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治羌策 陌刀營


    在武都的軍議很簡略,沒有對前線部署做出任何調整,因為現在正值北方隆冬時節,天寒地凍,寒風凜冽,從南方而來的軍士哪見過這陣仗啊,一個個縮在軍帳裏動都不敢動。


    因此,在棉衣沒有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冒然在冬季開啟戰端恐怕會自食其果,但估計也快了,棉線已經紡織成功,棉花也完成大規模種植,最晚明年冬第一批棉花就能派上用場。


    今年的天氣應該是最冷的,因為連秦嶺南線的西漢水都有大規模結冰現象,讓漢軍體驗了一迴曹軍的困擾,特別還有玄甲軍這種不事生產的大軍。


    為減輕後勤壓力,魏延將玄甲軍分成三部,左軍由馬謖率領,領兵萬人屯駐遝中訓練;中軍由魏延率領,領兵萬人在武都駐訓;右軍由法正率領,屯駐下辯訓練。


    至於原因和曹操一樣,在過去的兩年裏,季漢持續向遝中、武都、下辯等地運糧,並建有數量可觀的糧倉,供應十多萬大軍問題不大。


    當然,西漢水突然結冰也不全是壞事,一來,可讓漢軍對北方氣候條件有清晰的認知,為不久後的隴西會戰做好心理準備;二來,也能考驗漢軍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後勤保障能力。


    ……


    武都,玄甲軍中軍大營


    淩冽的寒風中,營中校場唿喝聲卻不斷,走近一看,隻見五百餘名軍士兵戈甲胄齊全,操著特製的斬馬劍在校尉的帶領下訓練。


    對了,車騎將軍稱此刀為陌刀,明明是斬馬劍,為什麽叫陌刀呢。


    校場周圍,無數的玄甲軍士一臉羨慕的望著場中,一個個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不過也隻是想想罷了,畢竟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們心裏一清二楚,身負近二百斤的戰鬥全重作戰,他們想都不敢想。


    陌刀軍,不用想也知道是魏延創立的,沒辦法,香積寺之戰的名頭太響了,而在此戰大放異彩的陌刀軍更是為人傳頌千年,魏延他又怎能不心生向往。


    然而組建陌刀軍的困難,遠比魏延想象的還要大得多,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鍛造出合適的陌刀,以及找到能操持陌刀的軍士,也正是這兩個問題,才讓魏延組建陌刀軍的想法被擱置,直到前些時候才組建完成。


    陌刀問題,在去年宋星燒製出焦煤,然後使用灌鋼法煉出上好的鋼鐵後,根據魏延提出的要求在斬馬劍的基礎上改良生產的,總計生產了五百餘柄。


    陌刀,長刀的一種,由步兵所持,刀重三十餘斤,長七尺餘,刃長三尺,柄長四尺餘,此刀兩麵開刃,加上刀刃經過淬火變得鋒利無比,人馬擋之俱碎也能實現。


    至於人員問題,在魏延拿下武都、隴西二郡後被徹底解決,不僅如此,因實施安撫政策的原因,大量的羌人、漢人踴躍參軍,改變了軍中多南方人,少北方人的組成結構。


    不是魏延不喜歡南人,而是在這個時代,也許是因為氣候、飲食習慣、基因傳承等原因,南人普遍比較瘦小,在南方作戰還好,畢竟多丘陵而少平原,身材瘦小靈活的他們,在叢林、山地作戰比北方人更具有優勢。


    但在北方戰場就不一樣了,北方多平原,很多戰役都需要正麵對壘,瘦小的南方人在麵對身材高大的北方人時,先天上就處於劣勢。


    因此,在玄甲軍中七成都是北方漢人或胡人,沒辦法,誰叫他們身材高大,氣力綿長呢,也隻有這等軍士才能負百餘斤,乃至兩百斤作戰。


    而在剩下的三成南方人中,又有一半以上由各部蠻族組成,所以嚴格的講,玄甲軍隻有三千左右的南方漢人,是不是覺得這數字很熟悉,沒錯,這就是魏延的親衛營。


    至於更加精銳的陌刀營,除了校尉王平這個南方人外,餘者皆北人。


    當然了,在陸戰上他們的確不如北方人,但在舟楫一道上,他們則是完全碾壓對方,就比如關羽的兩萬水軍,除了部分將校以外餘者皆南人。


    從南方人、北方人身體素質的差異對此,我們就可知道北伐為什麽如此艱難,南人孱弱,並不是指抵抗意誌,而是天生嬌小的身體素質。


    正因如此,魏延才會在涼州采取以安撫為主,剿滅為輔的民族政策,剛好與南中高壓政策相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羌人離曹操太近也是原因之一。


    萬一季漢做得太過份了,羌人反抗怎麽辦,投向曹操怎麽辦,何況季漢還要在隴西大開互市,為複興漢室大業汲取養份,所以理應因地製宜,一味的使用高壓政策實為不妥。


    所以季漢對羌人、涼州漢人許諾,隻要願意歸順大漢的,可以重新為他們登記造冊,不管你以前是什麽身份,隻要加入我們,你就是一名光榮的大漢子民。


    同時,為了讓你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忍痛拿出大漢龍興之地——漢中平原,用來給伱們安身立命,一旦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可就不行了。


    麵對季漢赤裸裸的誘惑,別說掙紮在黑山白水的羌人了,就連關中平原的漢人百姓都心動了,劉備可是出了名的仁義,魏延可是出了名的袒護百姓,荊州可是出了名的富庶。


    很明顯,沒人能擋住肥沃的漢中平原的誘惑,曹操不行,漢人百姓們不行,諸羌更不行。


    治羌策施行的第一年,投靠季漢的並羌人不多,主要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反倒是逃離關中地區投靠季漢的漢人挺多的,畢竟他們活的太辛苦了,戰亂不斷,天氣寒冷,糧食減產,讓好多人都熬不過每年的冬天。


    對於第一批投靠的人,魏延抱有極大的好感,上千羌人打散遷往成都、江州、長沙等地,幾千漢人百姓則全部遷往長沙,同時,希望他們寫信迴家報平安,告訴親朋好友,最近過得怎麽樣之類的。


    老話說得好:凡事最怕比較


    果然,第二年就有大量羌人來投,除了零散的個人,以家庭為單位的五六人,還有幾十人、上百人的小部落來投,甚至出現過規模上千人的中等羌人部落來投。


    至於原因,在零下二十幾度的惡劣天氣下,身披幾件七零八碎的毛皮,餓著肚子生活一段時間,就懂他們為何這樣做了。


    羌人大規模來投,讓法正很是擔憂,曾經也提出過質疑,羌人既無信也無義,若和漢人雜居,長久之下漢人必會沾染惡習,再加上雙方生活習性、風俗文化、價值觀不同,及其容易產生衝突,致使地方不穩,隔三差五發生動亂,譬如今天的涼州。


    涼州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幾十乃至上百年,涼州十郡基本每一年都要發生幾場,或者幾十場叛亂,每隔幾年就來一場大的,特別是黃巾之亂後的涼州之亂,毫不誇張的說,涼州之戰是導致東漢帝國崩塌的罪魁禍首。


    看到這裏,各位是不是感覺很眼熟,沒錯,大漢與大唐,涼州之亂和安史之亂,他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安史之亂,究其根本不過是盛唐時期兩個利益集團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訴求,而發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衝突,而衝突雙方就是關中集團,河北集團。


    先不談政治問題,畢竟這事說起來太麻煩了,隻需要知道關中集團把握大唐權利,持續對河北地區進行壓榨、掠奪,不管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皆如此。


    這也是為什麽,安祿山死了安慶緒上,安慶緒死了史思明上,一場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從此向無盡深淵滑落。


    但這裏要說的,是河北胡化問題。


    自漢末三國以來,特別是晉朝時期,匈奴、鮮卑,以及其他胡人在河北地區作戰,長時間的征戰讓胡人身心俱疲,隨即在河北定居下來,讓河北地區胡人氣息濃厚。


    大唐建立以來,貞觀年間李世民滅東突厥後,將大量突厥人安置在河北;在開元年間又有契丹、粟特等被安置在河北,數百年間不斷遷移胡人至河北,讓河北成為胡漢雜居之地。


    這裏要注意的是,遷移至河北定局的胡人,不是以個人、家庭為單位,而是以部族為單位,這就意味著他們有著嚴密的社會結構,有大唐授予的土地,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更有成建製的軍隊。


    也是因為河北胡化問題,大唐在河北節度使的人選上,才會選擇有胡人血統的安祿山,再加上關中集團的壓製,最後產生了使大唐衰亡的安史之亂。


    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法正不知道大唐的事,但魏延還不清楚麽,在治羌策必須推行的情況下,魏延就需要選擇一塊寶地同河北一樣,用來安置投靠大漢的胡人,而且還不能是南方,畢竟氣候條件差異太大,胡人們肯定不願意。


    最後,魏延選擇了漢中,這塊大漢的龍興之地。


    自西漢水改道後,漢中不管是大軍進出都十分困難,致使漢中戰略地位急劇下降,不再是曾經的王霸之地,再加上北靠八百裏秦川,南依米倉山,僅有幾條小道穿行其中。


    也正是漢中獨特的地形,魏延才打算效仿大唐,將周邊胡人聚集於此漢化,就算漢中胡人有變,大漢也不用太過擔心。


    北可固守秦嶺五道,斷其北上之路;


    南可斷絕金牛道、米倉道,使其不得南下益州;


    東可在安康一帶構築防線,使其不得寸進;


    如此一來,漢中將成為一塊死地,縱使漢中異族有萬般之能,還不是塚中枯骨,任人拿捏。


    當然,將羌人遷移入漢中隻是第一步,畢竟那麽大個部落擺在那裏,長久下去終究會出問題,所以如何分而化之,這個還需要時間來完善。


    ……


    魏延踱步到校場周圍,看著熱火朝天的場麵,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陌刀軍雖隻有五百餘人,但個個身強力壯,力大如牛,再憑甲胄之堅,陌刀之利,在正麵作戰中以一當十不在話下。


    “子均”


    看著軍士們個個汗流浹背,氣喘籲籲,但仍舊堅持著,魏延滿意的點點頭,隨即將陌刀軍校尉王平喚了過來。


    “末將見過車騎將軍。”


    光著膀子露出虯結的肌肉,一臉剛毅的王平從校場中走來,寒冷的空氣遇到炙熱的身軀,升騰起陣陣白霧。


    “子均不必多禮。”


    魏延上前扶起王平,上下打量了一番說道:


    “子均和去年相比,身形可健碩了許多啊。”


    “承蒙將軍厚愛,陌刀營成軍至此,糧食、肉食、雞蛋等物敞開供應,讓末將和營中將士們吃得個個膀大腰圓。


    若氣力不大,怎能對得起將軍的厚愛。”


    王平已經盡量委婉了,陌刀營軍士八成都是各地異族,平日頓頓能吃飽就不錯了,哪裏見過饅頭米飯、各類肉食、雞蛋蔗糖擺在桌子上任他們取之的。


    就連軍司馬張苞都感歎道,他爹張飛乃堂堂前將軍,恐怕吃得都沒他好。


    所以軍士們個個胡吃海塞,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每個人都重了幾十斤不等,這也是王平讓陌刀營頂著寒冬集訓的原因,光吃不練,不僅會把身體養壞,更對不起將軍耗費這麽大的代價培養他們。


    “不錯,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在戰場上殺敵建功,封侯拜相,蒙蔭子孫!”


    “末將敢不效死!”


    “先讓將士們下去歇息吧,訓練非一日之功,操之過急恐怕會適得其反,別把身體練壞了。”


    魏延看著因訓練中止寒風吹過被汗打濕的衣衫時,一些軍士忍不住刺骨的寒冷而顫栗,立即將一些話吞入腹中,讓王平帶領陌刀營下去休息。


    陌刀營可是他的寶貝,出現非戰鬥減員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況且營中還有幾個二代,若出現意外情況他都不知該如何交代,要知道在這個時代,感冒都可能要人命。


    “諾!”


    王平領命退去,其實他也一直繃著。


    王平來到校場,幾聲令下就讓陌刀營集結在一起,將魏延的勉勵之言傳達後,就帶著軍士們返迴營中歇息,期間軍士們麵容肅穆,並無嬉笑打鬧之輩。


    看著軍紀嚴明的陌刀營,魏延止不住的點頭,看來用王平為陌刀營校尉是最正確的選擇,王平也不愧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無當飛軍的統領,在統兵一道上有過人之處。


    和曆史上先投曹魏,再投蜀漢不同,因為魏延的存在,讓益州在建安十八年初(213)就被劉備拿下,而此時的曹操剛解決馬超,觸手尚未伸進漢中。


    也就不存在巴西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等,率領巴夷、賨民依附曹魏之事,王平自然也沒離開巴西前往雒陽。


    在龐統、張飛二人經略巴郡期間,對巴西的夷人、賨民選擇以招撫為主,並任命兩人為巴西、巴東二地的民政長官,處理巴郡民族問題。


    同時,龐統征辟漢化的蠻人在巴西、巴東等地為官,施行以胡治胡之政,此策贏得了巴郡諸部族的擁護,相較於陰險狡詐的漢人,他們還是更喜歡自己人。


    雖說在有些時候,自己人壓榨自己人更狠,但此乃人之常情,因此,身為漢化賨人的王平,也在這時被征辟為校尉,負責在巴東地區維穩。


    在巴東履職期間,王平為人勇毅,待人和善,秉公執法,不管是賨人還是夷人,更或者是漢人他都一視同仁,在巴東蠻人中擁有很高的聲望。


    張飛在聽聞王平的事跡後,想征辟他為中郎將,並在前將軍府內任司馬一職,不過此事被王平給拒絕了,隨後報名參加新軍集訓,張飛在得知後也不惱,反而讓年僅十六的張苞同行。


    隨後兩人隱姓埋名,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一齊入新軍,並在成都大營參加集訓,而後通過選拔進入玄甲軍,因為在新軍營表現優秀,王平為隊率,張苞為什長。


    玄甲軍移師武都後,魏延主持玄甲軍大比武,取優異者編入陌刀營,王平表現優異斬獲第一,張苞也名列前茅,直到此刻,魏延才知道王平、張苞的二人的存在。


    考慮到王平賨人的身份,又在玄甲軍中頗有威望,再加上比武第一耀眼的戰績,遂被立為陌刀營校尉。


    張苞隨他父親的性子,為人豪爽,不以身份壓人,在軍中同樣聲望頗重,再加上二人一路走來,肯定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魏延本著一事不煩二主的心態,大手一揮任命張苞為軍司馬,協助王平處理陌刀營事務。


    當然,陌刀營中不止張苞這一個二代,還有幾個其他將校的子嗣在其中,畢竟能入選陌刀營基本都身負勇力,除了天生神力者外,也隻有頓頓有肉才能達到要求,普通百姓很難達到。


    目送王平離開後,魏延踱步迴到中軍大帳,看著軍略圖上雙方兵力部署魏延感到頭疼不已,曹操防守得太嚴密了,他根本無從下口。


    難道真的要再等一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