的南宋餘部,張世傑且戰且退,保護著小皇帝趙昰等人一路南逃。
行至淺灣(今澳門)時,被劉深率軍追上,隻好再次護送眾人逃往井澳(今廣東珠海珠江口外的一處海灣);可劉深如附骨之蛆一般,再次追襲而來,張世傑便決定帶趙昰等人出海,逃往占城(今越南中部)避難。
在出發之前,陳宜中自告奮勇,主動要求提前乘小舟前往占城宣旨,但在抵達占城之後他便改變了心意,既沒有派人迴去接應張世傑等人前來,自己也沒有再返迴故土。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軍進攻占城,陳宜中為了避禍又逃到暹羅(今泰國),最終客死異鄉。
但這些都是後話,就在他提前離開井澳之後不久,劉深再一次追了上來,危機迫在眉睫,張世傑也等不及陳宜中迴信了(當然他也等不到),急忙護送小皇帝等人下海南逃。
眼見滅亡南宋的大功勞就擺在麵前,劉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便窮追不舍,率軍尾隨而去。
由於攜帶了大批皇室宗親以及官員家屬等非戰鬥人員,宋軍的船隊自然不如元軍的船隊跑的快,行至七洲洋(今西沙群島)時,被劉深追上。
張世傑自知不拚一下是不行了,於是率軍轉頭與元軍展開激戰,不過此時的宋軍由於連戰連敗,早就沒有了多少士氣,再加上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來保護那些宗親們所乘坐的船隻,兵力上也不占優勢,最終被劉深所擊敗,以宋端宗的母舅俞如珪為首的一大批將士被俘,隻有張世傑率領一小部分人馬衝破了防線,保護著宋端宗趙昰渡海而去。
但他們雖然逃出生天,卻猶如驚弓之鳥,擔心劉深還會再海上進行攔截,也不敢貿然前往占城,於是便沿著東南沿海方向輾轉數月,直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方才折迴碙州休整(音同剛,今廣東湛江硇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