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大地遼闊,天高雲淡,馬蹄聲疾,耳畔風輕。右將軍感覺自己渾身輕盈,像要隨風飛起。
他這種輕鬆飄飛之感,來自昨夜和古壺的深談,他終於把黑土社——這一自己身上最大的秘密告訴了古壺,就像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確切地說,這包袱也沒完全卸下,而是多了古壺這樣一個人來和他共同擔負。
他與古壺臨別前那句“與你誌同道合,羲之此生無憾。”並非客套話,而是肺腑之言。
迴想自己此前已過半世之身,王羲之心中感慨萬千。
生於豪門望族,天資聰慧,門戶之蔭加上書法獨秀,別人家子弟還在削尖腦袋一品一品地往上爬時,他便年少得誌名揚天下。
家雞誌高僅限棲於樹枝,鴻鵠誌高卻在翱翔藍天,他從少年起,便胸懷四海誌在天下。
幾十年下來,歲月蹉跎,壯懷之誌卻被現實鞭打得匍匐於地,雖說被黑土社選中成為社長,利用自己名望和黑土社之力,也做了一些利國利民之事。
可總的說來,除了書法上還說得過去,其他成就與理想仍相差甚遠,他表麵風流瀟灑,輕鬆自在,暗地裏卻為壯誌難酬而苦惱不已。
幸而上天再次垂青,讓自己遇到古壺。
自蘭亭奇遇古壺,便覺此人非同凡響,那以後的事實證明,古壺確實是個奇才怪才,如此千古難見之人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這讓王羲之一直都好奇。
此次道觀長談,雖然古壺的“天外之天,人外之人”之說,讓他不但沒有解惑,反而更加迷惑,可他明白,天地大道,非常人常思能解。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壺乃非常之人,自己能與他相遇,也是非常之遇,這就是所謂緣分吧。
與古壺義結金蘭,發誓一同搞定天下,王羲之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要做的事情有許多,身上的力量也增添了許多。
古壺這怪傑果然奇招迭出,竟然從奴仆變身為戍邊重臣,與如此英才人攜手前行,定能建立奇功偉業。
王羲之一路行走一路暢想,數日奔波之後,終於到了天長國都城原疇。
此前曾經三次來過原疇城,一次是年少時遊玩至此,一次是十五年前文寶齋在原疇開張時來此進行書法交流,再一次是五年前隨大寧使團來此公幹。
天長的這都城雖然繁華不如大寧都城寧都,但麵積卻比寧都大不少,人不比寧都城稠密,可馬兒馬車卻比寧都城多。
此次身為書法大使來原疇參加“縱橫書會”,當然先到天長相府報到,受到天長相府吏員的熱情接待。
書會將在三日後正式舉行,完成一係列登記手續後,王羲之一行住進了相府指定的驛館。
洗去一路風塵之後,王羲之和田副將及何超三人上街一路閑逛,朝王記文寶齋而去,他需要去那裏了解了解此次書會的情況。
“右將軍,您來了,我計算著您也就該這兩天到。”文寶齋掌櫃袁顯明見了王羲之,欣喜地說,忙不迭地把三人引到店後院屋,吩咐內人上茶。
“你這文寶齋經營如何?”王羲之喝了口茶,問袁掌櫃。
“迴將軍話。”袁掌櫃說,“原疇城內現共有十五家經營文房四寶的店,靠著將軍的名望和我們貨真價實的貨物,我們王記文寶齋的生意是最好的,利潤均按季上報上交總店,將軍要不要查看本店帳冊。”
王羲之擺手道:“不必了,我隻是隨便問問,我不是來查賬的,是來參加天長縱橫書會的,之前就給了你信了,說說你了解到的本次書會的情況。”
“是,將軍。”袁掌櫃拱手道,“根據我的了解和黑土社在原疇城的幾位墨者送來的消息,情況是這樣的。”
本次書會,由太學主辦,參加者有三百多人,近一半是天長的太學的博士和太學生,另一半分別來自天長國和大寧國、正洋國、安元國的各派書法名家和各國有名士子。
像王羲之一般的書法名家共一十九人作為貴賓,也是書會比賽的評委,評委評了年輕士子之後,評委也要進行書藝比試,不列名次,交由現場所有參與者公議品評,這對書法名家也是一種不小的考驗。
在這一十九位名家評委中,已有三人公開揚言要與王羲之比試行草書,一決高下。
這三人,一人叫彭一大,五十歲,官居天長國中書令,擅長草書。
一人叫張藝,四十歲,是天長國太學博士,擅長行書。
還有一人叫白普,三十歲,來自正洋國,豪門士子,無官職,擅長草書。
“將軍,此三人公開挑戰於你,據說各自身懷絕技,名頭也不小,將軍不可小覷。”袁掌櫃最後說。
“嘿嘿嘿——”王羲之冷冷一笑,“有人挑戰,這是好事,否則,我自己跳出來,別人會說我過於狂浮,如此甚好,當然我也不會小覷他們,但我一定會勝過他們,大寧眼下武力遜於天長,文力可不能再被人小瞧了,書會上見吧。”
三日後的上午,一身華服飄逸的王羲之來到了天長太學園。
這地方是第一次來,十五年前那次書法交流是在新開張的王記文寶齋,不過是個小範圍的交流切磋,而這次是來到官學太學園。
和都城相較類似,天長的太學園比大寧的太學園寬闊一些,看樣子也有上百間房,七八百室,花草樹木也有,不過不多,隻是點綴而已,不像大寧的太學那樣房屋掩映於樹木之中。
據說天長太學有二千多人,比大寧太學的三千多人要少了不少。
不過,今日書會,太學園內車進車出,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在門吏處一報出王羲之的名號,幾名書吏立即起身,看著王羲之,眼裏放光,恭敬地行禮道:“將軍足下,幸會幸會!”
“王將軍,這邊請!”一個漂亮的領路侍女走過來恭敬地行禮道。
在侍女帶路下,穿過幾個院落,來到一處寬闊的院壩,一看,嗬,不錯!
他這種輕鬆飄飛之感,來自昨夜和古壺的深談,他終於把黑土社——這一自己身上最大的秘密告訴了古壺,就像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確切地說,這包袱也沒完全卸下,而是多了古壺這樣一個人來和他共同擔負。
他與古壺臨別前那句“與你誌同道合,羲之此生無憾。”並非客套話,而是肺腑之言。
迴想自己此前已過半世之身,王羲之心中感慨萬千。
生於豪門望族,天資聰慧,門戶之蔭加上書法獨秀,別人家子弟還在削尖腦袋一品一品地往上爬時,他便年少得誌名揚天下。
家雞誌高僅限棲於樹枝,鴻鵠誌高卻在翱翔藍天,他從少年起,便胸懷四海誌在天下。
幾十年下來,歲月蹉跎,壯懷之誌卻被現實鞭打得匍匐於地,雖說被黑土社選中成為社長,利用自己名望和黑土社之力,也做了一些利國利民之事。
可總的說來,除了書法上還說得過去,其他成就與理想仍相差甚遠,他表麵風流瀟灑,輕鬆自在,暗地裏卻為壯誌難酬而苦惱不已。
幸而上天再次垂青,讓自己遇到古壺。
自蘭亭奇遇古壺,便覺此人非同凡響,那以後的事實證明,古壺確實是個奇才怪才,如此千古難見之人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這讓王羲之一直都好奇。
此次道觀長談,雖然古壺的“天外之天,人外之人”之說,讓他不但沒有解惑,反而更加迷惑,可他明白,天地大道,非常人常思能解。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壺乃非常之人,自己能與他相遇,也是非常之遇,這就是所謂緣分吧。
與古壺義結金蘭,發誓一同搞定天下,王羲之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要做的事情有許多,身上的力量也增添了許多。
古壺這怪傑果然奇招迭出,竟然從奴仆變身為戍邊重臣,與如此英才人攜手前行,定能建立奇功偉業。
王羲之一路行走一路暢想,數日奔波之後,終於到了天長國都城原疇。
此前曾經三次來過原疇城,一次是年少時遊玩至此,一次是十五年前文寶齋在原疇開張時來此進行書法交流,再一次是五年前隨大寧使團來此公幹。
天長的這都城雖然繁華不如大寧都城寧都,但麵積卻比寧都大不少,人不比寧都城稠密,可馬兒馬車卻比寧都城多。
此次身為書法大使來原疇參加“縱橫書會”,當然先到天長相府報到,受到天長相府吏員的熱情接待。
書會將在三日後正式舉行,完成一係列登記手續後,王羲之一行住進了相府指定的驛館。
洗去一路風塵之後,王羲之和田副將及何超三人上街一路閑逛,朝王記文寶齋而去,他需要去那裏了解了解此次書會的情況。
“右將軍,您來了,我計算著您也就該這兩天到。”文寶齋掌櫃袁顯明見了王羲之,欣喜地說,忙不迭地把三人引到店後院屋,吩咐內人上茶。
“你這文寶齋經營如何?”王羲之喝了口茶,問袁掌櫃。
“迴將軍話。”袁掌櫃說,“原疇城內現共有十五家經營文房四寶的店,靠著將軍的名望和我們貨真價實的貨物,我們王記文寶齋的生意是最好的,利潤均按季上報上交總店,將軍要不要查看本店帳冊。”
王羲之擺手道:“不必了,我隻是隨便問問,我不是來查賬的,是來參加天長縱橫書會的,之前就給了你信了,說說你了解到的本次書會的情況。”
“是,將軍。”袁掌櫃拱手道,“根據我的了解和黑土社在原疇城的幾位墨者送來的消息,情況是這樣的。”
本次書會,由太學主辦,參加者有三百多人,近一半是天長的太學的博士和太學生,另一半分別來自天長國和大寧國、正洋國、安元國的各派書法名家和各國有名士子。
像王羲之一般的書法名家共一十九人作為貴賓,也是書會比賽的評委,評委評了年輕士子之後,評委也要進行書藝比試,不列名次,交由現場所有參與者公議品評,這對書法名家也是一種不小的考驗。
在這一十九位名家評委中,已有三人公開揚言要與王羲之比試行草書,一決高下。
這三人,一人叫彭一大,五十歲,官居天長國中書令,擅長草書。
一人叫張藝,四十歲,是天長國太學博士,擅長行書。
還有一人叫白普,三十歲,來自正洋國,豪門士子,無官職,擅長草書。
“將軍,此三人公開挑戰於你,據說各自身懷絕技,名頭也不小,將軍不可小覷。”袁掌櫃最後說。
“嘿嘿嘿——”王羲之冷冷一笑,“有人挑戰,這是好事,否則,我自己跳出來,別人會說我過於狂浮,如此甚好,當然我也不會小覷他們,但我一定會勝過他們,大寧眼下武力遜於天長,文力可不能再被人小瞧了,書會上見吧。”
三日後的上午,一身華服飄逸的王羲之來到了天長太學園。
這地方是第一次來,十五年前那次書法交流是在新開張的王記文寶齋,不過是個小範圍的交流切磋,而這次是來到官學太學園。
和都城相較類似,天長的太學園比大寧的太學園寬闊一些,看樣子也有上百間房,七八百室,花草樹木也有,不過不多,隻是點綴而已,不像大寧的太學那樣房屋掩映於樹木之中。
據說天長太學有二千多人,比大寧太學的三千多人要少了不少。
不過,今日書會,太學園內車進車出,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在門吏處一報出王羲之的名號,幾名書吏立即起身,看著王羲之,眼裏放光,恭敬地行禮道:“將軍足下,幸會幸會!”
“王將軍,這邊請!”一個漂亮的領路侍女走過來恭敬地行禮道。
在侍女帶路下,穿過幾個院落,來到一處寬闊的院壩,一看,嗬,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