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武元爽上京
初唐:從木材商人開始的帝國時代 作者:馬山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孝恪金刀大馬地坐在武宅的大堂上,其弟郭孝慎道:“大兄,剛剛審問過武家的管家,說是武元慶在年前就死了。而且一個時辰前,新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和刑部尚書、大理寺卿剛剛把這裏搜查了一遍。這麽看來,殺害曹國公的兇手應該不是武元慶。”
“不是武元慶,那又會是誰?”郭孝恪煩躁道。
郭孝慎歎氣道:“我早前就說了,刺殺曹國公的人,不可能是武元慶。十幾年前,武士彠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我當時就是揚州的兵曹參軍,以我對武士彠的了解,他沒有養死士的膽子。現在隻能寄希望於李大亮他們能找到真兇了。”
郭孝恪的兒子郭待詔則說道:“雖然沒有在武家找到連弩,但卻是開了眼界。阿耶您不知道,剛剛我們推開武家庫房的大門時,都看傻眼了。裏麵堆滿了金銀財寶,銅錢綢緞。”
郭孝慎道:“那是當然,要知道,當年高祖皇帝在太原起兵時,武士彠資助了非常多的錢,所以才被封為國公。”
郭待詔嘖嘖道:“本以為我們家已經很有錢了,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郭孝恪生性奢侈,唐朝安定後,他曆任貝趙江涇四州刺史,都不知貪汙受賄了多少錢,但和武家的巨富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郭孝恪本來很煩悶,頓時被郭待詔的話吸引住了。
“真的?”
“是啊,說是金山銀山都不過分。不過現在武家連爵位都丟了,不知道這金山銀山以後會便宜了誰。”郭待詔又惋惜又羨慕地說道。
郭孝恪眼睛一亮,道:“我們從涇州不遠千裏趕到這裏,兒郎們都辛苦了。查不到殺害曹國公的兇手也不能白費工夫。哪有入寶山而空迴的道理,傳令下去,把武家庫房裏值錢的東西,能搬的全都搬迴涇州去!”
“好咧!”郭待詔就等著這句話,立馬轉身出門。
郭孝慎遲疑道:“大兄,武家畢竟是公爵後裔,會不會做的太過了?而且武士彠遺孀楊氏的堂弟可是門下侍中楊師道啊!”
郭孝恪不以為意道:“你就放心吧,這麽多年來,為兄什麽時候做過沒把握的事情。楊氏不是已經和武家反目成仇了嗎?武家現在是小兒持金,我們不拿,以後也會被別人拿走。就算楊師道他也惦記著武家的財產,那有如何?誰知道洗劫武家的人是我郭孝恪?”
郭孝慎很快被其兄說服,正如郭孝恪所言,他們這次是擅離任地,若是被朝廷發現了最輕也得丟官,所以郭孝恪進入文水後從來沒有表露過他的身份。
等武元爽趕迴家,偌大的武宅一片狼藉,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碎瓷斷瓦。武元爽心裏一緊,一瘸一拐地衝到存放財物的庫房。
隻見庫房門戶大開,武元爽立刻就有了不妙的預感。走進去一看,果然,原本堆放著金山銀山的庫房現在空得連老鼠都不見了。
郭孝恪的部曲自然不可能把所有財物搬空,但是架不住牆倒眾人推。等郭孝恪走後,武家的奴仆們就全都衝進庫房搶搬東西。剛開始還有幾個忠心的奴仆想要阻攔,後來實在眼紅,也加入了哄搶的行列。
反正到時候一切都可以推給前麵的那群強盜。這就是為什麽銀行被搶劫了,最開心的不是劫匪而是行長的道理。
武元爽眼前一黑,昏了過去。
奴仆們倒水的倒水,掐人中的掐人中,七手八腳地總算把武元爽弄醒。
雖然這些奴仆哄搶了庫房裏的財寶,但也隻是把這些財寶藏起來,還是繼續在武家做著奴仆。
逃走是不可能逃走的,除非去太行山上落草當土匪,否則逃奴被抓到是要判刑的。
武元爽轉醒後第一時間抓住距離最近那個奴仆的衣領,怒喝道:“這是怎麽迴事?”
那奴仆理所當然地把所有事情都推到強盜身上去。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哪裏來的強盜這麽大膽,敢到縣城入宅劫掠?”武元爽心在滴血,立刻命人去縣衙報官,一定要把這群膽大包天的強盜捉拿歸案。
管家道:“郎君且慢,仆以為此事不宜報官!”
“什麽意思?”武元爽怒視。
“郎君容稟,這群強盜並非一般人,他們剛闖進來的時候,就有領頭之人審問過仆五郎君的事情。”
“唔?你是說,這群強盜又是與李世積被殺這件事有關?”武元爽遲疑道。
管家道:“不錯,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仆認出了那個領頭之人。”
“是誰?”武元爽急忙問道。
“那人叫郭孝慎,其兄郭孝恪是曹國公在瓦崗時的麾下大將。當年先公在揚州大都督府的時候,郭孝慎便在揚州為官,那時候仆還不是管家呢。”
“郭孝慎!”武元爽輕輕念道。
管家又道:“期間郭孝慎還稱其中一人為兄,依仆看,那人肯定就是郭孝恪。郭孝恪可是陽翟縣公,文水縣哪裏敢動他!”
“好一個郭孝恪!”武元爽怒道:“文水縣不敢動,那我就去太原找李大亮、李道宗和劉德威!”
“來人,備轎。我要去太原!”
管家又勸道:“郎君,李大亮前腳剛走,郭孝恪後腳就到,難保不是一丘之貉,還請郎君三思。”
這管家今天托郭孝恪的福,也吃了個盆滿缽滿,肯定不希望武元爽報官。
“那你的意思是,就這樣算了?”武元爽指著環堵蕭然的庫房,冷聲道。
“郎君三思!”
武元爽呆呆地坐在地板上想了很久,終究還是沒有去太原。
但第二天起床,武元爽越想越氣,想象著郭孝恪拿著武家的錢財肆意揮霍,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惡氣。
既然李大亮不可靠,那就進京告禦狀去!
不過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武元爽對外宣稱是去京城找堂兄探親。
馬車駛離文水南門,武元爽掀開窗簾探頭迴看了一下城門上的“文水”二字,心裏無限悲涼。
一年之前,他和武元慶扶棺歸梓,當時的葬禮極盡哀榮。誰曾想,一年之後,卻落得如此境地。
“不是武元慶,那又會是誰?”郭孝恪煩躁道。
郭孝慎歎氣道:“我早前就說了,刺殺曹國公的人,不可能是武元慶。十幾年前,武士彠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我當時就是揚州的兵曹參軍,以我對武士彠的了解,他沒有養死士的膽子。現在隻能寄希望於李大亮他們能找到真兇了。”
郭孝恪的兒子郭待詔則說道:“雖然沒有在武家找到連弩,但卻是開了眼界。阿耶您不知道,剛剛我們推開武家庫房的大門時,都看傻眼了。裏麵堆滿了金銀財寶,銅錢綢緞。”
郭孝慎道:“那是當然,要知道,當年高祖皇帝在太原起兵時,武士彠資助了非常多的錢,所以才被封為國公。”
郭待詔嘖嘖道:“本以為我們家已經很有錢了,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郭孝恪生性奢侈,唐朝安定後,他曆任貝趙江涇四州刺史,都不知貪汙受賄了多少錢,但和武家的巨富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郭孝恪本來很煩悶,頓時被郭待詔的話吸引住了。
“真的?”
“是啊,說是金山銀山都不過分。不過現在武家連爵位都丟了,不知道這金山銀山以後會便宜了誰。”郭待詔又惋惜又羨慕地說道。
郭孝恪眼睛一亮,道:“我們從涇州不遠千裏趕到這裏,兒郎們都辛苦了。查不到殺害曹國公的兇手也不能白費工夫。哪有入寶山而空迴的道理,傳令下去,把武家庫房裏值錢的東西,能搬的全都搬迴涇州去!”
“好咧!”郭待詔就等著這句話,立馬轉身出門。
郭孝慎遲疑道:“大兄,武家畢竟是公爵後裔,會不會做的太過了?而且武士彠遺孀楊氏的堂弟可是門下侍中楊師道啊!”
郭孝恪不以為意道:“你就放心吧,這麽多年來,為兄什麽時候做過沒把握的事情。楊氏不是已經和武家反目成仇了嗎?武家現在是小兒持金,我們不拿,以後也會被別人拿走。就算楊師道他也惦記著武家的財產,那有如何?誰知道洗劫武家的人是我郭孝恪?”
郭孝慎很快被其兄說服,正如郭孝恪所言,他們這次是擅離任地,若是被朝廷發現了最輕也得丟官,所以郭孝恪進入文水後從來沒有表露過他的身份。
等武元爽趕迴家,偌大的武宅一片狼藉,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碎瓷斷瓦。武元爽心裏一緊,一瘸一拐地衝到存放財物的庫房。
隻見庫房門戶大開,武元爽立刻就有了不妙的預感。走進去一看,果然,原本堆放著金山銀山的庫房現在空得連老鼠都不見了。
郭孝恪的部曲自然不可能把所有財物搬空,但是架不住牆倒眾人推。等郭孝恪走後,武家的奴仆們就全都衝進庫房搶搬東西。剛開始還有幾個忠心的奴仆想要阻攔,後來實在眼紅,也加入了哄搶的行列。
反正到時候一切都可以推給前麵的那群強盜。這就是為什麽銀行被搶劫了,最開心的不是劫匪而是行長的道理。
武元爽眼前一黑,昏了過去。
奴仆們倒水的倒水,掐人中的掐人中,七手八腳地總算把武元爽弄醒。
雖然這些奴仆哄搶了庫房裏的財寶,但也隻是把這些財寶藏起來,還是繼續在武家做著奴仆。
逃走是不可能逃走的,除非去太行山上落草當土匪,否則逃奴被抓到是要判刑的。
武元爽轉醒後第一時間抓住距離最近那個奴仆的衣領,怒喝道:“這是怎麽迴事?”
那奴仆理所當然地把所有事情都推到強盜身上去。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哪裏來的強盜這麽大膽,敢到縣城入宅劫掠?”武元爽心在滴血,立刻命人去縣衙報官,一定要把這群膽大包天的強盜捉拿歸案。
管家道:“郎君且慢,仆以為此事不宜報官!”
“什麽意思?”武元爽怒視。
“郎君容稟,這群強盜並非一般人,他們剛闖進來的時候,就有領頭之人審問過仆五郎君的事情。”
“唔?你是說,這群強盜又是與李世積被殺這件事有關?”武元爽遲疑道。
管家道:“不錯,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仆認出了那個領頭之人。”
“是誰?”武元爽急忙問道。
“那人叫郭孝慎,其兄郭孝恪是曹國公在瓦崗時的麾下大將。當年先公在揚州大都督府的時候,郭孝慎便在揚州為官,那時候仆還不是管家呢。”
“郭孝慎!”武元爽輕輕念道。
管家又道:“期間郭孝慎還稱其中一人為兄,依仆看,那人肯定就是郭孝恪。郭孝恪可是陽翟縣公,文水縣哪裏敢動他!”
“好一個郭孝恪!”武元爽怒道:“文水縣不敢動,那我就去太原找李大亮、李道宗和劉德威!”
“來人,備轎。我要去太原!”
管家又勸道:“郎君,李大亮前腳剛走,郭孝恪後腳就到,難保不是一丘之貉,還請郎君三思。”
這管家今天托郭孝恪的福,也吃了個盆滿缽滿,肯定不希望武元爽報官。
“那你的意思是,就這樣算了?”武元爽指著環堵蕭然的庫房,冷聲道。
“郎君三思!”
武元爽呆呆地坐在地板上想了很久,終究還是沒有去太原。
但第二天起床,武元爽越想越氣,想象著郭孝恪拿著武家的錢財肆意揮霍,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惡氣。
既然李大亮不可靠,那就進京告禦狀去!
不過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武元爽對外宣稱是去京城找堂兄探親。
馬車駛離文水南門,武元爽掀開窗簾探頭迴看了一下城門上的“文水”二字,心裏無限悲涼。
一年之前,他和武元慶扶棺歸梓,當時的葬禮極盡哀榮。誰曾想,一年之後,卻落得如此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