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飛絮,落英繽紛,十裏亭外,人喧馬嘶。
明黃冠蓋之下,皇帝李淵頭戴通天冠,身著玄冕服,腰間束起二十四銙紫金玉帶,倚在金輅安車中,不時手搭涼棚,朝著東邊,翹首期望。
車前,文武百官依次而列,迎於道旁,朱衣紫服,錯落有致;烏冠平幘,不一而足。
午時正刻,東邊塵土滾滾,馬蹄陣陣,旌旗林立,刀槍閃耀,一麵“唐”字大纛清晰可辨,迎風招展,緩緩而來。
明黃冠蓋前,司儀官跪奏皇帝後,起身上馬,振臂一揮,大聲喝道:“奏凱樂,唱凱歌!”
一時間,鍾鼓齊鳴,弦歌高揚,震天動地,澎湃激昂。
“唐”字大纛引領下,數萬士卒衣甲鮮亮,持槊負弓,步調齊整,威風凜凜,正向著冠蓋方向踏步而進。
隊伍最前方,一名軍帥身披銀甲,盔插紅纓,執乘白色坐騎一縱一送,款款而來,絳色戰袍迎風擺動,袍角揚起,“啪啪”作響。軍帥向前,三千騎手緊隨其後,皂衣玄甲,耀人眼目;短刀長槊,寒光閃閃。
來者正是凱旋而歸的秦王李世民!
柏壁之戰,大敗劉武周,徹底扭轉了戰局,改變了岌岌可危的形勢,皇帝李淵龍顏大悅,親率文武百官,皇子皇孫,出城十裏,郊勞得勝之師。
京城百姓也早已得知了消息,十餘萬眾早早出城,此刻,人山人海,夾道相迎,焚香懸彩,簞食壺漿。
大纛行止,軍伍立定,鍾鼓停歇,李世民從坐騎上一躍而下,稍稍整理甲胄戰袍,端正銀盔,一扯佩劍,迎著文武百官的熱切目光,邁開大步,徑直朝著百餘步外的明黃冠蓋“騰騰”奔去…
“兒臣拜見父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世民一提袍角,單膝跪地,在皇帝麵前高聲揖拜道。
“秦王勞苦,快快請起!”李淵早已從金輅安車上憑欄而下,見功臣上前,忙快步迎上,從冠蓋中急急走出,躬腰伸手,扶起兒子,笑容滿麵,神采飛揚。
父子執手端視,君臣惺惺相惜,百官肅穆端立,萬姓鴉雀無聲。
“秦王,柏壁大捷,振奮人心,我朝轉危為安,朕不堪欣慰,實乃江山之幸,社稷之幸呐!秦王功高,朕當傾國而賞啊!”李淵眼中含笑,難抑激動,注視著兒子,朗聲說道。
李世民臉龐瘦削,短髭滿腮,略顯疲憊,然而雙目炯炯,熠然有神,攙著老父,懇切地說道:“柏壁有功,皆藉父皇天威,憑將士用命,上下一心,四方合力,故能掃蕩劉賊,光複並州,兒臣豈敢獨攬大功?”
說罷,李世民迴頭看了看旌旗招展,刀槍森然的得勝大軍,“撲通”一聲,再次跪拜道:“願皇恩浩蕩,甘霖廣被,厚賞三軍,撫恤傷殘!”
“好,好,好!”李淵開懷大笑,一捋長須,拉起兒子,說道,“大軍凱旋,國人所望,待朕遣官奏告天地宗廟後,造冊班賜,無所遺漏!”
說罷,父子二人登車憑欄,在百官萬姓的歡唿聲中,儀仗迴轉,禁軍開道,朝著京城長安揚塵而去。
道旁,霍國公柴紹朱衣高冠,革帶飾劍,班立於百官之中。見乘輿移動,節鉞向西,便與眾臣口稱萬歲,跪伏恭送,就在一刹那,不知怎的,兩行熱淚竟奪眶而出,順著臉頰潸然而下。
……
飛簷重閣,紅牆碧瓦,黃鍾悠悠,錦旗飄飛。
第二日,辰時正刻,大興宮太極殿前百官侍立,文武齊聚,行三拜九叩大禮後,承製官大步出列,略清嗓音,高頌祝捷文書——
“飛霜激電,上蒼以宣威;伐罪拯民,我朝以耀武。
劉賊武周,性本兇頑,識淺庸愚,不恤吾皇仁深之意,悍動幹戈,行鼠竊之為,恣囂張之事,犯我邊境,侵我山河,推黎民於水火,陷萬姓於塗炭。
劉賊所至之處,以虐害為化風,以誅戮為快事,一境籲上天而無路,生民赴何地以稱冤?眾心盼月,如望皎日。我朝順天應人,揮戈而誓眾,東向以平醜虜。
秦王上憑神武,遙稟睿謀,舉兵半載,蓄銳柏壁,仰承天機,一戰而定,百餘裏槍旗競進,數萬虜斬俘無遺,乘勝連平州郡,數日光複晉陽!百姓得以生全,山河重入上朝,萬姓無不感帝力以沾襟,望皇都而涕泣!
兇虜既平,長承日月之光;國祚無疆,永荷乾坤之佑。敵之將佐,生擒而歸者,數以百計,獻之郊廟,昭告列祖,倍樂聖功,歡欣之至,今布於四海,露之耳目,謹奉以聞!”
宣讀完畢,百官三唿“萬歲”,振振有聲;再拜行禮,起伏有致。
隻見承製官手捧書冊,昂首挺胸,稍一停頓,便高聲宣讀嘉獎敕令。
受賞將士班列整齊,肅立於朱雀門外,由大興宮的內官逐一引導,至丹墀下序立,聽授封賞。
授畢,儀仗迎風舞動,鍾鼓交響動地。
樂聲起時,秦王李世民大步出列,立於丹墀之下,代三軍受賞將士答謝天恩。
隻見他一身朝服,絳紗白襦,端莊飄逸;金蟬梁冠,熠熠生輝;山玄玉佩,叮叮細響;熏朱綬帶,隨風輕揚。
樂聲落下,李世民朝著丹墀上的皇帝冠蓋叩拜行禮,起身立定,朗聲說道:“承陛下天威,得三軍用命,王師掃蕩敵虜,光複國土,士民為之歡欣,國祚為之永續!將士享天恩,沐甘霖,唯有枕戈待旦,厲兵秣馬,方能盡忠上朝,報效國家!”
李世民稍稍停頓,深吸一口氣,擲地有聲地說道:“縱觀四方,虎狼遍野,嗷嗷相視,蠢蠢欲動!柏壁一戰,雖暫解危局,無蕭牆之患,然欲本固邦寧,混一天下,自當踴躍進取,揮師繼進!群虜所恃者,北夷而已,漠北天高,策馬可平;爪牙恣睢,剪之可也…”
李世民此話一出,如投石激浪,飛弓驚鳥--文武百官雖端立殿前,紋絲不動,可內心卻波濤起伏,久難平複,有人暗自叫好,有人憂心忡忡,有人聞之逆耳,有人叫苦不迭……
殿前明黃冠蓋下,皇帝端坐禦榻上,袞冕垂旒,側耳傾聽,表情凝重,未置可否。
明黃冠蓋之下,皇帝李淵頭戴通天冠,身著玄冕服,腰間束起二十四銙紫金玉帶,倚在金輅安車中,不時手搭涼棚,朝著東邊,翹首期望。
車前,文武百官依次而列,迎於道旁,朱衣紫服,錯落有致;烏冠平幘,不一而足。
午時正刻,東邊塵土滾滾,馬蹄陣陣,旌旗林立,刀槍閃耀,一麵“唐”字大纛清晰可辨,迎風招展,緩緩而來。
明黃冠蓋前,司儀官跪奏皇帝後,起身上馬,振臂一揮,大聲喝道:“奏凱樂,唱凱歌!”
一時間,鍾鼓齊鳴,弦歌高揚,震天動地,澎湃激昂。
“唐”字大纛引領下,數萬士卒衣甲鮮亮,持槊負弓,步調齊整,威風凜凜,正向著冠蓋方向踏步而進。
隊伍最前方,一名軍帥身披銀甲,盔插紅纓,執乘白色坐騎一縱一送,款款而來,絳色戰袍迎風擺動,袍角揚起,“啪啪”作響。軍帥向前,三千騎手緊隨其後,皂衣玄甲,耀人眼目;短刀長槊,寒光閃閃。
來者正是凱旋而歸的秦王李世民!
柏壁之戰,大敗劉武周,徹底扭轉了戰局,改變了岌岌可危的形勢,皇帝李淵龍顏大悅,親率文武百官,皇子皇孫,出城十裏,郊勞得勝之師。
京城百姓也早已得知了消息,十餘萬眾早早出城,此刻,人山人海,夾道相迎,焚香懸彩,簞食壺漿。
大纛行止,軍伍立定,鍾鼓停歇,李世民從坐騎上一躍而下,稍稍整理甲胄戰袍,端正銀盔,一扯佩劍,迎著文武百官的熱切目光,邁開大步,徑直朝著百餘步外的明黃冠蓋“騰騰”奔去…
“兒臣拜見父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世民一提袍角,單膝跪地,在皇帝麵前高聲揖拜道。
“秦王勞苦,快快請起!”李淵早已從金輅安車上憑欄而下,見功臣上前,忙快步迎上,從冠蓋中急急走出,躬腰伸手,扶起兒子,笑容滿麵,神采飛揚。
父子執手端視,君臣惺惺相惜,百官肅穆端立,萬姓鴉雀無聲。
“秦王,柏壁大捷,振奮人心,我朝轉危為安,朕不堪欣慰,實乃江山之幸,社稷之幸呐!秦王功高,朕當傾國而賞啊!”李淵眼中含笑,難抑激動,注視著兒子,朗聲說道。
李世民臉龐瘦削,短髭滿腮,略顯疲憊,然而雙目炯炯,熠然有神,攙著老父,懇切地說道:“柏壁有功,皆藉父皇天威,憑將士用命,上下一心,四方合力,故能掃蕩劉賊,光複並州,兒臣豈敢獨攬大功?”
說罷,李世民迴頭看了看旌旗招展,刀槍森然的得勝大軍,“撲通”一聲,再次跪拜道:“願皇恩浩蕩,甘霖廣被,厚賞三軍,撫恤傷殘!”
“好,好,好!”李淵開懷大笑,一捋長須,拉起兒子,說道,“大軍凱旋,國人所望,待朕遣官奏告天地宗廟後,造冊班賜,無所遺漏!”
說罷,父子二人登車憑欄,在百官萬姓的歡唿聲中,儀仗迴轉,禁軍開道,朝著京城長安揚塵而去。
道旁,霍國公柴紹朱衣高冠,革帶飾劍,班立於百官之中。見乘輿移動,節鉞向西,便與眾臣口稱萬歲,跪伏恭送,就在一刹那,不知怎的,兩行熱淚竟奪眶而出,順著臉頰潸然而下。
……
飛簷重閣,紅牆碧瓦,黃鍾悠悠,錦旗飄飛。
第二日,辰時正刻,大興宮太極殿前百官侍立,文武齊聚,行三拜九叩大禮後,承製官大步出列,略清嗓音,高頌祝捷文書——
“飛霜激電,上蒼以宣威;伐罪拯民,我朝以耀武。
劉賊武周,性本兇頑,識淺庸愚,不恤吾皇仁深之意,悍動幹戈,行鼠竊之為,恣囂張之事,犯我邊境,侵我山河,推黎民於水火,陷萬姓於塗炭。
劉賊所至之處,以虐害為化風,以誅戮為快事,一境籲上天而無路,生民赴何地以稱冤?眾心盼月,如望皎日。我朝順天應人,揮戈而誓眾,東向以平醜虜。
秦王上憑神武,遙稟睿謀,舉兵半載,蓄銳柏壁,仰承天機,一戰而定,百餘裏槍旗競進,數萬虜斬俘無遺,乘勝連平州郡,數日光複晉陽!百姓得以生全,山河重入上朝,萬姓無不感帝力以沾襟,望皇都而涕泣!
兇虜既平,長承日月之光;國祚無疆,永荷乾坤之佑。敵之將佐,生擒而歸者,數以百計,獻之郊廟,昭告列祖,倍樂聖功,歡欣之至,今布於四海,露之耳目,謹奉以聞!”
宣讀完畢,百官三唿“萬歲”,振振有聲;再拜行禮,起伏有致。
隻見承製官手捧書冊,昂首挺胸,稍一停頓,便高聲宣讀嘉獎敕令。
受賞將士班列整齊,肅立於朱雀門外,由大興宮的內官逐一引導,至丹墀下序立,聽授封賞。
授畢,儀仗迎風舞動,鍾鼓交響動地。
樂聲起時,秦王李世民大步出列,立於丹墀之下,代三軍受賞將士答謝天恩。
隻見他一身朝服,絳紗白襦,端莊飄逸;金蟬梁冠,熠熠生輝;山玄玉佩,叮叮細響;熏朱綬帶,隨風輕揚。
樂聲落下,李世民朝著丹墀上的皇帝冠蓋叩拜行禮,起身立定,朗聲說道:“承陛下天威,得三軍用命,王師掃蕩敵虜,光複國土,士民為之歡欣,國祚為之永續!將士享天恩,沐甘霖,唯有枕戈待旦,厲兵秣馬,方能盡忠上朝,報效國家!”
李世民稍稍停頓,深吸一口氣,擲地有聲地說道:“縱觀四方,虎狼遍野,嗷嗷相視,蠢蠢欲動!柏壁一戰,雖暫解危局,無蕭牆之患,然欲本固邦寧,混一天下,自當踴躍進取,揮師繼進!群虜所恃者,北夷而已,漠北天高,策馬可平;爪牙恣睢,剪之可也…”
李世民此話一出,如投石激浪,飛弓驚鳥--文武百官雖端立殿前,紋絲不動,可內心卻波濤起伏,久難平複,有人暗自叫好,有人憂心忡忡,有人聞之逆耳,有人叫苦不迭……
殿前明黃冠蓋下,皇帝端坐禦榻上,袞冕垂旒,側耳傾聽,表情凝重,未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