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袁氏露崢嶸 荀彧遭人羨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 作者:易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朝後,劉協迴到了德陽殿。他有感而發道:“袁氏一族,權傾朝野,有尾大不掉之勢啊!”
今日朝會,果然不出劉協所料,袁隗利用朝議,對劉焉進行彈劾,理由便是益州牧劉焉剿匪不力,瞞報匪患,致使盜匪橫行。蜀郡太守袁紹為護治下百姓,親率郡卒清剿匪患,不料卻被流矢射中,臥傷在床,生命岌岌可危。
劉協翻看奏章,心中暗讚道:“文人的筆,殺人的刀啊!若非昨日袁隗急切間,將袁紹宴樂被匪患襲殺的經過稟明,他還真以為袁紹公忠為國,一心殺賊,負傷垂死呢!”
隨即,袁氏一係的朝臣紛紛上書,痛斥劉焉驕淫罔縱:慢待各郡太守和屬吏,以示其嬌;陰與貌美巫女交媾,以示其淫;隱瞞治下匪患不靖,以示其罔;無視羌人作亂,以示其縱。劉焉之惡,罄竹難書。
看著眼前大臣們義憤填膺的模樣,劉協心中一片冰冷。
嗬嗬,這些人對於劉焉的所作所為,早有耳聞,隻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若非袁紹遇襲,恐怕他也不會聽到劉焉的種種罪行。
這不由得讓他想起,前世劉表上言朝廷,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意圖不軌。當然劉表與劉焉交惡,方有此舉,這亦不過是狗咬狗一嘴毛的表現。
想到這些,他便意識到:情報機構的設立,勢在必行啊!
不過,此事他心中已有計較,隻因時機未到,仍需從長計議。
在劉協看來,袁氏一黨為劉焉羅織四大罪名,若真能證實,足以撼動劉焉益州牧的地位,輕則讓其罷歸,重則足以入獄。
然而,此非劉協所願。他還是希望劉焉、袁紹和袁術在西南一地,相互牽製,為他爭取發展經濟、平定天下的時間和空間。
由於事不關己,董卓隻是坐在一旁看戲。不過,他的內心很崩潰。入洛陽後,他便知曉袁氏一族勢大,隻是,袁氏籌謀頗深,並未向其敞露胸懷,故他對袁氏的勢力也是一知半解。
自董卓交出兵權後,袁氏在朝堂的勢力,方才顯露冰山一角。如今看來,他當年還真是小覷了袁氏一族。當初若非劉協提醒,恐怕他的種種暴行,還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至於袁紹剿匪遇刺,論起來,事情真不算小。然而,董卓卻覺得事情很可疑。對於大族子弟的品行,他可是心知肚明,自然不會相信袁紹親自領兵剿匪的說辭。
因此,他隻想知道,此次風波,是否劉協欲再次出手,想要利用袁氏羽翼剪除劉焉。
光祿勳劉岱眼見袁氏一黨群情洶洶,心中不禁有些撓頭。同為漢室宗親,他自不可能落井下石。但坐視劉焉被彈劾,他亦有兔死狐悲之情。
尤其是袁紹剿匪命在旦夕的說法,他是半點不信。若是不查明真相,任由袁氏一黨誣陷宗室,以致論罪,宗室在朝堂中的地位,將會岌岌可危。
因此,他強忍著心中的不滿,言道:“陛下,西南邊陲多羌夷,匪患自古便難平,豈能完全歸罪於劉益州。臣請陛下查明此事,再做定論。”
其他宗親一脈的官員自然不甘示弱,相繼附和,擺出一副和袁氏分庭抗禮的陣勢。
劉協不動聲色,依舊不表態。宗室和袁氏相互鬥法,那可是難得一見的場麵,他可不想錯過。再說,他想要的,並非劉焉的性命,亦非褫奪劉焉之職。
畢竟,益州地勢險要,若是劉焉被議罪,則袁氏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袁氏本就有不臣之心,若是再得益州之地,那不就如虎添翼!若是袁紹在部下的攛掇下,割據自立,他劉協豈不是開門揖盜,徒惹他人笑話。所以,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便是袁紹和劉焉鬥而不破。
誰曾想,劉焉竟然如此耐不住性子。袁紹僅到蜀郡任職不過兩月,他便派青羌兵直接襲殺袁紹。
這種手段實在是太過低劣,根本不符合劉焉的一貫做法,反使得劉協有些措手不及。
朝堂眾臣爭執雖然激烈,但也時刻注意著劉協的舉動。當他們發現劉協如塑像般不言不語時,爭論的聲音便慢慢地低了下來。
待大殿內恢複安靜,劉協這才聳起腰身,環視左右,朗聲道:“諸卿之言,朕悉知之。不教而誅,是為虐也。教而不誅,是為昏也。
今蜀郡出現匪患,以致蜀郡太守袁紹遇襲,益州牧劉焉難逃其責,削其陽城侯之爵。朕將遣使查明匪患滋生真相,益州牧劉焉應當予以配合。待真相水落石出,再予定奪。”
昨日,劉協從袁隗處得知袁紹受傷的內情,今日他自不可能被袁隗牽著鼻子走。因此,在認定袁紹遇襲一節,他說的比較含糊。
至於益州牧劉焉的罪責,他不可能僅憑言辭而定,事後定會派遣朝臣去查明相關的罪證。
這亦是劉協給予劉焉自辯、自證的機會。若是他不能掃清首尾,被人查出罪責,那劉協自不會手軟,無論是定罪,還是罷官,總有一款適合他。
畢竟,這樣的蠢人,是難以和袁紹相對抗的,還不如早死早騰出位置,他好派人能人與袁紹抗衡。
聽完劉協的聖裁,袁氏一黨的官員均有些失望。他們沒料到,陛下竟然如此護著劉焉,頗有種輕拿輕放之嫌。
而漢室宗親一脈聞言,卻麵露喜色。若是劉協不問青紅皂白,聽信袁氏一黨羅織的罪名,先將劉焉削官罷爵,那將會對宗室一脈造成沉重的打擊。而劉焉呢,也很難挽迴清譽。如此想來,陛下還是心念宗室一脈的。
朝會緊接著還商議了各郡上報的災情,以及邊疆出現的騷亂等,劉協皺著眉頭聽完,便要求尚書令荀彧妥善處置,隨即他便退了朝。
眾朝臣看著俊秀朗逸的荀彧,心中滿是羨慕。
自劉協親政以來,他對荀彧的信任和倚重,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尚書台也成為眾多官員趨之若鶩、心向往之的官署。
今日朝會,果然不出劉協所料,袁隗利用朝議,對劉焉進行彈劾,理由便是益州牧劉焉剿匪不力,瞞報匪患,致使盜匪橫行。蜀郡太守袁紹為護治下百姓,親率郡卒清剿匪患,不料卻被流矢射中,臥傷在床,生命岌岌可危。
劉協翻看奏章,心中暗讚道:“文人的筆,殺人的刀啊!若非昨日袁隗急切間,將袁紹宴樂被匪患襲殺的經過稟明,他還真以為袁紹公忠為國,一心殺賊,負傷垂死呢!”
隨即,袁氏一係的朝臣紛紛上書,痛斥劉焉驕淫罔縱:慢待各郡太守和屬吏,以示其嬌;陰與貌美巫女交媾,以示其淫;隱瞞治下匪患不靖,以示其罔;無視羌人作亂,以示其縱。劉焉之惡,罄竹難書。
看著眼前大臣們義憤填膺的模樣,劉協心中一片冰冷。
嗬嗬,這些人對於劉焉的所作所為,早有耳聞,隻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若非袁紹遇襲,恐怕他也不會聽到劉焉的種種罪行。
這不由得讓他想起,前世劉表上言朝廷,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意圖不軌。當然劉表與劉焉交惡,方有此舉,這亦不過是狗咬狗一嘴毛的表現。
想到這些,他便意識到:情報機構的設立,勢在必行啊!
不過,此事他心中已有計較,隻因時機未到,仍需從長計議。
在劉協看來,袁氏一黨為劉焉羅織四大罪名,若真能證實,足以撼動劉焉益州牧的地位,輕則讓其罷歸,重則足以入獄。
然而,此非劉協所願。他還是希望劉焉、袁紹和袁術在西南一地,相互牽製,為他爭取發展經濟、平定天下的時間和空間。
由於事不關己,董卓隻是坐在一旁看戲。不過,他的內心很崩潰。入洛陽後,他便知曉袁氏一族勢大,隻是,袁氏籌謀頗深,並未向其敞露胸懷,故他對袁氏的勢力也是一知半解。
自董卓交出兵權後,袁氏在朝堂的勢力,方才顯露冰山一角。如今看來,他當年還真是小覷了袁氏一族。當初若非劉協提醒,恐怕他的種種暴行,還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至於袁紹剿匪遇刺,論起來,事情真不算小。然而,董卓卻覺得事情很可疑。對於大族子弟的品行,他可是心知肚明,自然不會相信袁紹親自領兵剿匪的說辭。
因此,他隻想知道,此次風波,是否劉協欲再次出手,想要利用袁氏羽翼剪除劉焉。
光祿勳劉岱眼見袁氏一黨群情洶洶,心中不禁有些撓頭。同為漢室宗親,他自不可能落井下石。但坐視劉焉被彈劾,他亦有兔死狐悲之情。
尤其是袁紹剿匪命在旦夕的說法,他是半點不信。若是不查明真相,任由袁氏一黨誣陷宗室,以致論罪,宗室在朝堂中的地位,將會岌岌可危。
因此,他強忍著心中的不滿,言道:“陛下,西南邊陲多羌夷,匪患自古便難平,豈能完全歸罪於劉益州。臣請陛下查明此事,再做定論。”
其他宗親一脈的官員自然不甘示弱,相繼附和,擺出一副和袁氏分庭抗禮的陣勢。
劉協不動聲色,依舊不表態。宗室和袁氏相互鬥法,那可是難得一見的場麵,他可不想錯過。再說,他想要的,並非劉焉的性命,亦非褫奪劉焉之職。
畢竟,益州地勢險要,若是劉焉被議罪,則袁氏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袁氏本就有不臣之心,若是再得益州之地,那不就如虎添翼!若是袁紹在部下的攛掇下,割據自立,他劉協豈不是開門揖盜,徒惹他人笑話。所以,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便是袁紹和劉焉鬥而不破。
誰曾想,劉焉竟然如此耐不住性子。袁紹僅到蜀郡任職不過兩月,他便派青羌兵直接襲殺袁紹。
這種手段實在是太過低劣,根本不符合劉焉的一貫做法,反使得劉協有些措手不及。
朝堂眾臣爭執雖然激烈,但也時刻注意著劉協的舉動。當他們發現劉協如塑像般不言不語時,爭論的聲音便慢慢地低了下來。
待大殿內恢複安靜,劉協這才聳起腰身,環視左右,朗聲道:“諸卿之言,朕悉知之。不教而誅,是為虐也。教而不誅,是為昏也。
今蜀郡出現匪患,以致蜀郡太守袁紹遇襲,益州牧劉焉難逃其責,削其陽城侯之爵。朕將遣使查明匪患滋生真相,益州牧劉焉應當予以配合。待真相水落石出,再予定奪。”
昨日,劉協從袁隗處得知袁紹受傷的內情,今日他自不可能被袁隗牽著鼻子走。因此,在認定袁紹遇襲一節,他說的比較含糊。
至於益州牧劉焉的罪責,他不可能僅憑言辭而定,事後定會派遣朝臣去查明相關的罪證。
這亦是劉協給予劉焉自辯、自證的機會。若是他不能掃清首尾,被人查出罪責,那劉協自不會手軟,無論是定罪,還是罷官,總有一款適合他。
畢竟,這樣的蠢人,是難以和袁紹相對抗的,還不如早死早騰出位置,他好派人能人與袁紹抗衡。
聽完劉協的聖裁,袁氏一黨的官員均有些失望。他們沒料到,陛下竟然如此護著劉焉,頗有種輕拿輕放之嫌。
而漢室宗親一脈聞言,卻麵露喜色。若是劉協不問青紅皂白,聽信袁氏一黨羅織的罪名,先將劉焉削官罷爵,那將會對宗室一脈造成沉重的打擊。而劉焉呢,也很難挽迴清譽。如此想來,陛下還是心念宗室一脈的。
朝會緊接著還商議了各郡上報的災情,以及邊疆出現的騷亂等,劉協皺著眉頭聽完,便要求尚書令荀彧妥善處置,隨即他便退了朝。
眾朝臣看著俊秀朗逸的荀彧,心中滿是羨慕。
自劉協親政以來,他對荀彧的信任和倚重,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尚書台也成為眾多官員趨之若鶩、心向往之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