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陰差陽錯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雅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加上宋朝還廢除了對於應試人員的限製,士農工商之子弟皆可參加考試,屬於變相的鼓勵百姓讀書識字,參加科舉考試。
也正是因為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宋代的讀書人要遠超於曆朝曆代,這就導致了宋代的讀書人在考試路上的競爭會比其餘朝代更加激烈。
由於每一屆的報考人數都遠超預計,錄取的人數卻很有限,這就導致了許多讀書人n次落榜,屢試不中。
而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宋太祖趙匡胤又突發奇想,研究出來了一個新的當官方案——“特奏名”製度。
這一製度的建立初衷,就是為了籠絡那些多次赴省試落第的高齡舉人,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趙匡胤特詔賜連續15次以上參與禮部考試的舉人105人為本科進士出身。
自此之後,凡省試落榜多次者皆可由各州府另立卷冊上報禮部,而後由禮部篩選交由皇帝審閱,恩準他們參加殿試,賜予進士出身或被直接授予官職等等。
但為了保證進士的的優越性,在晉升之路上,通過科舉正式稱為進士的官員可以越級提拔,而非科舉入仕的官員則必須逐級提拔,其中一甲、二甲及第出身的人,甚至用不到十年的時間便能進入權力中樞,如宰相、翰林學士等官職,也必須由科舉出身的官員來擔任。
在這種優厚的條件誘惑下,終宋一代,除了近六萬名進士外,還出了一百多萬的舉人,至於落榜者更是不計其數,以公元1002年為例,當年共有人參加省試,最終有219人被賜予進士功名,錄取率1.5%,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如果是普通的考生想要成為一名進士,其概率大概是在萬分之十五左右。
而狀元,是進士中的第一名!
宋朝國祚319年,一共隻誕生過118位狀元,其中北宋69位,南宋49位。
更何況,古代的狀元一旦當官,大部分都是要跟著皇帝先作編撰一類的工作,換算到現在,最起碼也是國家主席的機要秘書,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到死之前,最起碼能當上個三品以上的官,而宋代的從三品官職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叫做禦史中丞,按照現在的叫法,應該叫做最高檢察院檢察長。
現在,你還覺得古代的狀元的含金量和現在的高考狀元一樣麽?
講了這麽多,我們來迴歸正題,以文天祥的知識水平,跟伯顏吵架,就屬於純純的降維打擊。
所以不出意料,伯顏被文天祥駁斥的啞口無言。
但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元中書右丞相,伯顏又怎麽能容忍一個前來乞和的敵國大臣在自己的營地裏耀武揚威,於是便下令將使團扣留,並派人將吳堅、賈慶餘、文天祥等使團主要成員押送到鎮江。
陸秀夫此時並未跟隨使團一起前往元軍大營,而是在皋亭山下等候,眼見著使團杳無音信,而元軍的兵馬還在不斷匯集,於是知道情況不妙,便急忙帶著剩餘的人返迴了臨安城,請求謝道清早作準備。
但此時城外數萬元軍正虎視眈眈,以宋廷如今的情況,連朝中官員都開始棄官逃逸了,謝道清一個婦道人家又能做什麽呢?
於是謝道清便將陳宜中再次召入宮中,向他表達了自己想要向忽必烈稱臣的想法,卻被陳宜中所責難,認為丟了大國的氣度。
謝道清便哭訴道:“隻要能保存國家,稱臣不必計較。”
聽她這麽說,陳宜中便再不說話了,隻是向她深深叩拜了一次,而後便轉頭出宮了。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在出宮之後沒多久,陳宜中便學習前幾任丞相,趁夜從臨安城跑了,臨走之前還把謝道清想要稱臣的消息泄露了出去,表明自己是為了名節,不願做蒙古人的‘兒臣’才棄官而走。
當這兩個消息一起傳入朝堂之後,終於徹底引發了宋廷內部的震動,之前雖然跑了幾個丞相,但好歹還有陳宜中在這裏鎮著,百官們還能勉力維持,但如今所有丞相都不見了,連新任命的幾個丞相也被伯顏扣押在了元軍大營,官員們群龍無首,便開始紛紛學習陳宜中的做法趁亂逃走。
謝道清被陳宜中擺了一道,十分氣憤,再加上看到朝中已經亂作一團,自知南宋氣數已盡,於是便決定不再抵抗,連稱臣都省略了,直接投降。
陸秀夫和張世傑倆人一看情況不對,謝道清這寡婦是要帶著皇室成員一起投降啊,身為臣子豈能眼睜睜的看著祖國被滅而無動於衷?
於是張世傑決定幹脆和蒙古人血戰到底,哪怕是死,自己也算為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到了地底下,也能挺直了腰杆麵對列祖列宗了。
但就在這時,陸秀夫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計劃,打消了張世傑想要以死殉國的念頭。
謝道清所看重的,無外乎就是當今的宋恭帝趙顯罷了,但宋度宗趙禥可有三個兒子呢,除了趙顯以外還有倆。
謝道清既然想帶著趙顯投降,隨他去便是了,我們可以帶著剩下的那兩個王爺,找個地方另立朝廷,以他們的名義繼續抵抗啊,更何況實在不行還能退到海上呢。
這一番話讓張世傑來了精神,他之前一直沒往這個方麵想,此刻被陸秀夫所提醒,越研究越覺得合理,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由陸秀夫出麵與掌管禁軍的江萬載取得聯係,讓江萬載趁亂將益王趙罡、廣王趙昺以及宋度宗的妃子楊淑妃一起帶走逃往南方,自己則收攏一部分朝臣隨後追上。
但隊伍剛剛出城就被元軍斥候發現,伯顏隨即便派騎兵沿途追殺,江萬載便讓禁軍帶著皇室成員先走,自己親率從饒州帶出來的江氏子弟前去攔截。
由於隊伍出城之後沿途不斷有百姓匯入,此時已經有五、六萬人一同隨行,為了保護他們,江萬載不得不向迴折返了很長一段路與追兵進行正麵血拚,最終付出了江氏子弟死傷過半,連他的第三子江鈺都戰死於陣前的代價,才堪堪抵住元軍的追擊。
不過此時大軍方才行至婺州,元軍隨時都有可能從後方追上來,於是剛剛趕到這裏的陸秀夫便與江萬載商議,決定經溫州前往福州,與從海上繞行的張世傑會合,共同抵禦元軍的追擊。
而就在他們還在研究如何保存趙宋皇室最後的血脈之時,臨安城外發生了他們最不想見到的一幕。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謝道清抱著年僅五歲的宋恭帝趙顯出城跪降,伯顏下令將南宋君臣等人盡皆送往大都。
雖然占領了南宋的都城臨安,也俘虜了南宋的皇帝和太皇太後,但伯顏知道,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南麵還要大片的土地和無數的反抗軍依然在阻擋著統一的步伐,而他要做的,就是替忽必烈將他們全部征服!
看著一隊隊被繩子捆著前往北方的南宋官員,伯顏的眼前又浮現出了那個讓他頭疼的人——文天祥。
在使團被伯顏下令扣留後,文天祥便隨著使團成員一起被押往北側的鎮江,由於前線戰事吃緊,北側又是占領區,所以伯顏派出的押送部隊人數也不多,這就給了文天祥以可乘之機。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隨他出行的手下杜滸、金應、張慶等十二人悄悄將他救出,而後趁夜逃向了真州(今江蘇儀征)。
真州守將苗再成是李庭芝麾下的大將,聽聞他的到來卻皺了皺眉頭,因為他接到了李庭芝的命令,讓他見到文天祥便立即殺掉,原因是因為在得知文天祥逃走後,伯顏故意放出消息說要派遣一名丞相級別的要員前往真州招降,被李庭芝信以為真。
可苗再成卻認為文天祥不是那樣的人,於是在文天祥抵達真州城外後並沒有立即放他入城,而是先後派了兩波人出城與他麵談,試探他的態度,並告訴這兩波人,如果確認文天祥是來勸降的就直接殺掉他。
可在與文天祥交談過後,這兩波人都被他的氣節所折服,都甘願以身作保來證明他的清白,於是苗再成便親自出城與他相見,並和他商量了如何抵禦元軍的進攻。
由於文天祥提出想要去揚州麵見擔任淮東製置使的李庭芝,為了防止他被後麵的各城守將誤殺,苗再成又派出二十人護送文天祥一行人前往揚州。
但在抵達揚州城下之時,卻被城上的守軍攔下,表示要稟告李庭芝後才能確認是否放他們入城。
說來也巧,在等候入城的這段時間裏,守城門的幾名士兵估計也沒學過《保密條例》,閑聊之時竟然隨口說出了李庭芝準備下令殺掉文天祥的事情。
這下輪到文天祥懵了,因為苗再成為了避免引起他與李庭芝二人之間的誤會,並沒有將這件事告訴他,而他卻誤以為苗再成是故意派人將他送到揚州來殺頭的。
在這一番誤會之下,文天祥越想越覺得自己的處境不安全,於是便跟隨行的杜滸等人使了個眼色, 幾人會意,便趁著守軍不備之際,向東逃走了。
可沒等他們跑出去多遠,竟然碰見了元軍,為了縮小目標,文天祥決定讓眾人分成幾支小隊,各自躲避元軍,他則與杜滸、金應、張慶三人為一組,藏在一座土牆後麵躲過了元軍的搜查。
可由於幾人逃命之時根本未曾攜帶任何幹糧,再加上一路上顛沛流離,沒過多久,幾人便餓的連路都快走不動了,剛好此時遇到了一名砍柴的樵夫,四人也顧不得臉麵了,厚著臉皮向樵夫討要了一些剩飯殘羹,才算勉強恢複了一些體力,於是繼續上路向南而行。
不過就在幾人重新上路後沒多久,又碰到了一支元軍的巡邏隊,四人隻好鑽進一旁的竹林中躲避,不過杜滸與金應二人卻不幸被捉,張慶則被元軍射中了三箭,其中一箭還射在了眼睛上,可即便受了這麽嚴重的傷他都沒死,反而護著文天祥毫發無傷的逃出了竹林。
而杜滸與金應在被抓後,也急中生智,將隨身攜帶的金銀送給了抓住他們的元軍士兵,從而逃得一命,並隨後追上了文天祥二人。
四人再次會合後,重新上路,文天祥畢竟是個文官,身體素質相對於其他三人來說要差了很多,此時已經快要走不動了,於是杜滸又找了兩個樵夫用籮筐抬著文天祥走到了高郵,而後又轉乘小船從沙洲入海前往椒江,過黃岩後又棄舟步行前往溫州去追隨南宋二王。
當文天祥逃走的消息傳到李庭芝的耳中時,這位已經五十七歲的老將隻是微微皺了皺眉頭便示意傳令兵退下,絲毫沒有追殺的意思。
不是因為李庭芝接到了苗再成的消息,知道文天祥並沒有叛變,而是因為他已經無力派人去追殺他了,因為此時的揚州城已經足夠讓他焦頭爛額了。
自至元十二年十月開始(1275年),為了切斷揚州與臨安之間的聯係,伯顏便派阿術率軍駐紮於鎮江用來遏製兩淮的宋軍,而揚州城,就是阿術的第一目標。
為了守住揚州,李庭芝進行了極其周密的準備,先是派苗再成駐守真州,用來保衛長江航道,為揚州城留下後路,而後又命副都統薑才負責鎮守揚州城,自己則居中調度。
由於李庭芝的防禦陣勢布置比較嚴密,經過了幾次進攻,元軍都未能攻破揚州,於是阿術便命令大軍在揚州城外圍修築工事,準備進行長期圍困,同時挑選了多名與李庭芝有交情的南宋降將,命他們為使入城勸降。
但李庭芝是個眼裏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在麵對一個又一個曾經發誓要與宋廷共存亡的前同事時,他的處理方式隻有一個——殺!
但殺使者除了能證明他的忠心之外並沒有什麽實際作用,缺糧才是此刻擺在李庭芝麵前的最大難題。
也正是因為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宋代的讀書人要遠超於曆朝曆代,這就導致了宋代的讀書人在考試路上的競爭會比其餘朝代更加激烈。
由於每一屆的報考人數都遠超預計,錄取的人數卻很有限,這就導致了許多讀書人n次落榜,屢試不中。
而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宋太祖趙匡胤又突發奇想,研究出來了一個新的當官方案——“特奏名”製度。
這一製度的建立初衷,就是為了籠絡那些多次赴省試落第的高齡舉人,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趙匡胤特詔賜連續15次以上參與禮部考試的舉人105人為本科進士出身。
自此之後,凡省試落榜多次者皆可由各州府另立卷冊上報禮部,而後由禮部篩選交由皇帝審閱,恩準他們參加殿試,賜予進士出身或被直接授予官職等等。
但為了保證進士的的優越性,在晉升之路上,通過科舉正式稱為進士的官員可以越級提拔,而非科舉入仕的官員則必須逐級提拔,其中一甲、二甲及第出身的人,甚至用不到十年的時間便能進入權力中樞,如宰相、翰林學士等官職,也必須由科舉出身的官員來擔任。
在這種優厚的條件誘惑下,終宋一代,除了近六萬名進士外,還出了一百多萬的舉人,至於落榜者更是不計其數,以公元1002年為例,當年共有人參加省試,最終有219人被賜予進士功名,錄取率1.5%,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如果是普通的考生想要成為一名進士,其概率大概是在萬分之十五左右。
而狀元,是進士中的第一名!
宋朝國祚319年,一共隻誕生過118位狀元,其中北宋69位,南宋49位。
更何況,古代的狀元一旦當官,大部分都是要跟著皇帝先作編撰一類的工作,換算到現在,最起碼也是國家主席的機要秘書,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到死之前,最起碼能當上個三品以上的官,而宋代的從三品官職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叫做禦史中丞,按照現在的叫法,應該叫做最高檢察院檢察長。
現在,你還覺得古代的狀元的含金量和現在的高考狀元一樣麽?
講了這麽多,我們來迴歸正題,以文天祥的知識水平,跟伯顏吵架,就屬於純純的降維打擊。
所以不出意料,伯顏被文天祥駁斥的啞口無言。
但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元中書右丞相,伯顏又怎麽能容忍一個前來乞和的敵國大臣在自己的營地裏耀武揚威,於是便下令將使團扣留,並派人將吳堅、賈慶餘、文天祥等使團主要成員押送到鎮江。
陸秀夫此時並未跟隨使團一起前往元軍大營,而是在皋亭山下等候,眼見著使團杳無音信,而元軍的兵馬還在不斷匯集,於是知道情況不妙,便急忙帶著剩餘的人返迴了臨安城,請求謝道清早作準備。
但此時城外數萬元軍正虎視眈眈,以宋廷如今的情況,連朝中官員都開始棄官逃逸了,謝道清一個婦道人家又能做什麽呢?
於是謝道清便將陳宜中再次召入宮中,向他表達了自己想要向忽必烈稱臣的想法,卻被陳宜中所責難,認為丟了大國的氣度。
謝道清便哭訴道:“隻要能保存國家,稱臣不必計較。”
聽她這麽說,陳宜中便再不說話了,隻是向她深深叩拜了一次,而後便轉頭出宮了。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在出宮之後沒多久,陳宜中便學習前幾任丞相,趁夜從臨安城跑了,臨走之前還把謝道清想要稱臣的消息泄露了出去,表明自己是為了名節,不願做蒙古人的‘兒臣’才棄官而走。
當這兩個消息一起傳入朝堂之後,終於徹底引發了宋廷內部的震動,之前雖然跑了幾個丞相,但好歹還有陳宜中在這裏鎮著,百官們還能勉力維持,但如今所有丞相都不見了,連新任命的幾個丞相也被伯顏扣押在了元軍大營,官員們群龍無首,便開始紛紛學習陳宜中的做法趁亂逃走。
謝道清被陳宜中擺了一道,十分氣憤,再加上看到朝中已經亂作一團,自知南宋氣數已盡,於是便決定不再抵抗,連稱臣都省略了,直接投降。
陸秀夫和張世傑倆人一看情況不對,謝道清這寡婦是要帶著皇室成員一起投降啊,身為臣子豈能眼睜睜的看著祖國被滅而無動於衷?
於是張世傑決定幹脆和蒙古人血戰到底,哪怕是死,自己也算為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到了地底下,也能挺直了腰杆麵對列祖列宗了。
但就在這時,陸秀夫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計劃,打消了張世傑想要以死殉國的念頭。
謝道清所看重的,無外乎就是當今的宋恭帝趙顯罷了,但宋度宗趙禥可有三個兒子呢,除了趙顯以外還有倆。
謝道清既然想帶著趙顯投降,隨他去便是了,我們可以帶著剩下的那兩個王爺,找個地方另立朝廷,以他們的名義繼續抵抗啊,更何況實在不行還能退到海上呢。
這一番話讓張世傑來了精神,他之前一直沒往這個方麵想,此刻被陸秀夫所提醒,越研究越覺得合理,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由陸秀夫出麵與掌管禁軍的江萬載取得聯係,讓江萬載趁亂將益王趙罡、廣王趙昺以及宋度宗的妃子楊淑妃一起帶走逃往南方,自己則收攏一部分朝臣隨後追上。
但隊伍剛剛出城就被元軍斥候發現,伯顏隨即便派騎兵沿途追殺,江萬載便讓禁軍帶著皇室成員先走,自己親率從饒州帶出來的江氏子弟前去攔截。
由於隊伍出城之後沿途不斷有百姓匯入,此時已經有五、六萬人一同隨行,為了保護他們,江萬載不得不向迴折返了很長一段路與追兵進行正麵血拚,最終付出了江氏子弟死傷過半,連他的第三子江鈺都戰死於陣前的代價,才堪堪抵住元軍的追擊。
不過此時大軍方才行至婺州,元軍隨時都有可能從後方追上來,於是剛剛趕到這裏的陸秀夫便與江萬載商議,決定經溫州前往福州,與從海上繞行的張世傑會合,共同抵禦元軍的追擊。
而就在他們還在研究如何保存趙宋皇室最後的血脈之時,臨安城外發生了他們最不想見到的一幕。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謝道清抱著年僅五歲的宋恭帝趙顯出城跪降,伯顏下令將南宋君臣等人盡皆送往大都。
雖然占領了南宋的都城臨安,也俘虜了南宋的皇帝和太皇太後,但伯顏知道,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南麵還要大片的土地和無數的反抗軍依然在阻擋著統一的步伐,而他要做的,就是替忽必烈將他們全部征服!
看著一隊隊被繩子捆著前往北方的南宋官員,伯顏的眼前又浮現出了那個讓他頭疼的人——文天祥。
在使團被伯顏下令扣留後,文天祥便隨著使團成員一起被押往北側的鎮江,由於前線戰事吃緊,北側又是占領區,所以伯顏派出的押送部隊人數也不多,這就給了文天祥以可乘之機。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隨他出行的手下杜滸、金應、張慶等十二人悄悄將他救出,而後趁夜逃向了真州(今江蘇儀征)。
真州守將苗再成是李庭芝麾下的大將,聽聞他的到來卻皺了皺眉頭,因為他接到了李庭芝的命令,讓他見到文天祥便立即殺掉,原因是因為在得知文天祥逃走後,伯顏故意放出消息說要派遣一名丞相級別的要員前往真州招降,被李庭芝信以為真。
可苗再成卻認為文天祥不是那樣的人,於是在文天祥抵達真州城外後並沒有立即放他入城,而是先後派了兩波人出城與他麵談,試探他的態度,並告訴這兩波人,如果確認文天祥是來勸降的就直接殺掉他。
可在與文天祥交談過後,這兩波人都被他的氣節所折服,都甘願以身作保來證明他的清白,於是苗再成便親自出城與他相見,並和他商量了如何抵禦元軍的進攻。
由於文天祥提出想要去揚州麵見擔任淮東製置使的李庭芝,為了防止他被後麵的各城守將誤殺,苗再成又派出二十人護送文天祥一行人前往揚州。
但在抵達揚州城下之時,卻被城上的守軍攔下,表示要稟告李庭芝後才能確認是否放他們入城。
說來也巧,在等候入城的這段時間裏,守城門的幾名士兵估計也沒學過《保密條例》,閑聊之時竟然隨口說出了李庭芝準備下令殺掉文天祥的事情。
這下輪到文天祥懵了,因為苗再成為了避免引起他與李庭芝二人之間的誤會,並沒有將這件事告訴他,而他卻誤以為苗再成是故意派人將他送到揚州來殺頭的。
在這一番誤會之下,文天祥越想越覺得自己的處境不安全,於是便跟隨行的杜滸等人使了個眼色, 幾人會意,便趁著守軍不備之際,向東逃走了。
可沒等他們跑出去多遠,竟然碰見了元軍,為了縮小目標,文天祥決定讓眾人分成幾支小隊,各自躲避元軍,他則與杜滸、金應、張慶三人為一組,藏在一座土牆後麵躲過了元軍的搜查。
可由於幾人逃命之時根本未曾攜帶任何幹糧,再加上一路上顛沛流離,沒過多久,幾人便餓的連路都快走不動了,剛好此時遇到了一名砍柴的樵夫,四人也顧不得臉麵了,厚著臉皮向樵夫討要了一些剩飯殘羹,才算勉強恢複了一些體力,於是繼續上路向南而行。
不過就在幾人重新上路後沒多久,又碰到了一支元軍的巡邏隊,四人隻好鑽進一旁的竹林中躲避,不過杜滸與金應二人卻不幸被捉,張慶則被元軍射中了三箭,其中一箭還射在了眼睛上,可即便受了這麽嚴重的傷他都沒死,反而護著文天祥毫發無傷的逃出了竹林。
而杜滸與金應在被抓後,也急中生智,將隨身攜帶的金銀送給了抓住他們的元軍士兵,從而逃得一命,並隨後追上了文天祥二人。
四人再次會合後,重新上路,文天祥畢竟是個文官,身體素質相對於其他三人來說要差了很多,此時已經快要走不動了,於是杜滸又找了兩個樵夫用籮筐抬著文天祥走到了高郵,而後又轉乘小船從沙洲入海前往椒江,過黃岩後又棄舟步行前往溫州去追隨南宋二王。
當文天祥逃走的消息傳到李庭芝的耳中時,這位已經五十七歲的老將隻是微微皺了皺眉頭便示意傳令兵退下,絲毫沒有追殺的意思。
不是因為李庭芝接到了苗再成的消息,知道文天祥並沒有叛變,而是因為他已經無力派人去追殺他了,因為此時的揚州城已經足夠讓他焦頭爛額了。
自至元十二年十月開始(1275年),為了切斷揚州與臨安之間的聯係,伯顏便派阿術率軍駐紮於鎮江用來遏製兩淮的宋軍,而揚州城,就是阿術的第一目標。
為了守住揚州,李庭芝進行了極其周密的準備,先是派苗再成駐守真州,用來保衛長江航道,為揚州城留下後路,而後又命副都統薑才負責鎮守揚州城,自己則居中調度。
由於李庭芝的防禦陣勢布置比較嚴密,經過了幾次進攻,元軍都未能攻破揚州,於是阿術便命令大軍在揚州城外圍修築工事,準備進行長期圍困,同時挑選了多名與李庭芝有交情的南宋降將,命他們為使入城勸降。
但李庭芝是個眼裏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在麵對一個又一個曾經發誓要與宋廷共存亡的前同事時,他的處理方式隻有一個——殺!
但殺使者除了能證明他的忠心之外並沒有什麽實際作用,缺糧才是此刻擺在李庭芝麵前的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