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英國人管理起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所以英國人想了個辦法,創辦英式學校,吸收印度的精英階層,培養他們一起來管理印度。能夠進入這些學校讀書的一般都是印度教的高種姓貴族和一些穆si林貴族,英語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上層印度社會的官方語言了。


    到了18世紀末,經過西式教育的上層印度人終於覺醒了,他們覺得印度應該要獨立,不能再受英國人奴役了。於是,大家二話不說,成立了一個叫做“國民大會黨”的政黨,簡稱“國大黨”。國大黨的扛把子是被印度人稱作“聖雄”的甘地,然後甘地有個小弟叫做尼赫魯,而國大黨裏麵的第三號人物叫做真納,信仰伊si蘭教,他們三個是印度獨立的重要人物。


    縱觀曆史,一個新生國家的獨立或者建立無非就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國家英雄,帶領著大家把侵略者趕跑,並且擊敗國內的一切競爭對手。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外部強大勢力的幫助下,創造一個國家英雄,然後擊敗其他競爭對手。但是,印度卻硬生生地自己創造出第三種方式。


    有一天,尼赫魯對甘地說:“甘哥,我們印度要怎麽才能實現獨立啊,我們能夠打敗英國人然後獨立建國嗎?”


    甘地抬頭望了望天空,神情凝重地說道:“通過打敗英國人來獨立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接著又故作神秘地說:“魯弟,其實我們印度要獨立也不是不可能,一個字就能解決了。”


    “啊!?那是什麽字。”


    甘地抬了下手指:“耗。”


    “此話怎解?”


    甘地接著說:“你想想看,英國人來到我們印度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掠奪資源和賺錢,我們號召印度人民除了種地,然後什麽都不做,也不反抗,我們印度那麽多人,英國人能把我們怎麽樣,他還能把我們所有人都殺了嗎?但是就一個‘耗’字,顯得我們文化水平太低了,我稱之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尼赫魯望著甘地,一臉崇拜。


    為了對抗英國取得獨立,印度教和伊si蘭教有過短暫的“蜜月期”,類似中國為了抗日的“國共合作”。但是後來,真納發現國大黨隻會為印度教謀求利益,穆si林的利益訴求往往得不到滿足,於是真納離開國大黨,轉身就領導了“全印穆si林聯盟”與“國大黨”分庭抗禮。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實力大打折扣,對於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深感疲憊,原則上已經同意印度自治(獨立)了。甘地有著一顆秦始皇的雄心,他希望整個印度能夠大一統,但是與甘地、尼赫魯共事過的真納堅決不同意,必須要在印度另外成立一個完全由穆si林主導的國家。甘地為了印度能夠大一統,一直希望真納不要鬧分裂,但是甘地的良苦用心被一些印度教的狂熱分子曲解為出賣印度教的利益,然後就把甘地刺殺了。


    印度最後一任總督為蒙巴頓,他過來就是為了解決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的。可以說,印巴分治是曆史的必然選擇,英國也無能為力。但是,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就盡顯英國人“攪屎棍之王”的本色了。蒙巴頓方案也稱印巴分治方案或者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大致是這樣的:第一,成立巴基斯坦國,分為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1971年獨立為孟加拉國),人口7千萬左右。第二,成立印度聯邦,大概占印度麵積五分之二左右,人口2.5億左右。第三,其餘王公土邦562個,同樣占印度麵積五分之二左右,人口大約八千一百萬,他們同時享有獨立地位,可自行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這562個王公土邦大部分加入了印度,少部分加入了巴基斯坦。但是,在印巴交界處,有一個最大的城邦未能如願地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它就是克什米爾。克什米爾的普通居民大部分信仰伊si蘭教,但是克什米爾的王公卻是印度教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部分的人想加入巴基斯坦,而領導階層卻想加入印度,對於這種曆史奧數題,巴基斯坦和印度至今都沒有能力去解開正確答案。


    最終,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真納任總督;第二天,也就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獨立,尼赫魯任總理。全世界的被壓迫人民受到了激動人心的鼓舞。同年10月,為了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雙方於1949年停戰,靠近巴基斯坦的40%領土歸巴基斯坦管轄,而靠近印度這邊的60%領土歸印度管轄。後麵又發生了第二次印巴戰爭與第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采用東攻西守的策略,成功地攻入了東巴基斯坦,策劃了東巴基斯坦的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味世界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軒之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軒之舟並收藏趣味世界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