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慧禪師乃是達摩院首座,對於少林寺七十二絕技再熟悉不過,他又專門修習一指禪這種指法,自然對大智無定指、多羅葉指這類同為少林七十二絕技的指法無比了解。
“少林七十二絕技,不但一指禪,包括大智無定指等等所有少林絕技,幾乎都是與禪修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功不離禪,禪不離功,這些武學,說到底,終究是一種參禪的方式,通過武學來了解禪宗中的真意。”法慧禪師緩緩開口道:“大智無定指,其名來自於《大智度論》,此論乃是由龍樹菩薩所造,龍樹菩薩乃是天竺人士,在大乘佛教之中,被譽為釋迦再來,他的緣起性空,在佛門禪宗之中十分重要。”
“緣起性空,大約就是說,這世間沒有獨存性的事物,亦沒有常住不變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氣,而這些東西乃是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就不能有,即是真空生妙有之真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果定律與世間萬物從不脫離。”法慧禪師解釋道。
張寒城有些似懂非懂,他畢竟不是佛門弟子,這些天雖然聽了法慧禪師教他一些佛學道理,但涉及到一些高深的學問,他便不能領會了。
法慧禪師似是看出了張寒城的不解,道:“先前貧僧與你說過《心經》,佛法各種經典,乃是共通的,而《心經》之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便是與龍樹菩薩所傳佛法相通的道理。”
張寒城這才稍微了解了一些。
法慧禪師道:“大智無定指並非是龍樹菩薩所創,而是隋時一位名叫無定的道人所創造。”
張寒城微微一怔,道人?
道人所創造的武功,怎麽跑到少林寺來了,又成了七十二絕技?
法慧禪師道:“這位無定道人雲遊四方,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他雖出身道門,但卻喜歡佛學經典,他認為,道家之學說,可以與佛家之學說相互印證,在他六十餘歲的時候,來到了少林寺與當時般若堂的首座探討佛法,兩人時常進行佛與道之劍的辯論,並共同精進。同時,這無定道人,也是一名習武之人,他內力深厚,可一掌印壁寸許,即使是當時的達摩院首座,也不是他的對手。”
張寒城認真聽著這個故事,心中感歎少林寺的曆史悠久,背後存在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法慧禪師繼續道:“有一日,這無定道人在般若堂首座的桌上,看到了一本書,便是《大智度論》,他一看這《大智度論》,便迷上了《大智度論》其中的內容,便沉迷其中,也不再跟般若堂的首座探討,整日隻抱著《大智度論》在少林寺中行走,久而久之,便像是入了佛門,成了個頭陀一般。”
“這《大智度論》他看了五年,不知讀了多少遍,旁人也不知他在看些什麽,終於有一天,他好像明白了什麽,在寺中開始哈哈大笑了起來,好似癲狂,又好似癡妄,又好像是明悟了什麽。之後,他隻說是錯了,錯了,不該,不該,而後便恢複如常。”
張寒城道:“那麽,他明白了什麽?”
法慧禪師道:“《大智度論》主要是在講述中道實相,以真諦、俗諦解釋實相之理,通達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進行解釋,內容是以故事為主,被稱作經論之王。其中中道實相,乃是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而無定道人所明悟的,便是知道了他自身存在的意義。”
張寒城道:“自身存在的意義?”
法慧禪師點頭道:“正是,從前,無定道人認為自己是個道人,他雖喜愛佛法,但根本上的認知,是以道家為本的,而因為他讀了諸多佛經,又喜歡引用許多佛家典籍作為辯論之用,又自覺好似做了個僧侶,這兩種身份,或多或少,叫他有些迷茫,有些佛學道理,他不大讚同,而有些道家之理,他又覺得也不怎麽對,總是徘徊在中間,左搖右擺,對自身不能了然,執迷在辯論、切磋上麵,爭強好勝。”
張寒城目光一閃,他倒是也和這無定道人的想法有些想通,他也不覺得佛家的道理都是對的,不過大概他沒有無定道人那種想要弄清楚道理的心思。
法慧禪師道:“無定道人從《大智度論》中,明白了三個字。”
“三個字?哪三個字?”張寒城好奇道。
法慧禪師道:“不重要。”
張寒城道:“為什麽?”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那三個字,就是不重要。”
張寒城道:“不重要?”
法慧禪師道:“諸法非空非有,無論佛法,亦或是道家典籍,都是法,而這兩種法,自然也是非空非有,同時,又是亦空亦有,可以說,既是重要,但同時也不重要,未必要過於覺得重要,也不必刻意的覺得不重要,一切應該遵循本心,以自己之心作為量度之尺,才能做到圓融無礙,做到真正的修行。”
張寒城目光一閃,好像明白了什麽。
這世上道理千千萬萬,佛家有佛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道理,還有更多各種各樣的道理,也許並非是來自於某一個流派,隻是自身所經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些道理,無論是誰家的,從哪裏來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心裏要有一把去衡量的尺子,去定義和丈量這些道理,但也不是進行高下之分,隻是去了然,明悟,不能了然,明悟的,也不強求,一切不刻意,遵從本心,這樣才能做到那所謂的圓融無礙。
這些東西,張寒城也會在自己思考的時候偶爾想一下,他本身的一些理解,可以說是與無定道人類似的,隻是不大清晰,如今聽了法慧禪師的說法,才算是一下打通了這個想法。
法慧禪師道:“當然,具體無定道人所領會的東西,遠遠不僅限於此,隻是粗淺的解釋和道理,便就是這樣。而無定道人終於打開了真正的修行大門,從此之後,反倒開始代替寺中的高僧,對佛門弟子講經說法,也是少林寺曾經的一樁往事。有一次,少林寺來了一名密宗的高僧,名為玉樹法王,來進行密宗與禪宗之間的交流,這位密宗高僧不禁女色,不守戒律,不禁殺戮,吃葷腥,但對於佛法卻十分了解,他更是也在將佛法與武藝相互融合。當時,達摩院的首座不在寺中,寺裏其他學武的僧人,都是以武為禪,並不擅長爭鬥,所以接連敗在了這位玉樹法王的手上。”
張寒城也接觸過密宗高手,正是那大雪山般若寺的般若神僧坐下弟子,他們的武功十分厲害,與中土武功有別,的確不是尋常的少林僧人能夠抗衡的。
法慧禪師道:“無定道人終於站了出來,他便主動以一指,應對了這位玉樹法王。而這一指,便是後來的大智無定指了。玉樹法王內力雄渾,武學迥異中土,又摻雜密宗佛法,根本無往不利,而無定道人一指,便令他敗下了陣,令玉樹法王直接重傷。”
張寒城驚愕無比,大智無定指這麽厲害?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玉樹法王十分震驚,他雖是密宗,但畢竟佛門中人,被無定道人擊敗之後,並未惱羞成怒,反而向無定道人請教,於是,無定道人與他說了這一指的出處,正是《大智度論》,並講述了這一指之中的道理。”
張寒城頓時認真了起來,法慧禪師說了這麽多的事情,最終,就是要告訴張寒城大智無定指的真髓究竟是什麽。
法慧禪師道:“這大智無定指,便如《大智度論》其中的道理一樣,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法,而玉樹法王再是厲害,在無定道人的眼中,他是空的,這一指打出去,便如同隨意揮出的一指,即是在擊敗玉樹法王,又不是要擊敗玉樹法王,而是闡述無定道人自身的道理,迴歸到他自己的本心,所以,這大智無定指,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心指。”
張寒城目光一閃。
法慧禪師道:“這一指之中,涵蓋了無定道人對修行的理解,涵蓋了他心之力,身之力,精之力,神之力,同時,對麵的玉樹法王,又存在,又不存在,既是虛妄,又不是虛妄,而玉樹法王,並不重要,像是一塊石頭,又像是一棵樹,又像是池塘裏的水,也像是燈籠裏的火焰,在這一指中,所包含的是無敵之心,既然無敵了,便也沒人能做無定道人的敵手。”
張寒城隻覺得,這大智無定指,真要追究起來,其背後的真髓太過精深,如不能理解這深奧之處,所用出的大智無定指,一定是空有其招數的。
他的大智無定指,甚至,不但空有招數,還是模仿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大智無定指。
想到此處,張寒城微微一歎。
法慧禪師道:“為何歎息?”
張寒城道:“可惜這大智無定指背後的道理,我恐怕是弄不懂了,就像法慧師伯時常所提的愚癡二字,我便是愚癡之人。”
法慧禪師哈哈一笑道:“怎麽會呢?你現在不就是正在弄懂大智無定指的過程中麽?你難道忘了,這無定道人的一指真意,那便是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無法、有法,存在與虛無,對立卻又圓融,正也像是先前我們在那養心齋處,所看到的道家陰陽魚一般,兩者並存,形成了一種圓滿平衡,但又可以隻存一種。”
話音落下,法慧禪師提起了右手。
這一次,他的起手式,不再是一指禪,而是食指與中指並在一起,化作了大智無定指。
但見,他陡然間將手指朝著前方輕輕一打!
一道無形之氣,猛然間從法慧禪師的指尖打出,看上去無比兇猛!
但這力道,才竄出半丈不到,便好似突然間消失,竟然毫無威力了。
張寒城目光一閃,隻覺得震驚。
還不等他迴過神來。
法慧禪師再次打出了指力!
這一次,竟無聲無息,好像,隻是在隨意點指。
而!
張寒城猛地聽到,後方的一處石壁,突然間響起了一道爆裂之音!
嘭!
他轉過頭去,卻見到方才一指禪留下的指洞旁邊,出現了一個猶如爆裂開來的凹陷。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第一指,乃是從有到無,但未必沒有威力,第二指,則是從無到有,旁人卻看不出來,即是有,也是無。不過,貧僧並非真的專研大智無定指,乃是以一指禪催動這大智無定指,而這一指所打出的,也是貧僧的理解,畢竟,你也要清楚,這大智無定指之中的無定二字。”
“無定……”張寒城喃喃自語。
法慧禪師道:“每個人對於自身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領悟的也是不同的,而大智無定指在命名的時候,看似是取了《大智度論》之中的大智二字與無定道人的無定二字,但實際上,這無定二字非常巧妙,無定,就是沒有定數,是無所不包,亦是隻是一指,這大智無定指之精髓,便是在此了。”
張寒城終於明白了,這大智無定指,打出的是道理,打出的是真意,並不是表麵上的一種武學,如果把它理解成為了參合指、一陽指那樣的功夫,便是落入了下乘當中,法慧禪師從一指禪,說到大智無定指,就是希望張寒城能夠將少林寺的武功與江湖中的其他武功做出區分。
武功,對於少林寺的僧侶來說,隻是一種修行的禪法,而不是用來爭強鬥狠的,主要是用來明悟道理的。
張寒城道:“我明白了,這大智無定指,隻是一個形式,它是沒有定數的,而它之所以叫做心指,就是因為,是遵從使用者本心不同的道,所用出的一指,而這一指,需要在無和有的基礎上,來做自身的領會,理解,從來不是固定的。”
法慧禪師道:“你果然有悟性。可惜,未曾遁入空門。”
“少林七十二絕技,不但一指禪,包括大智無定指等等所有少林絕技,幾乎都是與禪修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功不離禪,禪不離功,這些武學,說到底,終究是一種參禪的方式,通過武學來了解禪宗中的真意。”法慧禪師緩緩開口道:“大智無定指,其名來自於《大智度論》,此論乃是由龍樹菩薩所造,龍樹菩薩乃是天竺人士,在大乘佛教之中,被譽為釋迦再來,他的緣起性空,在佛門禪宗之中十分重要。”
“緣起性空,大約就是說,這世間沒有獨存性的事物,亦沒有常住不變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氣,而這些東西乃是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就不能有,即是真空生妙有之真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果定律與世間萬物從不脫離。”法慧禪師解釋道。
張寒城有些似懂非懂,他畢竟不是佛門弟子,這些天雖然聽了法慧禪師教他一些佛學道理,但涉及到一些高深的學問,他便不能領會了。
法慧禪師似是看出了張寒城的不解,道:“先前貧僧與你說過《心經》,佛法各種經典,乃是共通的,而《心經》之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便是與龍樹菩薩所傳佛法相通的道理。”
張寒城這才稍微了解了一些。
法慧禪師道:“大智無定指並非是龍樹菩薩所創,而是隋時一位名叫無定的道人所創造。”
張寒城微微一怔,道人?
道人所創造的武功,怎麽跑到少林寺來了,又成了七十二絕技?
法慧禪師道:“這位無定道人雲遊四方,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他雖出身道門,但卻喜歡佛學經典,他認為,道家之學說,可以與佛家之學說相互印證,在他六十餘歲的時候,來到了少林寺與當時般若堂的首座探討佛法,兩人時常進行佛與道之劍的辯論,並共同精進。同時,這無定道人,也是一名習武之人,他內力深厚,可一掌印壁寸許,即使是當時的達摩院首座,也不是他的對手。”
張寒城認真聽著這個故事,心中感歎少林寺的曆史悠久,背後存在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法慧禪師繼續道:“有一日,這無定道人在般若堂首座的桌上,看到了一本書,便是《大智度論》,他一看這《大智度論》,便迷上了《大智度論》其中的內容,便沉迷其中,也不再跟般若堂的首座探討,整日隻抱著《大智度論》在少林寺中行走,久而久之,便像是入了佛門,成了個頭陀一般。”
“這《大智度論》他看了五年,不知讀了多少遍,旁人也不知他在看些什麽,終於有一天,他好像明白了什麽,在寺中開始哈哈大笑了起來,好似癲狂,又好似癡妄,又好像是明悟了什麽。之後,他隻說是錯了,錯了,不該,不該,而後便恢複如常。”
張寒城道:“那麽,他明白了什麽?”
法慧禪師道:“《大智度論》主要是在講述中道實相,以真諦、俗諦解釋實相之理,通達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進行解釋,內容是以故事為主,被稱作經論之王。其中中道實相,乃是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而無定道人所明悟的,便是知道了他自身存在的意義。”
張寒城道:“自身存在的意義?”
法慧禪師點頭道:“正是,從前,無定道人認為自己是個道人,他雖喜愛佛法,但根本上的認知,是以道家為本的,而因為他讀了諸多佛經,又喜歡引用許多佛家典籍作為辯論之用,又自覺好似做了個僧侶,這兩種身份,或多或少,叫他有些迷茫,有些佛學道理,他不大讚同,而有些道家之理,他又覺得也不怎麽對,總是徘徊在中間,左搖右擺,對自身不能了然,執迷在辯論、切磋上麵,爭強好勝。”
張寒城目光一閃,他倒是也和這無定道人的想法有些想通,他也不覺得佛家的道理都是對的,不過大概他沒有無定道人那種想要弄清楚道理的心思。
法慧禪師道:“無定道人從《大智度論》中,明白了三個字。”
“三個字?哪三個字?”張寒城好奇道。
法慧禪師道:“不重要。”
張寒城道:“為什麽?”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那三個字,就是不重要。”
張寒城道:“不重要?”
法慧禪師道:“諸法非空非有,無論佛法,亦或是道家典籍,都是法,而這兩種法,自然也是非空非有,同時,又是亦空亦有,可以說,既是重要,但同時也不重要,未必要過於覺得重要,也不必刻意的覺得不重要,一切應該遵循本心,以自己之心作為量度之尺,才能做到圓融無礙,做到真正的修行。”
張寒城目光一閃,好像明白了什麽。
這世上道理千千萬萬,佛家有佛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道理,還有更多各種各樣的道理,也許並非是來自於某一個流派,隻是自身所經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些道理,無論是誰家的,從哪裏來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心裏要有一把去衡量的尺子,去定義和丈量這些道理,但也不是進行高下之分,隻是去了然,明悟,不能了然,明悟的,也不強求,一切不刻意,遵從本心,這樣才能做到那所謂的圓融無礙。
這些東西,張寒城也會在自己思考的時候偶爾想一下,他本身的一些理解,可以說是與無定道人類似的,隻是不大清晰,如今聽了法慧禪師的說法,才算是一下打通了這個想法。
法慧禪師道:“當然,具體無定道人所領會的東西,遠遠不僅限於此,隻是粗淺的解釋和道理,便就是這樣。而無定道人終於打開了真正的修行大門,從此之後,反倒開始代替寺中的高僧,對佛門弟子講經說法,也是少林寺曾經的一樁往事。有一次,少林寺來了一名密宗的高僧,名為玉樹法王,來進行密宗與禪宗之間的交流,這位密宗高僧不禁女色,不守戒律,不禁殺戮,吃葷腥,但對於佛法卻十分了解,他更是也在將佛法與武藝相互融合。當時,達摩院的首座不在寺中,寺裏其他學武的僧人,都是以武為禪,並不擅長爭鬥,所以接連敗在了這位玉樹法王的手上。”
張寒城也接觸過密宗高手,正是那大雪山般若寺的般若神僧坐下弟子,他們的武功十分厲害,與中土武功有別,的確不是尋常的少林僧人能夠抗衡的。
法慧禪師道:“無定道人終於站了出來,他便主動以一指,應對了這位玉樹法王。而這一指,便是後來的大智無定指了。玉樹法王內力雄渾,武學迥異中土,又摻雜密宗佛法,根本無往不利,而無定道人一指,便令他敗下了陣,令玉樹法王直接重傷。”
張寒城驚愕無比,大智無定指這麽厲害?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玉樹法王十分震驚,他雖是密宗,但畢竟佛門中人,被無定道人擊敗之後,並未惱羞成怒,反而向無定道人請教,於是,無定道人與他說了這一指的出處,正是《大智度論》,並講述了這一指之中的道理。”
張寒城頓時認真了起來,法慧禪師說了這麽多的事情,最終,就是要告訴張寒城大智無定指的真髓究竟是什麽。
法慧禪師道:“這大智無定指,便如《大智度論》其中的道理一樣,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法,而玉樹法王再是厲害,在無定道人的眼中,他是空的,這一指打出去,便如同隨意揮出的一指,即是在擊敗玉樹法王,又不是要擊敗玉樹法王,而是闡述無定道人自身的道理,迴歸到他自己的本心,所以,這大智無定指,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心指。”
張寒城目光一閃。
法慧禪師道:“這一指之中,涵蓋了無定道人對修行的理解,涵蓋了他心之力,身之力,精之力,神之力,同時,對麵的玉樹法王,又存在,又不存在,既是虛妄,又不是虛妄,而玉樹法王,並不重要,像是一塊石頭,又像是一棵樹,又像是池塘裏的水,也像是燈籠裏的火焰,在這一指中,所包含的是無敵之心,既然無敵了,便也沒人能做無定道人的敵手。”
張寒城隻覺得,這大智無定指,真要追究起來,其背後的真髓太過精深,如不能理解這深奧之處,所用出的大智無定指,一定是空有其招數的。
他的大智無定指,甚至,不但空有招數,還是模仿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大智無定指。
想到此處,張寒城微微一歎。
法慧禪師道:“為何歎息?”
張寒城道:“可惜這大智無定指背後的道理,我恐怕是弄不懂了,就像法慧師伯時常所提的愚癡二字,我便是愚癡之人。”
法慧禪師哈哈一笑道:“怎麽會呢?你現在不就是正在弄懂大智無定指的過程中麽?你難道忘了,這無定道人的一指真意,那便是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無法、有法,存在與虛無,對立卻又圓融,正也像是先前我們在那養心齋處,所看到的道家陰陽魚一般,兩者並存,形成了一種圓滿平衡,但又可以隻存一種。”
話音落下,法慧禪師提起了右手。
這一次,他的起手式,不再是一指禪,而是食指與中指並在一起,化作了大智無定指。
但見,他陡然間將手指朝著前方輕輕一打!
一道無形之氣,猛然間從法慧禪師的指尖打出,看上去無比兇猛!
但這力道,才竄出半丈不到,便好似突然間消失,竟然毫無威力了。
張寒城目光一閃,隻覺得震驚。
還不等他迴過神來。
法慧禪師再次打出了指力!
這一次,竟無聲無息,好像,隻是在隨意點指。
而!
張寒城猛地聽到,後方的一處石壁,突然間響起了一道爆裂之音!
嘭!
他轉過頭去,卻見到方才一指禪留下的指洞旁邊,出現了一個猶如爆裂開來的凹陷。
法慧禪師微微一笑,道:“第一指,乃是從有到無,但未必沒有威力,第二指,則是從無到有,旁人卻看不出來,即是有,也是無。不過,貧僧並非真的專研大智無定指,乃是以一指禪催動這大智無定指,而這一指所打出的,也是貧僧的理解,畢竟,你也要清楚,這大智無定指之中的無定二字。”
“無定……”張寒城喃喃自語。
法慧禪師道:“每個人對於自身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領悟的也是不同的,而大智無定指在命名的時候,看似是取了《大智度論》之中的大智二字與無定道人的無定二字,但實際上,這無定二字非常巧妙,無定,就是沒有定數,是無所不包,亦是隻是一指,這大智無定指之精髓,便是在此了。”
張寒城終於明白了,這大智無定指,打出的是道理,打出的是真意,並不是表麵上的一種武學,如果把它理解成為了參合指、一陽指那樣的功夫,便是落入了下乘當中,法慧禪師從一指禪,說到大智無定指,就是希望張寒城能夠將少林寺的武功與江湖中的其他武功做出區分。
武功,對於少林寺的僧侶來說,隻是一種修行的禪法,而不是用來爭強鬥狠的,主要是用來明悟道理的。
張寒城道:“我明白了,這大智無定指,隻是一個形式,它是沒有定數的,而它之所以叫做心指,就是因為,是遵從使用者本心不同的道,所用出的一指,而這一指,需要在無和有的基礎上,來做自身的領會,理解,從來不是固定的。”
法慧禪師道:“你果然有悟性。可惜,未曾遁入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