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朝臣內鬥,劉協遐思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 作者:易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卓厲喝道:“伏侍中,陛下今方總角之年,筋骨不強,血氣未盛,你卻妄言選納妃子,焉不知美色銷魂蝕骨,徒亂人心誌麽?你究竟意欲何為?”
伏完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卻不料竟被董卓劈頭蓋臉地怒斥,羞憤之下,他梗著脖子道:“太尉此言謬矣!新皇登基,選納本是循例。完依循舊例,何錯之有?”
董卓頓時語塞。他哪知道什麽舊例不舊例,隻知道選納會分薄孫女所受寵愛,他自然不會允許。更何況,他怕那些世家豪族往皇宮裏摻沙子,削弱他對皇帝的掌控。
此時袁隗站出來,看似老好人狀,實則逼壓董卓道:“既然太尉不認同伏侍中選納的進言,那咱們還是再議議中郎將牛輔盜掘先皇陵墓的事情吧?”
董卓怒視袁隗,心道:果不其然,這個老匹夫竟想以牛輔盜掘皇陵之事做籌碼,企圖促成選納,看來,這些世家大族也坐不住了,想要插手後宮了。
他本能地想要拒絕選納,可是看著滿朝文武咄咄逼人的態勢,他這才意識到,讓牛輔盜掘皇陵,實在是他進洛陽城後最大的敗筆。
隻是,他不惱恨自己胡作非為,反而遷怒牛輔。在他看來,若是盜掘皇陵之事不被人知曉,勢必不會出現這般醃臢事,讓他陷入如此被動局麵!
不由地,他想到賈詡。這名射聲校尉,無論是麵對自己,還是在朝堂諸臣麵前,都表現得進退有度,溫文爾雅,又不乏言辭犀利,辨理清晰,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更難得的是,他心念舊主,言辭之間,頗偏向於自己。他都有些後悔將賈詡送於劉協了。
不過,想到上次他出言招攬,賈詡並未果斷拒絕,他覺得,招攬賈詡有戲。隻要能說動皇帝放棄賈詡,此事想來能夠手到擒來,水到渠成。
不過,此乃後事,非當前之緊要。
思及袁隗等一眾大臣,想要借助牛輔盜掘皇陵之事,名義上為皇帝選納采女,實則是想將世家之女送入皇宮。他便不由得心中產生掀翻整個朝堂的心思,隻是他明白,若他真敢這麽做,恐怕天下之人皆要反董了。
想到王莽的下場,他不由得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低頭盤算其間的利害得失。
尚書周毖進言道:“采女選納耗時糜久,且荼蘼大量錢財。臣以為可先由朝臣獻納品德賢淑、容貌端莊秀麗的女子,充實後宮,這樣也可多些嬪妃照顧陛下起居。”
河南尹朱儁諫言道:“陛下,臣亦認為,選納本為八月進行,既要依循舊製,就不宜輕改時間。臣亦讚同獻納之舉。”
看到董卓並未表態,劉協也不著急。
在伏完進言時,劉協便注意到他了,這個被女兒伏壽坑了一把的“老丈人”。
按照曆史進程,伏壽明年便會進入掖庭成為貴人。公元200年,曹操殺死董承,並下令處死董貴人。漢獻帝劉協因董貴人身懷六甲,數次懇請曹操,仍不能保全董貴人的性命。
董貴人之死,讓伏壽深感擔憂。於是她寫信給伏完,訴說曹操威逼國家,獻帝心存怨恨之事,希望伏完能暗中謀劃誅殺曹操事宜。
隻可惜,伏壽看錯了父親伏完。
以伏完的出身和履曆,他哪有弑曹的雄心和壯誌啊,伏壽終究是錯付了。
然而,伏完也是個妙人。你說你幹不了,就把信件燒掉唄。他卻不然,還拿著信件給荀彧和妻弟樊普看。
荀彧尚留一份人情,雖然不喜,但也隱匿未報;然妻弟樊普,卻於多年後告密曹操,致使伏壽及兄弟宗族、兩位皇子皆被處死,伏壽生母盈等被流放涿郡。
想到伏壽和伏家的結局,他不由得扼腕,心中暗戳戳想到:伏壽這種傻女人,還是放在深宮裏吧,免得出去禍害別人了!
思維活躍的劉協,不知為何又想到了掖庭,以及那位已經死了的掖庭令畢嵐。
袁紹和袁術帶著何進的部將圍攻皇宮,斬殺趙忠等宦官兩千人。張讓、段珪、畢嵐無力反抗,遂劫持天子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沿河而逃。盧植、閔貢趕來後,張讓、段珪、畢嵐等跳入黃河自殺。臨死前,張讓還言辭悲切地哭訴道:“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
張讓這些奸宦,還真是有臉。居然大言不慚地說:他們死了,天下就亂了。他們也不好好想想,既使不死,黃巾之亂不還照樣爆發。
劉協對畢嵐記憶深刻,不是因為他給亡父劉宏進獻采女數千人,而是因為他身懷奇才。
靈帝時大修宮室,掖庭令畢嵐受命鑄銅人四座列於蒼龍、玄武闕,鑄四鍾,各容兩千斛,置於玉堂及雲台殿前,還曾鑄輸水裝置,被稱為天祿蝦蟆,轉水入宮,並做抽水機械“翻車渴烏”,用以吸水灑路。
想到這,劉協不禁惋惜,若是讓畢嵐成為發明家,想來他能做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隻可惜,他是宦官,還是掖庭令,為了投靈帝所好,天下便巡采女,一時間脂粉充斥宮殿,被殺也是罪有應得。
大太監幾被殺絕,一時間掖庭令居然沒有任命。這也是呂珺和董白能夠自由出入宮殿的原因。
否則,她們想要尋找劉協,必須經過掖庭令,若是掖庭令不允,她們都不能來找劉協。
突然間,他意識到,掖庭令這個職位權力太大,如今嬪妃尚少,無掖庭令倒也無妨,但若是後宮嬪妃增多,每個人都能隨時找自己,那自己真就成了昏君了。
如何將掖庭令的權力限製,成為隻服務於他的職位,而非狐假虎威的角色。
朝臣們在外麵為選納采女之事吵翻了天,而劉協卻想著如何有效管理後宮,而不致讓後宮生亂,變得烏煙瘴氣。
若是諸朝臣知道劉協此時所思所想,估計會指著他的鼻子道:無道昏君啊!
對於諸朝臣的爭吵,劉協並不打算參與,也不想調停,此時吵鬧有多歡,背後紮刀才會有多狠。大臣不睦,皇帝才放心。
沒想到,他也不得不走到這一步。靠著製造朝臣之間的內鬥,來保持自己超然的地位。
伏完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卻不料竟被董卓劈頭蓋臉地怒斥,羞憤之下,他梗著脖子道:“太尉此言謬矣!新皇登基,選納本是循例。完依循舊例,何錯之有?”
董卓頓時語塞。他哪知道什麽舊例不舊例,隻知道選納會分薄孫女所受寵愛,他自然不會允許。更何況,他怕那些世家豪族往皇宮裏摻沙子,削弱他對皇帝的掌控。
此時袁隗站出來,看似老好人狀,實則逼壓董卓道:“既然太尉不認同伏侍中選納的進言,那咱們還是再議議中郎將牛輔盜掘先皇陵墓的事情吧?”
董卓怒視袁隗,心道:果不其然,這個老匹夫竟想以牛輔盜掘皇陵之事做籌碼,企圖促成選納,看來,這些世家大族也坐不住了,想要插手後宮了。
他本能地想要拒絕選納,可是看著滿朝文武咄咄逼人的態勢,他這才意識到,讓牛輔盜掘皇陵,實在是他進洛陽城後最大的敗筆。
隻是,他不惱恨自己胡作非為,反而遷怒牛輔。在他看來,若是盜掘皇陵之事不被人知曉,勢必不會出現這般醃臢事,讓他陷入如此被動局麵!
不由地,他想到賈詡。這名射聲校尉,無論是麵對自己,還是在朝堂諸臣麵前,都表現得進退有度,溫文爾雅,又不乏言辭犀利,辨理清晰,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更難得的是,他心念舊主,言辭之間,頗偏向於自己。他都有些後悔將賈詡送於劉協了。
不過,想到上次他出言招攬,賈詡並未果斷拒絕,他覺得,招攬賈詡有戲。隻要能說動皇帝放棄賈詡,此事想來能夠手到擒來,水到渠成。
不過,此乃後事,非當前之緊要。
思及袁隗等一眾大臣,想要借助牛輔盜掘皇陵之事,名義上為皇帝選納采女,實則是想將世家之女送入皇宮。他便不由得心中產生掀翻整個朝堂的心思,隻是他明白,若他真敢這麽做,恐怕天下之人皆要反董了。
想到王莽的下場,他不由得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低頭盤算其間的利害得失。
尚書周毖進言道:“采女選納耗時糜久,且荼蘼大量錢財。臣以為可先由朝臣獻納品德賢淑、容貌端莊秀麗的女子,充實後宮,這樣也可多些嬪妃照顧陛下起居。”
河南尹朱儁諫言道:“陛下,臣亦認為,選納本為八月進行,既要依循舊製,就不宜輕改時間。臣亦讚同獻納之舉。”
看到董卓並未表態,劉協也不著急。
在伏完進言時,劉協便注意到他了,這個被女兒伏壽坑了一把的“老丈人”。
按照曆史進程,伏壽明年便會進入掖庭成為貴人。公元200年,曹操殺死董承,並下令處死董貴人。漢獻帝劉協因董貴人身懷六甲,數次懇請曹操,仍不能保全董貴人的性命。
董貴人之死,讓伏壽深感擔憂。於是她寫信給伏完,訴說曹操威逼國家,獻帝心存怨恨之事,希望伏完能暗中謀劃誅殺曹操事宜。
隻可惜,伏壽看錯了父親伏完。
以伏完的出身和履曆,他哪有弑曹的雄心和壯誌啊,伏壽終究是錯付了。
然而,伏完也是個妙人。你說你幹不了,就把信件燒掉唄。他卻不然,還拿著信件給荀彧和妻弟樊普看。
荀彧尚留一份人情,雖然不喜,但也隱匿未報;然妻弟樊普,卻於多年後告密曹操,致使伏壽及兄弟宗族、兩位皇子皆被處死,伏壽生母盈等被流放涿郡。
想到伏壽和伏家的結局,他不由得扼腕,心中暗戳戳想到:伏壽這種傻女人,還是放在深宮裏吧,免得出去禍害別人了!
思維活躍的劉協,不知為何又想到了掖庭,以及那位已經死了的掖庭令畢嵐。
袁紹和袁術帶著何進的部將圍攻皇宮,斬殺趙忠等宦官兩千人。張讓、段珪、畢嵐無力反抗,遂劫持天子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沿河而逃。盧植、閔貢趕來後,張讓、段珪、畢嵐等跳入黃河自殺。臨死前,張讓還言辭悲切地哭訴道:“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
張讓這些奸宦,還真是有臉。居然大言不慚地說:他們死了,天下就亂了。他們也不好好想想,既使不死,黃巾之亂不還照樣爆發。
劉協對畢嵐記憶深刻,不是因為他給亡父劉宏進獻采女數千人,而是因為他身懷奇才。
靈帝時大修宮室,掖庭令畢嵐受命鑄銅人四座列於蒼龍、玄武闕,鑄四鍾,各容兩千斛,置於玉堂及雲台殿前,還曾鑄輸水裝置,被稱為天祿蝦蟆,轉水入宮,並做抽水機械“翻車渴烏”,用以吸水灑路。
想到這,劉協不禁惋惜,若是讓畢嵐成為發明家,想來他能做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隻可惜,他是宦官,還是掖庭令,為了投靈帝所好,天下便巡采女,一時間脂粉充斥宮殿,被殺也是罪有應得。
大太監幾被殺絕,一時間掖庭令居然沒有任命。這也是呂珺和董白能夠自由出入宮殿的原因。
否則,她們想要尋找劉協,必須經過掖庭令,若是掖庭令不允,她們都不能來找劉協。
突然間,他意識到,掖庭令這個職位權力太大,如今嬪妃尚少,無掖庭令倒也無妨,但若是後宮嬪妃增多,每個人都能隨時找自己,那自己真就成了昏君了。
如何將掖庭令的權力限製,成為隻服務於他的職位,而非狐假虎威的角色。
朝臣們在外麵為選納采女之事吵翻了天,而劉協卻想著如何有效管理後宮,而不致讓後宮生亂,變得烏煙瘴氣。
若是諸朝臣知道劉協此時所思所想,估計會指著他的鼻子道:無道昏君啊!
對於諸朝臣的爭吵,劉協並不打算參與,也不想調停,此時吵鬧有多歡,背後紮刀才會有多狠。大臣不睦,皇帝才放心。
沒想到,他也不得不走到這一步。靠著製造朝臣之間的內鬥,來保持自己超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