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青下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最早見於1950年,興盛於1968年,截止結束於1978年。
我們是1971年年末畢業的初中生。1972年元月當知青下鄉時,我們那兒的老三屆已全部招工迴城,安排了工作。因而我們這屆學生知道鍛煉之後都能迴城,所以下鄉不用動員,也都有很高的積極性,以至於不夠17歲還得寫下鄉申請。申請沒通過的還得繼續留校上高中。
戶口遷出一個月後,卡車拉上我們朝鄉裏走。出城往北,翻過邙山,順著邙山北山腳下朝東走。車隊走走停停,據說是辦交接手續。我們同路的卡車也得在那裏等候。這是讓人很著急的事情。待我們乘坐的卡車,到達我們要去的村子,天色已是後半晌了。
那是一個有著高高土寨牆的寨子。寨門口聚集著好多社員群眾。其中不乏小孩:髒兮兮,慘穿著棉襖,懈懷漏胸,看去又是一番風景。當時我曾想,這些孩子都不嫌冷?這隻是展眼一念,過後就沒再想這事情。下車之後沒有停頓,把我們迎進寨門裏的戲台前。一溜四張連椅,讓我們坐在上麵,四下裏都是歡迎我們知青的各隊社員群眾。
大隊支書,上點歲數,光頭,窄臉,眼不大,尖嘴,嘴唇厚,一身黑色中式對襟衣服,上台致歡迎詞。究竟說了些什麽,因剛坐下,我們心不在焉,也都沒聽清楚。之後副支書上台致歡迎詞。他是個很年輕,很精神,說話有板有眼,穿身中山裝,看去很有國家幹部範兒的鄉村大隊幹部。他介紹情況。大家也都聽得清楚。大隊有三千六百多少口人,有多少畝地,水澆地多少,旱地多少,還特意說了戲台後的副業股,能給社員群眾造福,能給大隊帶來多少收入。再後就是知青代表發言。再後就是接納知青的各小隊幹部發言。然後散會,到副業股吃飯。飯罷。各隊領走各隊的知識青年。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這個大隊總共下了三個組。一個八隊,一個十五隊,一個十七隊。我們這一組六人,歸到了十七隊。他們那兩組,各為五人。
我們隊隊長長我十歲,領著幾個年輕人,替我們掂著行李。一路走,一路說笑。下坡上坡,橫穿一條溝。又走沒多遠,下了一個陡坡,此時已從寨裏走出約有十五、二十分鍾,來到一條溝口。說這就是咱十七隊,村名叫大寨溝。還說剛才路過的叫小寨溝,再朝東邊走還有一條溝叫梅溝。
當時大寨是全國農業的一麵旗幟。全國都在學大寨。我們知青孤陋寡聞,總以為大寨是專用名稱。這麽個小山溝也敢冒用大寨大名,總以為是對大寨這麵旗幟的大不敬。
隊長解釋說:“咱這大寨溝的名字喊叫已有幾百年了。那是咱裏溝,朝左手走那岔溝裏,有一條孤零零突兀起來的樁子似的與上麵地平一樣高低的一塊平地。樁子邊緣吊角突起三個三棱的三角,遠遠看去好大好高,號稱指路三山。傳說它是太上老君在這裏烙饃,用以支鏊子的坷垃形成的。那樁子邊緣距離四邊山崖,有著七八丈寬,隻有溝裏這一條蜿蜒小道能夠通到樁子上邊,那裏絕壁兇險,真可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寨上雖沒寨牆,卻比有寨牆的寨子還要安全。舊社會,解放前,匪盜橫行,遇住事兒,溝裏鄉親就會躲到大寨上,避風險,熬磨難,受盡驚嚇,終歸到頭闔家歡樂都安然。”
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想象的地方,以後有工夫一定要到那寨子上看看。
溝裏房子少,土窯洞多。我們自然就得住土窯洞。那土窯洞不大,窯洞口朝北,原色轉軸單扇木門;內放一張兩鬥桌,頂頭對臉,四張磚坯支起來的單人床板,鋪上被褥,就是我們四個男生起居的地方。
麵西迎大門,是孔大窯洞。紮到地下半米深。雙開窯門,挨著門框肩牆處,壘一碎煤煤火。窯洞裏放著水缸案板之類的做飯用具。我們當時也都想,為啥不把這四張床板支到大窯洞裏?或許是怕外麵煤火有煤煙,不讓熏著我們,防止我們煤氣中毒吧。這樣一想,倒覺得隊裏想得也夠周到了。
雖然處在小小的山溝裏,那院落還是很齊整。坐東朝西帶著窄門樓的原色大門。南北對向的六間對廈:沒起房頂,但已築起了東、西、南、北、少簷牆的三麵五十公分厚,近乎兩人高的土牆。院中有一摟粗的四棵桐樹,遮住了溝上斜射進院裏的陽光,給我們感覺,溝裏天黑的有些早,都是這桐樹遮了光。
大概是都沒見過城裏來的孩子,知青這時還算稀罕物吧,溝裏的大人孩子走馬燈似的都來看我們。他們很坦率,都很友好。我是平生第一次聽到城裏孩子們從沒聽說過的農村趣事:什麽摘棉花季節炒花蟲吃,秋雨山水下來,撿氓牛(一種能炒著吃的像天牛郎一樣的蟲)。晴天白日,支起大料礓塊兒巧逮呱呱雞。
他們還說甲辰伯會唱曲子。說他唱得好,唱得很熱鬧。說話間,甲辰伯來了。說是甲辰伯,其實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因為輩分小,爺爺的年齡,也隻有當伯伯份兒了。甲辰伯大高個兒,駝著背,銀須白發,很好看的雙眼皮大眼睛,臉麵還白淨。或許甲辰伯有表演欲,沒等旁人多說,他便把煙杆從嘴裏移開,扯開嗓門唱起來。他咬字很清晰,我們也聽得很明白。歌詞是:“打茶圍,好後悔,眾位朋友把我來推,一推推到窯子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窯子這詞,我們聽說過,那是對舊社會妓女的一種稱唿。茶圍,我們不知道,這就得讓我們去琢磨。問又不好問,不問吧還想知道。悄聲問一下旁邊的迴鄉青年,那青年一聲反問,倒惹得滿窯洞裏一片聲笑:“知識青年連打茶圍都不知道,你們城裏孩子連打茶圍都不知道。唿,唿兒”因怕我們著腦,取笑幾聲,一溜煙都跑了。甲辰伯覺得沒味,也走了。窯洞裏隻剩下我們四個知青,和滿窯洞的旱煙味。
天黑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想想睡覺也早,何不到十五隊知青那兒走一遭?不太遠,一同朝東邊來的時候,他們半道拐路了。反正沒事兒,那就去吧。就這麽摸著,謹謹慎慎,慢慢朝十五隊的知青住地走。那是三排民房,究竟哪一排,哪一家,還不知道。這該怎麽問?四下沒有人呀,總不能去拍戶家門吧。
正踟躇著沒辦法,恰好走過來一位姑娘。忙問:“十五隊的知青,住在哪家?”
那姑娘很熱情,說聲:“你們跟我來吧。”又轉身倒退迴去三二十步,來到一家門樓下。拍了兩下門,高聲喊叫:“發叔,發叔,開門呀。溝裏的知青來找你家知青呀。開門吧。”那帶著卷舌音的聲音軟軟的,很好聽,像銀鈴,像琴聲,劃破夜空,傳得很遠很遠。我心說:“這姑娘喊叫這聲音真好聽。像銀鈴。這姑娘長得一定很漂亮。隻可惜天上沒有月亮,看不見她的模樣。若是看到她美麗的模樣,我會不會喜歡她呢。”這也是一時轉念之想,絕不會放在心上。
門開了。開門的是個比我們小些的姑娘,對我們說:“是溝裏的知青,都進來吧。”接著話頭一轉,衝那叫門的姑娘說:“娟姐兒,你也進來坐坐吧。城裏來的女知青,都是那麽能。她們講的那些事兒,咱們聽都沒聽過,聽著也新鮮。你也進來跟她們說話吧。”
娟說:“改天再說吧。我去公社衛生院給我媽取草藥,還沒到家呢。這還得迴去給我媽熬藥。改天吧,改天再來找你家的知青玩,以後有得是見麵的時間。”
娟走了,手裏掂著一摞草藥,跟我們擺擺手,說明天再見,以後有得是見麵的時間。
我們都跟她擺手,看著她走遠。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最早見於1950年,興盛於1968年,截止結束於1978年。
我們是1971年年末畢業的初中生。1972年元月當知青下鄉時,我們那兒的老三屆已全部招工迴城,安排了工作。因而我們這屆學生知道鍛煉之後都能迴城,所以下鄉不用動員,也都有很高的積極性,以至於不夠17歲還得寫下鄉申請。申請沒通過的還得繼續留校上高中。
戶口遷出一個月後,卡車拉上我們朝鄉裏走。出城往北,翻過邙山,順著邙山北山腳下朝東走。車隊走走停停,據說是辦交接手續。我們同路的卡車也得在那裏等候。這是讓人很著急的事情。待我們乘坐的卡車,到達我們要去的村子,天色已是後半晌了。
那是一個有著高高土寨牆的寨子。寨門口聚集著好多社員群眾。其中不乏小孩:髒兮兮,慘穿著棉襖,懈懷漏胸,看去又是一番風景。當時我曾想,這些孩子都不嫌冷?這隻是展眼一念,過後就沒再想這事情。下車之後沒有停頓,把我們迎進寨門裏的戲台前。一溜四張連椅,讓我們坐在上麵,四下裏都是歡迎我們知青的各隊社員群眾。
大隊支書,上點歲數,光頭,窄臉,眼不大,尖嘴,嘴唇厚,一身黑色中式對襟衣服,上台致歡迎詞。究竟說了些什麽,因剛坐下,我們心不在焉,也都沒聽清楚。之後副支書上台致歡迎詞。他是個很年輕,很精神,說話有板有眼,穿身中山裝,看去很有國家幹部範兒的鄉村大隊幹部。他介紹情況。大家也都聽得清楚。大隊有三千六百多少口人,有多少畝地,水澆地多少,旱地多少,還特意說了戲台後的副業股,能給社員群眾造福,能給大隊帶來多少收入。再後就是知青代表發言。再後就是接納知青的各小隊幹部發言。然後散會,到副業股吃飯。飯罷。各隊領走各隊的知識青年。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這個大隊總共下了三個組。一個八隊,一個十五隊,一個十七隊。我們這一組六人,歸到了十七隊。他們那兩組,各為五人。
我們隊隊長長我十歲,領著幾個年輕人,替我們掂著行李。一路走,一路說笑。下坡上坡,橫穿一條溝。又走沒多遠,下了一個陡坡,此時已從寨裏走出約有十五、二十分鍾,來到一條溝口。說這就是咱十七隊,村名叫大寨溝。還說剛才路過的叫小寨溝,再朝東邊走還有一條溝叫梅溝。
當時大寨是全國農業的一麵旗幟。全國都在學大寨。我們知青孤陋寡聞,總以為大寨是專用名稱。這麽個小山溝也敢冒用大寨大名,總以為是對大寨這麵旗幟的大不敬。
隊長解釋說:“咱這大寨溝的名字喊叫已有幾百年了。那是咱裏溝,朝左手走那岔溝裏,有一條孤零零突兀起來的樁子似的與上麵地平一樣高低的一塊平地。樁子邊緣吊角突起三個三棱的三角,遠遠看去好大好高,號稱指路三山。傳說它是太上老君在這裏烙饃,用以支鏊子的坷垃形成的。那樁子邊緣距離四邊山崖,有著七八丈寬,隻有溝裏這一條蜿蜒小道能夠通到樁子上邊,那裏絕壁兇險,真可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寨上雖沒寨牆,卻比有寨牆的寨子還要安全。舊社會,解放前,匪盜橫行,遇住事兒,溝裏鄉親就會躲到大寨上,避風險,熬磨難,受盡驚嚇,終歸到頭闔家歡樂都安然。”
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想象的地方,以後有工夫一定要到那寨子上看看。
溝裏房子少,土窯洞多。我們自然就得住土窯洞。那土窯洞不大,窯洞口朝北,原色轉軸單扇木門;內放一張兩鬥桌,頂頭對臉,四張磚坯支起來的單人床板,鋪上被褥,就是我們四個男生起居的地方。
麵西迎大門,是孔大窯洞。紮到地下半米深。雙開窯門,挨著門框肩牆處,壘一碎煤煤火。窯洞裏放著水缸案板之類的做飯用具。我們當時也都想,為啥不把這四張床板支到大窯洞裏?或許是怕外麵煤火有煤煙,不讓熏著我們,防止我們煤氣中毒吧。這樣一想,倒覺得隊裏想得也夠周到了。
雖然處在小小的山溝裏,那院落還是很齊整。坐東朝西帶著窄門樓的原色大門。南北對向的六間對廈:沒起房頂,但已築起了東、西、南、北、少簷牆的三麵五十公分厚,近乎兩人高的土牆。院中有一摟粗的四棵桐樹,遮住了溝上斜射進院裏的陽光,給我們感覺,溝裏天黑的有些早,都是這桐樹遮了光。
大概是都沒見過城裏來的孩子,知青這時還算稀罕物吧,溝裏的大人孩子走馬燈似的都來看我們。他們很坦率,都很友好。我是平生第一次聽到城裏孩子們從沒聽說過的農村趣事:什麽摘棉花季節炒花蟲吃,秋雨山水下來,撿氓牛(一種能炒著吃的像天牛郎一樣的蟲)。晴天白日,支起大料礓塊兒巧逮呱呱雞。
他們還說甲辰伯會唱曲子。說他唱得好,唱得很熱鬧。說話間,甲辰伯來了。說是甲辰伯,其實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因為輩分小,爺爺的年齡,也隻有當伯伯份兒了。甲辰伯大高個兒,駝著背,銀須白發,很好看的雙眼皮大眼睛,臉麵還白淨。或許甲辰伯有表演欲,沒等旁人多說,他便把煙杆從嘴裏移開,扯開嗓門唱起來。他咬字很清晰,我們也聽得很明白。歌詞是:“打茶圍,好後悔,眾位朋友把我來推,一推推到窯子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窯子這詞,我們聽說過,那是對舊社會妓女的一種稱唿。茶圍,我們不知道,這就得讓我們去琢磨。問又不好問,不問吧還想知道。悄聲問一下旁邊的迴鄉青年,那青年一聲反問,倒惹得滿窯洞裏一片聲笑:“知識青年連打茶圍都不知道,你們城裏孩子連打茶圍都不知道。唿,唿兒”因怕我們著腦,取笑幾聲,一溜煙都跑了。甲辰伯覺得沒味,也走了。窯洞裏隻剩下我們四個知青,和滿窯洞的旱煙味。
天黑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想想睡覺也早,何不到十五隊知青那兒走一遭?不太遠,一同朝東邊來的時候,他們半道拐路了。反正沒事兒,那就去吧。就這麽摸著,謹謹慎慎,慢慢朝十五隊的知青住地走。那是三排民房,究竟哪一排,哪一家,還不知道。這該怎麽問?四下沒有人呀,總不能去拍戶家門吧。
正踟躇著沒辦法,恰好走過來一位姑娘。忙問:“十五隊的知青,住在哪家?”
那姑娘很熱情,說聲:“你們跟我來吧。”又轉身倒退迴去三二十步,來到一家門樓下。拍了兩下門,高聲喊叫:“發叔,發叔,開門呀。溝裏的知青來找你家知青呀。開門吧。”那帶著卷舌音的聲音軟軟的,很好聽,像銀鈴,像琴聲,劃破夜空,傳得很遠很遠。我心說:“這姑娘喊叫這聲音真好聽。像銀鈴。這姑娘長得一定很漂亮。隻可惜天上沒有月亮,看不見她的模樣。若是看到她美麗的模樣,我會不會喜歡她呢。”這也是一時轉念之想,絕不會放在心上。
門開了。開門的是個比我們小些的姑娘,對我們說:“是溝裏的知青,都進來吧。”接著話頭一轉,衝那叫門的姑娘說:“娟姐兒,你也進來坐坐吧。城裏來的女知青,都是那麽能。她們講的那些事兒,咱們聽都沒聽過,聽著也新鮮。你也進來跟她們說話吧。”
娟說:“改天再說吧。我去公社衛生院給我媽取草藥,還沒到家呢。這還得迴去給我媽熬藥。改天吧,改天再來找你家的知青玩,以後有得是見麵的時間。”
娟走了,手裏掂著一摞草藥,跟我們擺擺手,說明天再見,以後有得是見麵的時間。
我們都跟她擺手,看著她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