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劇情中,杭修竹和杭勇最初並沒在同一個地方就職。
杭修竹在東北的白遠州樂開郡黃定縣就職,最初隻是一般書吏。約三年之後,升為縣丞。
——
這兒介紹一下這個世界縣級官府的公職人員職務。
縣級官府,其公職人員分為三類,分別是官、吏、役。
一、官員
主官和副官。
很顯然,為防止令出多門,主官隻有一人。
副官就不一定了,至少文武各一人也就是兩人。經濟繁榮、分工更細的大縣,副官可能會有十數人之多。
主官的名稱,就叫知縣。稱為縣令,也可以。
——
僅一名副官,則叫同知。同知,字麵上的意思是“一起知縣”。同,似乎是等同。但是,由進士、同進士可知,同,褒義說它表示“相當於”,貶義則說它表示“如同”。
“相當於”與“如同”還看不出奧妙的話,請看參考著名的“如夫人”稱謂。
如夫人,表示她相當於夫人,她如同夫人,但卻不表示她就是夫人——實際她就是個妾!
所以,同進士,也就是妾進士。同知,不管知的是縣還是府、州,都隻是妾知。
——
僅兩名副官的時候,通常負責文的,叫縣丞;負責武的,叫縣尉。
武的方麵發達,需要增設武官的時候,先是變化名稱,稱為城尉。城郭,也是都市,稱都尉,也是同一意思。
再多,就隻有添加修飾語了。譬如奮勇都尉,檢校城尉,等。
文職,則稱主簿。再多,就加修飾語,如課稅主簿、商檢主簿,等。
天下太平,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時候,文職這邊,知縣第一級,其他所有文職官員為第二級。第二級官員,直接向知縣負責。
與之對應,武職那邊,則隻有縣尉一個人算第二級,其他武職官員則屬第三級。
戰爭期間,文武剛好相反。
縣級官員的品級,取決於知縣的品級。大縣、發達縣、重要縣,品級高到七品;小縣、窮縣、邊遠縣,品級低至九品。
二級官員少半品,三級官員再少半品。
半品舉例:比七品官吏少半品的,稱為從七品。從七品的從字,跟同知的同字,意思差不多。
——
二、吏員
吏員也屬於朝廷官員的正式編製,但沒有品級。
吏員通常由縣府二級官員,根據需要,進行設置。
吏員負責公文、賬簿、卷宗等文秘之事,也負責征稅、治安捕盜、分判諸事,還要負責文教、司法、稅收、兵役、公文往來、水利工程等事。
吏員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捕頭。
有些崗位,也有一些不怎麽正規的具體名稱。最高的,通常稱為典使。全縣發展了,升級了,典使有望升級為官員。個別時候,官員出缺了,也有可能讓典使補上。
——
三、衙役
這個就不是朝庭正規編製了。
役員,歸根結底,屬於縣府自行招募、自付薪資的一個群體。他們有官方身份,但又不怎麽牢靠。在某些朝代,役員還會歸入賤籍(沒有科舉資格)。
三班衙役,就是役員。
皂班衙役,又被稱為“皂隸”,負責長官的隨行護衛、開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執行刑苔,相當於法警;
捕班衙役又被稱為“捕班快手”,簡稱“捕快”,負責案件偵緝、抓捕罪犯、傳喚被告、證人等,相當於刑警;
壯班衙役又被稱為“民壯”,負責把守城門以及看守牢獄、守護庫房等,相當於民兵。
另外,做雜事的,比如廚子、更夫、仵作、馬夫等勤雜人員,也屬於衙役的範圍。
各類衙役都會設立班頭,去統領下屬做事。
衙役是最底層的公務人員,但又不被朝廷認可,屬於幫工性質。
衙身往往由社會閑散人員擔任。人員素質,不怎麽高。
——
那什麽潘家的天才潘正,進入朝庭一年之後,怎麽才混上捕快?
那並不是縣級捕快。
他是天江州捕快。州級捕快,不是役,而是吏。相當於縣級的捕頭。
那郡級捕快呢?就不一定了,有些是役,有些是吏。
——
原主杭修竹,初到黃定縣時,隻是一名閑雜書吏。半年後,升為卷宗主簿。一年後,又兼顧文教和稅收事務。約三年後,縣丞出缺,杭修竹順利補缺,榮升縣丞。
對比一下潘家天才潘正,便能發現,杭修竹的成就要大得多。
——
黃定縣境內,有一江湖門派,名叫日照宗;另有一民資學院,名叫玉清書院。
在杭修竹擔任縣丞之後不久,兩者發生衝突。
起因很小,就是男一看上女,女不願;女看上男二,男二不願。兩男一女的戲碼。
不服氣,找人幫忙,介入糾紛的人越來越多。
事情越鬧越大,差點演變為文武之爭。
後來杭修竹出麵調停,驅散了幫手,留下了主要涉事者。
杭修竹溯本清源,問出該事件最初的起因。
小事一樁,不願就不願,成不了分開就是了。對方不願,自己還死纏爛打,有意思嗎?
清醒之後,幾個涉事者都覺得沒意思。
杭修竹處罰了雙方,也就是互相給予對應相關人物若幹賠償。
之後,杭修竹名聲大振,並且還與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好幾個領軍人物,相交莫逆。
——
之後,杭勇就來到黃定縣。
杭勇也許是在別的地方立了功,來黃定縣,擔任的職務是縣尉。
杭勇縣尉的職務,與杭修竹縣丞的職務同級,隻不過,有黃定縣,杭修竹的名氣就要大很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杭勇並沒做什麽詆毀杭修竹名譽的事,相反,杭勇還接近杭修竹,樂於做杭修竹的跟班。
於是乎,那幾個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那幾個領軍人物,慢慢的也熟悉了杭勇。
——
入職五年之後,北邊的梁朝國來襲,杭家所在的龍漢國奮勇反抗。
在征集人手的時候,杭勇把那幾個、跟杭修竹相交莫逆的、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領軍人物,全部實行逼請。
原主杭修竹認為,參與戰爭,得靠自覺,不能逼請(以大義的名義,逼迫對方答應參戰)。
這是因為,參與戰爭,很可能會戰死沙場。人都有不同的情況,有的牽掛多,有的牽掛少。
所以,杭修竹不同意。
杭勇沒理杭修竹,利用自己武職的便利,直接實施了逼請。
朝庭得到人才,嘉獎了杭勇。
民間這邊,並不知道杭修竹反對逼請;他們隻知道,跟杭修竹相交,沒有好下場。
於是,杭修竹失了支持,日常工作受阻。
失意之下,杭修竹就自殺了。
——
塗山把這些記憶先過了一遍,再對幾個關鍵處,重溫了一遍。
最後發現,自己並不完全認可原主。
關於逼請,塗山也是不讚同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逼請是怎麽迴事,那就參考一下逼捐吧:你突然中獎發了筆橫財,就有記者帶著攝影師過來問你,準備為希望小學捐多少錢。
逼請也是這樣。那個人本來是不想參戰的,但杭勇一上去,就是幾句大義微言,譬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什麽的;不答應,似乎都不愛國了。
所以,杭勇的卑鄙手段,直接就反映在這兒。
當然,挖杭修竹的牆角,瓦解杭修竹的基礎,發戰爭財等等,那才是真正的卑鄙。
塗山隻是認為,杭修竹也未嚐沒有責任。
如果杭修竹沒有炫耀之心,杭勇跟那幾個領軍人物就不會熟悉。不熟悉,就不能逼請。
如果杭修竹能夠放下麵子,在參戰人員名冊上報之前,跟杭勇鬧翻,那麽,杭修竹的民間支持,絕不會倒。
最後,一點挫折就選擇自殺,也太脆弱了吧。
——
塗山覺得,這些記憶裏,最有價值的,是五年後梁塵國與龍漢國開戰的消息。
原劇情中,杭勇摘杭修竹的桃子,但杭勇自己是沒上戰場的。
如此一來,塗山完全可以往上戰場的方向提前努力。
培訓之後,沒有考核的戰陣和馬戰,可以重點學習和練習。
——
來到棗莊軍營的當天,屬於休整,沒有任何事情。
第二天,任務就下來了。是一名校尉布置的任務。
校尉,屬於軍中官職。這官職到底有多大,就跟都尉一樣的說不清楚。
總的來說,不打仗的時候,這官職是沒有多大的,就相當於團長吧。
放到這個任務世界,也就相當於千夫長。
——
校尉是直接下達的命令,並不是跟塗山商量。
校尉讓塗山,到綠牌營中,挑選十名士兵;然後帶著那十名士兵,到軍需營領取相應物資;之後,往西南方向探路。
塗山問:“是過人的路,還是過車的路?還有,沒路的地方,是否要修路?”
“過人的,要修路。探路至兩百裏為止。”校尉說完,直接就走了。
——
這個任務,雖然不符合塗山上戰場的目標,但軍令如山,還是得做。
塗山略想,是不是有人進讒言,自己才接了這麽個倒黴任務?轉念間,就否定了。
這是因為,到棗莊,家族弟子就隻有塗山一人。要說軍營的舊人欺生,倒有可能;若說妒忌陷害,絕無可能。
好吧,挑兵吧。
拿了令牌,走到綠牌營,很快就挑了十個兵。
這是第一個任務,所以,塗山挑人的時候,注重的是老實聽話,不注重武藝。
轉到軍需營,領了地圖、戰馬、糧食、帳篷、驅蟲藥、鍋碗炊具及火種等雜物,十一人直接就上路了。
好歹是經曆了西遊世界的,路上所需的東西,基本上不會遺漏。
——
北澗州明豐郡清平縣棗鄉,說是邊陲,實際上,距離國境線還有一百多裏。
塗山探路的西南方向,五百裏以上範圍,在軍事地圖上,都屬於無人區。
說是探路,實際上,除了找路,還要把沿途所遇的大概地形記下,畫出一張新地圖。
塗山已經了解,這個世界的地圖,非常簡陋。
因此,畫地圖,對塗山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西遊的經曆,塗山感覺,那就是小菜一碟。
——
出軍營,往西南,走出半個時辰,就看不到棗莊軍營了。
過人的路,能不能過馬,還不一定。
多數情況下,人走的路,馬都能走。但那種十分陡峭的崖壁,或者近似垂直的梯子,馬就不能走了。
而對於軍隊來說,騎馬的,通常都是地位較高的軍官。
所以,塗山認為,這次探路,必須得按照能夠過馬的標準去找。
實在過不了,就得規劃出修路的方案。
——
相比西遊世界,塗山已經不能騰雲駕霧。
但塗山有輕功。雖然塗山的輕功也不怎麽高明,但用來探路,是綽綽有餘了。
探路,最要緊的,還是規劃。
埋著腦袋,直接往前走,是不行的。必須從總體上,觀察山脈的走向,將山勢了然於心。然後在心中,想象出一條盡可能平坦的道路出來。最後,就是驗證。
同行的十名士兵,都隻是普通士兵。
所以,前麵的工作,塗山就直接一個人做了。
——
進山之後,就讓士兵們紮帳宿營。
次日,塗山隻讓士兵們尋找食物,原地待命。然後就一個人走了。
塗山施展輕功,繞來繞去,過了一山又一山,當天,直接把兩百裏距離走完了。
未能返迴,隻好一個人解決食宿。第二天返迴,食宿才輕鬆了。
第三天,塗山仍然一個人上路。不同的是,這迴帶了方便自己食宿的東西。
一個月過去了,原地待命的士兵們都急了。
塗山說:“放心,我們並沒有消極怠命,兩百裏距離,我一個人已經走了十幾趟了。”
士兵一聽,本該大家一起幹的事,長官一個人幹了,又是一番說辭。
“能者多勞,這也沒啥,”塗山說,“反正最終,你們還是要走一遍的。”
——
接近兩個月的時候,塗山終於叫士兵上路了。
塗山一個人,走了近三十趟,終於找出了一條最佳路線。
那條最佳路線,隻有一處險阻,怎麽都繞不過去。
其它地段,別說走馬了,幾乎都可以走車(指馬車)。
而那處險阻,步行,還是能夠繞過的。戰馬,普需要繞更大的圈子才行。
塗山把那處險阻設定為待修路段。
帶著十名士兵走這一趟,速度就慢了。
一方麵,驗證“最佳道路”的判斷,另一方麵,就是繪地圖了。
杭修竹在東北的白遠州樂開郡黃定縣就職,最初隻是一般書吏。約三年之後,升為縣丞。
——
這兒介紹一下這個世界縣級官府的公職人員職務。
縣級官府,其公職人員分為三類,分別是官、吏、役。
一、官員
主官和副官。
很顯然,為防止令出多門,主官隻有一人。
副官就不一定了,至少文武各一人也就是兩人。經濟繁榮、分工更細的大縣,副官可能會有十數人之多。
主官的名稱,就叫知縣。稱為縣令,也可以。
——
僅一名副官,則叫同知。同知,字麵上的意思是“一起知縣”。同,似乎是等同。但是,由進士、同進士可知,同,褒義說它表示“相當於”,貶義則說它表示“如同”。
“相當於”與“如同”還看不出奧妙的話,請看參考著名的“如夫人”稱謂。
如夫人,表示她相當於夫人,她如同夫人,但卻不表示她就是夫人——實際她就是個妾!
所以,同進士,也就是妾進士。同知,不管知的是縣還是府、州,都隻是妾知。
——
僅兩名副官的時候,通常負責文的,叫縣丞;負責武的,叫縣尉。
武的方麵發達,需要增設武官的時候,先是變化名稱,稱為城尉。城郭,也是都市,稱都尉,也是同一意思。
再多,就隻有添加修飾語了。譬如奮勇都尉,檢校城尉,等。
文職,則稱主簿。再多,就加修飾語,如課稅主簿、商檢主簿,等。
天下太平,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時候,文職這邊,知縣第一級,其他所有文職官員為第二級。第二級官員,直接向知縣負責。
與之對應,武職那邊,則隻有縣尉一個人算第二級,其他武職官員則屬第三級。
戰爭期間,文武剛好相反。
縣級官員的品級,取決於知縣的品級。大縣、發達縣、重要縣,品級高到七品;小縣、窮縣、邊遠縣,品級低至九品。
二級官員少半品,三級官員再少半品。
半品舉例:比七品官吏少半品的,稱為從七品。從七品的從字,跟同知的同字,意思差不多。
——
二、吏員
吏員也屬於朝廷官員的正式編製,但沒有品級。
吏員通常由縣府二級官員,根據需要,進行設置。
吏員負責公文、賬簿、卷宗等文秘之事,也負責征稅、治安捕盜、分判諸事,還要負責文教、司法、稅收、兵役、公文往來、水利工程等事。
吏員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捕頭。
有些崗位,也有一些不怎麽正規的具體名稱。最高的,通常稱為典使。全縣發展了,升級了,典使有望升級為官員。個別時候,官員出缺了,也有可能讓典使補上。
——
三、衙役
這個就不是朝庭正規編製了。
役員,歸根結底,屬於縣府自行招募、自付薪資的一個群體。他們有官方身份,但又不怎麽牢靠。在某些朝代,役員還會歸入賤籍(沒有科舉資格)。
三班衙役,就是役員。
皂班衙役,又被稱為“皂隸”,負責長官的隨行護衛、開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執行刑苔,相當於法警;
捕班衙役又被稱為“捕班快手”,簡稱“捕快”,負責案件偵緝、抓捕罪犯、傳喚被告、證人等,相當於刑警;
壯班衙役又被稱為“民壯”,負責把守城門以及看守牢獄、守護庫房等,相當於民兵。
另外,做雜事的,比如廚子、更夫、仵作、馬夫等勤雜人員,也屬於衙役的範圍。
各類衙役都會設立班頭,去統領下屬做事。
衙役是最底層的公務人員,但又不被朝廷認可,屬於幫工性質。
衙身往往由社會閑散人員擔任。人員素質,不怎麽高。
——
那什麽潘家的天才潘正,進入朝庭一年之後,怎麽才混上捕快?
那並不是縣級捕快。
他是天江州捕快。州級捕快,不是役,而是吏。相當於縣級的捕頭。
那郡級捕快呢?就不一定了,有些是役,有些是吏。
——
原主杭修竹,初到黃定縣時,隻是一名閑雜書吏。半年後,升為卷宗主簿。一年後,又兼顧文教和稅收事務。約三年後,縣丞出缺,杭修竹順利補缺,榮升縣丞。
對比一下潘家天才潘正,便能發現,杭修竹的成就要大得多。
——
黃定縣境內,有一江湖門派,名叫日照宗;另有一民資學院,名叫玉清書院。
在杭修竹擔任縣丞之後不久,兩者發生衝突。
起因很小,就是男一看上女,女不願;女看上男二,男二不願。兩男一女的戲碼。
不服氣,找人幫忙,介入糾紛的人越來越多。
事情越鬧越大,差點演變為文武之爭。
後來杭修竹出麵調停,驅散了幫手,留下了主要涉事者。
杭修竹溯本清源,問出該事件最初的起因。
小事一樁,不願就不願,成不了分開就是了。對方不願,自己還死纏爛打,有意思嗎?
清醒之後,幾個涉事者都覺得沒意思。
杭修竹處罰了雙方,也就是互相給予對應相關人物若幹賠償。
之後,杭修竹名聲大振,並且還與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好幾個領軍人物,相交莫逆。
——
之後,杭勇就來到黃定縣。
杭勇也許是在別的地方立了功,來黃定縣,擔任的職務是縣尉。
杭勇縣尉的職務,與杭修竹縣丞的職務同級,隻不過,有黃定縣,杭修竹的名氣就要大很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杭勇並沒做什麽詆毀杭修竹名譽的事,相反,杭勇還接近杭修竹,樂於做杭修竹的跟班。
於是乎,那幾個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那幾個領軍人物,慢慢的也熟悉了杭勇。
——
入職五年之後,北邊的梁朝國來襲,杭家所在的龍漢國奮勇反抗。
在征集人手的時候,杭勇把那幾個、跟杭修竹相交莫逆的、日照宗和玉清書院的領軍人物,全部實行逼請。
原主杭修竹認為,參與戰爭,得靠自覺,不能逼請(以大義的名義,逼迫對方答應參戰)。
這是因為,參與戰爭,很可能會戰死沙場。人都有不同的情況,有的牽掛多,有的牽掛少。
所以,杭修竹不同意。
杭勇沒理杭修竹,利用自己武職的便利,直接實施了逼請。
朝庭得到人才,嘉獎了杭勇。
民間這邊,並不知道杭修竹反對逼請;他們隻知道,跟杭修竹相交,沒有好下場。
於是,杭修竹失了支持,日常工作受阻。
失意之下,杭修竹就自殺了。
——
塗山把這些記憶先過了一遍,再對幾個關鍵處,重溫了一遍。
最後發現,自己並不完全認可原主。
關於逼請,塗山也是不讚同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逼請是怎麽迴事,那就參考一下逼捐吧:你突然中獎發了筆橫財,就有記者帶著攝影師過來問你,準備為希望小學捐多少錢。
逼請也是這樣。那個人本來是不想參戰的,但杭勇一上去,就是幾句大義微言,譬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什麽的;不答應,似乎都不愛國了。
所以,杭勇的卑鄙手段,直接就反映在這兒。
當然,挖杭修竹的牆角,瓦解杭修竹的基礎,發戰爭財等等,那才是真正的卑鄙。
塗山隻是認為,杭修竹也未嚐沒有責任。
如果杭修竹沒有炫耀之心,杭勇跟那幾個領軍人物就不會熟悉。不熟悉,就不能逼請。
如果杭修竹能夠放下麵子,在參戰人員名冊上報之前,跟杭勇鬧翻,那麽,杭修竹的民間支持,絕不會倒。
最後,一點挫折就選擇自殺,也太脆弱了吧。
——
塗山覺得,這些記憶裏,最有價值的,是五年後梁塵國與龍漢國開戰的消息。
原劇情中,杭勇摘杭修竹的桃子,但杭勇自己是沒上戰場的。
如此一來,塗山完全可以往上戰場的方向提前努力。
培訓之後,沒有考核的戰陣和馬戰,可以重點學習和練習。
——
來到棗莊軍營的當天,屬於休整,沒有任何事情。
第二天,任務就下來了。是一名校尉布置的任務。
校尉,屬於軍中官職。這官職到底有多大,就跟都尉一樣的說不清楚。
總的來說,不打仗的時候,這官職是沒有多大的,就相當於團長吧。
放到這個任務世界,也就相當於千夫長。
——
校尉是直接下達的命令,並不是跟塗山商量。
校尉讓塗山,到綠牌營中,挑選十名士兵;然後帶著那十名士兵,到軍需營領取相應物資;之後,往西南方向探路。
塗山問:“是過人的路,還是過車的路?還有,沒路的地方,是否要修路?”
“過人的,要修路。探路至兩百裏為止。”校尉說完,直接就走了。
——
這個任務,雖然不符合塗山上戰場的目標,但軍令如山,還是得做。
塗山略想,是不是有人進讒言,自己才接了這麽個倒黴任務?轉念間,就否定了。
這是因為,到棗莊,家族弟子就隻有塗山一人。要說軍營的舊人欺生,倒有可能;若說妒忌陷害,絕無可能。
好吧,挑兵吧。
拿了令牌,走到綠牌營,很快就挑了十個兵。
這是第一個任務,所以,塗山挑人的時候,注重的是老實聽話,不注重武藝。
轉到軍需營,領了地圖、戰馬、糧食、帳篷、驅蟲藥、鍋碗炊具及火種等雜物,十一人直接就上路了。
好歹是經曆了西遊世界的,路上所需的東西,基本上不會遺漏。
——
北澗州明豐郡清平縣棗鄉,說是邊陲,實際上,距離國境線還有一百多裏。
塗山探路的西南方向,五百裏以上範圍,在軍事地圖上,都屬於無人區。
說是探路,實際上,除了找路,還要把沿途所遇的大概地形記下,畫出一張新地圖。
塗山已經了解,這個世界的地圖,非常簡陋。
因此,畫地圖,對塗山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西遊的經曆,塗山感覺,那就是小菜一碟。
——
出軍營,往西南,走出半個時辰,就看不到棗莊軍營了。
過人的路,能不能過馬,還不一定。
多數情況下,人走的路,馬都能走。但那種十分陡峭的崖壁,或者近似垂直的梯子,馬就不能走了。
而對於軍隊來說,騎馬的,通常都是地位較高的軍官。
所以,塗山認為,這次探路,必須得按照能夠過馬的標準去找。
實在過不了,就得規劃出修路的方案。
——
相比西遊世界,塗山已經不能騰雲駕霧。
但塗山有輕功。雖然塗山的輕功也不怎麽高明,但用來探路,是綽綽有餘了。
探路,最要緊的,還是規劃。
埋著腦袋,直接往前走,是不行的。必須從總體上,觀察山脈的走向,將山勢了然於心。然後在心中,想象出一條盡可能平坦的道路出來。最後,就是驗證。
同行的十名士兵,都隻是普通士兵。
所以,前麵的工作,塗山就直接一個人做了。
——
進山之後,就讓士兵們紮帳宿營。
次日,塗山隻讓士兵們尋找食物,原地待命。然後就一個人走了。
塗山施展輕功,繞來繞去,過了一山又一山,當天,直接把兩百裏距離走完了。
未能返迴,隻好一個人解決食宿。第二天返迴,食宿才輕鬆了。
第三天,塗山仍然一個人上路。不同的是,這迴帶了方便自己食宿的東西。
一個月過去了,原地待命的士兵們都急了。
塗山說:“放心,我們並沒有消極怠命,兩百裏距離,我一個人已經走了十幾趟了。”
士兵一聽,本該大家一起幹的事,長官一個人幹了,又是一番說辭。
“能者多勞,這也沒啥,”塗山說,“反正最終,你們還是要走一遍的。”
——
接近兩個月的時候,塗山終於叫士兵上路了。
塗山一個人,走了近三十趟,終於找出了一條最佳路線。
那條最佳路線,隻有一處險阻,怎麽都繞不過去。
其它地段,別說走馬了,幾乎都可以走車(指馬車)。
而那處險阻,步行,還是能夠繞過的。戰馬,普需要繞更大的圈子才行。
塗山把那處險阻設定為待修路段。
帶著十名士兵走這一趟,速度就慢了。
一方麵,驗證“最佳道路”的判斷,另一方麵,就是繪地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