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們的想法很不錯,很合乎常理,青壯勞力們都去工坊的去工坊,不去工坊的那些,有的人直接搬到遼東,有些人則是去做些小營生。
總之一句話,人們都離開自己的土地,去幹與種莊稼不相幹的事情。
哪怕有這三成的人口隱匿,也不夠他們工坊使用的!
但是現實狠狠的給他們一巴掌。
房可壯拿到的數據不假,可惜他隻調查過離開的人口,卻沒有去找上繳糧食的數目。
對比顯示出來的人口,上繳的糧食才是實實在在的數目。
如果說因為人口流失,糧食產量下降,那麽農稅肯定收不夠……
房可壯作為傳統文人出身,又是做的禦史這樣的文字工作,自然不明白那些技術官員以及地方大員對於數字的掌控。
也不明白那些數據背後的含義。
事實上,才順天府統計完人口後不久,便有人展開對征糧稅的統計。
畢竟不需要別人催促,順天府對自己轄區內的數字,比他麽還要敏感。
隻不過因為糧食產量這樣的數據,統計出來以後都是上報,並沒有像人口流動那樣十分重大的係統記錄。
在房可壯沒有主動尋找下,也不會有人將其送到他手上。
實際上,因為西山地區大量工坊的建立,順天府專門有人跟蹤過對於農事的影響。
經過調查發現,方圓百裏的農事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上交的糧食一點不少,甚至有些地方還多收上來。
知道人口隱匿的官吏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反正人口瞞報上頭知道了,糧食還沒少產,再說人口的事情,在曆朝曆代都是司空見慣,憑這一件事情,也不能將他們怎麽樣。
整個結果看起來,就像是,整個大明的農田,似乎總有人在幹,哪怕是一個村子按照戶籍上,已經出去了一半人……
正常人都看到的是隱匿的稅收,但是老方則是在分析帶來的潛力。
朱常洛不是個無能的君王,自然知道利益背後的風險。
隱匿人口說起來也有千年曆史,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掉的。
此事不像其他,在沒有解決去向之前,可不敢用雷霆手段。
一不留神,便有可能激起民變。
不過麽,若是畏懼此事,什麽都不做,也是不可能的。
那不是他的性格,看著自己爹懶政幾十年,他早就想幹點什麽。
朱常洛沒有見識過張居正改革,但是近些年對於朝廷的變化,他十分敏感。
年幼時期,因為改革帶來的紅利,整個大明運作起來絲毫沒有問題,出兵潮鮮,說動就動。
都不帶好好考慮的那種。
但是到了前年,莫說是出兵在外,就是遼東這樣的國情,都已經沒有足夠的銀兩來打仗。
問題是出在誰的身上?
單純的怨他爹或者那些首輔們,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改革勢必要進行,人又是要改革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上邊作文章,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方書安的監稅司固然是一個好設想,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監稅司的構想,充其量也就是能夠發現隱匿的人口,但是他們的去處是哪裏?並沒有提出對應的方案。
實際上,方書安不是沒給出來。
而是他一直在默默的做,能承接大量勞動力轉移的是什麽?
好無語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且,在工業革命初期,基本也都是此類產業。
不斷湧現的製造工坊,將那些隱藏起來的人們很好的拉出來。
雖然他們依舊隱藏在暗處,但是已經開始創造出多餘的價值。
因為工坊繳稅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他們不會從工坊工人手裏收錢,而是在下發之前有工坊代繳!
由於工坊們,不是有方家的股份,就是有戶部的股份,對於他們來說,一個是不想著偷稅,一個是沒有必要偷稅。
所以頂替人頭稅的所得稅,執行起來非常順利,要比下去收人頭稅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對於發到工人手中的數字,雖然人們都知道已經扣稅,但是並未有人提出異議,似乎是天經地義一樣。
對於他們來說,所得稅直接扣除實在是太好的措施。
因為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從手裏給出去的錢與外邊沒有發來的錢是完全兩個概念。
拿到手裏捂到兜裏的東西,怎麽能往外吐出去?
所以,在戶部眼裏,方書安對於代繳稅的創造性發明,讓他們驚為天人,原來,稅還可以這樣收?
當然了,那也不是方書安獨創的東西,不過是他將未來的方法拿過來。
一個小小的改變,令戶部上下更加崇拜。
萬曆不知道裏邊的這些細節,所以不清楚朱常洛的想法。
方書安的平板玻璃,亦能帶動農業,而能創造稅收,三能改變消費。
朱常洛傻了才會在意這些細枝末節。
他在方書安第一次商業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背後的秘密。
那些看上去奢靡的消費,竟然能成功的將其轉化為稅收。
並且,並不影響百姓們的溫飽。
因為能花得起那個錢財之人,根本就不會為溫飽發愁。
此時的他,並不明白什麽是財富再分配,包括方書安也沒有提出來類似的概念。
但是就朱常洛看來,每一個東西出現,就能提高中下層百姓的收入,而將上層社會的錢財進行一個重新分配。
他們得到的是買到手的商品,享受的是對應的服務,這才是財物最大價值的體現。
知道現在,不管是朱常洛還是戶部,都對方書安的那句話記憶猶新,窖藏起來的錢,不叫錢,隻能叫做銅子,隻有花出去的錢才能算作錢財!
東林黨人此次的攻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效果。
不但沒有得到計劃目的,反而成為技術官員嘲諷的對象。
而方書安,自然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要做,鑒於學院的期末考試要進行了,後邊就是集體判卷以及做評價,因此有一陣他將沒有時間。
而且,作為未來的女主人,林月華從未到過暖房。
總之一句話,人們都離開自己的土地,去幹與種莊稼不相幹的事情。
哪怕有這三成的人口隱匿,也不夠他們工坊使用的!
但是現實狠狠的給他們一巴掌。
房可壯拿到的數據不假,可惜他隻調查過離開的人口,卻沒有去找上繳糧食的數目。
對比顯示出來的人口,上繳的糧食才是實實在在的數目。
如果說因為人口流失,糧食產量下降,那麽農稅肯定收不夠……
房可壯作為傳統文人出身,又是做的禦史這樣的文字工作,自然不明白那些技術官員以及地方大員對於數字的掌控。
也不明白那些數據背後的含義。
事實上,才順天府統計完人口後不久,便有人展開對征糧稅的統計。
畢竟不需要別人催促,順天府對自己轄區內的數字,比他麽還要敏感。
隻不過因為糧食產量這樣的數據,統計出來以後都是上報,並沒有像人口流動那樣十分重大的係統記錄。
在房可壯沒有主動尋找下,也不會有人將其送到他手上。
實際上,因為西山地區大量工坊的建立,順天府專門有人跟蹤過對於農事的影響。
經過調查發現,方圓百裏的農事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上交的糧食一點不少,甚至有些地方還多收上來。
知道人口隱匿的官吏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反正人口瞞報上頭知道了,糧食還沒少產,再說人口的事情,在曆朝曆代都是司空見慣,憑這一件事情,也不能將他們怎麽樣。
整個結果看起來,就像是,整個大明的農田,似乎總有人在幹,哪怕是一個村子按照戶籍上,已經出去了一半人……
正常人都看到的是隱匿的稅收,但是老方則是在分析帶來的潛力。
朱常洛不是個無能的君王,自然知道利益背後的風險。
隱匿人口說起來也有千年曆史,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掉的。
此事不像其他,在沒有解決去向之前,可不敢用雷霆手段。
一不留神,便有可能激起民變。
不過麽,若是畏懼此事,什麽都不做,也是不可能的。
那不是他的性格,看著自己爹懶政幾十年,他早就想幹點什麽。
朱常洛沒有見識過張居正改革,但是近些年對於朝廷的變化,他十分敏感。
年幼時期,因為改革帶來的紅利,整個大明運作起來絲毫沒有問題,出兵潮鮮,說動就動。
都不帶好好考慮的那種。
但是到了前年,莫說是出兵在外,就是遼東這樣的國情,都已經沒有足夠的銀兩來打仗。
問題是出在誰的身上?
單純的怨他爹或者那些首輔們,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改革勢必要進行,人又是要改革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上邊作文章,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方書安的監稅司固然是一個好設想,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監稅司的構想,充其量也就是能夠發現隱匿的人口,但是他們的去處是哪裏?並沒有提出對應的方案。
實際上,方書安不是沒給出來。
而是他一直在默默的做,能承接大量勞動力轉移的是什麽?
好無語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且,在工業革命初期,基本也都是此類產業。
不斷湧現的製造工坊,將那些隱藏起來的人們很好的拉出來。
雖然他們依舊隱藏在暗處,但是已經開始創造出多餘的價值。
因為工坊繳稅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他們不會從工坊工人手裏收錢,而是在下發之前有工坊代繳!
由於工坊們,不是有方家的股份,就是有戶部的股份,對於他們來說,一個是不想著偷稅,一個是沒有必要偷稅。
所以頂替人頭稅的所得稅,執行起來非常順利,要比下去收人頭稅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對於發到工人手中的數字,雖然人們都知道已經扣稅,但是並未有人提出異議,似乎是天經地義一樣。
對於他們來說,所得稅直接扣除實在是太好的措施。
因為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從手裏給出去的錢與外邊沒有發來的錢是完全兩個概念。
拿到手裏捂到兜裏的東西,怎麽能往外吐出去?
所以,在戶部眼裏,方書安對於代繳稅的創造性發明,讓他們驚為天人,原來,稅還可以這樣收?
當然了,那也不是方書安獨創的東西,不過是他將未來的方法拿過來。
一個小小的改變,令戶部上下更加崇拜。
萬曆不知道裏邊的這些細節,所以不清楚朱常洛的想法。
方書安的平板玻璃,亦能帶動農業,而能創造稅收,三能改變消費。
朱常洛傻了才會在意這些細枝末節。
他在方書安第一次商業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背後的秘密。
那些看上去奢靡的消費,竟然能成功的將其轉化為稅收。
並且,並不影響百姓們的溫飽。
因為能花得起那個錢財之人,根本就不會為溫飽發愁。
此時的他,並不明白什麽是財富再分配,包括方書安也沒有提出來類似的概念。
但是就朱常洛看來,每一個東西出現,就能提高中下層百姓的收入,而將上層社會的錢財進行一個重新分配。
他們得到的是買到手的商品,享受的是對應的服務,這才是財物最大價值的體現。
知道現在,不管是朱常洛還是戶部,都對方書安的那句話記憶猶新,窖藏起來的錢,不叫錢,隻能叫做銅子,隻有花出去的錢才能算作錢財!
東林黨人此次的攻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效果。
不但沒有得到計劃目的,反而成為技術官員嘲諷的對象。
而方書安,自然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要做,鑒於學院的期末考試要進行了,後邊就是集體判卷以及做評價,因此有一陣他將沒有時間。
而且,作為未來的女主人,林月華從未到過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