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誘之名與利 言直以報怨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 作者:易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針對楊修提出的朝廷會敕封首領官職,這條件他們都頗為心動。至於那青史留名,諸多首領確是想法不一。
年歲大的首領認為,所謂的青史留名,不過是虛名而已,要來何用,故根本就不在意。
年輕氣盛的首領總覺得自己不凡,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故對青史留名頗為意動。
楊修默默觀察在場諸多首領臉上的表情,心中有了決斷。他昂然道:“邊疆戰事頻仍,戰功自是不缺。若能博個封侯,豈不快哉!”
於毒嚷道:“封侯,空口白牙說夢話呢!”
楊修輕笑道:“奮武將軍公孫瓚起於書佐,憑借驍勇武功,敗張純、降烏桓,名震幽州邊陲,立下赫赫戰功,封為薊侯。
諸位首領呢,明知必敗之局,仍然堅守,與朝廷相抗,其誌何嚐不堅。隻可惜苦了大漢的黎庶百姓。
如今,陛下給予諸位機會,希望諸位領兵抗衡蠻夷,使其不能寇邊,保護大漢子民,以將功贖罪。此乃於國於民皆利的好事。再不濟,也比被朝廷大軍圍困至此舒服吧?”
白繞猶豫道:“幽州苦寒,豈會比現在舒服。”
楊秀看了眼白繞,激將道:“吾觀汝風華正茂,心中當有淩雲之誌,必不願埋沒於凡塵。值此良機,何不博個生前身後名,以告慰列祖列宗。”
說完,他再次觀察在座的諸首領,發現有人哂笑不以為意,便改變策略道:“鮮卑、匈奴常寇邊掠奪邊疆百姓的財貨,甚至掠民為奴。吾等何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反掠奪於鮮卑和匈奴。無論你們掠奪多少牛羊,朝廷皆會出錢收購。至於那些蠻夷,可為奴為婢,亦可婚配於麾下將士,諸位所求富貴,正在此中矣!”
此言一出,他頓時敏感地意識到黑山軍諸將領唿吸一窒,隨即唿吸放粗。
正所謂:無論功名與財貨,皆可憑手中利刃奪取。這不正是他們起事的動力麽?
再說,隻要有錢,在哪生活都是大爺。
所以,楊修的這番話真正地引起了黑山軍首領們的興趣。
張燕沉吟片刻,看了眼頗有些意動的兄弟們,斟酌道:“你這番話能代表陛下麽?”
楊修笑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此乃孔夫子言。陛下深以為然。”
起初,劉協提出讓白波軍去邊境劫掠匈奴和鮮卑,搶他們的人口和牲畜。楊修和周瑜乍聞此言,內心震驚不已,難以理解劉協的想法。
劉協便以此言開解。同時他還曾道:“蠻夷畏威而不懷德,朕若以德相報,何以麵對失去財產和親人的百姓?”
正是在劉協的勸導下,他們才接受了降服白波軍的任務。同時,楊修因為辯才高明,又被派至趙郡說服黑山軍接受朝廷的投降條件。
看著顯露震驚之色的黑山軍將領,楊修心中很是滿意。他知此言一出,這些黑山軍將領便再無退路,隻會識趣地接受朝廷的安排。
僅憑以直報怨四字,便能震懾這些黑山軍將領。想想他們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攻打城池,擄掠百姓,燒殺搶奪,哪一項不是死罪。若真如陛下所言,他們肯定逃不過這一劫。
顯然,這些首領也聽出了楊修的言外之意,讓他們意識到當今皇帝手腕的狠辣。
若是歸附朝廷,他們便找匈奴和鮮卑以直報怨;若是不歸附,朝廷恐怕就會對他們以直報怨了。
此刻,受到震懾最直觀的,便是他們。
想到可能的淒慘下場,他們便感受到刺骨的涼意。
張燕很快便意識到,堂內氣氛的變化。看著其他首領低落的情緒,張燕心中恨其不爭。
他隻得轉移話題,問出諸人最關心的話題:“敕封官職,可否詳談?”
楊修深知過猶不及的說法。他欣賞這些叛軍心中有狼性,所以才會敲打他們。可他不想用力過猛,把狼訓成狗,那就不符合大漢的利益了。
他想著劉協的吩咐,淡然道:“匈奴和鮮卑,乃豺狼之輩。若不能打服,必反受其害。
朝廷遷黑山軍戍邊,乃是國事,自不願黑山軍墮了氣勢。故陛下欲設靖邊將軍一名,麾下設六校尉,六司馬、十騎都尉。至於軍候以降,則由諸首領任命,報朝廷備案。”
朝廷居然要設置靖邊將軍,黑山軍諸將領聞言,皆露出滿意之色。
雖然他們也知曉,這靖邊將軍,大抵是落在張燕身上。但至少,這也代表了朝廷重視他們的態度。
張燕心中暗自驚喜。他覺得,陛下遷黑山軍至幽州邊郡,條件很是苛刻。然而,朝廷能夠任命他為靖邊將軍,條件苛刻些,亦無所謂了。畢竟,他們可以劫掠匈奴和鮮卑,獲取更多的利益。
他忙起身道:“是燕失禮了,快為楊侍郎備座。”
楊修輕哼一聲道:“首領好意,修心領了。不過,修尚有要事,不便久候。還望諸位好生商議,修隻待半個時辰。若是諸位仍然難以抉擇,修便返迴中丘,言和一事就此作罷。”
他來中丘前,劉協曾在信中言:黑山軍一戰,若能避免,則盡快實現,切勿影響春耕,少了收成,使百姓蒙受損失。
因此,他決定快刀斬亂麻,盡快了結,以不負陛下之托。
說完,楊修便轉身離開,意態決然。顏良和文醜自覺受到黑山軍首領的輕視,怒視殿內諸頭領,方才跟隨楊修離開。
一名首領想要命人攔下楊修三人,卻被張燕喝止。
於毒道:“這廝也太傲氣,大哥何不讓吾殺殺他的銳氣!”
張燕擺手道:“形勢比人強。他乃皇帝近臣,背靠朝廷大軍,氣焰自是囂張。你我此刻逞強好勝,若被此人嫉恨,他日此人在陛下跟前酸上幾句,吾等豈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
於毒聞言,覺得張燕所言甚是有理,便按下不提。
張燕輕咳一聲,肅然道:“幽州之地,確實苦寒。但這山中,也稱不上佳地。故燕以為,但去幽州亦無妨。”
年歲大的首領認為,所謂的青史留名,不過是虛名而已,要來何用,故根本就不在意。
年輕氣盛的首領總覺得自己不凡,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故對青史留名頗為意動。
楊修默默觀察在場諸多首領臉上的表情,心中有了決斷。他昂然道:“邊疆戰事頻仍,戰功自是不缺。若能博個封侯,豈不快哉!”
於毒嚷道:“封侯,空口白牙說夢話呢!”
楊修輕笑道:“奮武將軍公孫瓚起於書佐,憑借驍勇武功,敗張純、降烏桓,名震幽州邊陲,立下赫赫戰功,封為薊侯。
諸位首領呢,明知必敗之局,仍然堅守,與朝廷相抗,其誌何嚐不堅。隻可惜苦了大漢的黎庶百姓。
如今,陛下給予諸位機會,希望諸位領兵抗衡蠻夷,使其不能寇邊,保護大漢子民,以將功贖罪。此乃於國於民皆利的好事。再不濟,也比被朝廷大軍圍困至此舒服吧?”
白繞猶豫道:“幽州苦寒,豈會比現在舒服。”
楊秀看了眼白繞,激將道:“吾觀汝風華正茂,心中當有淩雲之誌,必不願埋沒於凡塵。值此良機,何不博個生前身後名,以告慰列祖列宗。”
說完,他再次觀察在座的諸首領,發現有人哂笑不以為意,便改變策略道:“鮮卑、匈奴常寇邊掠奪邊疆百姓的財貨,甚至掠民為奴。吾等何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反掠奪於鮮卑和匈奴。無論你們掠奪多少牛羊,朝廷皆會出錢收購。至於那些蠻夷,可為奴為婢,亦可婚配於麾下將士,諸位所求富貴,正在此中矣!”
此言一出,他頓時敏感地意識到黑山軍諸將領唿吸一窒,隨即唿吸放粗。
正所謂:無論功名與財貨,皆可憑手中利刃奪取。這不正是他們起事的動力麽?
再說,隻要有錢,在哪生活都是大爺。
所以,楊修的這番話真正地引起了黑山軍首領們的興趣。
張燕沉吟片刻,看了眼頗有些意動的兄弟們,斟酌道:“你這番話能代表陛下麽?”
楊修笑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此乃孔夫子言。陛下深以為然。”
起初,劉協提出讓白波軍去邊境劫掠匈奴和鮮卑,搶他們的人口和牲畜。楊修和周瑜乍聞此言,內心震驚不已,難以理解劉協的想法。
劉協便以此言開解。同時他還曾道:“蠻夷畏威而不懷德,朕若以德相報,何以麵對失去財產和親人的百姓?”
正是在劉協的勸導下,他們才接受了降服白波軍的任務。同時,楊修因為辯才高明,又被派至趙郡說服黑山軍接受朝廷的投降條件。
看著顯露震驚之色的黑山軍將領,楊修心中很是滿意。他知此言一出,這些黑山軍將領便再無退路,隻會識趣地接受朝廷的安排。
僅憑以直報怨四字,便能震懾這些黑山軍將領。想想他們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攻打城池,擄掠百姓,燒殺搶奪,哪一項不是死罪。若真如陛下所言,他們肯定逃不過這一劫。
顯然,這些首領也聽出了楊修的言外之意,讓他們意識到當今皇帝手腕的狠辣。
若是歸附朝廷,他們便找匈奴和鮮卑以直報怨;若是不歸附,朝廷恐怕就會對他們以直報怨了。
此刻,受到震懾最直觀的,便是他們。
想到可能的淒慘下場,他們便感受到刺骨的涼意。
張燕很快便意識到,堂內氣氛的變化。看著其他首領低落的情緒,張燕心中恨其不爭。
他隻得轉移話題,問出諸人最關心的話題:“敕封官職,可否詳談?”
楊修深知過猶不及的說法。他欣賞這些叛軍心中有狼性,所以才會敲打他們。可他不想用力過猛,把狼訓成狗,那就不符合大漢的利益了。
他想著劉協的吩咐,淡然道:“匈奴和鮮卑,乃豺狼之輩。若不能打服,必反受其害。
朝廷遷黑山軍戍邊,乃是國事,自不願黑山軍墮了氣勢。故陛下欲設靖邊將軍一名,麾下設六校尉,六司馬、十騎都尉。至於軍候以降,則由諸首領任命,報朝廷備案。”
朝廷居然要設置靖邊將軍,黑山軍諸將領聞言,皆露出滿意之色。
雖然他們也知曉,這靖邊將軍,大抵是落在張燕身上。但至少,這也代表了朝廷重視他們的態度。
張燕心中暗自驚喜。他覺得,陛下遷黑山軍至幽州邊郡,條件很是苛刻。然而,朝廷能夠任命他為靖邊將軍,條件苛刻些,亦無所謂了。畢竟,他們可以劫掠匈奴和鮮卑,獲取更多的利益。
他忙起身道:“是燕失禮了,快為楊侍郎備座。”
楊修輕哼一聲道:“首領好意,修心領了。不過,修尚有要事,不便久候。還望諸位好生商議,修隻待半個時辰。若是諸位仍然難以抉擇,修便返迴中丘,言和一事就此作罷。”
他來中丘前,劉協曾在信中言:黑山軍一戰,若能避免,則盡快實現,切勿影響春耕,少了收成,使百姓蒙受損失。
因此,他決定快刀斬亂麻,盡快了結,以不負陛下之托。
說完,楊修便轉身離開,意態決然。顏良和文醜自覺受到黑山軍首領的輕視,怒視殿內諸頭領,方才跟隨楊修離開。
一名首領想要命人攔下楊修三人,卻被張燕喝止。
於毒道:“這廝也太傲氣,大哥何不讓吾殺殺他的銳氣!”
張燕擺手道:“形勢比人強。他乃皇帝近臣,背靠朝廷大軍,氣焰自是囂張。你我此刻逞強好勝,若被此人嫉恨,他日此人在陛下跟前酸上幾句,吾等豈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
於毒聞言,覺得張燕所言甚是有理,便按下不提。
張燕輕咳一聲,肅然道:“幽州之地,確實苦寒。但這山中,也稱不上佳地。故燕以為,但去幽州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