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有坑四大糧商的這一天,韋格布局了整整三年時間,從當初收割了帝美的韭菜之後,他就開始在中南美洲大量的投資農場牧場。中南美三國的基礎設施雖然一般,但架不住開掛搞新型種植,進行良種培育,再加上有一大群頂級的華夏農業專家輔助,從02年春季良種大豆就已經開始試種成功,相比那種閹割後帝美新型大豆那20%的出油率,在中南美洲種植的良種大豆出油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
在榨油行業,大豆出油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利潤率就能提高150元左右,單憑高出的這五個百分點,中南美洲的良種大豆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更別提畝產還提高了近100公斤,就是這提高的產量也足以抵消肥料消耗的增加。
而且這幾年韋格在中南美洲的大豆基本沒有外銷,除了給乍湖聯盟作為油料、精飼料加工外,都基本上被韋格悄悄的儲備了起來。四大糧商有些大意了,他們也過份的相信帝美新型大豆的競爭力,雖然知道中南美的新型大豆口感更好,加工出來的豆製品營養成份更高,而且更加安全,但他們從肥料消耗方麵認定了這中南美大豆沒啥競爭力。
口感再好能有什麽用,那也會因為種植成本高而被淘汰掉,而且他們覺得帝美新型大豆無論是在播種方式還是抗毒蟲害的方麵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再有,他們始終認為新品種的大豆不經曆十年八年的經驗積累,沒誰傻到會大麵積的種植,單是從豆種供應上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門檻。
從02年開始,華夏東三省的大豆就一直在減產,提供給市場的大豆一度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些數據可是一再刺激著四大糧商那貪婪的心。
雖然華夏是種大豆祖宗,但隨著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韋格穿越到這個位麵的那一年開始,華夏的大豆就由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華夏加入到wto之後開始了一輪迅速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代價之一就是把大豆進口關稅降為3%,豆油關稅降為9%,這等於是把經濟作物的大門向整個地球村敞開。受到西方的製約,在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後,隻犧牲其他不關係國計民生的作物,大豆則是當時被放棄的農作物之一。
華夏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可耕用的土地卻在地球村中是倒數的,說真的滿足口糧安全已經讓整個地球村的人都感到驚訝。而大豆雖然很重要,但由於畝產低,成本高在當時隻能作為不重要的經濟作物戰略性放棄掉了,選擇從國際市場進行采購補充。
至於說這個決定是對是錯暫且不論,但華夏進口的大豆確實養活了其它村民家中的種植戶,隨著種植技術的升級,像那些農業大國的糧食早就已經在內部消化不動,無論誰當家主都會來華夏大力推銷自家農產品,因為農民可是有選票的,誰能幫他們賣糧自然會把選票投給誰。如今村中的人口大戶裏,像咖喱國能自給自足,非洲大陸缺糧但買不起,真正有潛力的地區隻有東方大國。無論是村中的哪一家村民都想方設法的要把糧食賣到這裏,以至於到最後采購農產品能作為談判桌上的一個重要籌碼。
四大糧商的數據分析部門其實還得很給力的,他們已經預測到伴隨著華夏經濟的發展,對大豆的需求量之大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當初大豆在華夏一直是作為油料作物,而大豆油這玩意首先並不是必需品,別說十天八天的不吃沒有問題,就是吃的話能替代產品也很多,比如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甚至吃些動物油脂也是極好的。
所以在當時人們都並沒怎麽重視大豆,可慢慢隨著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提升,人們天天都能吃上肉以後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豆油的副產品豆粕作為最好的蛋白來源,在養殖業的飼料中很難被取代。人民對肉類的消費開始劇烈增長。
就拿養豬行業,豆粕是重要的飼料,隨著人們對肉類需求的增長,豆粕的需求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每年需要消耗大幾億頭豬,其中絕大部分以自己養殖為主,豆粕的需求自然是巨量的。華夏的耕地有限,在保證口糧安全的前提下自然無法去種植那麽多的大豆,而且隨著帝美新型大豆在價格上的打壓,華夏大豆種植已經沒有了利潤,農民們自然會選擇種些別的作物。
於是,華夏大豆的產量在逐年的遞減,布局了的很久,眼紅了華夏市場幾十年的四大糧商終於等到了這個機遇,想要一舉搞掂華夏的大豆市場。可他們顯然忽略了一件事情,華夏大豆雖然對市場的供給在減少,可種植麵積卻在悄悄的增加……
那麽在02和03兩年華夏大豆真的減產了麽?沒有,非但沒減產,而且良種大豆還連續兩年獲得了豐收,隻不過這些大豆都是農院牽頭的科研項目,產出的大豆都做為豆種運往地球村的幾個角落。
羅斯就別說了,華源集團與之簽下的種植合同沒人會加以阻撓,而且遠東地區交通、通訊都十分閉塞,根本不會引起注意。烏蘭雖然搞起了“栗子花活動”,家中亂成一團,但亞曆山大家族這些年已經收攏了絕大部分的農場,而且這些農場根本就不受活動的影響。烏蘭可是歐羅巴傳統的糧倉,有著地球村裏最肥沃的黑土地,在所有人都關心“栗子花”時烏蘭已經全部種下了來自華夏的良種大豆。
亞曆山大家族的話事權已經移交到了“寂寞姐”的手中,為啥她有底氣一再的拒絕尤科夫,還不是因為她那強悍的經濟話語權。能源、零售、種植養殖、重工機械……背後都有她的影子,而且她在烏蘭的口碑很好,至少吃相比起其他寡頭要斯文的多。
可亞曆山大家族不靠py交易極速擴張,背後肯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而韋格是亞曆山大家族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債權人,為此,亞曆山大家族把自己唯一的繼承人——妮婭都給搭了進去。
在榨油行業,大豆出油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利潤率就能提高150元左右,單憑高出的這五個百分點,中南美洲的良種大豆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更別提畝產還提高了近100公斤,就是這提高的產量也足以抵消肥料消耗的增加。
而且這幾年韋格在中南美洲的大豆基本沒有外銷,除了給乍湖聯盟作為油料、精飼料加工外,都基本上被韋格悄悄的儲備了起來。四大糧商有些大意了,他們也過份的相信帝美新型大豆的競爭力,雖然知道中南美的新型大豆口感更好,加工出來的豆製品營養成份更高,而且更加安全,但他們從肥料消耗方麵認定了這中南美大豆沒啥競爭力。
口感再好能有什麽用,那也會因為種植成本高而被淘汰掉,而且他們覺得帝美新型大豆無論是在播種方式還是抗毒蟲害的方麵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再有,他們始終認為新品種的大豆不經曆十年八年的經驗積累,沒誰傻到會大麵積的種植,單是從豆種供應上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門檻。
從02年開始,華夏東三省的大豆就一直在減產,提供給市場的大豆一度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些數據可是一再刺激著四大糧商那貪婪的心。
雖然華夏是種大豆祖宗,但隨著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韋格穿越到這個位麵的那一年開始,華夏的大豆就由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華夏加入到wto之後開始了一輪迅速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代價之一就是把大豆進口關稅降為3%,豆油關稅降為9%,這等於是把經濟作物的大門向整個地球村敞開。受到西方的製約,在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後,隻犧牲其他不關係國計民生的作物,大豆則是當時被放棄的農作物之一。
華夏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可耕用的土地卻在地球村中是倒數的,說真的滿足口糧安全已經讓整個地球村的人都感到驚訝。而大豆雖然很重要,但由於畝產低,成本高在當時隻能作為不重要的經濟作物戰略性放棄掉了,選擇從國際市場進行采購補充。
至於說這個決定是對是錯暫且不論,但華夏進口的大豆確實養活了其它村民家中的種植戶,隨著種植技術的升級,像那些農業大國的糧食早就已經在內部消化不動,無論誰當家主都會來華夏大力推銷自家農產品,因為農民可是有選票的,誰能幫他們賣糧自然會把選票投給誰。如今村中的人口大戶裏,像咖喱國能自給自足,非洲大陸缺糧但買不起,真正有潛力的地區隻有東方大國。無論是村中的哪一家村民都想方設法的要把糧食賣到這裏,以至於到最後采購農產品能作為談判桌上的一個重要籌碼。
四大糧商的數據分析部門其實還得很給力的,他們已經預測到伴隨著華夏經濟的發展,對大豆的需求量之大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當初大豆在華夏一直是作為油料作物,而大豆油這玩意首先並不是必需品,別說十天八天的不吃沒有問題,就是吃的話能替代產品也很多,比如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甚至吃些動物油脂也是極好的。
所以在當時人們都並沒怎麽重視大豆,可慢慢隨著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提升,人們天天都能吃上肉以後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豆油的副產品豆粕作為最好的蛋白來源,在養殖業的飼料中很難被取代。人民對肉類的消費開始劇烈增長。
就拿養豬行業,豆粕是重要的飼料,隨著人們對肉類需求的增長,豆粕的需求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每年需要消耗大幾億頭豬,其中絕大部分以自己養殖為主,豆粕的需求自然是巨量的。華夏的耕地有限,在保證口糧安全的前提下自然無法去種植那麽多的大豆,而且隨著帝美新型大豆在價格上的打壓,華夏大豆種植已經沒有了利潤,農民們自然會選擇種些別的作物。
於是,華夏大豆的產量在逐年的遞減,布局了的很久,眼紅了華夏市場幾十年的四大糧商終於等到了這個機遇,想要一舉搞掂華夏的大豆市場。可他們顯然忽略了一件事情,華夏大豆雖然對市場的供給在減少,可種植麵積卻在悄悄的增加……
那麽在02和03兩年華夏大豆真的減產了麽?沒有,非但沒減產,而且良種大豆還連續兩年獲得了豐收,隻不過這些大豆都是農院牽頭的科研項目,產出的大豆都做為豆種運往地球村的幾個角落。
羅斯就別說了,華源集團與之簽下的種植合同沒人會加以阻撓,而且遠東地區交通、通訊都十分閉塞,根本不會引起注意。烏蘭雖然搞起了“栗子花活動”,家中亂成一團,但亞曆山大家族這些年已經收攏了絕大部分的農場,而且這些農場根本就不受活動的影響。烏蘭可是歐羅巴傳統的糧倉,有著地球村裏最肥沃的黑土地,在所有人都關心“栗子花”時烏蘭已經全部種下了來自華夏的良種大豆。
亞曆山大家族的話事權已經移交到了“寂寞姐”的手中,為啥她有底氣一再的拒絕尤科夫,還不是因為她那強悍的經濟話語權。能源、零售、種植養殖、重工機械……背後都有她的影子,而且她在烏蘭的口碑很好,至少吃相比起其他寡頭要斯文的多。
可亞曆山大家族不靠py交易極速擴張,背後肯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而韋格是亞曆山大家族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債權人,為此,亞曆山大家族把自己唯一的繼承人——妮婭都給搭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