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五年四月十九,長安。
又到了上朝時間,李世民正襟危坐在太極殿的龍椅上,身邊站著侍候的一眾太監和侍女,以及暗中還有一些侍衛,這是在保護李世民同時也是維護大殿上的秩序。
而文武大臣們則是坐在下方的墊子上,最靠近李世民的也有兩三米遠。而職位、地位越高的,距離李世民就越近。
早朝開始了,君臣又開始朝堂議事。
當朝會開到一半的時候,殿外有侍衛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啟稟道:“陛下,遼東急報。”
“啟稟皇上,莒國公從新城傳迴奏報,言及李正已答應與我大唐結盟,但是他有幾個條件需要陛下答應。”侍衛說完後,把文書傳遞給太監,太監再把文書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李世民看完唐儉的奏報,心中忍不住一陣詫異,不過很快緩過神來,微微一笑道:“這李正要與我大唐平分高句麗,說是要以鴨淥水為界,還要求以後大唐不得插手他跟新羅和百濟的戰事。眾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啟稟皇上,高句麗立國數百年,披甲數十萬,雖曆經前隋煬帝多次親征,卻始終未傷其根本!並且我朝剛剛擊敗突厥不久,國庫空虛,臣建議應徐徐圖之,不可妄動刀兵!”魏征的話剛說完,還不等李二迴話,程咬金便出來了。
程咬金不屑地打量了一下魏征,說道:“陛下,老程以為既然這李正都能一個月內連破三城,我大唐實力比李正強千倍萬倍,豈可落後於人,俺老程願為先鋒,隻需要陛下撥給俺老程五萬人,我必為陛下擒迴泉蓋蘇文那老賊迴來。”
李靖作為大唐軍神,自然也願意對高句麗動兵,於是便出列,慷慨陳詞地說道:“陛下,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高句麗興起於漢未三國,至此已立國數百年,其國戶口百萬,披甲數十萬,其國內百姓以農耕為主,不似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若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日必為我大唐之患。”
“陛下,臣反對衛國公之言。”李靖剛說完,禦史崔德便臉色不善地說道,仿佛現在出兵的是李世民一般,勸諫道:“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才剛穩定不久,妄動兵戈恐為不祥。再者陛下仁德布於四海,當以懷柔政策,方顯我朝胸懷。”
“哦,那依崔愛卿之見,該當如何?”李世民雖然看不慣這些世家官員的嘴臉,卻還是裝作若無其事地詢問道。
李世民心想,你們這些世家官員真的是攪屎棍,什麽東西都要橫插一腳,若不是朕手上人才太少,豈能容得下你們在此放肆?
“迴稟陛下,臣建議我大唐應按兵不動,先看高句麗人如何應對,再行討論是否出兵。”
說完後,崔德對李世民施了一禮,退了迴去。
“臣等附議。”一眾世家官員也一起勸告李二不要出兵。
這時,戶部尚書戴胄也憂心忡忡地說道:“臣也不同意出兵剿匪之策。”
“是何緣由?”李世民看戴胄也和這些世家官員沆瀣一氣,心中不爽,不過卻沒有表現出來,隻是皺著眉頭輕聲問道。
“稟陛下明鑒,上一年朝廷對突厥用兵,兵馬早已疲憊不堪,如今國庫已幾近虧空,加之近年來天災不斷,百姓急需休養生息。此時出兵,實屬不智,望陛下明察。”戴胄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向李二耐心地解釋道,同時不斷的用眼睛偷偷瞄著皇帝,想要觀察他的反應。
“嗯,眾愛卿的想法朕已經知道了,是否出兵暫且擱置不議,那李正欲向我軍售賣一萬柄烏磁鋼打造的達瑪士革刀和一萬張新型複合弓用以征戰,作價十五萬貫銀錢和三十萬石糧草,諸卿以為如何?”李世民點了點頭,暗地裏留意群臣百官的反應,又開始詢問道。
旁邊的禦前侍衛早已把那達瑪士革刀和複合弓帶上,河間郡王李孝恭是個愛刀之人,最喜收集各種名貴刀劍,於是便喜形於色地上前說道:“陛下,臣平素最喜收藏刀劍,可否讓臣看看。”
“皇叔若有興趣,自然可以一看,來人啊,把寶刀交給皇叔。”李世民也頻為敬重這位宗室出身的將軍,於是便由著他了。
李孝恭接過寶刀,“嗖”地一聲從刀鞘中抽出達瑪士革刀,隻見一條黑如墨水般的刀身冷氣森森,刀刃上仿佛凝結著一點寒光似的不停的流動著,更增加了鋒利的涼意,一看就知道是一把好刀。
一眾武將都眼巴巴地看著李孝恭手中的刀,都恨不得都這把達瑪士革刀據為己有,若不是正在上朝,有的人興許已經動手搶奪了。
李績也是眼前一亮,於是便從容自若地上前說道:“陛下,若是李正願以一萬柄達瑪士革刀裝備我軍,足以令我大唐兵馬如虎添翼,還有那個複合弓傳言可以亳不費力地連射數十箭,再配合李正軍的新型投石器,若以其協助我軍攻城,當可所向披靡。”
李世民聞言便一臉為難地說:“但是莒國公可是說了,隻有我大唐與之結盟,李正才會低價售賣此等利器。”
魏征此時又橫插一腳地說:“可是這李正卻要求我大唐從此不能幹涉其與新羅百濟之間的事,百濟且不理會,但新羅卻是我大唐屬國,若他日新羅向我大唐求救,當如之奈何?”
李靖對此卻是付之一笑,說道:“陛下,臣認為此事待日後再說,此乃天賜我大唐之良機,若錯失良機,必會抱憾終生,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疚,大唐與高句麗之間必有一戰,不如盡早解決,切不可遺禍子孫。”
李靖說完後,一眾武將也是紛紛請戰,誓要與高句麗一決生死。
看到手下將領戰意洶湧,李世民終於是下定了決心,他也想滅亡高句麗收複遼東,給自已的繼任者掃除後患,於是便神氣十足地下旨道,
“下旨,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三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以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五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李世民讓人下完旨意後,想了一下,又說:“朕決定禦駕親征,領中軍兩萬,程知節、尉遲恭、李道宗、牛進達、候君集、長孫無忌等盡皆隨行。命太子監國,房玄齡、魏征、李靖等從旁協助,並督辦錢糧物資供應前線,五月初一正式出兵。”
李二乾坤獨斷,直接不理會一眾禦史,直達下達了進軍遼東的命令。
“臣等遵旨。”見李世民執意東征,連聖旨都下了,世家官員們雖然心中不願,但也隻能乖乖聽令。
到了五月初一,十萬大軍皆已準備妥當,在長安城外祭旗後,便一路浩浩蕩蕩地開往了李正所在的新城。
又到了上朝時間,李世民正襟危坐在太極殿的龍椅上,身邊站著侍候的一眾太監和侍女,以及暗中還有一些侍衛,這是在保護李世民同時也是維護大殿上的秩序。
而文武大臣們則是坐在下方的墊子上,最靠近李世民的也有兩三米遠。而職位、地位越高的,距離李世民就越近。
早朝開始了,君臣又開始朝堂議事。
當朝會開到一半的時候,殿外有侍衛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啟稟道:“陛下,遼東急報。”
“啟稟皇上,莒國公從新城傳迴奏報,言及李正已答應與我大唐結盟,但是他有幾個條件需要陛下答應。”侍衛說完後,把文書傳遞給太監,太監再把文書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李世民看完唐儉的奏報,心中忍不住一陣詫異,不過很快緩過神來,微微一笑道:“這李正要與我大唐平分高句麗,說是要以鴨淥水為界,還要求以後大唐不得插手他跟新羅和百濟的戰事。眾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啟稟皇上,高句麗立國數百年,披甲數十萬,雖曆經前隋煬帝多次親征,卻始終未傷其根本!並且我朝剛剛擊敗突厥不久,國庫空虛,臣建議應徐徐圖之,不可妄動刀兵!”魏征的話剛說完,還不等李二迴話,程咬金便出來了。
程咬金不屑地打量了一下魏征,說道:“陛下,老程以為既然這李正都能一個月內連破三城,我大唐實力比李正強千倍萬倍,豈可落後於人,俺老程願為先鋒,隻需要陛下撥給俺老程五萬人,我必為陛下擒迴泉蓋蘇文那老賊迴來。”
李靖作為大唐軍神,自然也願意對高句麗動兵,於是便出列,慷慨陳詞地說道:“陛下,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高句麗興起於漢未三國,至此已立國數百年,其國戶口百萬,披甲數十萬,其國內百姓以農耕為主,不似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若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日必為我大唐之患。”
“陛下,臣反對衛國公之言。”李靖剛說完,禦史崔德便臉色不善地說道,仿佛現在出兵的是李世民一般,勸諫道:“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才剛穩定不久,妄動兵戈恐為不祥。再者陛下仁德布於四海,當以懷柔政策,方顯我朝胸懷。”
“哦,那依崔愛卿之見,該當如何?”李世民雖然看不慣這些世家官員的嘴臉,卻還是裝作若無其事地詢問道。
李世民心想,你們這些世家官員真的是攪屎棍,什麽東西都要橫插一腳,若不是朕手上人才太少,豈能容得下你們在此放肆?
“迴稟陛下,臣建議我大唐應按兵不動,先看高句麗人如何應對,再行討論是否出兵。”
說完後,崔德對李世民施了一禮,退了迴去。
“臣等附議。”一眾世家官員也一起勸告李二不要出兵。
這時,戶部尚書戴胄也憂心忡忡地說道:“臣也不同意出兵剿匪之策。”
“是何緣由?”李世民看戴胄也和這些世家官員沆瀣一氣,心中不爽,不過卻沒有表現出來,隻是皺著眉頭輕聲問道。
“稟陛下明鑒,上一年朝廷對突厥用兵,兵馬早已疲憊不堪,如今國庫已幾近虧空,加之近年來天災不斷,百姓急需休養生息。此時出兵,實屬不智,望陛下明察。”戴胄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向李二耐心地解釋道,同時不斷的用眼睛偷偷瞄著皇帝,想要觀察他的反應。
“嗯,眾愛卿的想法朕已經知道了,是否出兵暫且擱置不議,那李正欲向我軍售賣一萬柄烏磁鋼打造的達瑪士革刀和一萬張新型複合弓用以征戰,作價十五萬貫銀錢和三十萬石糧草,諸卿以為如何?”李世民點了點頭,暗地裏留意群臣百官的反應,又開始詢問道。
旁邊的禦前侍衛早已把那達瑪士革刀和複合弓帶上,河間郡王李孝恭是個愛刀之人,最喜收集各種名貴刀劍,於是便喜形於色地上前說道:“陛下,臣平素最喜收藏刀劍,可否讓臣看看。”
“皇叔若有興趣,自然可以一看,來人啊,把寶刀交給皇叔。”李世民也頻為敬重這位宗室出身的將軍,於是便由著他了。
李孝恭接過寶刀,“嗖”地一聲從刀鞘中抽出達瑪士革刀,隻見一條黑如墨水般的刀身冷氣森森,刀刃上仿佛凝結著一點寒光似的不停的流動著,更增加了鋒利的涼意,一看就知道是一把好刀。
一眾武將都眼巴巴地看著李孝恭手中的刀,都恨不得都這把達瑪士革刀據為己有,若不是正在上朝,有的人興許已經動手搶奪了。
李績也是眼前一亮,於是便從容自若地上前說道:“陛下,若是李正願以一萬柄達瑪士革刀裝備我軍,足以令我大唐兵馬如虎添翼,還有那個複合弓傳言可以亳不費力地連射數十箭,再配合李正軍的新型投石器,若以其協助我軍攻城,當可所向披靡。”
李世民聞言便一臉為難地說:“但是莒國公可是說了,隻有我大唐與之結盟,李正才會低價售賣此等利器。”
魏征此時又橫插一腳地說:“可是這李正卻要求我大唐從此不能幹涉其與新羅百濟之間的事,百濟且不理會,但新羅卻是我大唐屬國,若他日新羅向我大唐求救,當如之奈何?”
李靖對此卻是付之一笑,說道:“陛下,臣認為此事待日後再說,此乃天賜我大唐之良機,若錯失良機,必會抱憾終生,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疚,大唐與高句麗之間必有一戰,不如盡早解決,切不可遺禍子孫。”
李靖說完後,一眾武將也是紛紛請戰,誓要與高句麗一決生死。
看到手下將領戰意洶湧,李世民終於是下定了決心,他也想滅亡高句麗收複遼東,給自已的繼任者掃除後患,於是便神氣十足地下旨道,
“下旨,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三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以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五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李世民讓人下完旨意後,想了一下,又說:“朕決定禦駕親征,領中軍兩萬,程知節、尉遲恭、李道宗、牛進達、候君集、長孫無忌等盡皆隨行。命太子監國,房玄齡、魏征、李靖等從旁協助,並督辦錢糧物資供應前線,五月初一正式出兵。”
李二乾坤獨斷,直接不理會一眾禦史,直達下達了進軍遼東的命令。
“臣等遵旨。”見李世民執意東征,連聖旨都下了,世家官員們雖然心中不願,但也隻能乖乖聽令。
到了五月初一,十萬大軍皆已準備妥當,在長安城外祭旗後,便一路浩浩蕩蕩地開往了李正所在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