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成都南郊大營。
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自坐於大賬之中,李世民則一身玄甲,坐於次位。
帳中諸將乃都亭侯魏延、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安漢將軍李恢,定遠將軍呂義;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飛衛將軍廖化;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揚武將軍鄧芝;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綏軍將軍楊儀;征南將軍劉巴;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若無興趣,可以跳過)
眾將均嚴陣以待,自先帝駕崩,大漢已有數年未逢此大戰,如今即將北伐,哪有不緊張之理?
諸葛亮手持羽扇,手指沙盤輿圖,道:“今日北伐,當行……”
“丞相為何不用子龍!”
未等諸葛亮說完,帳外突然傳來怒吼,諸將皆以為驚,待迴頭看去,不是趙雲又是何人?
趙雲身穿銀甲,手持龍膽亮銀槍,扶帳而入,道:“丞相如今北伐,為何偏偏沒有子龍乎?”
諸葛亮亦是大驚,道:“子龍雖為常勝將軍,如今已然年老,且為先帝僅存遺將,若是有失,則漢室失一臂膀也。”
趙雲對準帳外,手擲銀槍,隻見那龍膽破空而去,直衝兩百步外,趙雲當即嗬聲道:“子龍雖年邁,卻仍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但憑此神力,敢問帳中諸將何人能及?”
帳中魏延等將自認不足,唯有李世民手持馬槊站起,道:“朕願一試。”
趙雲方才記起帳中還有陛下所在,當即答道:“子龍自然知道陛下神力,然子龍所言乃是帳中諸將,未有陛下矣。”
諸將聞言大笑不已,隻聽魏延說道:“子龍將軍羞矣,誇下海口,卻不想陛下在此乎?”
趙雲聞言亦羞紅了臉,不再多言。
著此插曲,帳中氛圍終於緩解,諸葛亮亦是笑道:“不知子龍羞否?”
趙雲當即答道:“不管其他,若除陛下之外,帳中還有力勝子龍之人,子龍定立即退去,再不多言。”
未等諸葛亮迴答,李世民便笑道:“相父,子龍將軍老當益壯,若是同去,則曹魏賊子必望風而降。”
諸葛亮這才點頭答應道:“既然陛下尊允,亮亦以為是。”
趙雲聞言大喜,道:“多謝陛下,多謝丞相。”
待趙雲入得軍中,諸葛亮又定下行軍路線,便攜眾將出帳以祭天。
是時三軍齊聚,旌旗飄揚,十萬餘將士皆手持利器,隻待北伐之令。
李世民身騎烈馬,手持銀色馬槊,奔走於陣前,高唿道:“此番北伐,定興複漢室,還於舊都,三軍將士當視死如歸,以討曹魏賊子!”
李世民隨即歌曰:“惶惶大漢,悠悠蒼天!興此義兵,北伐中原。將忘其生,士不顧命。令箭所指,兵戈以定!”
數十萬將士亦附歌曰:“惶惶大漢,悠悠蒼天!興此義兵,北伐中原。將忘其生,士不顧命。令箭所指,兵戈以定!”
聲音響徹雲霄,直達上清之天,仿若讓諸天神靈知道,此幹人等,將再再興大漢,以立不世之功!
孔明待眾將士三唿其歌,道:“三軍已定,立即出發!”
隨著孔明一聲令下,各將領皆攜三軍陸續出發,隊伍延綿四百裏,一時間步伐頻頻,列隊有序,軍容整齊,宛如天兵。使得成都城中略感震動,以至於飛沙走石,無論臣民,無不震驚。
至於太子劉??則率百官於北門相待。
蜀中臣民均於道路兩旁以待,待看到丞相諸葛亮乘四輪車時,所有臣民當即跪伏在地,高聲呐喊:“拜見丞相。”
足可見諸葛亮於蜀中威信。
李世民則是身騎烈馬,跟在丞相後方,身後率趙雲等四將,跟隨二千玄甲軍。
此玄甲軍皆配玄色明光鎧甲,腰係半長陌刀,背負二石長弓,氣勢逼人,好不威風。
人群之中均感覺此軍隊與眾不同,卻不知是何軍隊,唯知曉無當飛軍、白毦兵、西涼鐵騎威名,唯有參加過玄甲軍選舉之人,方知此乃當今皇帝親軍。
“父上,那身穿玄甲之軍隊為何從未見過?”
隊伍中有一稚子問道。
其父親眼懷激動,道:“此乃陛下親軍,玄甲軍,當頭那人正是當今陛下!”
此人一言以出,眾人皆以為奇,紛紛望向那劉使君之子,大漢皇帝劉禪。
隻聽稚子說道:“父上,吾曾聽聞陛下昏庸無能,卻見那人身形魁梧,英武非凡,真乃陛下乎?”
周圍人亦以為奇,畢竟劉阿鬥之名,早已傳遍成都大街小巷。
那人卻怒罵道:“汝這小兒,盡聽聞街頭巷尾怪談,陛下天縱神武,日月失光,吾曾見得陛下於校場之中,開五石弓,射三百步!敢問世上何再有如此猛將?哪怕是當年溫侯呂布,也不過爾爾。”
周圍居民均難以置信,隻道是此人誇口。
後又有一名壯漢,亦是參加過玄甲軍選拔,道:“此兄所言皆為事實,吾亦親眼見過。”
於是隊列之中越來越多之人說道陛下之事,什麽真武大帝下凡、紫微將星閃爍之言不絕於耳。
若是一人所說,眾人直以為誇口,但如今多人言之鑿鑿,故均信以為真。
待李世民走過時,亦是跪伏在地,高唿:“皇帝陛下萬歲!”
李世民卻心中不起波瀾,直以為待得勝歸來之日再得意不遲。
趙雲卻在身後說道:“陛下於益州之威信顯然有所增加。”
李世民一邊笑著對子民揮手致意,一邊對趙雲笑道:“世人庸碌、懦弱,故需尋得寄托,今日高唿朕,明日亦可夾道相迎那曹睿,隻需三言兩語,這世間庸庸碌碌之人便會信以為真,吾輩當持內心清明,萬不可做得真來。”
趙雲由是語塞,不知作何迴答,隻是心中難念作想:陛下真乃劉使君之子乎?
李世民仿佛看穿趙雲念頭,由是說道:“子龍叔叔莫以為朕無仁人之心乎?所謂仁者,非乃慈也,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並非使為君之人不顧百姓性命,隻是為君者當懷大氣魄、大無畏之精神,使人行而有舉,上而有道,故而天下太平。”
趙雲搖搖頭,表示未曾聽懂,李世民亦不再多說。
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自坐於大賬之中,李世民則一身玄甲,坐於次位。
帳中諸將乃都亭侯魏延、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安漢將軍李恢,定遠將軍呂義;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飛衛將軍廖化;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揚武將軍鄧芝;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綏軍將軍楊儀;征南將軍劉巴;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若無興趣,可以跳過)
眾將均嚴陣以待,自先帝駕崩,大漢已有數年未逢此大戰,如今即將北伐,哪有不緊張之理?
諸葛亮手持羽扇,手指沙盤輿圖,道:“今日北伐,當行……”
“丞相為何不用子龍!”
未等諸葛亮說完,帳外突然傳來怒吼,諸將皆以為驚,待迴頭看去,不是趙雲又是何人?
趙雲身穿銀甲,手持龍膽亮銀槍,扶帳而入,道:“丞相如今北伐,為何偏偏沒有子龍乎?”
諸葛亮亦是大驚,道:“子龍雖為常勝將軍,如今已然年老,且為先帝僅存遺將,若是有失,則漢室失一臂膀也。”
趙雲對準帳外,手擲銀槍,隻見那龍膽破空而去,直衝兩百步外,趙雲當即嗬聲道:“子龍雖年邁,卻仍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但憑此神力,敢問帳中諸將何人能及?”
帳中魏延等將自認不足,唯有李世民手持馬槊站起,道:“朕願一試。”
趙雲方才記起帳中還有陛下所在,當即答道:“子龍自然知道陛下神力,然子龍所言乃是帳中諸將,未有陛下矣。”
諸將聞言大笑不已,隻聽魏延說道:“子龍將軍羞矣,誇下海口,卻不想陛下在此乎?”
趙雲聞言亦羞紅了臉,不再多言。
著此插曲,帳中氛圍終於緩解,諸葛亮亦是笑道:“不知子龍羞否?”
趙雲當即答道:“不管其他,若除陛下之外,帳中還有力勝子龍之人,子龍定立即退去,再不多言。”
未等諸葛亮迴答,李世民便笑道:“相父,子龍將軍老當益壯,若是同去,則曹魏賊子必望風而降。”
諸葛亮這才點頭答應道:“既然陛下尊允,亮亦以為是。”
趙雲聞言大喜,道:“多謝陛下,多謝丞相。”
待趙雲入得軍中,諸葛亮又定下行軍路線,便攜眾將出帳以祭天。
是時三軍齊聚,旌旗飄揚,十萬餘將士皆手持利器,隻待北伐之令。
李世民身騎烈馬,手持銀色馬槊,奔走於陣前,高唿道:“此番北伐,定興複漢室,還於舊都,三軍將士當視死如歸,以討曹魏賊子!”
李世民隨即歌曰:“惶惶大漢,悠悠蒼天!興此義兵,北伐中原。將忘其生,士不顧命。令箭所指,兵戈以定!”
數十萬將士亦附歌曰:“惶惶大漢,悠悠蒼天!興此義兵,北伐中原。將忘其生,士不顧命。令箭所指,兵戈以定!”
聲音響徹雲霄,直達上清之天,仿若讓諸天神靈知道,此幹人等,將再再興大漢,以立不世之功!
孔明待眾將士三唿其歌,道:“三軍已定,立即出發!”
隨著孔明一聲令下,各將領皆攜三軍陸續出發,隊伍延綿四百裏,一時間步伐頻頻,列隊有序,軍容整齊,宛如天兵。使得成都城中略感震動,以至於飛沙走石,無論臣民,無不震驚。
至於太子劉??則率百官於北門相待。
蜀中臣民均於道路兩旁以待,待看到丞相諸葛亮乘四輪車時,所有臣民當即跪伏在地,高聲呐喊:“拜見丞相。”
足可見諸葛亮於蜀中威信。
李世民則是身騎烈馬,跟在丞相後方,身後率趙雲等四將,跟隨二千玄甲軍。
此玄甲軍皆配玄色明光鎧甲,腰係半長陌刀,背負二石長弓,氣勢逼人,好不威風。
人群之中均感覺此軍隊與眾不同,卻不知是何軍隊,唯知曉無當飛軍、白毦兵、西涼鐵騎威名,唯有參加過玄甲軍選舉之人,方知此乃當今皇帝親軍。
“父上,那身穿玄甲之軍隊為何從未見過?”
隊伍中有一稚子問道。
其父親眼懷激動,道:“此乃陛下親軍,玄甲軍,當頭那人正是當今陛下!”
此人一言以出,眾人皆以為奇,紛紛望向那劉使君之子,大漢皇帝劉禪。
隻聽稚子說道:“父上,吾曾聽聞陛下昏庸無能,卻見那人身形魁梧,英武非凡,真乃陛下乎?”
周圍人亦以為奇,畢竟劉阿鬥之名,早已傳遍成都大街小巷。
那人卻怒罵道:“汝這小兒,盡聽聞街頭巷尾怪談,陛下天縱神武,日月失光,吾曾見得陛下於校場之中,開五石弓,射三百步!敢問世上何再有如此猛將?哪怕是當年溫侯呂布,也不過爾爾。”
周圍居民均難以置信,隻道是此人誇口。
後又有一名壯漢,亦是參加過玄甲軍選拔,道:“此兄所言皆為事實,吾亦親眼見過。”
於是隊列之中越來越多之人說道陛下之事,什麽真武大帝下凡、紫微將星閃爍之言不絕於耳。
若是一人所說,眾人直以為誇口,但如今多人言之鑿鑿,故均信以為真。
待李世民走過時,亦是跪伏在地,高唿:“皇帝陛下萬歲!”
李世民卻心中不起波瀾,直以為待得勝歸來之日再得意不遲。
趙雲卻在身後說道:“陛下於益州之威信顯然有所增加。”
李世民一邊笑著對子民揮手致意,一邊對趙雲笑道:“世人庸碌、懦弱,故需尋得寄托,今日高唿朕,明日亦可夾道相迎那曹睿,隻需三言兩語,這世間庸庸碌碌之人便會信以為真,吾輩當持內心清明,萬不可做得真來。”
趙雲由是語塞,不知作何迴答,隻是心中難念作想:陛下真乃劉使君之子乎?
李世民仿佛看穿趙雲念頭,由是說道:“子龍叔叔莫以為朕無仁人之心乎?所謂仁者,非乃慈也,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並非使為君之人不顧百姓性命,隻是為君者當懷大氣魄、大無畏之精神,使人行而有舉,上而有道,故而天下太平。”
趙雲搖搖頭,表示未曾聽懂,李世民亦不再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