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袁隗,錯的離大譜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 作者:易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隗抬頭看向珠簾後的小皇帝,眼中意味不明。恰此時,他倏然覺察到皇帝的目光看過來,連忙將頭低下。
劉協本想看看袁隗臉上的表情,但見他低著頭,便索然無味、意興闌珊。至於袁隗心中所想,他不用猜,便知曉,“不服氣”三個字足矣。
至於袁紹入京為官一事,依劉協淺見,這是絕對不可能。這倆貨,袁隗曲意順從,袁紹針鋒相對,倒是演的好雙簧。
從他夢中所知,袁術稱帝、袁紹意圖稱帝來看,這場董卓入京之亂,袁氏當是最大的黑手。所以他對袁氏是百般警惕,萬般提防。
袁隗自是不會同意袁紹入京為官。當初袁紹棄官而逃,贏得偌大聲望,士人歸心。若是依皇帝所言,僅任侍中一職,那他們前期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周毖也覺得很別扭。皇帝的一番話,既為袁紹表功,又婉轉地表達了心中的不滿。這其中的拿捏和分寸,令人難以想象,居然是出自九歲孩童之口。
可是,他又無從反駁。因為皇帝的倚重之意,溢於言表。陛下恩寵,讓袁紹侍於聖前,時刻請益,難道還委屈了他袁紹不成。
然而,袁隗曾交代,外放為官則宜,切忌不可進京。他亦有疑問,細問其故。袁隗解釋道:“董卓雖為袁氏門生,但其所為皆是悖逆之行,吾恐其日後僭越,必會對袁氏下手。故居於外,而應於內,則足以安漢室。”
說白了,袁隗也怵董卓,怕他頭腦發熱,對袁氏一族下黑手。
因此,周毖隻好借故言道:“陛下美意,臣必傳達於前司隸校尉。至於他是否領侍中職,臣不敢亂言。”
劉協笑道:“朕慕袁本初之名,猶如魚盼水也。望尚書能周知袁本初,訴說朕對之殷切期望。”
董卓嘴角抽了抽,昨日皇帝對袁氏的評價,言猶在耳。今日他居然當眾說出如此假惺惺、讓人肉麻的話。果然,這小皇帝陰險著呢!
李儒眼中閃過讚歎之色,對於他而言,皇帝越厲害,他的舞台也就越大。
而他所需要做的,恰恰是讓自己有資格,配得上皇帝的看重。
袁隗敏銳地察覺到小皇帝明示恩寵,實則針對。
他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麽。在他想來,若非袁紹獻策引董卓入京,劉協根本不可能即位稱帝。
更何況,袁隗在廢帝問題上,是支持董卓的。不管怎麽算,袁氏都應是新帝一黨。也不知道這小皇帝的敵意何來?
不過,這個小皇帝過於聰慧,他心中愈發不喜。
本來,他以為,換個年齡小的皇帝,對他袁氏更為有利。現在看來,這小皇帝,不似人君啊!
典軍校尉曹操亦在心中暗暗稱奇。
他政治敏感性極強,短短的幾句交鋒,就讓他意識到,小皇帝對袁氏一族心存忌憚。
他和袁紹本是舊友,又同在西園軍中任校尉,可謂是故舊加同袍。
引董卓入京之事,曹操極力反對。然大將軍何進更信任袁紹,卻對他的諫言置之不理,讓他很是惱怒。
如今,董卓權傾朝野,禍亂百姓,種種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至於擅自廢立皇帝之事,他刻意的忽略了。
在他看來,今日之禍,袁紹難辭其咎。故他對於皇帝針對袁氏一族,並無不喜,反而內心期盼。
死同行,本來就是普天同慶之事。正所謂袁氏將死,曹氏當立。他曹操也想顯名於朝野,征戰於四方,功追於先賢。
其他不明緣由的諸多大臣,還以為皇帝真的仰慕袁紹,想要擢拔袁紹呢。
一時間,有人豔羨袁氏,恨不能以身許之。有人厭惡袁氏,占盡好處。恰可謂:人心紛亂,莫衷一是。
眼見孫堅領兗州牧將是既成事實,議郎何顒唱名道:“陛下,臣以為虎賁中郎將袁術可領兗州刺史。”
劉協聞言,真想以手扶額,喟歎:卿是袁氏之臣,還是漢家之臣?
這一波三折,其實並未超出劉協的預想。
此次薦官,以冀州牧為尊,實權最大。然盧植之名,無論宗親,還是袁氏,皆不能與之相爭,他們自然不會自不量力,去觸黴頭。
楊彪家世與袁氏相當,若與之爭,成了倒罷;若是不成,反而與弘農楊氏結仇,不利於聯合抗董。
且皇帝話裏話外又對楊氏頗為推崇,故袁氏門生也不願去爭豫州刺史。
唯獨長沙太守孫堅家世不顯,卻一躍而成州牧,顯然,這會讓諸多大臣嫉妒得麵目全非。
諸大臣皆是人精,自是心知肚明,柿子要撿軟的捏。故集火孫堅,為袁氏謀取最大利益,成為袁氏門生的主要目的。
李儒再次唱名道:“太尉以國事為重,選賢任才,不以家世論長短,隻惟能力議賢愚。長沙太守孫堅之能,眾皆知之,以其為兗州刺史,功必成也!”
每每李儒衝鋒,皆被諸臣視為董卓之意。故他言論一出,諸臣皆腹誹。但孫堅之能,雖非諸人皆知,但請功之奏疏,不會騙人。所以他們倒也無話可說。
隻是孫堅出身寒微,驟然擢升,確實醒目,也無怪乎很多人不服。
看到不少人氣勢洶洶,劉協知道,他想要一錘定音,可能會有波折,但他卻不得不發聲。
因此他朗聲道:“袁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實乃我大漢之幸事,朕深以慕之。
然太尉舉賢納才,顯出於公心。無論前尚書盧植,還是太中大夫楊彪,皆名士大儒,功勳顯著。
長沙太守孫堅,家世雖寒微,然其報國之心熾烈。黃巾亂起,其募精兵千人,隨河南尹朱儁征戰四方,披堅執銳,不避箭矢。
朕曾覽朱尹之奏章,感念其膽壯氣盛,其領兗州刺史,實至名歸。諸卿切勿以門第論英豪,當以實功舉賢良。”
殿上諸卿,終於迴過味來。
皇帝口惠袁氏,而不以實權;重實功而輕虛名,彰寒門而抑士族,任人以賢,這是要變天啊!
在朝臣們暗自盤算利益得失之際,袁隗惱了!
他發現,自己錯了,錯的實在是太離譜。
劉協本想看看袁隗臉上的表情,但見他低著頭,便索然無味、意興闌珊。至於袁隗心中所想,他不用猜,便知曉,“不服氣”三個字足矣。
至於袁紹入京為官一事,依劉協淺見,這是絕對不可能。這倆貨,袁隗曲意順從,袁紹針鋒相對,倒是演的好雙簧。
從他夢中所知,袁術稱帝、袁紹意圖稱帝來看,這場董卓入京之亂,袁氏當是最大的黑手。所以他對袁氏是百般警惕,萬般提防。
袁隗自是不會同意袁紹入京為官。當初袁紹棄官而逃,贏得偌大聲望,士人歸心。若是依皇帝所言,僅任侍中一職,那他們前期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周毖也覺得很別扭。皇帝的一番話,既為袁紹表功,又婉轉地表達了心中的不滿。這其中的拿捏和分寸,令人難以想象,居然是出自九歲孩童之口。
可是,他又無從反駁。因為皇帝的倚重之意,溢於言表。陛下恩寵,讓袁紹侍於聖前,時刻請益,難道還委屈了他袁紹不成。
然而,袁隗曾交代,外放為官則宜,切忌不可進京。他亦有疑問,細問其故。袁隗解釋道:“董卓雖為袁氏門生,但其所為皆是悖逆之行,吾恐其日後僭越,必會對袁氏下手。故居於外,而應於內,則足以安漢室。”
說白了,袁隗也怵董卓,怕他頭腦發熱,對袁氏一族下黑手。
因此,周毖隻好借故言道:“陛下美意,臣必傳達於前司隸校尉。至於他是否領侍中職,臣不敢亂言。”
劉協笑道:“朕慕袁本初之名,猶如魚盼水也。望尚書能周知袁本初,訴說朕對之殷切期望。”
董卓嘴角抽了抽,昨日皇帝對袁氏的評價,言猶在耳。今日他居然當眾說出如此假惺惺、讓人肉麻的話。果然,這小皇帝陰險著呢!
李儒眼中閃過讚歎之色,對於他而言,皇帝越厲害,他的舞台也就越大。
而他所需要做的,恰恰是讓自己有資格,配得上皇帝的看重。
袁隗敏銳地察覺到小皇帝明示恩寵,實則針對。
他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麽。在他想來,若非袁紹獻策引董卓入京,劉協根本不可能即位稱帝。
更何況,袁隗在廢帝問題上,是支持董卓的。不管怎麽算,袁氏都應是新帝一黨。也不知道這小皇帝的敵意何來?
不過,這個小皇帝過於聰慧,他心中愈發不喜。
本來,他以為,換個年齡小的皇帝,對他袁氏更為有利。現在看來,這小皇帝,不似人君啊!
典軍校尉曹操亦在心中暗暗稱奇。
他政治敏感性極強,短短的幾句交鋒,就讓他意識到,小皇帝對袁氏一族心存忌憚。
他和袁紹本是舊友,又同在西園軍中任校尉,可謂是故舊加同袍。
引董卓入京之事,曹操極力反對。然大將軍何進更信任袁紹,卻對他的諫言置之不理,讓他很是惱怒。
如今,董卓權傾朝野,禍亂百姓,種種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至於擅自廢立皇帝之事,他刻意的忽略了。
在他看來,今日之禍,袁紹難辭其咎。故他對於皇帝針對袁氏一族,並無不喜,反而內心期盼。
死同行,本來就是普天同慶之事。正所謂袁氏將死,曹氏當立。他曹操也想顯名於朝野,征戰於四方,功追於先賢。
其他不明緣由的諸多大臣,還以為皇帝真的仰慕袁紹,想要擢拔袁紹呢。
一時間,有人豔羨袁氏,恨不能以身許之。有人厭惡袁氏,占盡好處。恰可謂:人心紛亂,莫衷一是。
眼見孫堅領兗州牧將是既成事實,議郎何顒唱名道:“陛下,臣以為虎賁中郎將袁術可領兗州刺史。”
劉協聞言,真想以手扶額,喟歎:卿是袁氏之臣,還是漢家之臣?
這一波三折,其實並未超出劉協的預想。
此次薦官,以冀州牧為尊,實權最大。然盧植之名,無論宗親,還是袁氏,皆不能與之相爭,他們自然不會自不量力,去觸黴頭。
楊彪家世與袁氏相當,若與之爭,成了倒罷;若是不成,反而與弘農楊氏結仇,不利於聯合抗董。
且皇帝話裏話外又對楊氏頗為推崇,故袁氏門生也不願去爭豫州刺史。
唯獨長沙太守孫堅家世不顯,卻一躍而成州牧,顯然,這會讓諸多大臣嫉妒得麵目全非。
諸大臣皆是人精,自是心知肚明,柿子要撿軟的捏。故集火孫堅,為袁氏謀取最大利益,成為袁氏門生的主要目的。
李儒再次唱名道:“太尉以國事為重,選賢任才,不以家世論長短,隻惟能力議賢愚。長沙太守孫堅之能,眾皆知之,以其為兗州刺史,功必成也!”
每每李儒衝鋒,皆被諸臣視為董卓之意。故他言論一出,諸臣皆腹誹。但孫堅之能,雖非諸人皆知,但請功之奏疏,不會騙人。所以他們倒也無話可說。
隻是孫堅出身寒微,驟然擢升,確實醒目,也無怪乎很多人不服。
看到不少人氣勢洶洶,劉協知道,他想要一錘定音,可能會有波折,但他卻不得不發聲。
因此他朗聲道:“袁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實乃我大漢之幸事,朕深以慕之。
然太尉舉賢納才,顯出於公心。無論前尚書盧植,還是太中大夫楊彪,皆名士大儒,功勳顯著。
長沙太守孫堅,家世雖寒微,然其報國之心熾烈。黃巾亂起,其募精兵千人,隨河南尹朱儁征戰四方,披堅執銳,不避箭矢。
朕曾覽朱尹之奏章,感念其膽壯氣盛,其領兗州刺史,實至名歸。諸卿切勿以門第論英豪,當以實功舉賢良。”
殿上諸卿,終於迴過味來。
皇帝口惠袁氏,而不以實權;重實功而輕虛名,彰寒門而抑士族,任人以賢,這是要變天啊!
在朝臣們暗自盤算利益得失之際,袁隗惱了!
他發現,自己錯了,錯的實在是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