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峽穀,是真實存在,而不是模擬,峽穀的穀底,也沒有水流,因而能夠站得下的位置,並不止兩列。
於是,擁堵之後,隊伍就粗壯了。
後麵遠處的人,猛然間,聽到前麵有動靜,再一望,見到前麵粗壯的隊形,會怎麽想呢?
這其實就像堵車一樣。
前言遠處,一陣亂響,還伴隨著鼎沸的人聲,一望,前方遠處已經由規定的兩車道,變成十車道了。
如果真是堵車,後麵的車,不一定會衝到前麵去。但現在並不是。
現在,後麵是土匪,無組織無紀律的土匪,不衝到前麵去瞧瞧熱鬧,怎麽行?
加速,就地變成十車道,衝到前麵看熱鬧!
這樣一跑之後,局麵還出現了沒人的地帶。
“前麵發生了何事?”“不知道。”
“可能是山垮了。”“胡說,山垮了讓開還來不及,怎麽會擁上前去?”
這疑問是錯誤的。真的出現塌方,讓開的,也隻是附近的土匪,遠處的土匪,照樣會衝到近處看熱鬧。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隻能容納兩萬四千人的峽穀,容納了超過十萬人。
——
峽穀的尾端,是沁水。而這條路,往長治盆地的方向,可以分為三段。三段中的每一段,長度都跟前麵那條峽穀近似,二十五裏左右。
第一段,是沁水到鄭莊;第二段是鄭莊到蒲池,第三段是蒲池到龍背石。龍背石之後,山勢就開闊了。雖然仍然還有一段穀,但已經不適宜設伏。
三段裏麵的中間那段,鄭莊到蒲池,因為山勢圓環,構成s形,距離稍長。這一段,兩旁高山坡度相對較緩,穀底較寬,並且部分穀底有水。
另兩段,旁邊的山勢都比較陡峭,穀底比較狹窄,穀底無水。
其中,沁水和鄭莊兩個地方,局部相對寬闊。
這兩個相對寬闊的地方,都是因為,與另一條大峽穀相交,而形成的。
沁水相交的大峽穀,是通往迎頭方向的。鄭莊相交的大峽穀,是通往孔裕方向的。
其它地方,雖然也與別的峽穀相交,但因為那些峽穀較小,所以並沒有形成像沁水和鄭莊那樣的寬闊平地。
——
過了許多時候,一支荊南軍隊,從孔裕方向的那條峽穀殺了出來,強行占領了鄭莊那塊平地。
這種峽穀中間的平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這麽說吧,平地那邊,可以並排站二十個人,峽穀這邊,卻隻能並排站立五人。打起來,自然是平地一方獲勝。
當然,實際上鄭莊穀口能夠並排站立的人數並不止二十。但打起來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拉大,所以,比喻為二十,也差不多。
另一邊的五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一來,盡管峽穀一方的人數更多,但因為每次能夠衝上去交戰的人數並不多,仍然會處於下風。
所以,這場局麵的戰鬥,困難就在於最開始的時候,奪取平地之戰。
——
怎麽奪取的呢?其實是突襲。一方有備而戰,另一方沒有準備。勝負可想而知。
現實中曾經有段經曆,簡單地說,就是奪了挾持人質的歹徒的刀。當時的情況,就是歹徒沒有防備,一點沒有發力。因而奪那把刀,真的是輕而易舉。
但是,做筆錄的時候,警察不接受這樣的描述,反複啟發,敦促筆者寫下“由於我力氣較大”。最後,胳膊擰不過大腿,真寫了。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千鈞一發,哪裏有時間去判斷我的力氣較大,還是歹徒的力氣較大。就是看到歹徒分心,沒注意,立即動手。所搶的,就是一個瞬間。
——
所以,同樣的道理,奪取鄭莊,並不是因為荊南軍戰力更強,而是因為黑山軍完全沒有防備。
而在成功奪取鄭莊那塊平地之後,就戰有地形上的優勢,據地利而守,成功阻攔兩個方向的黑山軍,也就不算什麽了。
這二十萬黑山軍,東塢嶺至沁水,擁堵了十萬,沁水至鄭莊,三萬。
另外七萬,則在鄭莊通往長治盆地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麵十萬黑山軍開始後移,而東塢嶺到沁水那條峽穀,仍然是東塢嶺有伏擊,其餘地段並沒有。
黑山軍在沁水平地略加整頓,便往迎頭那條大峽穀轉移。
但這邊,剛過萬慶元,伏擊就開始了。
這迴倒是沒人看熱鬧,黑山軍齊往後退,直至退到沁水平地。
總的算起來,十三萬黑山軍,因為東塢嶺伏擊,因為鄭莊平地被奪,因為萬慶元伏擊,總共造成的傷亡,不足萬人。
但,因為踩踏,擁堵中的憤怒拔刀,傷亡就超過了萬人。
剩下的黑山軍,可以按十萬人計算。
——
荊南軍隊,在這場峽穀戰中,出兵三處。其中,鄭莊多些。因為鄭莊那兒,不僅要奪,而且要守。共兩萬人,五千在東塢嶺,五千在萬慶元,一萬在鄭莊。
荊南軍隊不是八萬人嗎?另外六萬在哪兒呢?
在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
這些位置,都在長治盆地的南端。
而南端,又因為早先,荊南軍隊多次出擊燒屋,而造成了一定的荒涼。
莊稼被踐踏、房屋被焚燒,如果是百姓,如果有政府,那麽百姓在政府的安撫和救濟下,還可以實行生產自救。
但在這裏,上麵是土匪,下麵也是土匪。攜民為賊中的民,也沾染了一定的賊性。實行生產自救,那是絕不可能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實行生產自救,自然就是遷移了。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挪一挪,到別的地方才有飯吃。
所以,荊南六萬軍隊,出現在長治盆地南端,容易得波瀾不驚。
——
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又是怎麽個情況?
且看二十萬減去十三萬,剩下的七萬黑山軍的動向。
鄭莊被堵,無論如何都過不去。
要說翻山越嶺,跟上前麵十三萬黑山軍,那是不可能的。
後退吧。
這樣的後退,並不是正常行軍。
慌亂之中,越走越快,失足、摔跤什麽的,暫時就不說了。此處隻說,他們的心慌,身體很累。
頭麵說過,龍背石之後,已經不宜設伏。
實際說的是,不宜像東塢嶺和東慶元那樣設伏。
過龍背石之後,有條小路,偏向南方,下山之後,就是北板橋附近。
不走那條小路,繼續往盆地走,過野川之後,再次出現岔路。
這迴,兩個方向,一個通往高平,一個通往南陳。
這下就明白了,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三個地方,就是戰場。
——
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饑,這是兵法上經常出現的。
以逸待勞,指的是,事先知道戰場在哪兒,或者事先選定戰場,然後把敵軍驅趕到戰場。
我軍先到戰場,就可以整休,還可以吃飯,處於服服安逸的狀態。
敵軍後到戰場,由於長途奔襲,身心俱疲,非常勞累,狀態肯定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交戰,就是以逸待勞。
——
勝利是肯定的,全殲又是不可能的。
黑山軍要跑的,讓他們跑。這就跟攻城戰中的圍三闕一的道理一樣。他們能夠逃跑,所以他們的意誌就不堅決,我軍就能夠更加輕鬆地獲得勝利。
這場戰鬥打下來,七萬黑山軍,傷亡兩萬,跑了五萬。而我軍,幾乎就是零傷亡。
——
五萬黑山軍,跑到哪兒去了呢?
沒別的路,還是那條通往鄭莊的道路。
再次衝擊鄭莊,那是肯定確定一定的。但,真的衝不過去。並且,就隻有最前頭的幾十個人能夠戰鬥,後麵的黑山群匪有力都使不上勁。
於是乎,第二天,五萬黑山軍第二次下山。而六萬荊南軍,仍然呆在原地沒走。
雙方剛一接觸,戰鬥都還沒怎麽展開,黑山軍就又跑了。
跑就跑吧,荊南軍並沒有追擊。
這次,雖然存在零星傷亡,但可以忽略不計。
——
人不喝水,據說能活三天。在這裏不存在,山中並不缺水,缺少的是清潔衛生的水。
再次忽略喝下不清潔衛生的水,鬧肚子的情況。
隻說吃飯。
人不吃飯,能活多少天呢?
民間有兒歌,唱的是“男餓三、女餓七、老太婆餓二十一”。
好嘛,取平均值,七天吧。
三天後,就有一萬多土匪下山投降。
四天,又有一萬多土匪出來投降。
第五天,投降的多點,有接近兩萬。
第六天,人少,隻有兩千多。
第七天,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的六萬荊南軍整隊,踏上了那條通往鄭莊的道路。
——
那條道路上,還有土匪嗎?
還真有。
原本是兩種人,一是死堅分子,二是受欺壓的人。
七天之後,受欺壓的人基本上都死絕了。
為什麽會死絕,他們之中,難道就沒有生命力特別強的人嗎?
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他們的死絕,多數並不是因為餓死。
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是被殺死的。
被誰殺死?當然是死堅分子。
殺他們泄憤?不是。
沒那麽高雅,就是殺了他們吃肉。
所以,這迴荊南軍隊上山,把那些吃人肉的土匪,全殺了。
人數不少,居然有小千五。
——
這邊的戰鬥,共俘虜黑山土匪四萬多人。
四萬多黑山俘虜,在北板橋一帶休整。
——
再提一下前麵的十萬黑山土匪。
前麵那十萬黑山土匪,實際上,就是被困住了。
他們跟隊伍後麵的土匪不一樣,他們是有糧食的。
有糧食又有水,就算被困住,短時間之內,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時間長了,問題仍然會有。
——
前麵,把吃了不幹淨的水,會鬧肚子的事情,忽略了。
那主要是因為,這次出來的黑山土匪,都是打仗特別厲害的青壯年。
身體好,生命力強,抵抗力也就強。
但時間長了,還是麻煩。
——
說到打仗,就全提及傷亡。
傷亡這個詞,在三國,與在現代,意思是不一樣的。
現代,傷就是傷,亡就是亡。隻要沒亡,那就治傷。並且,傷還有各種傷,有輕傷、重傷,最嚴重的傷,就是致殘。
而在三國,就不是那麽迴事了。
三國時期,但凡是自己挺得過去的那種小傷,都不算傷。譬如,手臂上被劃了條口子,就屬於這種情況。
而挺不過去的,需要醫生治療的,才是真正的傷。譬如肚子被劃開,腸子流出來了,就是。
三國開始的那段時期,是沒有戰地醫生的。
後來,仗打多了,因傷死亡的人實在太多,就開始有了極其基礎的戰地醫生。
而眼下,是黑山土匪。
黑山土匪裏,那來的戰地醫生?
黑山土匪不僅沒文化,而且還沒教養。
這不是在罵他們,而是陳述一種事實。
前麵說了,有三萬傷亡。
同時還說了,別的地方,譬如北板橋、高平、南陳那邊的傷亡。
但北板橋、高平、南陳那邊的傷亡,因為有荊南軍隊參戰,並且荊南軍隊還是勝利的一方,戰後,那些傷亡,就被挖坑埋了。
而東塢嶺、鄭莊、東慶元這邊的傷亡,黑山土匪會埋嗎?
當然不會。
荊南軍隊會埋嗎?會埋一部分。
荊南軍隊隻會埋葬自己能夠控製的區域。再遠,擔心被黑山土匪襲擊,自然就不敢動手了。
黑山軍不埋,於是,傷的,就重,死的,就腐爛,最後,都轉化為病毒擴散。
病毒擴散過來,偏偏這邊的黑山土匪們,喝的又是不清潔衛生的水。
並且,他們的生活習慣都不怎麽好。
刷牙洗臉什麽的,絕對沒有。洗澡,就更不可能了。
吐啖,必然是就地。
拉屎不一定,拉尿也通常是就地解決。
這樣的生活習慣,還喝了不幹淨的水,還有病毒擴散過來,不生病,那才怪了。
於是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生病了。
再後,生病的人多了。生病的人過半數了,生病的人戰大多數了。
出現病死的人了,十萬黑山款項全都生病了。
於是,擁堵之後,隊伍就粗壯了。
後麵遠處的人,猛然間,聽到前麵有動靜,再一望,見到前麵粗壯的隊形,會怎麽想呢?
這其實就像堵車一樣。
前言遠處,一陣亂響,還伴隨著鼎沸的人聲,一望,前方遠處已經由規定的兩車道,變成十車道了。
如果真是堵車,後麵的車,不一定會衝到前麵去。但現在並不是。
現在,後麵是土匪,無組織無紀律的土匪,不衝到前麵去瞧瞧熱鬧,怎麽行?
加速,就地變成十車道,衝到前麵看熱鬧!
這樣一跑之後,局麵還出現了沒人的地帶。
“前麵發生了何事?”“不知道。”
“可能是山垮了。”“胡說,山垮了讓開還來不及,怎麽會擁上前去?”
這疑問是錯誤的。真的出現塌方,讓開的,也隻是附近的土匪,遠處的土匪,照樣會衝到近處看熱鬧。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隻能容納兩萬四千人的峽穀,容納了超過十萬人。
——
峽穀的尾端,是沁水。而這條路,往長治盆地的方向,可以分為三段。三段中的每一段,長度都跟前麵那條峽穀近似,二十五裏左右。
第一段,是沁水到鄭莊;第二段是鄭莊到蒲池,第三段是蒲池到龍背石。龍背石之後,山勢就開闊了。雖然仍然還有一段穀,但已經不適宜設伏。
三段裏麵的中間那段,鄭莊到蒲池,因為山勢圓環,構成s形,距離稍長。這一段,兩旁高山坡度相對較緩,穀底較寬,並且部分穀底有水。
另兩段,旁邊的山勢都比較陡峭,穀底比較狹窄,穀底無水。
其中,沁水和鄭莊兩個地方,局部相對寬闊。
這兩個相對寬闊的地方,都是因為,與另一條大峽穀相交,而形成的。
沁水相交的大峽穀,是通往迎頭方向的。鄭莊相交的大峽穀,是通往孔裕方向的。
其它地方,雖然也與別的峽穀相交,但因為那些峽穀較小,所以並沒有形成像沁水和鄭莊那樣的寬闊平地。
——
過了許多時候,一支荊南軍隊,從孔裕方向的那條峽穀殺了出來,強行占領了鄭莊那塊平地。
這種峽穀中間的平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這麽說吧,平地那邊,可以並排站二十個人,峽穀這邊,卻隻能並排站立五人。打起來,自然是平地一方獲勝。
當然,實際上鄭莊穀口能夠並排站立的人數並不止二十。但打起來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拉大,所以,比喻為二十,也差不多。
另一邊的五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一來,盡管峽穀一方的人數更多,但因為每次能夠衝上去交戰的人數並不多,仍然會處於下風。
所以,這場局麵的戰鬥,困難就在於最開始的時候,奪取平地之戰。
——
怎麽奪取的呢?其實是突襲。一方有備而戰,另一方沒有準備。勝負可想而知。
現實中曾經有段經曆,簡單地說,就是奪了挾持人質的歹徒的刀。當時的情況,就是歹徒沒有防備,一點沒有發力。因而奪那把刀,真的是輕而易舉。
但是,做筆錄的時候,警察不接受這樣的描述,反複啟發,敦促筆者寫下“由於我力氣較大”。最後,胳膊擰不過大腿,真寫了。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千鈞一發,哪裏有時間去判斷我的力氣較大,還是歹徒的力氣較大。就是看到歹徒分心,沒注意,立即動手。所搶的,就是一個瞬間。
——
所以,同樣的道理,奪取鄭莊,並不是因為荊南軍戰力更強,而是因為黑山軍完全沒有防備。
而在成功奪取鄭莊那塊平地之後,就戰有地形上的優勢,據地利而守,成功阻攔兩個方向的黑山軍,也就不算什麽了。
這二十萬黑山軍,東塢嶺至沁水,擁堵了十萬,沁水至鄭莊,三萬。
另外七萬,則在鄭莊通往長治盆地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麵十萬黑山軍開始後移,而東塢嶺到沁水那條峽穀,仍然是東塢嶺有伏擊,其餘地段並沒有。
黑山軍在沁水平地略加整頓,便往迎頭那條大峽穀轉移。
但這邊,剛過萬慶元,伏擊就開始了。
這迴倒是沒人看熱鬧,黑山軍齊往後退,直至退到沁水平地。
總的算起來,十三萬黑山軍,因為東塢嶺伏擊,因為鄭莊平地被奪,因為萬慶元伏擊,總共造成的傷亡,不足萬人。
但,因為踩踏,擁堵中的憤怒拔刀,傷亡就超過了萬人。
剩下的黑山軍,可以按十萬人計算。
——
荊南軍隊,在這場峽穀戰中,出兵三處。其中,鄭莊多些。因為鄭莊那兒,不僅要奪,而且要守。共兩萬人,五千在東塢嶺,五千在萬慶元,一萬在鄭莊。
荊南軍隊不是八萬人嗎?另外六萬在哪兒呢?
在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
這些位置,都在長治盆地的南端。
而南端,又因為早先,荊南軍隊多次出擊燒屋,而造成了一定的荒涼。
莊稼被踐踏、房屋被焚燒,如果是百姓,如果有政府,那麽百姓在政府的安撫和救濟下,還可以實行生產自救。
但在這裏,上麵是土匪,下麵也是土匪。攜民為賊中的民,也沾染了一定的賊性。實行生產自救,那是絕不可能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實行生產自救,自然就是遷移了。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挪一挪,到別的地方才有飯吃。
所以,荊南六萬軍隊,出現在長治盆地南端,容易得波瀾不驚。
——
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又是怎麽個情況?
且看二十萬減去十三萬,剩下的七萬黑山軍的動向。
鄭莊被堵,無論如何都過不去。
要說翻山越嶺,跟上前麵十三萬黑山軍,那是不可能的。
後退吧。
這樣的後退,並不是正常行軍。
慌亂之中,越走越快,失足、摔跤什麽的,暫時就不說了。此處隻說,他們的心慌,身體很累。
頭麵說過,龍背石之後,已經不宜設伏。
實際說的是,不宜像東塢嶺和東慶元那樣設伏。
過龍背石之後,有條小路,偏向南方,下山之後,就是北板橋附近。
不走那條小路,繼續往盆地走,過野川之後,再次出現岔路。
這迴,兩個方向,一個通往高平,一個通往南陳。
這下就明白了,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三個地方,就是戰場。
——
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饑,這是兵法上經常出現的。
以逸待勞,指的是,事先知道戰場在哪兒,或者事先選定戰場,然後把敵軍驅趕到戰場。
我軍先到戰場,就可以整休,還可以吃飯,處於服服安逸的狀態。
敵軍後到戰場,由於長途奔襲,身心俱疲,非常勞累,狀態肯定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交戰,就是以逸待勞。
——
勝利是肯定的,全殲又是不可能的。
黑山軍要跑的,讓他們跑。這就跟攻城戰中的圍三闕一的道理一樣。他們能夠逃跑,所以他們的意誌就不堅決,我軍就能夠更加輕鬆地獲得勝利。
這場戰鬥打下來,七萬黑山軍,傷亡兩萬,跑了五萬。而我軍,幾乎就是零傷亡。
——
五萬黑山軍,跑到哪兒去了呢?
沒別的路,還是那條通往鄭莊的道路。
再次衝擊鄭莊,那是肯定確定一定的。但,真的衝不過去。並且,就隻有最前頭的幾十個人能夠戰鬥,後麵的黑山群匪有力都使不上勁。
於是乎,第二天,五萬黑山軍第二次下山。而六萬荊南軍,仍然呆在原地沒走。
雙方剛一接觸,戰鬥都還沒怎麽展開,黑山軍就又跑了。
跑就跑吧,荊南軍並沒有追擊。
這次,雖然存在零星傷亡,但可以忽略不計。
——
人不喝水,據說能活三天。在這裏不存在,山中並不缺水,缺少的是清潔衛生的水。
再次忽略喝下不清潔衛生的水,鬧肚子的情況。
隻說吃飯。
人不吃飯,能活多少天呢?
民間有兒歌,唱的是“男餓三、女餓七、老太婆餓二十一”。
好嘛,取平均值,七天吧。
三天後,就有一萬多土匪下山投降。
四天,又有一萬多土匪出來投降。
第五天,投降的多點,有接近兩萬。
第六天,人少,隻有兩千多。
第七天,高平、南陳和北板橋一帶的六萬荊南軍整隊,踏上了那條通往鄭莊的道路。
——
那條道路上,還有土匪嗎?
還真有。
原本是兩種人,一是死堅分子,二是受欺壓的人。
七天之後,受欺壓的人基本上都死絕了。
為什麽會死絕,他們之中,難道就沒有生命力特別強的人嗎?
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他們的死絕,多數並不是因為餓死。
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是被殺死的。
被誰殺死?當然是死堅分子。
殺他們泄憤?不是。
沒那麽高雅,就是殺了他們吃肉。
所以,這迴荊南軍隊上山,把那些吃人肉的土匪,全殺了。
人數不少,居然有小千五。
——
這邊的戰鬥,共俘虜黑山土匪四萬多人。
四萬多黑山俘虜,在北板橋一帶休整。
——
再提一下前麵的十萬黑山土匪。
前麵那十萬黑山土匪,實際上,就是被困住了。
他們跟隊伍後麵的土匪不一樣,他們是有糧食的。
有糧食又有水,就算被困住,短時間之內,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時間長了,問題仍然會有。
——
前麵,把吃了不幹淨的水,會鬧肚子的事情,忽略了。
那主要是因為,這次出來的黑山土匪,都是打仗特別厲害的青壯年。
身體好,生命力強,抵抗力也就強。
但時間長了,還是麻煩。
——
說到打仗,就全提及傷亡。
傷亡這個詞,在三國,與在現代,意思是不一樣的。
現代,傷就是傷,亡就是亡。隻要沒亡,那就治傷。並且,傷還有各種傷,有輕傷、重傷,最嚴重的傷,就是致殘。
而在三國,就不是那麽迴事了。
三國時期,但凡是自己挺得過去的那種小傷,都不算傷。譬如,手臂上被劃了條口子,就屬於這種情況。
而挺不過去的,需要醫生治療的,才是真正的傷。譬如肚子被劃開,腸子流出來了,就是。
三國開始的那段時期,是沒有戰地醫生的。
後來,仗打多了,因傷死亡的人實在太多,就開始有了極其基礎的戰地醫生。
而眼下,是黑山土匪。
黑山土匪裏,那來的戰地醫生?
黑山土匪不僅沒文化,而且還沒教養。
這不是在罵他們,而是陳述一種事實。
前麵說了,有三萬傷亡。
同時還說了,別的地方,譬如北板橋、高平、南陳那邊的傷亡。
但北板橋、高平、南陳那邊的傷亡,因為有荊南軍隊參戰,並且荊南軍隊還是勝利的一方,戰後,那些傷亡,就被挖坑埋了。
而東塢嶺、鄭莊、東慶元這邊的傷亡,黑山土匪會埋嗎?
當然不會。
荊南軍隊會埋嗎?會埋一部分。
荊南軍隊隻會埋葬自己能夠控製的區域。再遠,擔心被黑山土匪襲擊,自然就不敢動手了。
黑山軍不埋,於是,傷的,就重,死的,就腐爛,最後,都轉化為病毒擴散。
病毒擴散過來,偏偏這邊的黑山土匪們,喝的又是不清潔衛生的水。
並且,他們的生活習慣都不怎麽好。
刷牙洗臉什麽的,絕對沒有。洗澡,就更不可能了。
吐啖,必然是就地。
拉屎不一定,拉尿也通常是就地解決。
這樣的生活習慣,還喝了不幹淨的水,還有病毒擴散過來,不生病,那才怪了。
於是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生病了。
再後,生病的人多了。生病的人過半數了,生病的人戰大多數了。
出現病死的人了,十萬黑山款項全都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