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7 心理諮詢師:我發現你的心理有點問題

    什麽時間求愛更容易成功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求愛 時間

    知識性:★★ 雜學類別:戀愛心理類

    趣味性:★★★

    最近的一項調查,有40.23%的男性把情人節當成表白日。為什麽要在這一天表白呢?求愛的時間不同會影響求愛的成功率嗎?

    調查顯示,在情人節表白被接受的概率更大。心理學家解釋說,因為在這個愛情的節日裏,大家的內心都渴望結束單身生活,希望能有一個伴侶陪在身邊。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在晚上求愛成功的概率要比白天高很多,這是因為在天黑之後人腦邊緣係統活動增強,人們會變得感情豐富,容易被感動。

    與此相對的是,在周三求愛的成功率最低。在一周中,周三時人的情緒最差,情侶分手也最多。

    不論是求愛或是做別的事,我們都要選擇好恰當的時機。否則,即使是她對你很心動,也很難下定決心答應你的表白。

    一錘定音

    在不同的時間段表白,成功率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在晚上和節日氣氛裏表白更容易成功。

    明星離婚和你到底有什麽關係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明星 離婚

    知識性:★★★ 雜學類別:明星類

    趣味性:★★★

    常常能聽到兩個女生在討論,謝霆鋒和張柏芝離婚了,王菲和李亞鵬也離婚了,那些曾經令無數人羨慕的愛情現在已經分道揚鑣,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人們熱衷於此,可是,這些明星離婚到底和你有什麽關係呢?

    一旦有明星夫婦離婚的消息,很多新聞媒體就會長篇累牘地報道,甚至會把這對明星夫婦從相識到相戀的過程都仔仔細細地翻出來,而粉絲們則唏噓不已。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聽到明星離婚的消息時,會無意識地把自己帶入到他們的關係中。在很多粉絲的眼裏,自己崇拜的明星都是完美無缺的,明星們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們想象中更好的自己。他們想要尋求真愛,並把這一幻想寄托在明星夫婦上。但是明星也是凡人,在花團錦簇、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心酸和無奈。在我們的意識中,如果連他們都不能在一起,那麽自己的生活還有什麽盼頭呢?

    明星的生活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對我們的擇偶觀卻有著一定的影響。

    一錘定音

    明星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對於婚姻的幻想,但是我們不必為別人的愛情唏噓,相信真正美好的愛情一定會來到。

    人真的能被氣死嗎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生氣 心髒衰竭 猝死

    知識性:★★★★ 雜學類別:養生類

    趣味性:★★

    我們常常說:“你要把我氣死了!”“人比人,氣死人!”人真的能被氣死嗎?

    最近,頂級的心髒病專業雜誌《歐洲心髒》刊登了一些關於“生氣是否能夠把人氣死”的相關文章。研究發現,憤怒發生的2小時內,心髒病發作的風險是平時的4.74倍。

    人在暴怒或長期處於消極情緒時,腎上腺係統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縮能力增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症狀,使身體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同時還會引起血脂水平升高並激活血小板、誘發血栓形成,容易導致心急梗死。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也可能引起心動過速、早搏、心房顫動、心律失常等,這些都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過於激烈的情緒誘導下,人是可以被氣死的。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壞情緒都沒有好處,一定可控程度內的消極情緒可通過如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和神經內分泌活動改變,來進行生理適應性調節,不僅不會致病,還有利於動員肌體能量和保持生理環境穩定的作用。

    一錘定音

    憤怒是一劑毒藥,憤怒的人交感腎上腺係統的激活程度越高,對心血管係統的損害也就越大,所以人是能夠被氣死的。

    拖延症是心理問題嗎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拖延症 心理問題 生理基礎

    知識性:★★★★ 雜學類別:心理疾病類

    趣味性:★★★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有必須要做的事,但就是不能靜下心來去做,這裏看看,那裏動動,時間過去了一大半,可要做的任務卻一件也沒有做。我們也許會歸咎於我們做事沒有意誌力,其實這是一種拖延行為,嚴重者甚至會成為一種病症,被稱為“拖延症”。那麽,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在心理學的領域,形成拖延症的原因分析為:a.完美主義。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最佳的狀態,於是就在不停的調整中耗費了過多的精力。b.抵製與敵意。在麵對重壓時,有些人選擇用拖延作為一種反抗的方式。c.自我貶低。由於不自信,對於一件事情就會產生厭惡,就會選擇拖延,導致事情更加難以完成。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拖延症屬於心理問題呢?

    事實上並不是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拖延症是有一定生理學原因的。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是負責執行功能比如計劃、衝動的控製和注意力的大腦功能區。當這部分區域功能不活躍時,大腦排除雜事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就會受到影響,這在我們的行為中的表現就是拖延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麵對拖延症時,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做時間的主人,學會製訂規劃,把零碎的時間都利用起來。學會在按時完成計劃之後給自己獎勵。除此之外,我們在麵臨問題時,要及時向身邊的人求助,努力擺脫拖延症的困擾。

    一錘定音

    雖說拖延症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但是諸多的研究表明此症有一定的生理學原因。拖延症和大腦的聯係也很緊密,所以說拖延症不全是心理問題。

    壞脾氣是遺傳的嗎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壞脾氣 遺傳 暴力基因

    知識性:★★★ 雜學類別:遺傳類

    趣味性:★★★★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說的是遺傳現象。但是有一種說法是壞脾氣也能遺傳,比如有人天生就愛打架。這是真的嗎?

    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具有“侵略”性的單胺氧化酶a(maoa)基因,具有maoa基因低功能表型的人比高功能表型的人更容易有侵略傾向。但不必擔心,這種基因隻有在受到挑釁時才會表現出來。

    科學家用侮辱性的語言辱罵低功能表型的受試者時,大腦中兩個與情緒和情緒調節相關的區域—杏仁核和背側前扣帶迴皮層—被過度激活,而高功能表型的受試者腦中的該區域則沒有明顯被激活。而這兩個區域的激活程度則反映了壓抑憤怒的程度。依此判斷,基因是低功能表型的人在控製憤怒情緒和暴力行為時是有缺陷的。

    maoa是大腦中“自我控製”最重要的相關基因,它可以對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釋放進行調節,從而影響人對情緒的調節。

    雖然我們不能選擇擁有怎樣的基因,但是基因並不決定著一切。男性中有35%~40%為低功能表型的maoa,但顯然,隻有極少數人會犯下嚴重的暴力行為。

    一錘定音

    壞脾氣是可以遺傳的,這可能和我們的老祖先有關。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求得生存,必須使用暴力手段,這樣,壞脾氣也就成為基因被遺傳下來。

    賭博為什麽會讓人上癮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賭博 多巴胺 上癮

    知識性:★★★ 雜學類別:心理類

    趣味性:★★

    盡管賭徒知道自己屢賭屢輸,越賭越大,可就是忍不住想要去賭博。賭博為什麽會讓人上癮?

    為了揭開謎底,科學家用猴子來模擬人類賭博的行為。實驗前,科學家給猴子的大腦裝上電極,這些電極可以隨時監控猴子大腦內特定神經的放電情況。如果神經細胞正在放電,那就說明細胞正在釋放神經遞質。實驗時,在猴子的麵前播放五種不同的圖案,每當特定的圖案出現時,猴子就能夠得到一口果汁。記錄發現,如果猴子根本猜不出下一個圖案是什麽,以及是否能夠得到果汁,它們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放電活動最頻繁,精神也更集中。與此相反,如果圖案能夠說明下一次能夠或者不能得到果汁,它們則不會興奮。這項試驗說明,猜測和期待能夠激發神經細胞。

    賭徒也是一樣的,在輸掉之後,大腦就會分泌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神經係統傳輸信號的物質。多巴胺能夠給人帶來興奮快樂的感受,而賭博本身的不確定性就是多巴胺釋放的“誘導劑”。

    一錘定音

    生理學的實驗已經證明,賭博給人的快感都與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多巴胺有著密切的關係。賭博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興奮和開心,使人們對某一件事進行熱烈的追求。

    關鍵時刻為何大腦會一片空白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焦慮 大腦 短期記憶

    知識性:★★★★ 雜學類別:大腦科學類

    趣味性:★★★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台上演講或是在很重要的考試中,突然會出現大腦短路的情況,腦子一片空白,什麽也想不起來。這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我們平常使用的是短期記憶。短期記憶不能像長期記憶那樣存儲大量信息,隻能處理正在使用的信息。所以,當我們麵臨重要的場合或是麵臨一次重要的選擇時,我們對這件事的擔心和焦慮就會充斥我們的大腦,而無法處理真正重要的事。這時候,即使有再多的準備,可能也無法發揮出來。

    那麽該怎樣克服這種情況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短期記憶在關鍵的時刻空出來,處理更為重要的事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試著在演講前或是考試前聽一首歌,讓大腦先被動人的歌曲占據。然後再摘掉耳機,讓大腦投入到我們需要的情景中去。如果不能聽歌,就想一想要做的事情的要點,不要讓大腦被無關的信息占據,保持心態平和,差不多就可以遠離“腦子突然卡殼、一片空白”這種情況。

    一錘定音

    我們的大腦不能同時運行很多件事,要想做到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就要想辦法讓我們的大腦在關鍵時刻空出來,處理重要的事。

    思考死亡能夠讓人更健康

    知識性:★★★ 雜學關鍵詞:死亡 健康 樂觀

    實用性:★★★★ 雜學類別:心理健康類

    趣味性:★★

    每個人都有死亡的那一天,這是無法避免的。有人說思考死亡能使我們更健康,這是真的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們無法得知死亡的感覺是什麽樣的。在死亡的威脅下,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於死亡,最大的恐懼在於死亡的未知性。最近有一項研究,人們被要求寫出描寫內心想法的詞語,最好是壓抑性的文字,研究時間從幾周到幾個月不等。結果發現,描述並記錄自己內心的想法可以增強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是身心健康。受試者說,雖然寫的時候覺得很艱難,但是寫完之後會覺得很有意義。

    當人們在描寫死亡的時候,凸顯了生命有限性的主題,能夠真正麵對死亡和思考死亡的人,才能夠真正接受生活。與此同時,思考死亡也能夠讓人寬恕他人,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會讓人轉換思維模式,讓人感激一切存在的東西,而不必杞人憂天。

    一錘定音

    當人們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麵對生死抉擇時,往往會變得快樂。研究人員稱,這是一種心理免疫反應——想到死亡,大腦會下意識地迸發出體內的快感。不過,有些人並不適合思考死亡,對於長期抑鬱的人來說,想到死亡隻會讓他們更難過。

    借酒澆愁愁更愁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借酒消愁 酒精 皮質醇

    知識性:★★★ 雜學類別:養生類

    趣味性:★★

    很多人心中不快或者有了傷痛,就會借酒澆愁,以為酒精可以幫助逃避憂傷。卻也有俗語說:“藥能醫假病,酒不能解真愁。”酒到底能不能解愁呢?

    當我們麵臨壓力時,人體就會釋放一種叫作“皮質醇”的荷爾蒙。皮質醇能夠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以迅速產生能量,幫助人應對壓力。慢性的皮質醇水平高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抑鬱甚至對人的記憶力造成損傷。而酒精會刺激皮質醇的產生。有研究顯示,長期酗酒會使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不斷升高,即使酗酒者不再喝酒了,皮質醇在體內也會持續分泌。除此之外,酒精雖然能夠帶來暫時“麻木”的感覺,短暫忘記憂愁,卻會長久地損害大腦功能,降低人們的決策能力。

    有一個以小白鼠為實驗對象的實驗,實驗者把小白鼠分為a、b兩組,把它們放到與平常飼養環境不同的箱子裏,並加以電擊,讓小白鼠對特定的箱子產生恐懼感。接著,再把小白鼠關迴原來的地方。第二天,再把它們挪迴到帶給它們恐懼的箱子。通過觀察小白鼠在箱子中呆立的時間來推算它們對恐懼的記憶程度。a組的小白鼠在箱子中呆立的時間變短,它們的恐懼感在消失。與此同時,讓b組的小白鼠飲酒後再放入箱子中,研究發現,醉酒的小白鼠呆立不動的時間會變長,也就是說,恐怖的記憶由於酒精的影響而增強。

    人們借著酒精忘記暫時的痛苦,但是酒醒之後,問題依舊存在,甚至會讓人更加懊悔,失去改變現狀的能力,消極麵對生活中的壓力。不論男女,飲酒之後第二天都不會感覺快樂,而且在女性的身上更加明顯。

    一錘定音

    借酒消愁並不是緩解悲痛的方法,甚至還會讓自己出現更加不好的情緒。借酒並不能消愁。

    為什麽一看書就犯困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讀書 犯困 條件反射

    知識性:★★★ 雜學類別:注意力類

    趣味性:★★★★

    對於一看書就犯困這個問題,大概每個人都遇到過。為什麽一看書就會犯困呢?而對於那些感興趣的書卻會廢寢忘食,這又是為什麽呢?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已經十分疲憊了,但由於各種原因,必須堅持看書學習,結果便是我們還沒看兩眼,便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這樣多次反複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在看書和睡覺這兩種無關的活動中建立起聯係,經過不斷強化,形成條件反射,使看書成了睡覺的誘因。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從內心對看書反感,即使他們看書時不疲勞,但是由於抑製性條件反射的影響,看書時的興奮被抑製,從而導致他們一拿起書就犯困。

    除此之外,著名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了注意資源有限說。他認為要把注意力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資源或能量,並且用這種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力的機製。對注意力持續時間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可能獲得的能量、個人的意願、對完成任務所需要能量的評價以及個人的長期意向等。而注意力對象的特點、主體的精神狀態和主體的意誌力水平也是影響注意力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麽我們武俠小說能連看一夜而一看專業書就犯困,因為我們鍾愛的小說喚起了我們的注意力。而如果明天就要考試,今天也許你也能看好久的英語書,因為個人意念在其中。

    一錘定音

    我們一看書就犯困,是因為我們在睡覺和看書之間建立了一種條件反射,所以我們不要在疲勞困倦時、飯後、睡覺前、劇烈運動和情緒過於激動後看書,這樣就能有效地克服一看書就瞌睡的毛病。

    為什麽出門時總擔心門沒有鎖好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強迫症 擔心 焦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知識性:★★★★ 雜學類別:心理疾病類

    趣味性:★★

    我們也許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出了門,卻總是擔心門沒有鎖好。即便是已經下了樓還要跑上來再檢查一遍。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呢?

    如果有一種強大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你產生特定的想法或行為,這就是強迫症的表現。例如,不斷地檢查門是否鎖好,便是強迫症。對於強迫症患者而言,他們總是有強迫性的思維,揮之不去的念頭使你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和強迫性的行為,反複發生的特定行為甚至使你的生活發生混亂。

    關於強迫症發生的原因,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觀點。神經心理學家猜測,強迫症的發生可能與大腦血清素異常有關。科學家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製劑對強迫症進行治療,效果非常明顯,但是需要的周期長,副作用不確定。目前也沒有可靠的實驗證明兩者之間的聯係。分子生物學家認為強迫症可能是有關血清素傳遞的基因發生了變異,從而導致大腦血清素異常。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症心理或行為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在一項調查中發現,中等程度的強迫症能獲得最高的工作效率。

    值得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擔心門沒有鎖好的人”都得了強迫症。隻有在這些念頭和行為使你的生活發生混亂時,才能說有強迫症。

    一錘定音

    一個人得了強迫症並不可怕,隻要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並及時向專業的心理醫生求助,就能迴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為什麽很多人難以忍受指甲刮玻璃的聲音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刮玻璃 聲音 噪聲 恐懼

    知識性:★★★ 雜學類別:聽覺類

    趣味性:★★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同樣的感受,在聽到指甲刮過玻璃的聲音之後,覺得刺耳難忍,很不舒服。為什麽這些刮擦聲如此令人生厭呢?

    我們先要從人類感知聲音的頻率說起,人類感知的聲音頻率範圍為20~20000赫茲。而指甲刮玻璃的聲音的頻率在3000多赫茲,這足以讓人感到不適。但是,我們為什麽對鋼琴的高音不感到厭惡呢?這是因為鋼琴發出的聲音是樂聲,而刮擦聲是不規律的高音不準確的一種噪聲。

    當人們聽到聲音後,聽覺係統會將那些聲音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傳給腦部的杏仁核,由杏仁核負責評估新的信息。杏仁核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情緒和記憶,其中產生恐懼情緒、引發急性反應是杏仁核的核心功能。當人聽到刮擦聲之後,杏仁核的表現就會變得異常活躍,這說明刮擦聲與恐懼情緒有關聯。

    刮擦聲為什麽會引起恐懼情緒呢?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刮擦聲感到厭惡可能要追溯到我們的祖先那裏。在那時,刮擦聲的發出往往意味著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而這件事情常常與傷害和危險有關係。所以,人們產生恐懼情緒是無須思考介入的,隻需要按照杏仁核古老情緒反應模式做出反應即可。

    一錘定音

    指甲刮玻璃的聲音難聽,除了因為刮擦聲是噪聲外,還因為我們的老祖先在麵對這種聲音時的應急反應已經被保留在遺傳信息當中,這幾乎是一種本能。

    為什麽有人會暈血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暈血 迷走神經

    知識性:★★★★ 雜學類別:心理疾病類

    趣味性:★★

    在人群中,有3%~4%的人患有暈血的症狀。人為什麽會暈血呢?

    暈血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和我們對毛毛蟲、蜘蛛的恐懼是一樣的,是一種恐懼症。患者在見到血之後,會出現血壓和心跳先增高後下降的現象,這是血管迷走神經的過度反應。迷走神經的過度反應會減緩人的心率,降低血壓,導致血液流向腿部,而大腦供血量減少會讓人感覺頭暈眼花,甚至暈倒,就會出現暈血的現象。

    生物心理學家認為,暈血恐懼症有很強的家庭遺傳因素,有2/3的患者直係親屬也有同樣的症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暈血與一個人幼時的經曆有關。通常認為,幼年時見過流血的場景,因此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後就容易出現暈血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暈血是由於自己對自己強烈的心理暗示,導致軀體產生症狀,也叫作“癔症”。

    一錘定音

    暈血是一種心理疾病,屬於恐懼症的一種,通過係統脫敏法的治療,就能夠擺脫暈血的困擾。

    喜歡穿女裝的男孩需要治療嗎

    實用性:★★ 雜學關鍵詞:性別 心理健康

    知識性:★★★ 雜學類別:心理類

    趣味性:★★

    “我並不是變態,也不想去變性,我隻是喜歡穿裙子。”愛穿女裝的男孩子這樣說。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兒子喜歡穿女裝之後,通常會比較著急,甚至會站在道德的層麵上對其進行嚴厲的教育,並把孩子強製送到一些所謂的矯正機構做治療。那麽,喜歡穿女裝的男孩子真的需要治療嗎?

    人的性別由父親的染色體決定,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間就已成定局。而有些孩子出生後,會因為某些原因討厭自己的性別。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下,有成千上萬的人會覺得自己“生錯了身體”。在這龐大的群體中,就有一部分是男性。這些男性在心裏一直渴望變成女性,但這種願望實現的可能非常微小。這種前提下,他們就會做出化妝、穿裙子等女性化行為。很多有“女性化傾向”的男孩被強製送到一些治療機構,接受所謂的心理治療。

    事實上,喜歡穿女裝的男孩並不是所謂的“性別錯位”,他們真正的心理疾病是來自於親友和周遭人對他們的歧視與反對從而引發出的抑鬱和焦慮等。所有的治療手段,不論是心理療法也好,還是藥物療法也好,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幸福水平,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模板塑造。那些致力於讓別人痛苦地變成“正常人”的人,應該先治療的是自己的無知與狹隘。

    隻要沒有傷害到別人,小眾的性別認同又有什麽錯呢?在國際上很多的國家都立法規定,變性、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不應該受到歧視。

    一錘定音

    在麵對一些男孩子的異裝癖後,我們能做的不應該是歧視他們,甚至是強迫他們做一些治療,而是幫助他們以本來的麵目融入社會,幫助他們調節心理與壓力帶來的情緒反應。除此之外,他們很好,無須改變,更無須外力強行介入幹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腦洞大開的冷門知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怡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怡帆並收藏腦洞大開的冷門知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