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司馬懿的選擇
雁門郡,白登山
白登山,一座位於平城東十裏的小山,山腳下有渾水(禦河)蜿蜒流淌,然後匯入貫穿大同盆地的治水(桑幹河)中。
其實嚴格來講,白登山千餘米的海拔不能算一座小山,但奈何周圍的陰山山脈、呂梁山脈、太行山脈大型山脈,或者恆山、洪濤山等山嶺,白登山和這些比起來的確顯得太過渺小,甚至用不值一提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白登山和眾多華夏山川河流一樣,都有獨屬於它的曆史記憶——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一場恥辱之戰,一場讓劉邦恨之欲狂的一戰,一場讓大漢公主和親,一場讓大漢向匈奴朝貢的一戰,是一場讓大漢蒙羞百年的一戰。
不過往事已越千年,曾經擁有四十萬控弦之士,威壓漠北,打得大漢和親納貢的匈奴,如今早就衰落到極致,就連聖山狼居胥山都被鮮卑占據,他們現在隻能在天山一帶求存。
但大哥莫說二哥,匈奴衰落至極不假,但人家好歹還能遠遁歐洲去欺負欺負小朋友,未來還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
再迴頭看看如今的大漢,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廣袤的中原地區都被曹魏占據,要不是有魏延這個變數橫空出世加入劉備陣營,恐怕大漢早就名存實亡了。
所以說,時間才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不管是人或物,都經不起時間的侵蝕,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百萬年、億萬年,就沒有它磨滅不了的。
……
“這裏真是一個好地方啊!”
白登山上,魏延彎腰撿起一枚鏽跡斑斑箭簇,很明顯這不是曹軍撤離時留下的,而是四百多年前大戰遺留下來的,隨後直起腰俯瞰眼前的河山,情不自禁的感歎道。
白登山,半個月前還是由曹魏控製,並在此駐軍同平城形成掎角之勢,威脅漢軍側翼,讓漢軍不敢全力專心攻城。
不過就在魏延逼**城時,司馬懿突然下令收縮防線,放棄一切外圍據點,打算利用平城完備的城防工事來抵擋漢軍,作為平城外圍最重要的防禦據點白登山,自然也在曹軍的放棄範圍之內。
司馬懿放棄白登山的行為,其實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漢軍大兵壓境是不假,但白登山和其他的據點不一樣,有河流、高山等地勢可依,可謂易守難攻。
當年四十萬匈奴都拿白登山毫無辦法,更何況區區七萬漢軍,如今未見漢軍一兵一卒就從白登山撤退,恐怕無法對數萬將士交代。
再一個,一旦平城被漢軍攻破了,本就得不到信任的司馬懿恐怕會因此事而被問罪,所以眾將多次向司馬懿陳情厲害,希望他能收迴成命,向白登山增兵維持住掎角之勢。
不過司馬懿是曹叡欽定的北線統帥,持節鉞節製並州兵事,在他沒有更改命令之前,眾將心雖多有多不忿,但還是得不折不扣的執行下去,畢竟軍法嚴苛他們可不想腦袋搬家。
當魏延領軍抵達平城,在得知曹軍放棄白登山後,直接稱讚司馬懿不愧曹操、曹丕兩代君主所忌憚的人,然後他同樣不顧勸阻在白登山上結營,絲毫不怕再來一次白登之圍。
魏延選擇白登山紮營,理由有三:
第一,別看漢軍來勢洶洶,但實際隻有七萬兵馬,而曹軍在平城就有六萬餘兵馬,在代郡以及幽州其他州郡還有曹軍的數萬兵馬正枕戈待旦,從整體局勢上看,幾乎和當年劉邦的輕兵冒進如出一轍。
因此,找到一個易守難攻的落腳點來穩定大軍軍心,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雖然魏延有把握在野戰中正麵擊敗兵力優勢的曹軍,相信三萬漢軍將士也同樣有信心,但奈何歸義軍沒有啊。
第二,白登山是方圓十裏的製高點,從此處俯瞰下去,整個平城戰場將盡收眼底,可以更好的指揮漢軍作戰,所以指揮中樞擺在這裏最合適不過。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望遠鏡,不然曹軍城中的任何調動,他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製造望遠鏡太難太難了。
魏延原本打算用水晶手工打磨出兩塊凸透鏡,但實際效果十分不理想,不知道弄壞了多少價值連城的水晶都沒得到成品,索性魏延就放棄使用水晶,他有錢是不假,但也不是這麽花的啊。
至於玻璃那玩意兒倒是有,但都是五顏六色的,根本無法燒製出透明玻璃,之後魏延就絕了製造望遠鏡的想法,打算采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肉眼。
第三,魏延在白登山結營,其實是在迴應司馬懿的示弱,因為就像曹軍將校所說的那樣,若司馬懿真打算同魏延做過一場,那他非但不會放棄白登山,還會向白登山增兵防守,隨後再調動幽州之兵對漢軍展開圍殲戰。
如今司馬懿主動退了,魏延下意識想起空城計,當時的司馬懿大概率知道西城是空城,而在城頭鎮定自若彈琴的諸葛亮,他也知道司馬懿是知道的。
也正是司馬懿知道,所以他才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沒有諸葛亮,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以曹家幾代君主對司馬懿的防備來看,諸葛亮隕落之日,是他身首異處之時。
所以司馬懿選擇了撤退,他不是他怕城頭的諸葛亮,而是怕魏國朝堂之上的刀光劍影,養寇自保實屬無奈啊!。
如今司馬懿的處境相較未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夏侯榮的驟然崛起,以及在曹營沉默了十幾年的徐庶突然加入,讓曹叡手中可打的牌逐漸多了起來。
自然,曹丕的臨終之言又迴蕩在曹叡腦海中。
作為老陰比的司馬懿,他對自己如今的處境很清晰,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平城取得大勝,因為一旦他在平城大破魏延,洛陽的曹叡必定心生忌憚,屆時運氣好點還能明升暗降保住性命,運氣差點直接被病死也不是沒可能。
而在平城遭遇失敗後,他或許會被朝臣們彈劾,或許會被曹叡訓斥、革職,但最後還是會得到重用的,一個有弱點、有缺點、有汙點的司馬懿,更能讓曹叡信任。
也不要覺得這事離譜,縱觀華夏幾千年曆史,在外寇入侵時都會有人在背後捅刀子,更何況是中原的諸侯爭霸呢。
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無關乎勝負,無關乎正義。
不過對於失敗,司馬懿自己不能接受,因為他今年已經五十好幾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次被啟用,所以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利用守城來拖延時間,等到冬天來臨魏延自會撤退。
屆時,讓魏延無功而返的曹叡和朝臣隻會更倚重他,讓他繼續在並州構建防禦工事,來抵擋魏延的進攻,畢竟一個守成之將曹叡和曹氏宗族都放心。
除了上述原因外,魏延還有自己的小心思,既然劉邦在此被匈奴圍困簽下了恥辱的條約,那他作為大漢臣子,自然有義務讓劉邦好好看看,胡人是怎麽被他磨滅在平城的。
想起這些,魏延情不自禁的說道:
“這裏是個埋骨的好地方啊!”
魏延的話讓一眾將校感到莫名其妙。
埋骨的好地方?
“休元,你立刻讓將士們在平城東門外修築營壘,然後多造攻城器械,於明日正午對平城發起嚐試性進攻,後日正午發起總攻。
另外,派出騎兵前往代郡監視幽州曹軍的動向,一旦發現他們有西進並州的跡象,無須抵抗,立即撤迴至中軍聽命,我自有安排。
至於你所獻的計策,自己施為即可,無需向我稟報。”
魏延感歎片刻後,頭也不迴的命令道。
“諾”
馮習爽快的答應一聲,隨後向魏延拜別,下去協調各路兵馬準備攻城事宜。
“司馬懿,希望伱能爭點氣,別讓我失望啊!”
待周遭無人後,魏延盯著平城默默的說道,他為何會說出這種讓人誤會的感歎呢,其原因還要歸咎到十天前收到的情報。
魏國,終於展現出讓人畏懼的一麵。
今年三月初
曹叡有感季漢、東吳發起猛烈的攻勢,已經讓有著上萬裏防線的曹軍應接不暇,尤其是西線,多處戰略要地被漢軍奪取,已經在動搖曹魏統治的地位。
鑒於此,魏明帝曹叡從平靜的東線召迴徐庶,然後讓他和陳群在魏國境內征兵二十萬,用於補充各條戰線出現的損耗,彌補防線上因兵力不足出現的漏洞,並利用局部的優勢兵力,尋找戰機向季漢和東吳發起反擊。
經過三個多月的征召,曹魏已經募齊了二十萬大軍,目前集中在冀州、豫州、徐州、兗州等地日夜操練,相信明年初他們就能奔赴戰場。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曹叡能從容擴軍,而不是像曹操、曹丕那樣,空有一千多萬人口兵力隻能常年維持在六十萬左右,其根本原因還是後勤不支持他們這麽做。
但時過境遷,隨著魏延帶來的全新的農業生產理念,再加上水泥運用在水利工程上,提高了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讓大漢整體糧食產量連年攀升。
尤其是北方,隨著這幾年天象好轉,除了受災的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均出現了豐收,就連糧價也恢複到中平元年的水平。
而且在魏文帝曹丕主政的六年裏,天下安定,除了濡須之戰外沒有大的戰事,再加上曹丕借鑒了季漢的人口政策,此舉措讓曹魏人口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另外,在他著手處理臧霸的同時,也在恢複青、徐、豫、兗等四州的民生。
他先是收取了大量被荒廢、無主的土地,然後又派遣德才兼備之人擔任地方長官,並帶領百姓們開墾土地,興修水利,使得逐漸荒涼的中原再一次熱鬧起來。
在曹丕去世後,他主政六年的成果自然被曹叡繼承,加上近幾年季漢步步緊逼,不想失去家產的士族們隻能盡心輔佐曹叡,這讓魏國在經濟上、工業上、農業上等方麵都取得讓人欣喜的成果。
自然而然,連年的大豐收讓魏國沒了糧草之憂,而當沒了糧食的製約後,曹魏的人口優勢就得到體現,算上這二十萬大軍,魏國總兵力已經高達百萬了。
而且魏延認為這還不是魏國的極限,氣候宜人的華北平原非常適合糧食生長,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土地被開墾,每一年糧食產量都會創出新高,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在秋收後,曹魏很可能會根據局勢再次擴軍,屆時總兵力會達到一百三十萬左右,是季漢和東吳兵力總和的兩倍,對季漢和東吳形成兵力碾壓,而當兵力形成碾壓之勢後,曹魏的反擊自然會接踵而至。
對於魏國的反擊,季漢有山川險固,有獨步天下的甲胄兵戈,有正在擴大生產規模的漢陽工業,有緊鑼密鼓籌備的槍械師,有他們在自然不怕魏國的百餘萬大軍。
但東吳就不一樣了,在地利上它被兩者戰略包圍,在經濟上它被兩者製裁,再加上東進倭國島的戰略已經失敗,東吳現在沒任何發展潛力了。
所以,盡管江東在糧食總產量上連年攀升,能供應二十萬大軍還綽綽有餘,但總人口不足導致兵力隻能維持在十萬左右。
可想而知,麵對即將到來的反攻,孫權現在該有多著急。
不過這和季漢沒多大關係,反而以季漢如今的實力,曹魏在攻滅東吳時他們能拿下江夏、豫章、會稽等地,所以,季漢是樂意見到曹魏攻滅東吳的。
畢竟兩強相爭,總比三足鼎立來得簡單。
言歸正傳
魏國正在挖掘戰爭潛力,季漢在短時間內又突入不了中原,肯定無法阻止魏國這一行為,於是魏延靈機一動,既然硬得不行,那他來軟的總行了吧。
而讓曹家曆代君主都忌憚不已的司馬懿來掌權,讓他來攪亂魏國朝堂,從而將魏國拖入政治鬥爭的深淵,就像未來的南宋那樣,這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魏延是樂意將功勞送給司馬懿,並希望司馬懿能憑借此功青雲直上,拳打司空長文陳,腳踢大將軍曹真,掌握曹魏大權,行篡奪謀逆之事,屆時大漢可興,大漢可興呐!。
司馬懿,你可要努點力啊!
……
翌日
魏延派漢軍步卒三千人並兩百火槍手,在器械營的掩護下發起突然襲擊,他們先利用渡壕器具填平一段壕溝,為雲梯車,箭樓、衝車等器械打開通道。
然後再利用步坦協同戰術,規避從激射來的箭矢、弩槍等遠程攻擊,讓負責東門防務的陳泰束手無策,直到現在他才反應過來,自己在武成取得的傲人戰果,不是自己和王雙有多麽的優秀,而是魏延在故意放水。
最後在雲梯車抵近城牆後,漢軍將士迅速將其固定好,並放下高高揚起的擋板搭在城牆上,在兩者間形成一個30度左右的夾角。
采用這種大仰角,是漢軍在無數次攻城戰中總結的經驗,因為在這種角度下,曹軍弩手是無法躲在垛口後射擊的,他們想要射殺漢軍隻能先探出身子來,否則隻能等著漢軍踏上城牆,可那時候再射擊已經太晚了。
而城下的漢軍弩手,以及箭樓上的火槍手,就等著射殺那些敢於探出身子射擊的曹軍,隻有將這些敢死之士殺傷殆盡後,那漢軍的衝鋒將再無阻礙,進入他們最擅長的貼身肉搏階段。
很快,在漢軍將士們密切的配合下,第一次麵對漢軍主力的曹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漢軍猛烈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很快就讓漢軍控製了一段城牆。
不過也到此為止了,因在陳泰組織軍中將校組成了一支敢死隊向漢軍衝擊,試圖堵住這一段被打開的缺口,而漢軍將士則利用堅固的板甲,鋒利的橫刀,短小精悍的諸葛連弩將曹軍一一射殺,雙方一時間竟陷入僵持。
但就在這時,突然從城牆外傳來一陣鳴金聲,這是魏延下達的撤退命令。
在得到撤退的命令後,漢軍將士們有序的向後方退去,但曹軍卻得理不饒人,誓要將這些漢軍留在城牆上,於是他們得到了兩個大號的炸藥包……。
在兩聲震耳欲聾的爆炸後,漢軍趁著曹軍混亂帶著袍澤的屍體撤退,並在離開時將無法迴收的雲梯車一同焚毀,防止一些技術落入曹軍手中。
就這樣,一場持續不過半個時辰的攻城戰結束了,雙方傷亡其實都不大,漢軍兩百多人,曹軍也不過六七百人,這還是曹軍吃了沒準備的虧,要是有準備的話不會這麽快結束,傷亡比也不會這麽離譜。
但此戰對曹軍的士氣打擊是極大的,僅三千人就能突破城防,倘若三萬漢軍主力一同進攻,他們能擋得住麽。
現在,已經沒人再提魏延輕兵冒進這件事了,就算人家人少,但架不住人家全是精銳啊。
與之相反的則是在後方觀戰的歸義軍,他們見漢軍如此輕描淡寫就登上了城頭,除了驚歎漢軍戰鬥力之外,也對平城內外強中幹的曹軍不屑一顧。
於是他們紛紛向請戰,魏延自然是欣然應允,他為什麽今日要發起試探性進攻,不就是勾引歸義軍上鉤麽。
如今魚兒已經上鉤,是時候該考慮撤退的事了。
雁門郡,白登山
白登山,一座位於平城東十裏的小山,山腳下有渾水(禦河)蜿蜒流淌,然後匯入貫穿大同盆地的治水(桑幹河)中。
其實嚴格來講,白登山千餘米的海拔不能算一座小山,但奈何周圍的陰山山脈、呂梁山脈、太行山脈大型山脈,或者恆山、洪濤山等山嶺,白登山和這些比起來的確顯得太過渺小,甚至用不值一提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白登山和眾多華夏山川河流一樣,都有獨屬於它的曆史記憶——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一場恥辱之戰,一場讓劉邦恨之欲狂的一戰,一場讓大漢公主和親,一場讓大漢向匈奴朝貢的一戰,是一場讓大漢蒙羞百年的一戰。
不過往事已越千年,曾經擁有四十萬控弦之士,威壓漠北,打得大漢和親納貢的匈奴,如今早就衰落到極致,就連聖山狼居胥山都被鮮卑占據,他們現在隻能在天山一帶求存。
但大哥莫說二哥,匈奴衰落至極不假,但人家好歹還能遠遁歐洲去欺負欺負小朋友,未來還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
再迴頭看看如今的大漢,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廣袤的中原地區都被曹魏占據,要不是有魏延這個變數橫空出世加入劉備陣營,恐怕大漢早就名存實亡了。
所以說,時間才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不管是人或物,都經不起時間的侵蝕,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百萬年、億萬年,就沒有它磨滅不了的。
……
“這裏真是一個好地方啊!”
白登山上,魏延彎腰撿起一枚鏽跡斑斑箭簇,很明顯這不是曹軍撤離時留下的,而是四百多年前大戰遺留下來的,隨後直起腰俯瞰眼前的河山,情不自禁的感歎道。
白登山,半個月前還是由曹魏控製,並在此駐軍同平城形成掎角之勢,威脅漢軍側翼,讓漢軍不敢全力專心攻城。
不過就在魏延逼**城時,司馬懿突然下令收縮防線,放棄一切外圍據點,打算利用平城完備的城防工事來抵擋漢軍,作為平城外圍最重要的防禦據點白登山,自然也在曹軍的放棄範圍之內。
司馬懿放棄白登山的行為,其實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漢軍大兵壓境是不假,但白登山和其他的據點不一樣,有河流、高山等地勢可依,可謂易守難攻。
當年四十萬匈奴都拿白登山毫無辦法,更何況區區七萬漢軍,如今未見漢軍一兵一卒就從白登山撤退,恐怕無法對數萬將士交代。
再一個,一旦平城被漢軍攻破了,本就得不到信任的司馬懿恐怕會因此事而被問罪,所以眾將多次向司馬懿陳情厲害,希望他能收迴成命,向白登山增兵維持住掎角之勢。
不過司馬懿是曹叡欽定的北線統帥,持節鉞節製並州兵事,在他沒有更改命令之前,眾將心雖多有多不忿,但還是得不折不扣的執行下去,畢竟軍法嚴苛他們可不想腦袋搬家。
當魏延領軍抵達平城,在得知曹軍放棄白登山後,直接稱讚司馬懿不愧曹操、曹丕兩代君主所忌憚的人,然後他同樣不顧勸阻在白登山上結營,絲毫不怕再來一次白登之圍。
魏延選擇白登山紮營,理由有三:
第一,別看漢軍來勢洶洶,但實際隻有七萬兵馬,而曹軍在平城就有六萬餘兵馬,在代郡以及幽州其他州郡還有曹軍的數萬兵馬正枕戈待旦,從整體局勢上看,幾乎和當年劉邦的輕兵冒進如出一轍。
因此,找到一個易守難攻的落腳點來穩定大軍軍心,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雖然魏延有把握在野戰中正麵擊敗兵力優勢的曹軍,相信三萬漢軍將士也同樣有信心,但奈何歸義軍沒有啊。
第二,白登山是方圓十裏的製高點,從此處俯瞰下去,整個平城戰場將盡收眼底,可以更好的指揮漢軍作戰,所以指揮中樞擺在這裏最合適不過。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望遠鏡,不然曹軍城中的任何調動,他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製造望遠鏡太難太難了。
魏延原本打算用水晶手工打磨出兩塊凸透鏡,但實際效果十分不理想,不知道弄壞了多少價值連城的水晶都沒得到成品,索性魏延就放棄使用水晶,他有錢是不假,但也不是這麽花的啊。
至於玻璃那玩意兒倒是有,但都是五顏六色的,根本無法燒製出透明玻璃,之後魏延就絕了製造望遠鏡的想法,打算采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肉眼。
第三,魏延在白登山結營,其實是在迴應司馬懿的示弱,因為就像曹軍將校所說的那樣,若司馬懿真打算同魏延做過一場,那他非但不會放棄白登山,還會向白登山增兵防守,隨後再調動幽州之兵對漢軍展開圍殲戰。
如今司馬懿主動退了,魏延下意識想起空城計,當時的司馬懿大概率知道西城是空城,而在城頭鎮定自若彈琴的諸葛亮,他也知道司馬懿是知道的。
也正是司馬懿知道,所以他才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沒有諸葛亮,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以曹家幾代君主對司馬懿的防備來看,諸葛亮隕落之日,是他身首異處之時。
所以司馬懿選擇了撤退,他不是他怕城頭的諸葛亮,而是怕魏國朝堂之上的刀光劍影,養寇自保實屬無奈啊!。
如今司馬懿的處境相較未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夏侯榮的驟然崛起,以及在曹營沉默了十幾年的徐庶突然加入,讓曹叡手中可打的牌逐漸多了起來。
自然,曹丕的臨終之言又迴蕩在曹叡腦海中。
作為老陰比的司馬懿,他對自己如今的處境很清晰,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平城取得大勝,因為一旦他在平城大破魏延,洛陽的曹叡必定心生忌憚,屆時運氣好點還能明升暗降保住性命,運氣差點直接被病死也不是沒可能。
而在平城遭遇失敗後,他或許會被朝臣們彈劾,或許會被曹叡訓斥、革職,但最後還是會得到重用的,一個有弱點、有缺點、有汙點的司馬懿,更能讓曹叡信任。
也不要覺得這事離譜,縱觀華夏幾千年曆史,在外寇入侵時都會有人在背後捅刀子,更何況是中原的諸侯爭霸呢。
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無關乎勝負,無關乎正義。
不過對於失敗,司馬懿自己不能接受,因為他今年已經五十好幾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次被啟用,所以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利用守城來拖延時間,等到冬天來臨魏延自會撤退。
屆時,讓魏延無功而返的曹叡和朝臣隻會更倚重他,讓他繼續在並州構建防禦工事,來抵擋魏延的進攻,畢竟一個守成之將曹叡和曹氏宗族都放心。
除了上述原因外,魏延還有自己的小心思,既然劉邦在此被匈奴圍困簽下了恥辱的條約,那他作為大漢臣子,自然有義務讓劉邦好好看看,胡人是怎麽被他磨滅在平城的。
想起這些,魏延情不自禁的說道:
“這裏是個埋骨的好地方啊!”
魏延的話讓一眾將校感到莫名其妙。
埋骨的好地方?
“休元,你立刻讓將士們在平城東門外修築營壘,然後多造攻城器械,於明日正午對平城發起嚐試性進攻,後日正午發起總攻。
另外,派出騎兵前往代郡監視幽州曹軍的動向,一旦發現他們有西進並州的跡象,無須抵抗,立即撤迴至中軍聽命,我自有安排。
至於你所獻的計策,自己施為即可,無需向我稟報。”
魏延感歎片刻後,頭也不迴的命令道。
“諾”
馮習爽快的答應一聲,隨後向魏延拜別,下去協調各路兵馬準備攻城事宜。
“司馬懿,希望伱能爭點氣,別讓我失望啊!”
待周遭無人後,魏延盯著平城默默的說道,他為何會說出這種讓人誤會的感歎呢,其原因還要歸咎到十天前收到的情報。
魏國,終於展現出讓人畏懼的一麵。
今年三月初
曹叡有感季漢、東吳發起猛烈的攻勢,已經讓有著上萬裏防線的曹軍應接不暇,尤其是西線,多處戰略要地被漢軍奪取,已經在動搖曹魏統治的地位。
鑒於此,魏明帝曹叡從平靜的東線召迴徐庶,然後讓他和陳群在魏國境內征兵二十萬,用於補充各條戰線出現的損耗,彌補防線上因兵力不足出現的漏洞,並利用局部的優勢兵力,尋找戰機向季漢和東吳發起反擊。
經過三個多月的征召,曹魏已經募齊了二十萬大軍,目前集中在冀州、豫州、徐州、兗州等地日夜操練,相信明年初他們就能奔赴戰場。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曹叡能從容擴軍,而不是像曹操、曹丕那樣,空有一千多萬人口兵力隻能常年維持在六十萬左右,其根本原因還是後勤不支持他們這麽做。
但時過境遷,隨著魏延帶來的全新的農業生產理念,再加上水泥運用在水利工程上,提高了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讓大漢整體糧食產量連年攀升。
尤其是北方,隨著這幾年天象好轉,除了受災的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均出現了豐收,就連糧價也恢複到中平元年的水平。
而且在魏文帝曹丕主政的六年裏,天下安定,除了濡須之戰外沒有大的戰事,再加上曹丕借鑒了季漢的人口政策,此舉措讓曹魏人口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另外,在他著手處理臧霸的同時,也在恢複青、徐、豫、兗等四州的民生。
他先是收取了大量被荒廢、無主的土地,然後又派遣德才兼備之人擔任地方長官,並帶領百姓們開墾土地,興修水利,使得逐漸荒涼的中原再一次熱鬧起來。
在曹丕去世後,他主政六年的成果自然被曹叡繼承,加上近幾年季漢步步緊逼,不想失去家產的士族們隻能盡心輔佐曹叡,這讓魏國在經濟上、工業上、農業上等方麵都取得讓人欣喜的成果。
自然而然,連年的大豐收讓魏國沒了糧草之憂,而當沒了糧食的製約後,曹魏的人口優勢就得到體現,算上這二十萬大軍,魏國總兵力已經高達百萬了。
而且魏延認為這還不是魏國的極限,氣候宜人的華北平原非常適合糧食生長,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土地被開墾,每一年糧食產量都會創出新高,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在秋收後,曹魏很可能會根據局勢再次擴軍,屆時總兵力會達到一百三十萬左右,是季漢和東吳兵力總和的兩倍,對季漢和東吳形成兵力碾壓,而當兵力形成碾壓之勢後,曹魏的反擊自然會接踵而至。
對於魏國的反擊,季漢有山川險固,有獨步天下的甲胄兵戈,有正在擴大生產規模的漢陽工業,有緊鑼密鼓籌備的槍械師,有他們在自然不怕魏國的百餘萬大軍。
但東吳就不一樣了,在地利上它被兩者戰略包圍,在經濟上它被兩者製裁,再加上東進倭國島的戰略已經失敗,東吳現在沒任何發展潛力了。
所以,盡管江東在糧食總產量上連年攀升,能供應二十萬大軍還綽綽有餘,但總人口不足導致兵力隻能維持在十萬左右。
可想而知,麵對即將到來的反攻,孫權現在該有多著急。
不過這和季漢沒多大關係,反而以季漢如今的實力,曹魏在攻滅東吳時他們能拿下江夏、豫章、會稽等地,所以,季漢是樂意見到曹魏攻滅東吳的。
畢竟兩強相爭,總比三足鼎立來得簡單。
言歸正傳
魏國正在挖掘戰爭潛力,季漢在短時間內又突入不了中原,肯定無法阻止魏國這一行為,於是魏延靈機一動,既然硬得不行,那他來軟的總行了吧。
而讓曹家曆代君主都忌憚不已的司馬懿來掌權,讓他來攪亂魏國朝堂,從而將魏國拖入政治鬥爭的深淵,就像未來的南宋那樣,這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魏延是樂意將功勞送給司馬懿,並希望司馬懿能憑借此功青雲直上,拳打司空長文陳,腳踢大將軍曹真,掌握曹魏大權,行篡奪謀逆之事,屆時大漢可興,大漢可興呐!。
司馬懿,你可要努點力啊!
……
翌日
魏延派漢軍步卒三千人並兩百火槍手,在器械營的掩護下發起突然襲擊,他們先利用渡壕器具填平一段壕溝,為雲梯車,箭樓、衝車等器械打開通道。
然後再利用步坦協同戰術,規避從激射來的箭矢、弩槍等遠程攻擊,讓負責東門防務的陳泰束手無策,直到現在他才反應過來,自己在武成取得的傲人戰果,不是自己和王雙有多麽的優秀,而是魏延在故意放水。
最後在雲梯車抵近城牆後,漢軍將士迅速將其固定好,並放下高高揚起的擋板搭在城牆上,在兩者間形成一個30度左右的夾角。
采用這種大仰角,是漢軍在無數次攻城戰中總結的經驗,因為在這種角度下,曹軍弩手是無法躲在垛口後射擊的,他們想要射殺漢軍隻能先探出身子來,否則隻能等著漢軍踏上城牆,可那時候再射擊已經太晚了。
而城下的漢軍弩手,以及箭樓上的火槍手,就等著射殺那些敢於探出身子射擊的曹軍,隻有將這些敢死之士殺傷殆盡後,那漢軍的衝鋒將再無阻礙,進入他們最擅長的貼身肉搏階段。
很快,在漢軍將士們密切的配合下,第一次麵對漢軍主力的曹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漢軍猛烈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很快就讓漢軍控製了一段城牆。
不過也到此為止了,因在陳泰組織軍中將校組成了一支敢死隊向漢軍衝擊,試圖堵住這一段被打開的缺口,而漢軍將士則利用堅固的板甲,鋒利的橫刀,短小精悍的諸葛連弩將曹軍一一射殺,雙方一時間竟陷入僵持。
但就在這時,突然從城牆外傳來一陣鳴金聲,這是魏延下達的撤退命令。
在得到撤退的命令後,漢軍將士們有序的向後方退去,但曹軍卻得理不饒人,誓要將這些漢軍留在城牆上,於是他們得到了兩個大號的炸藥包……。
在兩聲震耳欲聾的爆炸後,漢軍趁著曹軍混亂帶著袍澤的屍體撤退,並在離開時將無法迴收的雲梯車一同焚毀,防止一些技術落入曹軍手中。
就這樣,一場持續不過半個時辰的攻城戰結束了,雙方傷亡其實都不大,漢軍兩百多人,曹軍也不過六七百人,這還是曹軍吃了沒準備的虧,要是有準備的話不會這麽快結束,傷亡比也不會這麽離譜。
但此戰對曹軍的士氣打擊是極大的,僅三千人就能突破城防,倘若三萬漢軍主力一同進攻,他們能擋得住麽。
現在,已經沒人再提魏延輕兵冒進這件事了,就算人家人少,但架不住人家全是精銳啊。
與之相反的則是在後方觀戰的歸義軍,他們見漢軍如此輕描淡寫就登上了城頭,除了驚歎漢軍戰鬥力之外,也對平城內外強中幹的曹軍不屑一顧。
於是他們紛紛向請戰,魏延自然是欣然應允,他為什麽今日要發起試探性進攻,不就是勾引歸義軍上鉤麽。
如今魚兒已經上鉤,是時候該考慮撤退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