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手足相殘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雅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260年八月,也鬆格所率的先鋒軍與藥木忽兒二人率領的東路軍於麻思契之地相遇,雙方隨即展開激戰,也鬆格率軍三進三出,將東路軍擊潰,而後進逼至和林。
與此同時,沿河西走廊迴撤的渾都海二人在行至甘州時,與阿蘭達兒所率的西路軍相遇了,二人決定合兵一處,不再北返,繼續南下進攻川陝之地,但這一計劃卻沒有得到另一名掌軍大將哈剌不花的支持,他認為兵戈大事如此反複,定然不會成功,於是便率領本部兵馬離開了他們,自行返迴草原。
渾都海與阿蘭達兒也沒有強迫他必須留下,二人率軍再次折返迴關中,並遣使秘密聯絡遠在四川的紐璘,許以高官厚祿,希望與他南北唿應,夾攻川陝之地;此時的紐璘已經被忽必烈下詔放了出來,麵對著他們的拉攏,他不為所動,反而將他們返迴關中的消息主動稟告給了忽必烈。
在接到這個消息後,忽必烈不敢耽誤,一麵命令汪良臣及八春二人統軍迎敵,一麵命令追隨他的親王合丹(窩闊台第六子)、合必赤(哈撒兒之子)等人率軍前去支援。
九月,雙方於刪單(今甘肅山丹縣)展開決戰,渾都海與阿蘭達兒不敵,被斬殺於此,合丹與八春等人乘勝追擊,趁機將畏吾兒地區也控於轂中。
阿裏不哥沒想到自己的東西兩路軍都潰敗的如此之快,完全被忽必烈打了個措手不及,此時的和林已經混亂不堪,因為這裏的日常物資供給都必須要從漢地運過來,但自從阿裏不哥與忽必烈開戰之後,忽必烈便掐斷了對於和林的物資供應,導致這裏的物價一漲再漲,饑荒也隨之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阿裏不哥決定主動放棄和林,率軍退往自己的封地乞兒吉思(今蒙古國烏布蘇省吉爾吉斯湖附近)。
除此之外,阿裏不哥還派遣了他的‘鐵杆追隨者’——阿魯忽(察合台之孫,拜答兒之子)返迴察合台汗國,他交給了阿魯忽三個任務:
一、征兵和籌集軍械糧草
二、防備西方的旭烈兀,阻止對方東援
三、殺掉忽必烈派往察合台汗國的使者——阿必失哈(察合台之孫,木阿禿幹之子)
阿魯忽得令後,如離弦之箭一般返迴了察合台汗國,在他抵達可失合兒(喀什)邊境時,已經聚集了十五萬人馬,不僅如此,他還娶了察合台汗國的實際掌權人,哈剌旭烈的遺孀——兀魯忽乃。
在掌握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後,阿魯忽卻表現出了一副暴發戶的嘴臉,以前自己沒實力,麵對著阿裏不哥的頤指氣使他隻能唯唯諾諾,現在自己手裏有兵有糧,而且阿裏不哥想贏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自己的支持,阿魯忽自然不甘心繼續在阿裏不哥的麵前裝孫子。
於是在阿裏不哥再一次派來使者催促他出兵時,阿魯忽再也忍不了了,他也同樣幹了三件事迴應阿裏不哥:
一、扣留了阿裏不哥的財物
二、殺掉了阿裏不哥派來的使者
三、遣使去往忽必烈處,與他通好
過河拆橋,不外如是。
阿魯忽這哥們,忒不講究!
公元1261年九月,經過休整的阿裏不哥率領十萬騎兵突襲了駐守在漠北的也鬆格,在擊潰對方之後趁勢越過漠南,開始了對忽必烈的第二次進攻。
忽必烈也不甘示弱,親率十五萬大軍北上,在和林南側的昔土木腦兒(昔土木湖,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展開大戰。
麵對著阿裏不哥所率領的十萬精銳蒙古騎兵,忽必烈將己方的十五萬大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列陣,其中左右兩側為蒙古騎兵,中間是漢軍步兵。
忽必烈這麽布陣也確實是出於無奈,雖然己方人多,但是騎兵太少了,在冷兵器時代,尤其還是在平原地形上,以步兵對騎兵,勝算是很低的,所以他隻能讓精銳的蒙古騎兵位於兩側,用來保護位於中央的步兵軍團。
阿裏不哥也發現了忽必烈方的劣勢,於是便主動發起了進攻,企圖速戰速決,畢其功於一役。
左右兩側的戰事自不必說,畢竟都是蒙古騎兵,戰法和戰術基本沒有任何區別,短時間內很難分出高下。
中間的步兵軍團才是此次作戰的關鍵點,在麵對著蒙古騎兵密集的箭雨時,漢軍步兵們沒有坐以待斃,他們選調出了一批強弓手同樣以箭矢迴擊,而後又以長矛加盾牌的組合正麵迎戰,短時間內倒也沒有落入下風。
如此大戰了一日後,雙方誰都沒有占到便宜,阿裏不哥兵馬略少,於是便主動收軍迴營,等待援軍的到來。
次日,阿速台率領數萬援軍趕到,阿裏不哥大喜,自覺勝券在握,於是再次主動發起了進攻。
忽必烈見狀,暗道不妙,但卻隻能硬著頭皮迎戰。
可麵對著人數相當的蒙古騎兵時,步兵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忽必烈一方的士兵逐漸招架不住,落入了下風。
就在此為難之時,忽必烈決定孤注一擲,他命令史天澤率領漢軍中僅存不多的三千騎兵繞到阿裏不哥後方,伺機對他們的薄弱處展開進攻,希望能挽救戰場的頹勢。
史天澤也不負眾望,敏銳地發現了對方的一處漏洞,在塔察兒的配合下擊潰了阿裏不哥的右路軍,幫助忽必烈穩住了陣腳。
但即便如此,其餘兩路的作戰也讓忽必烈損失慘重,無力擴大戰果,兩軍再次打成平手。
在此戰過後,雙方暫時達成默契,沒有繼續開戰,反而在原地修築工事營帳,展開對峙。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厄難專挑苦命人,就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在昔土木腦兒對峙的同時,忽必烈的後院起火了。
1262年春,山東行省李璮叛亂。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吧。
李璮,父親李全,本為金國將領,後降蒙古,擔任攻宋先鋒,1231年正月十五,被宋將趙範、趙葵兄弟二人用計誘殺。
在李全死後,李璮便繼承了他的官職和兵馬,擔任益都行省,一舉成為了蒙古帝國中最強大的漢人軍閥之一。
此人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為人極其自負,認為天下英雄不過爾爾,自己也有著自立為帝的野心,可他的能力和他的野心卻完全不成正比。
1258年,蒙哥征討南宋,向李璮發出征兵令,李璮以“益都乃南北要衝,兵不可撤”為由,拒不發兵。
次年,李璮又以需要鞏固城防為由私自截留了山東的鹽課與賦稅,並加固益都城防,大批量地儲備糧秣,並向南宋發起進攻,奪取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四城,同時還派出親信,在轄區之外以高價與政府競買軍馬。
忽必烈於開平即位後,對於李璮的野心也有所察覺,不過阿裏不哥的威脅更加急迫,他無力兼顧,於是便以高官厚祿對其進行安撫,用來換取後方的暫時穩定。
1260年六月,忽必烈下旨,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而後又多次賞賜金銀符印,允許他自用益都路鹽課,並將他的嶽父王文統提拔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希望以此來安撫住他。
除了嶽父王文統之外,李璮還娶了塔察兒的妹妹為妻,所以在蒙古帝國內部,他也有著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者。
可即便如此,李璮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造反計劃,反而借助著忽必烈無暇顧及自己的這段時間,秘密聯絡山東、河北境內的漢人世侯軍閥,希望與他們結成戰略同盟。
除此之外,在郝經所率的使團途徑自己的轄區出使南宋之時,李璮拒絕讓他們通過,並跟他說提前去南宋通報的兩人已被南宋楚州安撫所殺,讓他們原路返迴,希望能以此來斷絕蒙宋和談,加深忽必烈對於自己的倚重。
但郝經不為所動,依然堅持出使,在無法從李璮的轄區通過後,他便轉道宿州,經過了五個月的風餐露宿,終於在當年秋末進入南宋境內,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入宋境,便被南宋丞相賈似道密令淮東製置司,以李璮興兵犯境為借口,將使團扣押於真州(今江蘇儀征)。
賈似道與李璮其實沒有直接聯係,他們能配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是因為賈似道心裏有鬼,在得知郝經即將出使南宋的時候,賈似道就生怕對方的到來會讓自己在鄂州的‘大捷’原形畢露,於是才匆忙將其扣押。
可郝經沒想到的是,這一關,就是整整十六年。
1261年末,趁忽必烈與阿裏不哥在前線對峙,難以分身他顧之際,李璮決定開始他的造反大計,他先是命人私下聯絡在朝中擔任質子的兒子李彥簡逃迴了山東,而後將轄區內諸城中的蒙古戍軍盡皆殺掉,隨即遣使於南宋,獻漣、海等三城,請求宋軍發兵支援自己;麵對著送上門的城池,南宋一方自然十分樂意,於是封他為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但也僅限於給了這些空頭支票,對於他要求派兵支援的提議完全忽略,隻是命邊境守軍提高警惕,做好與蒙古軍交戰的準備。
雖然從南宋一方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李璮本來也沒對他們有太多的指望,隻希望他們別從背後捅自己刀子就行。
1262年二月三日,李璮正式反叛,自海州乘戰船返迴益都,駐守在益都的宣撫副使王磐知道情況不妙,急忙逃往濟南。
二月初八,李璮進入益都,立即便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兵發濟南,同時傳檄於山東、河北,號召諸漢人世侯軍閥與他共同舉兵,反抗蒙古的統治。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平常那些跟他稱兄道弟,好到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的漢人軍侯們,在接到了他的檄文後,仿佛都成了啞巴與聾子,響應者竟寥寥無幾。
李璮還是太嫩了,他天真的認為漢人軍侯與他同為漢族,定然對蒙古人這些異族有著天然的階級仇恨,但他卻忽略了,在經曆了遼金統治之後,北方漢地已不如南方一般,將宋朝視為唯一的正統,因此恢複宋室這種口號根本沒有多少號召力;而且如史天澤、張柔、嚴忠範這些漢人世侯,投靠蒙古時間已久,早已與蒙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都滿足於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依然能夠割據一方的實權和地位,沒有絕對的把握怎麽可能背叛?
除此之外,忽必烈與前幾任可汗完全不同,他重視漢人,又能虛心納諫,漢人再也不是沒有出頭之日,反而在朝中所占據的權柄越來越重,這些漢人軍侯都認為忽必烈是他們在蒙古帝國中推行漢法的最佳人選,還指望著在他的手下獲得更多的實惠,更不可能跟著他去造反了。
更何況,若是民族大義總能淩駕於利益之上,世上哪還有漢奸了?
不僅如此,李璮還發現了一件令他更絕望的事,百姓們在得知了他起兵的消息後,避之不及,竟四散逃走,“民聞璮反,皆入保城郭,或奔竄山穀,由是自益都至臨淄數百裏,寂無人聲”,這一情況也說明,李璮反叛在當時,是很不得民心的。
想一想,也能理解,畢竟平民百姓所求,無外乎吃飽穿暖而已,單反能有一條活路,誰會自己往造反這種死路上走呢?
不過事已至此,李璮也是騎虎難下,隻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了。
其實李璮能夠反叛,最大的依仗還是來自於忽必烈正與阿裏不哥在前線交戰,根本抽不出手來對付他。
但李璮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宣布反叛的同一時間,阿裏不哥竟然撤軍了。不得不說,不論是阿裏不哥還是李璮,他們都吃虧在了信息閉塞這一環節上。
阿裏不哥此時撤軍,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阿魯忽的突然倒戈,導致本就缺少後勤補給的前線大軍更加缺衣少糧,再僵持下去,肯定是無法與擁有著漢地的忽必烈繼續抗衡的,而且蒙古人曆來最恨叛徒,所以此時阿裏不哥撤軍,並沒有直接返迴草原,反而是浩浩蕩蕩地朝著察合台汗國殺去。
不過他這一走,可讓忽必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於是急忙召姚樞入帳商量平叛之策。
姚樞經過仔細判斷後,給忽必烈分析道,李璮此今,有上中下三策可選:上策是趁忽必烈北伐之際,率精銳直入燕京,封閉居庸關,占據他的大本營,擾亂民心;中策是與南宋聯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從四麵八方不斷襲擾,使蒙古大軍疲於奔命;下策則是出兵濟南,等待山東諸侯增援,若是選擇此計,則必敗無疑。
忽必烈追問:“今賊將安出?”
姚樞斷然答道:“出下策!”
事實證明,姚樞不愧為當世最偉大的戰略家之一,他對於戰局的分析達到了驚人的準確。
與此同時,沿河西走廊迴撤的渾都海二人在行至甘州時,與阿蘭達兒所率的西路軍相遇了,二人決定合兵一處,不再北返,繼續南下進攻川陝之地,但這一計劃卻沒有得到另一名掌軍大將哈剌不花的支持,他認為兵戈大事如此反複,定然不會成功,於是便率領本部兵馬離開了他們,自行返迴草原。
渾都海與阿蘭達兒也沒有強迫他必須留下,二人率軍再次折返迴關中,並遣使秘密聯絡遠在四川的紐璘,許以高官厚祿,希望與他南北唿應,夾攻川陝之地;此時的紐璘已經被忽必烈下詔放了出來,麵對著他們的拉攏,他不為所動,反而將他們返迴關中的消息主動稟告給了忽必烈。
在接到這個消息後,忽必烈不敢耽誤,一麵命令汪良臣及八春二人統軍迎敵,一麵命令追隨他的親王合丹(窩闊台第六子)、合必赤(哈撒兒之子)等人率軍前去支援。
九月,雙方於刪單(今甘肅山丹縣)展開決戰,渾都海與阿蘭達兒不敵,被斬殺於此,合丹與八春等人乘勝追擊,趁機將畏吾兒地區也控於轂中。
阿裏不哥沒想到自己的東西兩路軍都潰敗的如此之快,完全被忽必烈打了個措手不及,此時的和林已經混亂不堪,因為這裏的日常物資供給都必須要從漢地運過來,但自從阿裏不哥與忽必烈開戰之後,忽必烈便掐斷了對於和林的物資供應,導致這裏的物價一漲再漲,饑荒也隨之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阿裏不哥決定主動放棄和林,率軍退往自己的封地乞兒吉思(今蒙古國烏布蘇省吉爾吉斯湖附近)。
除此之外,阿裏不哥還派遣了他的‘鐵杆追隨者’——阿魯忽(察合台之孫,拜答兒之子)返迴察合台汗國,他交給了阿魯忽三個任務:
一、征兵和籌集軍械糧草
二、防備西方的旭烈兀,阻止對方東援
三、殺掉忽必烈派往察合台汗國的使者——阿必失哈(察合台之孫,木阿禿幹之子)
阿魯忽得令後,如離弦之箭一般返迴了察合台汗國,在他抵達可失合兒(喀什)邊境時,已經聚集了十五萬人馬,不僅如此,他還娶了察合台汗國的實際掌權人,哈剌旭烈的遺孀——兀魯忽乃。
在掌握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後,阿魯忽卻表現出了一副暴發戶的嘴臉,以前自己沒實力,麵對著阿裏不哥的頤指氣使他隻能唯唯諾諾,現在自己手裏有兵有糧,而且阿裏不哥想贏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自己的支持,阿魯忽自然不甘心繼續在阿裏不哥的麵前裝孫子。
於是在阿裏不哥再一次派來使者催促他出兵時,阿魯忽再也忍不了了,他也同樣幹了三件事迴應阿裏不哥:
一、扣留了阿裏不哥的財物
二、殺掉了阿裏不哥派來的使者
三、遣使去往忽必烈處,與他通好
過河拆橋,不外如是。
阿魯忽這哥們,忒不講究!
公元1261年九月,經過休整的阿裏不哥率領十萬騎兵突襲了駐守在漠北的也鬆格,在擊潰對方之後趁勢越過漠南,開始了對忽必烈的第二次進攻。
忽必烈也不甘示弱,親率十五萬大軍北上,在和林南側的昔土木腦兒(昔土木湖,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展開大戰。
麵對著阿裏不哥所率領的十萬精銳蒙古騎兵,忽必烈將己方的十五萬大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列陣,其中左右兩側為蒙古騎兵,中間是漢軍步兵。
忽必烈這麽布陣也確實是出於無奈,雖然己方人多,但是騎兵太少了,在冷兵器時代,尤其還是在平原地形上,以步兵對騎兵,勝算是很低的,所以他隻能讓精銳的蒙古騎兵位於兩側,用來保護位於中央的步兵軍團。
阿裏不哥也發現了忽必烈方的劣勢,於是便主動發起了進攻,企圖速戰速決,畢其功於一役。
左右兩側的戰事自不必說,畢竟都是蒙古騎兵,戰法和戰術基本沒有任何區別,短時間內很難分出高下。
中間的步兵軍團才是此次作戰的關鍵點,在麵對著蒙古騎兵密集的箭雨時,漢軍步兵們沒有坐以待斃,他們選調出了一批強弓手同樣以箭矢迴擊,而後又以長矛加盾牌的組合正麵迎戰,短時間內倒也沒有落入下風。
如此大戰了一日後,雙方誰都沒有占到便宜,阿裏不哥兵馬略少,於是便主動收軍迴營,等待援軍的到來。
次日,阿速台率領數萬援軍趕到,阿裏不哥大喜,自覺勝券在握,於是再次主動發起了進攻。
忽必烈見狀,暗道不妙,但卻隻能硬著頭皮迎戰。
可麵對著人數相當的蒙古騎兵時,步兵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忽必烈一方的士兵逐漸招架不住,落入了下風。
就在此為難之時,忽必烈決定孤注一擲,他命令史天澤率領漢軍中僅存不多的三千騎兵繞到阿裏不哥後方,伺機對他們的薄弱處展開進攻,希望能挽救戰場的頹勢。
史天澤也不負眾望,敏銳地發現了對方的一處漏洞,在塔察兒的配合下擊潰了阿裏不哥的右路軍,幫助忽必烈穩住了陣腳。
但即便如此,其餘兩路的作戰也讓忽必烈損失慘重,無力擴大戰果,兩軍再次打成平手。
在此戰過後,雙方暫時達成默契,沒有繼續開戰,反而在原地修築工事營帳,展開對峙。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厄難專挑苦命人,就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在昔土木腦兒對峙的同時,忽必烈的後院起火了。
1262年春,山東行省李璮叛亂。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吧。
李璮,父親李全,本為金國將領,後降蒙古,擔任攻宋先鋒,1231年正月十五,被宋將趙範、趙葵兄弟二人用計誘殺。
在李全死後,李璮便繼承了他的官職和兵馬,擔任益都行省,一舉成為了蒙古帝國中最強大的漢人軍閥之一。
此人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為人極其自負,認為天下英雄不過爾爾,自己也有著自立為帝的野心,可他的能力和他的野心卻完全不成正比。
1258年,蒙哥征討南宋,向李璮發出征兵令,李璮以“益都乃南北要衝,兵不可撤”為由,拒不發兵。
次年,李璮又以需要鞏固城防為由私自截留了山東的鹽課與賦稅,並加固益都城防,大批量地儲備糧秣,並向南宋發起進攻,奪取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四城,同時還派出親信,在轄區之外以高價與政府競買軍馬。
忽必烈於開平即位後,對於李璮的野心也有所察覺,不過阿裏不哥的威脅更加急迫,他無力兼顧,於是便以高官厚祿對其進行安撫,用來換取後方的暫時穩定。
1260年六月,忽必烈下旨,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而後又多次賞賜金銀符印,允許他自用益都路鹽課,並將他的嶽父王文統提拔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希望以此來安撫住他。
除了嶽父王文統之外,李璮還娶了塔察兒的妹妹為妻,所以在蒙古帝國內部,他也有著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者。
可即便如此,李璮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造反計劃,反而借助著忽必烈無暇顧及自己的這段時間,秘密聯絡山東、河北境內的漢人世侯軍閥,希望與他們結成戰略同盟。
除此之外,在郝經所率的使團途徑自己的轄區出使南宋之時,李璮拒絕讓他們通過,並跟他說提前去南宋通報的兩人已被南宋楚州安撫所殺,讓他們原路返迴,希望能以此來斷絕蒙宋和談,加深忽必烈對於自己的倚重。
但郝經不為所動,依然堅持出使,在無法從李璮的轄區通過後,他便轉道宿州,經過了五個月的風餐露宿,終於在當年秋末進入南宋境內,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入宋境,便被南宋丞相賈似道密令淮東製置司,以李璮興兵犯境為借口,將使團扣押於真州(今江蘇儀征)。
賈似道與李璮其實沒有直接聯係,他們能配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是因為賈似道心裏有鬼,在得知郝經即將出使南宋的時候,賈似道就生怕對方的到來會讓自己在鄂州的‘大捷’原形畢露,於是才匆忙將其扣押。
可郝經沒想到的是,這一關,就是整整十六年。
1261年末,趁忽必烈與阿裏不哥在前線對峙,難以分身他顧之際,李璮決定開始他的造反大計,他先是命人私下聯絡在朝中擔任質子的兒子李彥簡逃迴了山東,而後將轄區內諸城中的蒙古戍軍盡皆殺掉,隨即遣使於南宋,獻漣、海等三城,請求宋軍發兵支援自己;麵對著送上門的城池,南宋一方自然十分樂意,於是封他為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但也僅限於給了這些空頭支票,對於他要求派兵支援的提議完全忽略,隻是命邊境守軍提高警惕,做好與蒙古軍交戰的準備。
雖然從南宋一方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李璮本來也沒對他們有太多的指望,隻希望他們別從背後捅自己刀子就行。
1262年二月三日,李璮正式反叛,自海州乘戰船返迴益都,駐守在益都的宣撫副使王磐知道情況不妙,急忙逃往濟南。
二月初八,李璮進入益都,立即便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兵發濟南,同時傳檄於山東、河北,號召諸漢人世侯軍閥與他共同舉兵,反抗蒙古的統治。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平常那些跟他稱兄道弟,好到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的漢人軍侯們,在接到了他的檄文後,仿佛都成了啞巴與聾子,響應者竟寥寥無幾。
李璮還是太嫩了,他天真的認為漢人軍侯與他同為漢族,定然對蒙古人這些異族有著天然的階級仇恨,但他卻忽略了,在經曆了遼金統治之後,北方漢地已不如南方一般,將宋朝視為唯一的正統,因此恢複宋室這種口號根本沒有多少號召力;而且如史天澤、張柔、嚴忠範這些漢人世侯,投靠蒙古時間已久,早已與蒙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都滿足於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依然能夠割據一方的實權和地位,沒有絕對的把握怎麽可能背叛?
除此之外,忽必烈與前幾任可汗完全不同,他重視漢人,又能虛心納諫,漢人再也不是沒有出頭之日,反而在朝中所占據的權柄越來越重,這些漢人軍侯都認為忽必烈是他們在蒙古帝國中推行漢法的最佳人選,還指望著在他的手下獲得更多的實惠,更不可能跟著他去造反了。
更何況,若是民族大義總能淩駕於利益之上,世上哪還有漢奸了?
不僅如此,李璮還發現了一件令他更絕望的事,百姓們在得知了他起兵的消息後,避之不及,竟四散逃走,“民聞璮反,皆入保城郭,或奔竄山穀,由是自益都至臨淄數百裏,寂無人聲”,這一情況也說明,李璮反叛在當時,是很不得民心的。
想一想,也能理解,畢竟平民百姓所求,無外乎吃飽穿暖而已,單反能有一條活路,誰會自己往造反這種死路上走呢?
不過事已至此,李璮也是騎虎難下,隻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了。
其實李璮能夠反叛,最大的依仗還是來自於忽必烈正與阿裏不哥在前線交戰,根本抽不出手來對付他。
但李璮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宣布反叛的同一時間,阿裏不哥竟然撤軍了。不得不說,不論是阿裏不哥還是李璮,他們都吃虧在了信息閉塞這一環節上。
阿裏不哥此時撤軍,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阿魯忽的突然倒戈,導致本就缺少後勤補給的前線大軍更加缺衣少糧,再僵持下去,肯定是無法與擁有著漢地的忽必烈繼續抗衡的,而且蒙古人曆來最恨叛徒,所以此時阿裏不哥撤軍,並沒有直接返迴草原,反而是浩浩蕩蕩地朝著察合台汗國殺去。
不過他這一走,可讓忽必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於是急忙召姚樞入帳商量平叛之策。
姚樞經過仔細判斷後,給忽必烈分析道,李璮此今,有上中下三策可選:上策是趁忽必烈北伐之際,率精銳直入燕京,封閉居庸關,占據他的大本營,擾亂民心;中策是與南宋聯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從四麵八方不斷襲擾,使蒙古大軍疲於奔命;下策則是出兵濟南,等待山東諸侯增援,若是選擇此計,則必敗無疑。
忽必烈追問:“今賊將安出?”
姚樞斷然答道:“出下策!”
事實證明,姚樞不愧為當世最偉大的戰略家之一,他對於戰局的分析達到了驚人的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