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書房,王羲之沒說什麽,而是立即走到書桌前寫了起來,寫完後,他兩手提起紙張伸到古壺麵前。
古壺一看,大哥寫的正是剛才自己說的那三句話——“百姓安居樂業,官員風清氣正,萬事繁榮興旺。”
“賢弟。”王羲之說,“這三句話,寫在紙上輕飄飄,要真做起來,猶如舉起泰山啊!我們能做到嗎?”
“大哥!”古壺鄭重地說,“原來做不到,可是現在我們有條件去做了,就算不能完全做到,至少也能開條先河,讓天下人都能看到希望。”
“什麽條件?”王羲之問。
古壺:“其一,當今皇上開明而有智慧。其二,這三條目標,是為天下百姓好,能得民心,也是為皇上好,能得君心。”
“其三,以現在兄弟我的威望的實力,足以讓皇上同意我們的策略和實施這些策略,不是嗎?”
王羲之微笑著點頭,激動地說:“賢弟正當盛年,我雖暮年,亦當老驥伏櫪,陪著賢弟再轟轟烈烈一迴,則死而無憾也,說一說吧,具體該怎麽做?”
接下來,古壺用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詳細地說了自己早就思考成熟的治國方略和具體措施。
王羲之聽完,無不折服地說:“賢弟之大才,兄望塵莫及!”
古壺笑道:“非也,千年之後,肯定無人再記得我古壺,可是,大哥你的光輝,卻會照耀萬古。”
王羲之指點著古壺:“你也學會恭維我了,千年之後的事,誰知道呢?”
“我知道啊!”古壺脫口而出。
“你知道?哈哈哈——”王羲之大笑,“你能活一千歲?兩千歲?賢弟你真會說笑,哈哈哈——”
“哈哈哈——”古壺也大笑,“我不能活一兩千歲,可是我能穿越一兩千年,說出來大哥也不會相信,我就不說了。”
古壺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王羲之拍拍他的肩膀說:“不說笑了,說正事吧,我進宮去麵見皇上,約個時間,細細地把你的治國方略向皇上說說,怎麽樣?”
“好,有勞大哥了。”古壺用手背拭去笑出的淚水,大聲說。
“我還有個想法。”王羲之指著那張寫著“搞定天下”的大紙說,“當年,我們落的印是墨手印,現在,我們再落上我們的紅腳印如何。”
“妙!”古壺大聲讚道。
說幹就幹,王羲之立即把那張紙取下來,鋪在平整的地上。第一次的落款“王羲之古壺同書。”其下是時間,“永和十二年冬月初四。”,落的印是兩人的墨手印。
這時,王羲之在第一次落的手印的下麵,又寫下“王羲之古壺再誓”幾個小字,落上時間“永和二十年五月十八”一行小字。
然後,王羲之找來幾盒紅色印泥,倒在一塊小木板上攪拌在一起,脫了鞋子,把印泥塗抹在兩腳上,站到了紙上,然後向古壺伸出手。
古壺也照大哥做的,在自己腳上塗抹了印泥,牽著大哥的手站了上去。
兩人攙扶著,小心地從紙上退出來。
一看,四個鮮紅清晰的腳印,兩人相互望著,同時爽快地“哈哈哈”仰頭大笑……
三天後,古壺接到聖旨,皇上將在寧都城外的寧清山打獵,召古壺和王羲之,一同前往。
寧清山離寧都城百裏,是專供皇上行獵理政的皇家獵場,山也不是太高,可因為是曆代皇家獵場,受到專門的保護,山中獵物也不少。
山上還有個高山湖,名叫寧清湖,湖中有很多魚。當然,作為皇家獵場,山上一應設施俱全。
這一日早上,天氣晴朗,皇上的行獵隊伍出城了,皇上的皇後、皇妃、侍女、跑腿的太監、禁衛軍士兵等,浩浩蕩蕩三千多人。
皇上身後跟著太監總管黃安,古壺和王羲之騎行在皇上左右。
大隊車馬一路行進來到獵場行宮時已經是下午,休息了半日。
第二天,兩人陪著皇上打了一天的獵,三人都收獲頗豐,皇上也非常開心。
第三天中午,皇上帶著兩人來到湖邊,指著湖裏說:“兩位愛卿陪朕釣魚如何?”
“遵旨!”兩人同時拱手道,古壺知道,皇上要談正事了。
侍衛劃來三條小船,皇上拿上魚竿和魚餌先上了船,古壺和王羲之也上了拿了東西上了船。
三人自己劃著自己的船來到湖心,三船挨在一起,各自撐好了魚竿。
“大都督。”皇上看著古壺先開口道,“王右軍跟朕說,大都督有跟吞並三國一樣重大的事要說。”
“朕好奇,還有什麽事能跟吞並三國一統天下一樣重大呢?現在說吧,這裏就我們三人,除了天知地知我們知,就隻有水裏的魚兒知。”
皇上說到這裏,笑了:“魚兒不會說話,大都督放心,有話盡管說。”
古壺拱手:“遵旨,皇上,臣要說的話,可能會讓皇上不快。”
皇上擺擺手笑道:“我知道大都督,要說權勢及名和利,大都督已經無人能及了,以大都督的人品和能力,你還想做的事,絕不會是為你自己的私利,而是為大寧,為天下,所以,大都督但說無妨,我什麽話都能聽,絕不會怪罪你。”
“皇上英明,那臣就說了?”古壺說著看看王羲之,王羲之衝他點頭道:“皇上此次行獵,其實就是專門為聽大都督要說的話,但說無妨。”
“好,那我就直說了。”古壺指著水麵又指指船,“敢問皇上,您是否讚同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水君舟’,‘民貴君輕’之說?”
古壺此話一出,皇上明顯愣了一下,然後把目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水麵,水麵反射的光照射在皇上臉上,古壺看出了皇上迷茫的眼神和嚴峻的表情。
古壺知道,對於一個皇帝,這是直擊靈魂之問,無論如何迴答,都是對皇帝不小的考驗。
皇上沉默著,古壺也沒再說一個字,他看了看王羲之,兩人對視一下,也都把目光投向水麵,靜靜地等待著皇上。
“讚同!”皇上終於十分肯定地說出這兩個字,同時收迴目光,再次看著古壺,“大都督請繼續。”
古壺欣慰地說:“隻要皇上讚同這個說法,接下來我要說的,以皇上的智慧,自然一說就明白了。”
“依此而論,無水,則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民,則無皇帝,故,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
“但是,天下不能沒有皇帝沒有官府,否則,天下人一盤散沙,人性之惡一旦任其自然發出,人類必然自己毀滅自己。”
“從古到今,千百年來,皇朝更迭,天下興亡,既有若幹被推翻被砍下人頭的皇帝,更有無數因為戰亂而受盡苦難的百姓,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究其不能長治久安,天下大亂或小亂的原因,無非有二,其一,百姓窮而生亂。其二,權貴爭而生亂。”
“要讓百姓不亂,唯有富民,民富則安,安則不亂。要讓權貴不亂,唯有限權,權小利薄而不爭,不爭則不亂。”
“要讓民富,除了發展農商,還不能讓權貴與民爭利。要限製權貴之權,不能讓大權限製小權,而應反其道而行之。讓眾小權來限製大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應該要還權於民,讓民權限製官權,以小官之權限製大官之權。”
“官不會為爭小權而讓天下大亂,民也不會爭官權而讓自己的天下大亂,民不亂,官不亂,則天下不會亂,天下不亂,皇帝也無須為皇位而擔憂,如此——”
“且慢!”皇上突然抬起胳膊,打斷古壺的話,“如此一級一級從下往上限製,大都督的意思是最終要限製皇權?”
“正是!”古壺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說。
皇上放下胳膊,再次把目光投向水麵,表情凝重。
“皇上。”古壺接著說,“皇上,臣今日冒死也要把話說完。”
“為什麽自古以來,總有那麽多人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也要謀逆造反爭皇位?因為皇帝權力太大,對人的誘惑力太大,如果權力減少了,誘惑力小了,自然來爭的人就少了,或者幹脆沒有了。”
“一個是無限的權力,不長久的皇位。另一個是有限的權力,長久的皇位。敢問皇上,在這兩者中,你選擇哪一個?”古壺說著,目光灼灼地盯著皇上。
皇上沉默良久,轉而看著古壺,並沒有迴答古壺剛才的問題:“大都督這是要動國之根本啊!是嗎?王右軍,你說呢?”
王羲之看看皇上,又看看古壺,拱手道:“皇上,這是天大的事,請讓大都督把話說完,有理則聽,無理可不聽,你是皇上。”
皇上直視著古壺:“大都督請接著講。”
“是!”古壺拱了拱手,接著說:“皇上認為限製皇權是動了國之根本,非也,既然皇上讚同民水君舟之說,那麽,民才是國之根本,這叫‘以民為本’之策。我不是要動國之根本,而是要立國之根本。”
“如何立?說具體的辦法!”皇上臉色嚴峻,目光像針一般直逼著古壺。
古壺一看,大哥寫的正是剛才自己說的那三句話——“百姓安居樂業,官員風清氣正,萬事繁榮興旺。”
“賢弟。”王羲之說,“這三句話,寫在紙上輕飄飄,要真做起來,猶如舉起泰山啊!我們能做到嗎?”
“大哥!”古壺鄭重地說,“原來做不到,可是現在我們有條件去做了,就算不能完全做到,至少也能開條先河,讓天下人都能看到希望。”
“什麽條件?”王羲之問。
古壺:“其一,當今皇上開明而有智慧。其二,這三條目標,是為天下百姓好,能得民心,也是為皇上好,能得君心。”
“其三,以現在兄弟我的威望的實力,足以讓皇上同意我們的策略和實施這些策略,不是嗎?”
王羲之微笑著點頭,激動地說:“賢弟正當盛年,我雖暮年,亦當老驥伏櫪,陪著賢弟再轟轟烈烈一迴,則死而無憾也,說一說吧,具體該怎麽做?”
接下來,古壺用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詳細地說了自己早就思考成熟的治國方略和具體措施。
王羲之聽完,無不折服地說:“賢弟之大才,兄望塵莫及!”
古壺笑道:“非也,千年之後,肯定無人再記得我古壺,可是,大哥你的光輝,卻會照耀萬古。”
王羲之指點著古壺:“你也學會恭維我了,千年之後的事,誰知道呢?”
“我知道啊!”古壺脫口而出。
“你知道?哈哈哈——”王羲之大笑,“你能活一千歲?兩千歲?賢弟你真會說笑,哈哈哈——”
“哈哈哈——”古壺也大笑,“我不能活一兩千歲,可是我能穿越一兩千年,說出來大哥也不會相信,我就不說了。”
古壺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王羲之拍拍他的肩膀說:“不說笑了,說正事吧,我進宮去麵見皇上,約個時間,細細地把你的治國方略向皇上說說,怎麽樣?”
“好,有勞大哥了。”古壺用手背拭去笑出的淚水,大聲說。
“我還有個想法。”王羲之指著那張寫著“搞定天下”的大紙說,“當年,我們落的印是墨手印,現在,我們再落上我們的紅腳印如何。”
“妙!”古壺大聲讚道。
說幹就幹,王羲之立即把那張紙取下來,鋪在平整的地上。第一次的落款“王羲之古壺同書。”其下是時間,“永和十二年冬月初四。”,落的印是兩人的墨手印。
這時,王羲之在第一次落的手印的下麵,又寫下“王羲之古壺再誓”幾個小字,落上時間“永和二十年五月十八”一行小字。
然後,王羲之找來幾盒紅色印泥,倒在一塊小木板上攪拌在一起,脫了鞋子,把印泥塗抹在兩腳上,站到了紙上,然後向古壺伸出手。
古壺也照大哥做的,在自己腳上塗抹了印泥,牽著大哥的手站了上去。
兩人攙扶著,小心地從紙上退出來。
一看,四個鮮紅清晰的腳印,兩人相互望著,同時爽快地“哈哈哈”仰頭大笑……
三天後,古壺接到聖旨,皇上將在寧都城外的寧清山打獵,召古壺和王羲之,一同前往。
寧清山離寧都城百裏,是專供皇上行獵理政的皇家獵場,山也不是太高,可因為是曆代皇家獵場,受到專門的保護,山中獵物也不少。
山上還有個高山湖,名叫寧清湖,湖中有很多魚。當然,作為皇家獵場,山上一應設施俱全。
這一日早上,天氣晴朗,皇上的行獵隊伍出城了,皇上的皇後、皇妃、侍女、跑腿的太監、禁衛軍士兵等,浩浩蕩蕩三千多人。
皇上身後跟著太監總管黃安,古壺和王羲之騎行在皇上左右。
大隊車馬一路行進來到獵場行宮時已經是下午,休息了半日。
第二天,兩人陪著皇上打了一天的獵,三人都收獲頗豐,皇上也非常開心。
第三天中午,皇上帶著兩人來到湖邊,指著湖裏說:“兩位愛卿陪朕釣魚如何?”
“遵旨!”兩人同時拱手道,古壺知道,皇上要談正事了。
侍衛劃來三條小船,皇上拿上魚竿和魚餌先上了船,古壺和王羲之也上了拿了東西上了船。
三人自己劃著自己的船來到湖心,三船挨在一起,各自撐好了魚竿。
“大都督。”皇上看著古壺先開口道,“王右軍跟朕說,大都督有跟吞並三國一樣重大的事要說。”
“朕好奇,還有什麽事能跟吞並三國一統天下一樣重大呢?現在說吧,這裏就我們三人,除了天知地知我們知,就隻有水裏的魚兒知。”
皇上說到這裏,笑了:“魚兒不會說話,大都督放心,有話盡管說。”
古壺拱手:“遵旨,皇上,臣要說的話,可能會讓皇上不快。”
皇上擺擺手笑道:“我知道大都督,要說權勢及名和利,大都督已經無人能及了,以大都督的人品和能力,你還想做的事,絕不會是為你自己的私利,而是為大寧,為天下,所以,大都督但說無妨,我什麽話都能聽,絕不會怪罪你。”
“皇上英明,那臣就說了?”古壺說著看看王羲之,王羲之衝他點頭道:“皇上此次行獵,其實就是專門為聽大都督要說的話,但說無妨。”
“好,那我就直說了。”古壺指著水麵又指指船,“敢問皇上,您是否讚同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水君舟’,‘民貴君輕’之說?”
古壺此話一出,皇上明顯愣了一下,然後把目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水麵,水麵反射的光照射在皇上臉上,古壺看出了皇上迷茫的眼神和嚴峻的表情。
古壺知道,對於一個皇帝,這是直擊靈魂之問,無論如何迴答,都是對皇帝不小的考驗。
皇上沉默著,古壺也沒再說一個字,他看了看王羲之,兩人對視一下,也都把目光投向水麵,靜靜地等待著皇上。
“讚同!”皇上終於十分肯定地說出這兩個字,同時收迴目光,再次看著古壺,“大都督請繼續。”
古壺欣慰地說:“隻要皇上讚同這個說法,接下來我要說的,以皇上的智慧,自然一說就明白了。”
“依此而論,無水,則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民,則無皇帝,故,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
“但是,天下不能沒有皇帝沒有官府,否則,天下人一盤散沙,人性之惡一旦任其自然發出,人類必然自己毀滅自己。”
“從古到今,千百年來,皇朝更迭,天下興亡,既有若幹被推翻被砍下人頭的皇帝,更有無數因為戰亂而受盡苦難的百姓,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究其不能長治久安,天下大亂或小亂的原因,無非有二,其一,百姓窮而生亂。其二,權貴爭而生亂。”
“要讓百姓不亂,唯有富民,民富則安,安則不亂。要讓權貴不亂,唯有限權,權小利薄而不爭,不爭則不亂。”
“要讓民富,除了發展農商,還不能讓權貴與民爭利。要限製權貴之權,不能讓大權限製小權,而應反其道而行之。讓眾小權來限製大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應該要還權於民,讓民權限製官權,以小官之權限製大官之權。”
“官不會為爭小權而讓天下大亂,民也不會爭官權而讓自己的天下大亂,民不亂,官不亂,則天下不會亂,天下不亂,皇帝也無須為皇位而擔憂,如此——”
“且慢!”皇上突然抬起胳膊,打斷古壺的話,“如此一級一級從下往上限製,大都督的意思是最終要限製皇權?”
“正是!”古壺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說。
皇上放下胳膊,再次把目光投向水麵,表情凝重。
“皇上。”古壺接著說,“皇上,臣今日冒死也要把話說完。”
“為什麽自古以來,總有那麽多人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也要謀逆造反爭皇位?因為皇帝權力太大,對人的誘惑力太大,如果權力減少了,誘惑力小了,自然來爭的人就少了,或者幹脆沒有了。”
“一個是無限的權力,不長久的皇位。另一個是有限的權力,長久的皇位。敢問皇上,在這兩者中,你選擇哪一個?”古壺說著,目光灼灼地盯著皇上。
皇上沉默良久,轉而看著古壺,並沒有迴答古壺剛才的問題:“大都督這是要動國之根本啊!是嗎?王右軍,你說呢?”
王羲之看看皇上,又看看古壺,拱手道:“皇上,這是天大的事,請讓大都督把話說完,有理則聽,無理可不聽,你是皇上。”
皇上直視著古壺:“大都督請接著講。”
“是!”古壺拱了拱手,接著說:“皇上認為限製皇權是動了國之根本,非也,既然皇上讚同民水君舟之說,那麽,民才是國之根本,這叫‘以民為本’之策。我不是要動國之根本,而是要立國之根本。”
“如何立?說具體的辦法!”皇上臉色嚴峻,目光像針一般直逼著古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