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大惑(2)
清明上河圖密碼(1-5冊):隱藏在千古名畫中的陰謀與殺局 作者:冶文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天前,南薰門內五嶽觀死了個道士。這道士名叫朱敬天,身任經主,掌管那觀中典籍。寒食前,他外出選購經籍,卻一去不迴。幾天前才迴到五嶽觀,隻說被一些事耽擱了。他將購得的幾匣經籍放到經閣中,便迴到宿房,叫徒弟給他端了盆洗臉水,隨即關起了門,叫徒弟們莫要打擾。那天下午日頭好,徒弟們在那院子裏曬經書。聽到他在裏頭發出些怪聲,又似呻吟,又似嘶叫,還像是在誦念咒語。兩個徒弟湊到門邊去聽,卻再沒聲響,便沒敢攪擾。到傍晚飯時,那些徒弟收好經書,敲門請他用齋,喚了許久,裏頭都不應聲,忙去喚了巡寮來。那巡寮發覺不對,命徒弟撞開了門。進去卻見朱敬天仰躺在床上,已經死去。死狀有些古怪,手腳都被綁在床柱上,大字形張開,臉上裹了張厚帕子,帕子有些濕。揭開帕子,那道士雙眼鼓脹、麵色發紫,似是閉氣而亡——”
“那宿房沒有後窗?”
“沒有。隻有一扇前窗。那天下午,那些徒弟在院裏曬經書,怕起風,不敢走開,都坐在廊邊看著。那宿房門窗都從裏頭閂好,並沒見人進去。”
“也沒有暗室,床下、箱櫃裏也未藏人?那些道士擁進去時,沒有人趁亂混逃出來?”
“嗯。那巡寮行事周嚴,撞開門後,叫徒弟守在門口,他獨自進去查看。床下、櫃中、門後幾個能藏人之處都仔細搜過,確信房中並沒人藏躲後,才出來鎖上門,叫弟子來開封府報了案。他則親自守在那門邊。”
“你去時,還發覺什麽疑點沒有?”
“隻在他身側發現一個銅鈴,不知是做何用。前兩天,汴河岸邊那樁妖道隔空殺人案,那死者身邊也有個銅鈴,銅鈴裏藏了毒香。我疑心二者怕有關聯,忙取出那銅鈴,又仔細查看了幾道,卻並未尋出什麽,隻是一個尋常銅鈴,裏頭並無嵌套,藏不下東西。”
“他出去那些天,去了哪裏,見了什麽人,也未查問出來?”
“嗯。我想了這幾日,都未想出兇手是如何潛入房中,行兇之後又無形遁走。”
“那道士手上拴的繩子可是這樣打的結?”
張用解下自己衣帶,一頭繞了個小圈,打成死結,而後將另一頭從這小圈中穿過,套在手腕上,用力一扯,手腕便被勒緊。
“對!手腕上就是這種繩結。”
“雙腳則是直接拴死?”
“對!張作頭如何曉得?”
“此人是自斃。”
“自斃?”
“既然門窗緊閉,外頭那些徒弟一直瞧著。房中又無人預先躲在裏頭,也未聽到爭鬥叫嚷,自然沒有兇手。唯一疑點是,人如何將自己手腳叉開,拴到四邊床柱上。打成這種繩結,便可輕易做到。他先拴死兩隻腳,而後將兩根繩子分別拴到頭邊兩根床柱上,打作這種結。繩子長度,剛夠展開兩臂時,能將手腕伸進繩圈裏——”
“既然拴住了自己手腳,又如何自殺?”
“他先將厚帕子浸濕,裹到臉上。再將雙手分別伸進繩套,兩邊一扯,將自己雙手拴死,再解不開——濕帕子蒙死口鼻,透不過氣,片時便能窒息,算是溺水而亡。”
“他為何要自殺?又用這等古怪手段?”
“外頭徒弟先聽到他似乎在念咒,恐怕真是在念咒,這等人沉迷各般神通異術,我們瞧著他是自殺,他自家恐怕是在求飛升成仙之道——”
四、土妖
陸青趕到北郊時,天色已晚。
花奴寧惜惜捎信來說,王倫住在北郊黃柏寺裏。陸青去見花奴時,並未問及王倫,不知花奴從何處得來這消息,為何又叫人來傳信。她或許早已知曉王倫與李師師有瓜葛,一直在暗中刺探。
無論如何,陸青都想去那裏瞧一瞧。隻是他從沒聽過這寺名,便由城外抄近道,繞過東北角,來到衢州門外。沿路打問,慢慢尋了過去。黃柏寺在郊外一個小市口旁邊,那小街口已無幾個行人,隻有街角一間茶肆,已挑起兩盞燈籠,有幾個客人在棚子下坐著吃茶吃飯。
陸青朝黃柏寺望去,見那隻是一座小寺。寺門窄小,土牆低矮,門額有些歪斜。門前一株黃柏樹,青茂高大。暮色中,如一團碧雲,將那小寺罩住。他正要舉步過街,卻見那寺門忽然打開,裏頭走出一個人。
那人裝束有些古怪,不是僧人,而似道士。頭戴一頂黃道冠,身穿紫綢袍,披了件紫錦大氅。那張臉尤其怪異,抹得粉白,描了黑眉,塗著紅唇,耳邊還掛了金耳墜。昏冥天色中,瞧著有些幽詭。雖隔了條街,陸青仍一眼認出,是王倫。
王倫卻沒瞧見陸青,他手裏還拿著個銅鈴,一邊搖動,一邊大步向前。陸青頓時想起萬福所言的紫衣妖道,不由得停住了腳。他旁邊茶肆裏那幾個客人也發覺了,全都停住嘴,望向王倫。
王倫走到了路口,那裏有個綢衫男子正緩步過街。王倫趕上那男子,手裏銅鈴搖得越發用力,口中竟高聲念誦起來,聽不清念詞,似乎是咒語。那綢衫男子忙站住腳,扭頭驚望。由於背對著陸青,看不見臉,隻瞧見他嚇得伸手捂住了嘴。
王倫大步行到那人麵前,相隔兩三尺時,停住了腳,朝著那人繼續搖鈴念咒,聲音極高,越發刺耳。念了片時,那人身子晃了幾晃,竟栽倒在地。王倫則轉身便走。
茶肆裏那幾個客人一直張嘴呆望,這時一起驚唿起來。陸青忙望向王倫,見王倫已迴到小寺那邊,卻沒有進去,反倒走向對街。對街是個店鋪,正在修造。門前雜亂堆著些木料器具、盛土竹筐、貯水大鐵箱,還有一堆土。
王倫快步走到那土堆邊,忽然縱身躍起,跳上了土堆頂。刹那間,他的身子陷入土中,隨即消失不見,那土堆跟著也塌陷下去。陸青忙趕了過去,繞過那貯滿水的鐵箱,卻沒留神土堆邊的一隻竹筐,險些被絆倒,竹筐滾到了一邊。他卻顧不得這些,忙向那土堆望去,那土堆竟陷作一個坑,坑裏頭黑洞洞,不見王倫蹤影。
茶肆裏那些人也紛紛跑了過來,圍到坑邊,爭著瞅望,全都驚喚:“那道人呢?埋在裏頭了?”
茶肆主人挑了一隻燈籠也趕了過來,忙喚道:“快把人挖出來!”旁邊一個年輕漢子立即抓起地上一把鐵鍬,跳下去挖土,才挖了幾鍬,似乎觸到什麽,他將手伸進土裏去摸:“是衣裳!”他用力摸拽,竟扯出一大張紫錦,燈下一照,是王倫身披的那件紫錦大氅,中間裂了道口子。
店肆主人忙又說:“人在下頭,莫用鍬,用手刨!”
那漢子果真用雙手刨起來,刨了一陣,叫道:“底下是硬土,刨不動了。”他又抓過鐵鍬,將鬆土全都挖了出來,卻始終不見王倫身體,隻挖出幾根細竹條。他又奮力挖了一陣,底下的土越來越緊實,絕無可能埋人,實在挖不動,隻得罷了手。
圍看的人驚歎起來:“那道士是神仙?”“這是土遁術!”“神仙會殺人?分明是妖人,將才街口那人被他念咒討了命去——”
陸青這才想起倒地那人,忙轉身快步迴到街口,那裏也圍了幾個人,他俯身湊近去看,一眼便認出了那張臉,艮嶽花木監——杜公才。
杜公才仰麵躺地,瞪著眼,咧著嘴,嘴角流出些白沫,麵部卻已僵住,手足也一動不動。陸青伸出手指探他鼻息,已經死去。
附近的人戶聽到叫嚷,紛紛跑出來瞧。兩處頓時圍滿了人,驚歎怪論之聲嗡嗡不絕。陸青起身走出人群,他雖已聽萬福講過紫衣妖道之事,這時親眼見到,仍驚恍不已,如在夢中。更何況這個紫衣妖道並非旁人,而是多年故友王倫。而死在地上的杜公才,昨天也才見過。陸青從來不信神怪之說,這時站在街頭,望著兩處圍觀人群,有些不得不信了。
附近的人喚來了當地保正。保正又叫人去那土坑挖了一陣,下麵土極緊實,既不見王倫蹤跡,也未見有何暗道,隻能將那件紫氅收好。杜公才的屍首沒處停放,又怕搬動後亂了兇案原樣,便尋了張草席蓋住。這時已是深夜,進城太遠,去了恐怕也尋不見官府之人。本地一個鄉書手恰好正要進城,保正忙將此事托付給他,叫他明日一早去開封府報案。
陸青聽了,也忙去那茶肆,討了紙筆,將前後所見簡要記下,托付給那鄉書手,請他去開封府時,轉交給萬福。
這時夜已深,保正和其他瞧熱鬧的人漸漸散去。陸青卻仍站在那街邊,竟有些無所適從,心底泛起一陣惆悵。忽聽到身後黃柏寺傳來開門聲,一高一矮兩個身影走了出來,朝這邊覷望。陸青忙走了過去,是個老僧,身旁一個小沙彌。
“師父,你寺中是否有人寄住?”
“嗯??”老僧有些猶疑。
“出家人不打誑語。你寺中寄住的人姓王名倫,是不是?”
老僧仍在猶疑。
“師父莫怕,我是王倫故友。”
“王施主??的確寄住在寺裏。”
“住了多久?”
“清明過後第二天便來了。他與貧僧有舊緣,五年前,貧僧遊方至汴京,染了痢疾,倒在路邊。王施主正巧經過,發慈悲,救了貧僧性命,又四處托人,讓貧僧在這小寺當住持。”
“王倫可曾講過,他來這裏寄住的緣由?”
“他隻說想清靜幾日。”
“他可是真清靜?”
“萬念纏心,滿眼憂煩。他不說,貧僧也不好問。”
“他可曾離開過?”
“三天前,王施主趁夜出去了一迴,昨天夜裏才迴來。”
“迴來時,可帶了東西?”
“帶了個包袱,不知裏頭是什麽,瞧著像衣裳鞋帽。”
“將才他出來時,你們沒瞧見?”
“吃過晚齋,貧僧帶著徒兒做晚課,才念完經。去後邊時,見王施主沒點燈,門開著,人卻不在房裏,因此出來瞧——”
“他中間離開那兩日,也未說去哪裏?”
“那宿房沒有後窗?”
“沒有。隻有一扇前窗。那天下午,那些徒弟在院裏曬經書,怕起風,不敢走開,都坐在廊邊看著。那宿房門窗都從裏頭閂好,並沒見人進去。”
“也沒有暗室,床下、箱櫃裏也未藏人?那些道士擁進去時,沒有人趁亂混逃出來?”
“嗯。那巡寮行事周嚴,撞開門後,叫徒弟守在門口,他獨自進去查看。床下、櫃中、門後幾個能藏人之處都仔細搜過,確信房中並沒人藏躲後,才出來鎖上門,叫弟子來開封府報了案。他則親自守在那門邊。”
“你去時,還發覺什麽疑點沒有?”
“隻在他身側發現一個銅鈴,不知是做何用。前兩天,汴河岸邊那樁妖道隔空殺人案,那死者身邊也有個銅鈴,銅鈴裏藏了毒香。我疑心二者怕有關聯,忙取出那銅鈴,又仔細查看了幾道,卻並未尋出什麽,隻是一個尋常銅鈴,裏頭並無嵌套,藏不下東西。”
“他出去那些天,去了哪裏,見了什麽人,也未查問出來?”
“嗯。我想了這幾日,都未想出兇手是如何潛入房中,行兇之後又無形遁走。”
“那道士手上拴的繩子可是這樣打的結?”
張用解下自己衣帶,一頭繞了個小圈,打成死結,而後將另一頭從這小圈中穿過,套在手腕上,用力一扯,手腕便被勒緊。
“對!手腕上就是這種繩結。”
“雙腳則是直接拴死?”
“對!張作頭如何曉得?”
“此人是自斃。”
“自斃?”
“既然門窗緊閉,外頭那些徒弟一直瞧著。房中又無人預先躲在裏頭,也未聽到爭鬥叫嚷,自然沒有兇手。唯一疑點是,人如何將自己手腳叉開,拴到四邊床柱上。打成這種繩結,便可輕易做到。他先拴死兩隻腳,而後將兩根繩子分別拴到頭邊兩根床柱上,打作這種結。繩子長度,剛夠展開兩臂時,能將手腕伸進繩圈裏——”
“既然拴住了自己手腳,又如何自殺?”
“他先將厚帕子浸濕,裹到臉上。再將雙手分別伸進繩套,兩邊一扯,將自己雙手拴死,再解不開——濕帕子蒙死口鼻,透不過氣,片時便能窒息,算是溺水而亡。”
“他為何要自殺?又用這等古怪手段?”
“外頭徒弟先聽到他似乎在念咒,恐怕真是在念咒,這等人沉迷各般神通異術,我們瞧著他是自殺,他自家恐怕是在求飛升成仙之道——”
四、土妖
陸青趕到北郊時,天色已晚。
花奴寧惜惜捎信來說,王倫住在北郊黃柏寺裏。陸青去見花奴時,並未問及王倫,不知花奴從何處得來這消息,為何又叫人來傳信。她或許早已知曉王倫與李師師有瓜葛,一直在暗中刺探。
無論如何,陸青都想去那裏瞧一瞧。隻是他從沒聽過這寺名,便由城外抄近道,繞過東北角,來到衢州門外。沿路打問,慢慢尋了過去。黃柏寺在郊外一個小市口旁邊,那小街口已無幾個行人,隻有街角一間茶肆,已挑起兩盞燈籠,有幾個客人在棚子下坐著吃茶吃飯。
陸青朝黃柏寺望去,見那隻是一座小寺。寺門窄小,土牆低矮,門額有些歪斜。門前一株黃柏樹,青茂高大。暮色中,如一團碧雲,將那小寺罩住。他正要舉步過街,卻見那寺門忽然打開,裏頭走出一個人。
那人裝束有些古怪,不是僧人,而似道士。頭戴一頂黃道冠,身穿紫綢袍,披了件紫錦大氅。那張臉尤其怪異,抹得粉白,描了黑眉,塗著紅唇,耳邊還掛了金耳墜。昏冥天色中,瞧著有些幽詭。雖隔了條街,陸青仍一眼認出,是王倫。
王倫卻沒瞧見陸青,他手裏還拿著個銅鈴,一邊搖動,一邊大步向前。陸青頓時想起萬福所言的紫衣妖道,不由得停住了腳。他旁邊茶肆裏那幾個客人也發覺了,全都停住嘴,望向王倫。
王倫走到了路口,那裏有個綢衫男子正緩步過街。王倫趕上那男子,手裏銅鈴搖得越發用力,口中竟高聲念誦起來,聽不清念詞,似乎是咒語。那綢衫男子忙站住腳,扭頭驚望。由於背對著陸青,看不見臉,隻瞧見他嚇得伸手捂住了嘴。
王倫大步行到那人麵前,相隔兩三尺時,停住了腳,朝著那人繼續搖鈴念咒,聲音極高,越發刺耳。念了片時,那人身子晃了幾晃,竟栽倒在地。王倫則轉身便走。
茶肆裏那幾個客人一直張嘴呆望,這時一起驚唿起來。陸青忙望向王倫,見王倫已迴到小寺那邊,卻沒有進去,反倒走向對街。對街是個店鋪,正在修造。門前雜亂堆著些木料器具、盛土竹筐、貯水大鐵箱,還有一堆土。
王倫快步走到那土堆邊,忽然縱身躍起,跳上了土堆頂。刹那間,他的身子陷入土中,隨即消失不見,那土堆跟著也塌陷下去。陸青忙趕了過去,繞過那貯滿水的鐵箱,卻沒留神土堆邊的一隻竹筐,險些被絆倒,竹筐滾到了一邊。他卻顧不得這些,忙向那土堆望去,那土堆竟陷作一個坑,坑裏頭黑洞洞,不見王倫蹤影。
茶肆裏那些人也紛紛跑了過來,圍到坑邊,爭著瞅望,全都驚喚:“那道人呢?埋在裏頭了?”
茶肆主人挑了一隻燈籠也趕了過來,忙喚道:“快把人挖出來!”旁邊一個年輕漢子立即抓起地上一把鐵鍬,跳下去挖土,才挖了幾鍬,似乎觸到什麽,他將手伸進土裏去摸:“是衣裳!”他用力摸拽,竟扯出一大張紫錦,燈下一照,是王倫身披的那件紫錦大氅,中間裂了道口子。
店肆主人忙又說:“人在下頭,莫用鍬,用手刨!”
那漢子果真用雙手刨起來,刨了一陣,叫道:“底下是硬土,刨不動了。”他又抓過鐵鍬,將鬆土全都挖了出來,卻始終不見王倫身體,隻挖出幾根細竹條。他又奮力挖了一陣,底下的土越來越緊實,絕無可能埋人,實在挖不動,隻得罷了手。
圍看的人驚歎起來:“那道士是神仙?”“這是土遁術!”“神仙會殺人?分明是妖人,將才街口那人被他念咒討了命去——”
陸青這才想起倒地那人,忙轉身快步迴到街口,那裏也圍了幾個人,他俯身湊近去看,一眼便認出了那張臉,艮嶽花木監——杜公才。
杜公才仰麵躺地,瞪著眼,咧著嘴,嘴角流出些白沫,麵部卻已僵住,手足也一動不動。陸青伸出手指探他鼻息,已經死去。
附近的人戶聽到叫嚷,紛紛跑出來瞧。兩處頓時圍滿了人,驚歎怪論之聲嗡嗡不絕。陸青起身走出人群,他雖已聽萬福講過紫衣妖道之事,這時親眼見到,仍驚恍不已,如在夢中。更何況這個紫衣妖道並非旁人,而是多年故友王倫。而死在地上的杜公才,昨天也才見過。陸青從來不信神怪之說,這時站在街頭,望著兩處圍觀人群,有些不得不信了。
附近的人喚來了當地保正。保正又叫人去那土坑挖了一陣,下麵土極緊實,既不見王倫蹤跡,也未見有何暗道,隻能將那件紫氅收好。杜公才的屍首沒處停放,又怕搬動後亂了兇案原樣,便尋了張草席蓋住。這時已是深夜,進城太遠,去了恐怕也尋不見官府之人。本地一個鄉書手恰好正要進城,保正忙將此事托付給他,叫他明日一早去開封府報案。
陸青聽了,也忙去那茶肆,討了紙筆,將前後所見簡要記下,托付給那鄉書手,請他去開封府時,轉交給萬福。
這時夜已深,保正和其他瞧熱鬧的人漸漸散去。陸青卻仍站在那街邊,竟有些無所適從,心底泛起一陣惆悵。忽聽到身後黃柏寺傳來開門聲,一高一矮兩個身影走了出來,朝這邊覷望。陸青忙走了過去,是個老僧,身旁一個小沙彌。
“師父,你寺中是否有人寄住?”
“嗯??”老僧有些猶疑。
“出家人不打誑語。你寺中寄住的人姓王名倫,是不是?”
老僧仍在猶疑。
“師父莫怕,我是王倫故友。”
“王施主??的確寄住在寺裏。”
“住了多久?”
“清明過後第二天便來了。他與貧僧有舊緣,五年前,貧僧遊方至汴京,染了痢疾,倒在路邊。王施主正巧經過,發慈悲,救了貧僧性命,又四處托人,讓貧僧在這小寺當住持。”
“王倫可曾講過,他來這裏寄住的緣由?”
“他隻說想清靜幾日。”
“他可是真清靜?”
“萬念纏心,滿眼憂煩。他不說,貧僧也不好問。”
“他可曾離開過?”
“三天前,王施主趁夜出去了一迴,昨天夜裏才迴來。”
“迴來時,可帶了東西?”
“帶了個包袱,不知裏頭是什麽,瞧著像衣裳鞋帽。”
“將才他出來時,你們沒瞧見?”
“吃過晚齋,貧僧帶著徒兒做晚課,才念完經。去後邊時,見王施主沒點燈,門開著,人卻不在房裏,因此出來瞧——”
“他中間離開那兩日,也未說去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