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發槍,這個時代幾十年前就已經在歐洲被發明了出來。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把燧發槍發明是在1635年,距離現在也隻有二十幾年時間。

    張青峰設計的燧發槍,自然是比較成熟的型號,現在歐洲很多國家任然固執的使用火繩槍。

    所以說,隻要張青峰的燧發槍被製造出來,然後大量裝備,就絕對能夠領先全世界。

    至於火炮鑄造廠,張青峰設計了兩種火炮,一種是陸戰炮,一種是海戰炮。

    陸戰炮張青峰決定鑄造拿破侖炮。

    拿破侖炮,是領先世界一百多年的火炮。

    雖說是領先世界一百多年,不過技術含量卻並不是很高,隻要被西方國家拿到樣品,他們很快就能仿造出來。

    拿破侖炮的優勢,在於重量輕,威力大,還方便移動,堪稱陸戰神器。

    有了他,古代戰爭所用到的盾牌和盾車就變成了廢物。

    沒有了盾牌的軍隊,光是弓箭都能大量殺傷。

    如果配合火槍的穿透力,以現在傳統的軍隊防護,哪怕就是穿三層鐵甲,也隻有被屠殺的份。

    如果燧發槍配合拿破侖炮,就是騎兵也隻有逃跑的份兒。

    至於海戰火炮,張青峰設計的是一種鑄鐵加農炮,這種炮張青峰準備以清朝時期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為原型。

    這種火炮口徑大,射程遠,威力強,比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紅夷大炮強很多。

    最重要的是,這種炮他可以用鐵模鑄炮法大量鑄造。

    不過鐵模具鑄炮法雖然能夠快速鑄造鐵炮,但是鑄造的炮容易白口話,脆性很高。

    為了增加強度,就必須把炮管的管壁加厚,這會導致重量變得非常大。

    好在這種火炮是用在艦船上的,對付這個時代的西方戰艦足夠了。

    如果發展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時的火炮,鐵模鑄炮法就落後了。

    所以大型金屬鍛造以及機械加工的炮管才是火炮的主流。

    不過以現在的技術,機械加工的炮管還很難製造出來。

    以機器製造局現在的發展速度,哪怕是想要加工小型炮管都還可能需要二十年時間。

    接下來的時間,已經走上正軌的生意張青峰全都交給了他提拔培養起來的手下來完成。

    隻有像造船鑄炮這種一般人不會的東西,他則是需要親自動手指導。

    就在張青峰忙著造火器的時候,經過幾個月的籌劃,京城東門外,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大型商品集散中心終於開辦了起來。

    為此,張青峰投資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資金,花了半年時間才建好。

    這座商品集散中心,占地麵積高達一千畝,位置在城外的運河邊上,這裏建了上百個大型倉庫以及碼頭,好幾個商品展示區,以及一座交易大樓。

    集散中心,被劃分為了好幾個大類以及幾十個小類,有農產品類,有日用商品類別,有紡織品類別,還有機器設備類別,等等等等。

    隻要商人有商品想要售賣,或者是想要購買商品,都可以在集散中心很快買到貨。

    這個集散中心,張青峰交給了一直跟在他身邊的一個叫劉德誌的太監來管理,從目前來看,他管理的還不錯。

    “掌印,商品集散中心目前每天都能交易數百次,這些交易的量有大有小,目前交易最多的還是農產品,外地商人運來米麵糧油,很快就能被京城的商人搶購一空。”

    一間辦公室中,劉德誌朝張青峰匯報道。

    “現在集散中心一天能賺多少錢?”張青峰朝劉德誌詢問。

    “目前集散中心每天都能收取超過三千兩銀子的抽成,這還隻是剛開始,我相信隨著交易的人越來越多,集散中心能夠抽成的銀子也會越來越多。”劉德誌朝張青峰說。

    “很好。”聽到劉德誌的話,張青峰算了算,一個月差不多能夠抽成九萬兩銀子,投資的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兩年時間就能賺迴來。

    “不錯,你繼續努力,我會向萬歲爺替你報功的。”張青峰朝劉德誌勉勵說道。

    “謝掌印。”聽到張青峰的話,劉德誌露出喜色連忙道謝。

    “對了,遇到問題了要自己多想辦法解決,這樣你們的能力才能提升的更快。”張青峰朝劉德誌說道:“如果你能力不足,我是不會提拔你們的。”

    “屬下明白。”

    “對了,我再給你撥十萬兩銀子,你把集散中心四周的城牆建起來,這樣更加安全,免得被宵小之輩破壞了。”張青峰朝劉德誌說道。

    “屬下馬上就找人修建城牆。”聽到張青峰的話,劉德誌連忙點頭。

    張青峰之所以要修城牆,主要還是防止流民或者是草原民族的軍隊。

    曆史上,明末好幾次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都打到了京城腳下,集散中心在城外,又有這麽多貨物,要是不築城保護的話,很可能會被洗劫一空。

    要是發生這樣的事情,張青峰最少都得損失上百萬兩銀子甚至幾百萬兩銀子。

    這天,張青峰處理完手頭的事務後,就去了大明理工大學。

    大明理工大學,主要是張青峰培養工業人才的地方。

    從建校到現在,已經四年多時間了。

    每一年,學校都在擴建,每一年學校都在擴招。

    如今,理工大學之中,已經有一萬兩千多名學生在裏麵讀書。

    張青峰承諾,從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進入工廠後最低都有十兩銀子的底薪。

    這樣的承諾不僅吸引了匠戶孩子,還吸引了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

    張青峰之所以拚命培養這麽多學生,除了培養工業人才之外,他還有私心。

    他的任務是改變大明很快滅亡的曆史,在他掌權以後,他肯定會需要很多人才來幫他施展政治抱負。

    像王安石那樣,隻要是個人,隻要口頭支持他變法,他就重用,也不管那個人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德行,這樣的變法不失敗才怪。

    在大明理工大學建校的第二年,張青峰還以培養紡織女工的名義,開辦了大明理工大學的分院——女子學院。

    他同樣承諾,從女子學院畢業的女人,進入紡織廠後同樣可以拿到十兩銀子每月的工資。

    現如今,女子學院已經收了三千多學生了,都是她們父母為了高薪塞過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青史留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授與天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授與天齊並收藏穿越之青史留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