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匡表言罪過 甄堯知進退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 作者:易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簡而言之,概括劉協的書信內容,大意是:“朝廷立法、地方執法;官員造法,實為非法。法自上出,官民皆從。法自官出,民亂自生。”
王匡讀懂了信中的意思,自是知道皇帝不喜自己的舉措。希望自己盡快糾正錯誤的做法,而不是要等到釀成大錯。
他連忙朝京城方向叩謝請罪,然後坐在案幾上,開始書寫迴信。
將手寫的書信交給小黃門,王匡隨即又取出一塊玉石,遞至小黃門的手中道:“煩勞內官之處,還望見諒。”
看著手中的玉石,小黃門笑著說道:“好說好說。”
小黃門也未歇息,徑直便騎馬離開了郡守府。
王匡也不敢怠慢,急忙命人下令,凡確有不法者,皆依律處置,不可以財貨抵罪。凡不當關押者,一律釋放,不得輕忽。
他沒想到,當今天下,法紀鬆弛,人心渙散。陛下立意著眼於法令,要求百官遵守,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默默思索間,他再次取出劉協的書信,認真誦讀,若有所思。
--------
一日後,小黃門一路疾馳,將信件送至穆順手中。由穆順呈遞於皇上。
劉協展開書信,上書:“臣匡言,地方法紀鬆弛,人心渙散,匡本欲嚴令地方遵紀守法,以匡扶人心。然匡有罪,竟然欲謀以財貨抵罪之法,敗壞法紀。匡行有悖逆,仰賴陛下指正,方未釀成大錯。實匡之幸也!匡不勝感激涕零,謹拜表以聞。”
劉協搖了搖頭,笑著將其收起。
王匡此人,有避重就輕之嫌。不過,察其言觀其行,若是其有不法,自交有司論處。
其後,中山甄氏、臨淮魯氏、徐州糜氏三家先後抵京,向宮中報送名帖。
然而,劉協有了衛氏托底,便不欲浪費時間,再分別接見三家。故讓先到的中山甄氏在驛館等待,直至三家齊聚,方才命人召見,衛茲也在召見的行列。
這幾日,衛茲在京城一直沒有閑著,按照劉協的要求,命人打聽各種物價的信息,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然後思考平抑物價的措施。
他發現,當務之急,便是洛陽城糧價高企,使得城外的平民生活很是窘迫。
因此衛茲連忙派出商號的管事,令其迴陳留囑托七弟衛章多收些糧食,運至京城,以紓解京城糧荒之禍。
幸賴劉協命人剿匪和平叛,使得沿途還算平安。中山甄氏也有驚無險地抵達了洛陽城。他們亦是被安排入住驛站。
甄氏乃中山豪強望族,漢太保甄邯的後代。
甄邯的嶽父博山侯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世孫,太師孔霸之子,四朝輔政大臣,曆任大將軍、丞相、太傅、太師,乃漢平帝劉衎的老師。甄邯及族中子弟正是憑借嶽父孔光的名望和背景入朝為官。
權臣王莽當政時期,甄豐一路晉升,官至大司空;甄邯官拜大司馬,後又出任太保,執掌天下兵權;甄豐的兒子甄尋任侍中、京兆尹;甄心為光祿勳,可謂是“一門四甄”。
然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如今,甄氏家道中落,甄宓之父甄逸官至上蔡令,已於四年前病逝。甄宓的從兄甄儼現任曲梁長。常山人甄張氏目前主持家業,三子甄堯則輔佐母親張氏。
此次甄氏得到皇帝的旨意,進京麵聖,她很是疑惑,不明白皇帝召見她這個老婦人做甚。小女兒甄宓聽說去洛陽,吵吵著要和母親一起去。
甄氏身為豪強望族之人,自然不虞有皇帝加害甄氏之念,故也沒有駁了甄宓的心意。
長女甄薑和次女甄脫均已嫁人,三女甄道和四女甄榮仍未許配人家,平日裏也是在家幫助甄氏料理生意。
此次前往京城,甄氏打算帶著三子甄堯、四女甄榮和五女甄宓前往,三女甄道則在家料理生意。
途徑魏郡時,甄氏還偕同家人去探望在曲梁當縣長的二子甄儼。
甄儼也很是詫異,不明白皇帝為何會想著召見自己的老母親。他安慰道:“如今聖上任用賢良,勤政愛民,已顯明君之相。此次麵聖,當不是壞事。”
甄氏聽得二子甄儼如此說,倒也更加安心了。她在曲梁待了數天,便啟程前往洛陽。
一路上,因有皇命,甄氏一行可以入住驛站。不過食宿費用需要自理。當然,這些錢,她並未放在眼裏。
令她驚訝的是,這一路行來,風平浪靜,未見盜賊出沒,竟是異常的安穩。
她不禁想到二子甄儼所言:“當今陛下初登寶位,便致力於清剿匪患。冀州境內,除黑山軍尚龜縮於太行山內,幾無大股匪患滋生。”
想來當今聖上,也是一位有為的明君吧!
當甄氏一行入住洛陽城的驛館,竟發現有陳留衛氏居住其間。
於是甄氏遣三子甄堯前往拜見衛氏族人。
衛茲雖未再入宮,卻得到穆順的提點,知曉聖上不僅召衛氏進京麵聖,還召了中山甄氏、臨淮魯氏和徐州糜氏。
其中,中山甄氏乃是豪強望族,他本欲待甄氏一行安定後,主動拜訪,哪曾想甄氏竟遣人拜見自己。
兩人互道身份後,衛茲將甄堯迎入房間,忙命侍女備茶。
侍女在一旁熟練地點燃炭爐,開始用鐵壺燒水。
看著甄堯好奇的表情,衛茲麵露微笑介紹道:“此爐和壺皆是陛下所賜,專門用於燒水飲茶。”
爐是特製的小炭爐,外層貼著鐵皮,精致而厚重;壺是專為小炭爐製作的鐵水壺。這套裝置,主打一個輕奢風,專為豪門士族準備。
由於炭球和煤易產生煙氣,這個小炭爐燒的是小塊的焦炭。
甄堯聞言,頓時意識到,眼前這個商賈似乎並不簡單。
從衛茲透露的信息中,他推斷出三點:第一,衛氏亦是皇帝召見的商賈;第二,衛氏先人一步,似是已經見過皇帝;第三,衛氏得到皇帝的青睞,擁有皇帝的賞賜。
因此,自恃身份、心有矜傲之氣的甄堯馬上意識到,眼前之人雖出身於商賈之家,實力卻不可小覷。
王匡讀懂了信中的意思,自是知道皇帝不喜自己的舉措。希望自己盡快糾正錯誤的做法,而不是要等到釀成大錯。
他連忙朝京城方向叩謝請罪,然後坐在案幾上,開始書寫迴信。
將手寫的書信交給小黃門,王匡隨即又取出一塊玉石,遞至小黃門的手中道:“煩勞內官之處,還望見諒。”
看著手中的玉石,小黃門笑著說道:“好說好說。”
小黃門也未歇息,徑直便騎馬離開了郡守府。
王匡也不敢怠慢,急忙命人下令,凡確有不法者,皆依律處置,不可以財貨抵罪。凡不當關押者,一律釋放,不得輕忽。
他沒想到,當今天下,法紀鬆弛,人心渙散。陛下立意著眼於法令,要求百官遵守,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默默思索間,他再次取出劉協的書信,認真誦讀,若有所思。
--------
一日後,小黃門一路疾馳,將信件送至穆順手中。由穆順呈遞於皇上。
劉協展開書信,上書:“臣匡言,地方法紀鬆弛,人心渙散,匡本欲嚴令地方遵紀守法,以匡扶人心。然匡有罪,竟然欲謀以財貨抵罪之法,敗壞法紀。匡行有悖逆,仰賴陛下指正,方未釀成大錯。實匡之幸也!匡不勝感激涕零,謹拜表以聞。”
劉協搖了搖頭,笑著將其收起。
王匡此人,有避重就輕之嫌。不過,察其言觀其行,若是其有不法,自交有司論處。
其後,中山甄氏、臨淮魯氏、徐州糜氏三家先後抵京,向宮中報送名帖。
然而,劉協有了衛氏托底,便不欲浪費時間,再分別接見三家。故讓先到的中山甄氏在驛館等待,直至三家齊聚,方才命人召見,衛茲也在召見的行列。
這幾日,衛茲在京城一直沒有閑著,按照劉協的要求,命人打聽各種物價的信息,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然後思考平抑物價的措施。
他發現,當務之急,便是洛陽城糧價高企,使得城外的平民生活很是窘迫。
因此衛茲連忙派出商號的管事,令其迴陳留囑托七弟衛章多收些糧食,運至京城,以紓解京城糧荒之禍。
幸賴劉協命人剿匪和平叛,使得沿途還算平安。中山甄氏也有驚無險地抵達了洛陽城。他們亦是被安排入住驛站。
甄氏乃中山豪強望族,漢太保甄邯的後代。
甄邯的嶽父博山侯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世孫,太師孔霸之子,四朝輔政大臣,曆任大將軍、丞相、太傅、太師,乃漢平帝劉衎的老師。甄邯及族中子弟正是憑借嶽父孔光的名望和背景入朝為官。
權臣王莽當政時期,甄豐一路晉升,官至大司空;甄邯官拜大司馬,後又出任太保,執掌天下兵權;甄豐的兒子甄尋任侍中、京兆尹;甄心為光祿勳,可謂是“一門四甄”。
然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如今,甄氏家道中落,甄宓之父甄逸官至上蔡令,已於四年前病逝。甄宓的從兄甄儼現任曲梁長。常山人甄張氏目前主持家業,三子甄堯則輔佐母親張氏。
此次甄氏得到皇帝的旨意,進京麵聖,她很是疑惑,不明白皇帝召見她這個老婦人做甚。小女兒甄宓聽說去洛陽,吵吵著要和母親一起去。
甄氏身為豪強望族之人,自然不虞有皇帝加害甄氏之念,故也沒有駁了甄宓的心意。
長女甄薑和次女甄脫均已嫁人,三女甄道和四女甄榮仍未許配人家,平日裏也是在家幫助甄氏料理生意。
此次前往京城,甄氏打算帶著三子甄堯、四女甄榮和五女甄宓前往,三女甄道則在家料理生意。
途徑魏郡時,甄氏還偕同家人去探望在曲梁當縣長的二子甄儼。
甄儼也很是詫異,不明白皇帝為何會想著召見自己的老母親。他安慰道:“如今聖上任用賢良,勤政愛民,已顯明君之相。此次麵聖,當不是壞事。”
甄氏聽得二子甄儼如此說,倒也更加安心了。她在曲梁待了數天,便啟程前往洛陽。
一路上,因有皇命,甄氏一行可以入住驛站。不過食宿費用需要自理。當然,這些錢,她並未放在眼裏。
令她驚訝的是,這一路行來,風平浪靜,未見盜賊出沒,竟是異常的安穩。
她不禁想到二子甄儼所言:“當今陛下初登寶位,便致力於清剿匪患。冀州境內,除黑山軍尚龜縮於太行山內,幾無大股匪患滋生。”
想來當今聖上,也是一位有為的明君吧!
當甄氏一行入住洛陽城的驛館,竟發現有陳留衛氏居住其間。
於是甄氏遣三子甄堯前往拜見衛氏族人。
衛茲雖未再入宮,卻得到穆順的提點,知曉聖上不僅召衛氏進京麵聖,還召了中山甄氏、臨淮魯氏和徐州糜氏。
其中,中山甄氏乃是豪強望族,他本欲待甄氏一行安定後,主動拜訪,哪曾想甄氏竟遣人拜見自己。
兩人互道身份後,衛茲將甄堯迎入房間,忙命侍女備茶。
侍女在一旁熟練地點燃炭爐,開始用鐵壺燒水。
看著甄堯好奇的表情,衛茲麵露微笑介紹道:“此爐和壺皆是陛下所賜,專門用於燒水飲茶。”
爐是特製的小炭爐,外層貼著鐵皮,精致而厚重;壺是專為小炭爐製作的鐵水壺。這套裝置,主打一個輕奢風,專為豪門士族準備。
由於炭球和煤易產生煙氣,這個小炭爐燒的是小塊的焦炭。
甄堯聞言,頓時意識到,眼前這個商賈似乎並不簡單。
從衛茲透露的信息中,他推斷出三點:第一,衛氏亦是皇帝召見的商賈;第二,衛氏先人一步,似是已經見過皇帝;第三,衛氏得到皇帝的青睞,擁有皇帝的賞賜。
因此,自恃身份、心有矜傲之氣的甄堯馬上意識到,眼前之人雖出身於商賈之家,實力卻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