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忠於大漢,天地可鑒。但有的時候,人可以不做周武王,不得不做周文王。是否?孟德!”


    曹操問過之後,劉凡反過來向曹操問道。


    不待曹操大驚失色,劉凡好似醉眼朦朧的樣子,盯著劉備,突然又說道:“玄德相貌堂堂,大耳猿臂,這是帝王的氣派,說不定以後一定是九五至尊呢!”


    劉備聽後,更是一下子跳起,急忙辯解道:“吾長臂大耳,乃父母所賜!吾不能違父母之命,隻能生成這個樣子。吾乃漢室宗親,心屬大漢,可被滅族的念想,從未有過。”


    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家中的老桑樹說過:“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雖然是年少輕狂之語,但也證明了他少有大誌向,與常人不同。


    曹操麵色迥異,劉備麵色緊張。以為劉凡認為他們不忠心漢室。


    “酒後戲言耳,兩位何必當真?”


    見兩人這幅表情,劉凡哈哈一笑道。


    曹操和劉備麵麵相覷,不知所言。


    在這個關頭,若不談國事,確實沒有什麽好談的。


    因為不論談任何事情,都會引到國家大事上。


    後世有人說話一句話: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這三人若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那是神人。


    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他的後半生都在為統一華夏而努力。但三祖共同努力,也沒有成功。


    或許是因為對手太強大,但曹操比起那幾位始終有些差距。


    光武劉秀,這個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在曆史上並非最起眼的開國皇帝。他起兵的時候一無所有,但他從起兵到稱帝僅用三年,從稱帝到統一天下,僅用十二年。


    高祖劉邦,從亭長起兵,到稱帝,僅用八年。


    曹操生平之誌就是如劉秀、劉邦一樣,結束亂世,一統華夏。


    而劉秀、劉邦,也有太多值得劉凡去學習。


    又過片刻,劉凡已醉為由,向曹操告辭。


    這估計是與曹操最後一次私會。


    等他完成西方大計,再來會一下曹操和劉備。


    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亦或者袁紹。他們治下的百姓都是不錯的。


    對劉凡來說,曹操、劉備和其他諸侯沒有兩樣。鐵騎東進,摧拉枯朽。


    “孟德公能否看出趙王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劉備向曹操問道。


    “世之奇士!吾也不知道。”


    曹操搖了搖頭,然後目視劉備,道:“各路諸侯共表吾為奮武將軍。幕府缺一長史,公有大才,與公一起,必能興起大業,安定天下。”


    “孟德公有卓才和英明,能撥亂反正,賬下人才濟濟。備也向往之。奈何備身為平原令。青州黃巾肆掠,平原縣好不容易安穩,鄉親父老擁戴劉備,劉備怎能棄他們而去?孟德公麾下救過備,備不忘此恩。他日若孟德公能用的到備,前去平原通知即可。即便那時備隻是一人,也願為孟德公奮短兵。”


    劉備麵色真摯的對曹操說道。


    “你我一起匡扶漢室,乃是大義。玄德何必以小義而忘大義?”


    曹操不解的說道。


    “不守小義,何敢言大義?”


    劉備向曹操一拜,算是拒絕了曹操相邀。


    現在他還有一份小基業。這次討董,也有他劉玄德的名聲。


    劉備現在還不需要寄人籬下,仰人鼻息。


    “唉!人各有誌,不能強求。玄德啊!操隨時歡迎你來找吾。”


    曹操歎息了一聲。


    “失禮了!”


    劉備再次對曹操一拜,轉身離去。


    ……


    洛陽城,東門,步廣裏。


    步廣裏是朝臣和權貴居住的裏坊,與先漢長安時的北闕甲第類似。皇親貴族相聚,高門豪第相望。


    一名偉美,有儀容的青年從司空府中邁出。


    然後青年向離步廣裏很近的東市走去。


    東市是洛陽三市之一。


    時下有一句話:天下繁華在洛陽,洛陽繁華在東市。


    這裏匯聚著來自各州各郡乃至異國他鄉的各色物產,糧食、肉食、蔬菜、布帛絲綢、珍寶珠玉、車輛馬匹等衣食住行所需什麽都有,往來商販,漢人、胡人,館舍酒肆,處處可見。


    但此時不同了,董卓橫行街市,縱兵劫掠。加之現在為諸侯討董時間,許多禁止。使原本防繁華的東市非常蕭條。許多百姓躲在家中,不敢出來。


    東市在中東門外大街上,街麵有十幾丈開闊,東市中間兩排百年古樹夾著禦道,樹幹蒼勁拙樸,綠芽已經萌發,大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


    “文若,官兵將洛陽各門封閉,吾等無法再出城了。”


    一名男子騎馬奔來,向青年說道。


    這名叫做文若的青年,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荀彧。


    這名騎馬奔來的男子,乃荀彧的三兄荀衍。


    “叔父言,虎牢關、旋門關還未失守。朝廷為何下令封閉洛陽關門。”


    荀彧皺眉說道。


    “仲豫兄和公達多次寫信給吾等,言趙王是明主。現趙王督導盟軍在東,吾等出不了城,無法投靠!董卓惡貫滿盈,吾實在不想再待在洛陽。”


    荀衍歎氣的說道。


    “董卓暴虐已甚,必已亂終,無能為也。”


    荀彧搖頭說道。


    “文若何出此言?”


    荀衍向荀彧問道。


    “聽百姓的歌謠,訪問路人所悲。看日、月的被食,星辰的錯行,山川的崩塌。天下的人心,國家的大事,在這裏都可以看得分明。沒有任何疑惑的地方。”


    荀彧睿智的說道。


    “文若已學成,是否會如公達、仲豫一樣,投靠趙王?”


    荀衍向荀彧問道。


    “天下諸侯,最有實力平定天下者,乃是牧守北方,兵強馬壯的趙王。他不似其他諸侯,平定匈奴、鮮卑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趙王都沒有後顧之憂,這是趙王平定亂世的優勢。在我看來,董卓是遠遠比不上趙王的。吾想輔佐一個仁義,並能整頓法製,匡扶漢室的仁主。遍觀群雄,袁紹、曹操都有成大事的可能。但吾感覺,隻有趙王,才是知己!”


    荀彧遙想到七年前,劉凡送別他唱的一首詩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句話,對他這些年,影響太大。劉凡的所作所為,對他的影響也大。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幾迴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幾迴春秋並收藏漢末之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