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英雄帶著人去吃大餐了,朱元璋卻在大本堂為兒子們的事情頭疼。


    本來兒子們就藩之後的很多行徑,就令朱元璋頗為不悅。看過後世的史書之後,朱元璋更是感到深深的無力。


    以朱元璋“尊王攘夷”的設想,要分封自己的兒子,由藩王出鎮北方,形成長城一線,以及秦嶺——淮河一線的多重防禦措施,在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的同時,也能緩慢向北推進,逐步設立衛所,蠶食北方的土地。因此,兒子們的武功就成為朱元璋最為看重的方麵,文治雖然沒有那麽重視,不過也要求所有皇子就藩之前,必須在大本堂進行文化課的學習。


    第二子親王朱樉(shǎng),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人武德充沛,死之前兩個月還在甘肅征討叛亂的番邦,然後就被三名老婦下毒毒死。雖然被毒死這件事還沒發生,但是以他大興土木、濫用私刑的一貫作風,這個結果絕對很有可信度。想到這裏,朱元璋扶著額頭一陣頭大。


    第三子朱棡(gāng),更是朱元璋當時最為倚重的藩王,戰功甚至能壓過朱棣一頭,而且還長得帥。不過他完全繼承了朱元璋殘暴的一麵,酷愛各種殘忍刑罰,雖然不是被下人毒死,不過還是死於突發疾病。這種結局,如果不是父子關係,朱元璋也會覺得是“天道好輪迴”。想到這裏,朱元璋又是一陣搖頭。


    老四老五倒還算正常人,雖然各自都不時有些小心思,不過也是人之常情,算不得過分。從結果上來說,這兩位也算活得久,算是沒遭報應?


    其他兒子,都不是嫡子,朱元璋就沒那麽在乎,不過這種免費打工人,朱元璋還是要使喚的。當然,這些兒子也是良莠不齊。


    像是有“蜀秀才”之稱的老十一朱椿,和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的文士老十二湘王朱柏,這種文化人,朱元璋就沒有分封到邊塞之地,而是在內地選擇封地,也算是人盡其用。就這樣,朱柏還落得個自焚而亡。


    當然,表現不好的才是多數。什麽因為懼怕懲罰而自焚的老八朱梓,殘害幼童沉迷煉丹把自己吃藥吃死的老十朱檀,這些都已經是根據朱元璋親身經曆,驗證過史書真實性的案例。


    剩下的那些,大多都是幼時就紈絝,看史書記載,長大之後都是些殘暴荒淫之輩。現在這些人,就都聚集在大本堂讀書。。。


    這些兒子,光是想想,朱元璋就感到一陣惡寒。關鍵是,這些都是親骨肉,以朱元璋的性格和兒時的經曆,對於親情可以說是最為看重,因此不管兒子養成什麽樣了,朱元璋都不忍心下死手去懲罰。這些兒子們,也因此更加有恃無恐。


    這段時間,朱元璋住在宮外,根本就沒去管他們,估計這些小崽子怕是要翻天了。


    朱元璋知道,平時這些小崽子們在自己麵前都是唯唯諾諾,自己不在的時候就重拳出擊。因此,今天朱元璋故意屏退左右,自己躡手躡腳地走到大本堂外麵偷看。


    不出所料,朱元璋乍一看,就發現朱桂、朱橞(hui)、朱楩(pián)等幾個素來頑劣不聽話的,躲在後麵交頭接耳。


    台上正在講課的劉三吾,見到此狀也是頗為不滿。


    “朱桂,你來說說這段是什麽意思!”剛剛劉三吾講的是《論語》,並非是多麽艱深的文章,朱桂比朱雄英還大上幾個月,正常來說,解釋一下這段的意思,肯定不在話下。劉三吾也是試圖通過此舉,來提醒一下後麵那幾個人,注意一下課堂上的紀律。


    “啊?這。。。”朱桂剛才根本沒在聽講,當然是一問三不知。


    劉三吾感覺氣血上湧,手拿戒尺指著他們幾個吼道:“你們三個出去罰站!”


    雖然不情願,但是迫於戒尺的威懾,朱桂、朱橞和朱楩隻能乖乖就範。三人一到外麵,就看到朱元璋怒氣衝衝的樣子,正欲服軟行禮,朱元璋比劃出了噤聲的手勢,他們三個才知道朱元璋是要繼續暗中觀察,於是隻好閉嘴,自己站到一邊。


    “朱允炆,你來解答一下吧!”朱允炆一向是模範學生,劉三吾決定讓他出麵,跟這三個紈絝子弟形成對比,也好挽迴一點課堂的氛圍。


    殊不知,朱允炆這些天一直在糾結朱雄英的迴歸,以及自己處處受製的現狀,課堂上根本無心聽講:“啊,劉先生剛才在講什麽?”


    “你。。。”劉三吾一激動,走上前去,就要用戒尺打朱允炆。


    但是最終,揚起的手臂還是沒有落下。若是以往,朱允炆背負皇長孫的身份,如此不思進取,劉三吾肯定會立刻懲戒,以為敦促。不過想到宮外的那位現在才是正主,或許也不必再對朱允炆有這麽高的要求。況且,國子監中推廣的新學說,劉三吾也頗為認同,這些四書五經的東西,相比起來,似乎也沒那麽重要了。


    “唉,你就站著聽課吧。。。”劉三吾最終還是妥協了。


    但是內心已經被黑暗力量侵蝕而不自知的朱允炆,此時卻認為自己當眾出醜,更加覺得憤恨。


    “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就是出去罰站嗎?來就來!”一向表現良好的朱允炆,第一次去外麵罰站,竟然是自己主動的!


    朱允炆來到外麵,也看到了朱元璋。不過此時,朱元璋已經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神情,隻是示意朱允炆不要出聲,也便由著他去了。


    “朱栴(zhān),你來迴答這個問題吧。”朱允炆也自甘墮落,劉三吾隻能叫出十四歲的朱栴。朱栴跟朱允熥同歲,算是目前這個大本堂裏,少有的文人雅士了。


    “是!”朱栴起身,先向劉三吾拱手,之後緩緩作答:“方才劉先生講的,是《論語·為政篇》中的‘君子不器’。這句話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麵。為政者,需要通曉世間萬法,方可通觀全局,有的放矢。”


    “嗯,迴答的很好,坐下吧!”劉三吾滿意地點點頭。他今日之所以講這一段,也是最近從皇長孫那裏接觸到太多新事物,有感而發。


    “唉,還是老十六靠譜一點。”朱元璋感歎道。通曉世間萬法。。。這說的不就是大孫嗎?這世間還有誰比他懂得更多?或許,讓大孫來對付這些不成器的小叔,會有奇效?


    想到這些,朱元璋板起臉,闖進了教室。


    劉三吾和皇子皇孫們見到朱元璋忽然闖入,先是一陣驚愕,然後馬上見禮。


    朱元璋心急火燎,當然沒心情糾結這些,隻是吼道:“你們這些小兔崽子,朕幾天不來,要反了天了?”


    兒孫們此時自然是連頭都不敢抬起來。劉三吾不能管教這些人,也自知理虧,站在一邊不敢說話。


    “你們幾個也滾進來!”朱元璋又朝外麵吼道。外麵的四個人本來以為逃過一劫,結果還是被抓了進來。


    人到齊了,朱元璋開始了訓斥:“當年朕家裏窮,飯都吃不上,每當看到地主家的孩子能有先生教授,是何等的羨慕?你們倒好,朕給你們這麽好的條件,請了劉先生這麽好的老師,結果你們一個兩個都不用心學!”


    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在座各位都聽過多次,產生了抗體,已經能做到左耳進右耳出。


    見說教沒什麽效果,朱元璋也不氣惱:“算了,朕怎麽苦口婆心,你們也聽不進去。今日除了栴兒之外,其餘人等的午飯就免了!”


    不給吃飯,最多來一頓“竹筍炒肉”,這些也是見得多了,心裏毫無波動。


    這些死臉皮的東西,當著自己一套,背著自己一套,朱元璋也很無奈:“朕年紀也大了,打你們也打不動了。不過,明日朕會派一個能打得動你們的人過來,替朕管教你們!”


    “陛下萬萬不可啊!”劉三吾被這話驚到了:“殿下們學業怠惰,都是臣等教授無方,還請陛下治臣等失職之罪。對於殿下他們,小懲即可,若是讓那些武人來拷打,老臣怕殿下們難以承受啊!”


    “劉愛卿所言有理。”朱元璋說道:“不過,朕派雄英來管教這些弟弟和小叔們,又有何不妥?”


    “陛下的意思是。。。”劉三吾眼中一亮,陛下是要直接把虞王殿下推上前台了?


    台下的那些也是滿臉疑惑,年紀小的,根本就不知道朱雄英這個人。而年紀大的,都知道朱雄英十年前已經病故,為何現在又會出現了?


    “十年前,朕的嫡長孫雄英,身染痘症,不幸病故,這些是你們知道的說法。”朱元璋說道:“但是,當時雄英其實並沒有死,而是被一位高人帶走進行救治,僥幸保住性命。未免老天爺再將他收走,朕決定隱瞞此事,對外宣稱雄英病逝,暗中繼續將他撫養在民間。現在太子早薨,儲君之位空懸,是時候讓他迴歸,以正其位!”


    台下一片嘩然。


    朱元璋對這種反應感到很滿意:“多的朕也不交待了,你們等著明天被收拾吧!”


    裝完這一波,朱元璋對朱栴招了招手:“栴兒,來,父皇帶你去吃好吃的!”


    朱元璋帶著朱栴迴了中華樓,又叫上朱允熥一起吃午飯。朱栴以前最多就是過年過節的家宴之上,能有幸跟父皇一起吃飯,還是座位離得很遠,各吃各的分餐製。現在這樣席間一直笑嗬嗬的父皇,朱栴此前從未見過,他感覺父皇跟以前不一樣了。當然,這個便宜坊的外賣確實比尚膳監做的吃食好吃多了,尤其是這個開心樂園餐,他這種小孩根本無法拒絕。


    三人吃飽喝足,恰好華英雄也迴來了。


    “爺爺,這位是?”進來之後,華英雄發現屋內有個不認識的人。


    “這是你十六叔。”朱元璋笑著介紹道。


    “十六叔。。。是慶王殿下!”華英雄迴憶了一下相關資料,立即見禮:“侄兒見過十六叔!”


    朱栴作為初代慶王,也是大明北麵的九大塞王之一,如此看來,肯定算是允文允武,性格也很正常,這在朱元璋的兒子裏麵可不多見。


    “大侄子不必多禮!”朱栴說道:“其實我年紀跟允熥一樣,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都是叫你英哥。”


    “好像是有這麽迴事。。。”根據朱雄英的記憶,小時候確實是孩子王。不過老朱還在這兒呢,這麽叫是不是不太好。。。


    “沒關係,你們各論各的。”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大孫的心思:“你叫他們叔叔,他們叫你大哥!”


    “。。。”華英雄,朱允熥和朱栴三人表情詭異,氣氛頗為尷尬。


    好在華英雄反應快,立刻轉移了話題:“我記得十六叔從小就敏而好學,三歲就能背誦千字文。”


    “英哥過獎了,不過是點小聰明而已。”朱栴自謙道。


    “栴兒何必自謙?今日你在課堂上迴答得不是也很好嗎?”朱元璋說道:“俺們朱家就是缺讀書人,為父很看好你哦!”


    “謝父皇誇獎!”朱元璋從來不輕易誇人,今天又是吃飯又是談心,朱栴受寵若驚。


    “可能你有所不知,你大侄子也是文武雙全。”朱元璋說道:“大孫,不如即興賦詩一首,讓俺們開開眼界?”


    “啊?”華英雄不記得什麽時候說過自己會作詩啊?不過老朱這不停的使眼色,意思是。。。鼓勵自己當“文抄公”?好吧,就當是老朱為了推銷自己作出的努力吧。


    “好吧。。。”華英雄閉上眼睛思索一番,選定了抄襲的對象。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唐寅《臨終詩》)”


    唐伯虎臨終時的感慨,一般來說,自然是不適合華英雄這種不到二十歲的少年拿來使用的。不過,由於朱雄英獨特的經曆,借用這首詩,反而達到了一種很奇妙的效果。


    “大哥,你真的會寫詩啊?怎麽之前沒聽你說過?”朱允熥功課太差,難以判斷詩文好壞,愣頭愣腦地打斷了其他人的品味過程。


    “咳咳,區區一首詩而已,為兄還不會放在心上。”華英雄故作高深地說道。


    “英哥好詩啊!”朱栴品味一番,作出了這個評價。在朱栴看來,華英雄以自身經曆入詩,情真意切,又流露出看淡生死的灑脫,絕對是詩中佳品。


    老朱更加了解華英雄的經曆,深知這首詩跟大孫心境之貼切。若非華英雄平時從來不翻看四書五經這些,老朱都要以為這首就是他自己寫的了。


    老朱此刻內心五味雜陳,眼眶都有些濕潤了:“好!好!好!看似樸素的話語,卻是感人至深。真希望俺那些不成器的兒子們,都能以你為榜樣。大孫,明日你就去大本堂,不是去上學,而是去幫爺爺管教管教你那些調皮搗蛋的叔叔們!”


    “呃,孫兒盡力而為吧!”都是些曆史上的坑爹貨色,華英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對付得了。無論如何,還是得提前做一些準備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淘氣仙星玩家的下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淘氣仙星玩家的下場並收藏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