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安二年春,大魏武國公趙鋒在北燕境內又一次擊敗了北狄軍。這次突襲相當成功,不僅打垮了北狄大將多羅的兩萬人馬,還陣前擊殺了阿罕王的兩個弟弟。此役之後北燕除了華族敗類張偉的萬餘人馬之外,幾無一兵一卒了。但趙鋒卻並未追擊而是領軍撤了迴去,搞得張偉這廝直唿老天保佑。
一年多以前,剛剛完成遷都的大魏暴發了被稱為“離宮之亂”的恐怖宮廷政變。官史記載說泰始帝的子嗣政變中全部喪生,導致他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包括大將軍朱明在內的近十名高級將領一夜之間紛紛暴死,整個大都城一片混亂。多虧了時任征北將軍和征西將軍的趙鋒黃帥力挽狂瀾,他們第一時間統領各自麾下的邊軍將叛黨屠殺殆盡,並請皇族出身的鎮軍將軍朱烈出來主持大局,大魏這才免於傾覆。
事後論功行賞,趙鋒和黃帥都成了公爵不說,還分別晉升成了鎮北將軍和鎮西將軍。原大都城太守李毅此時也作為鎮東將軍入主了東三州。和其餘外藩將領不同的是,這三人的家眷都在各自防區,也不存在有質子在大都的這個慣例。換句話說,如果他們要造反的話,魏國除了動武一點辦法都沒有。
魏國現今的皇帝是原先的鎮國公朱武之子朱西。此人才具平平,不過深得皇族眾人的信任。即位後也陸續施行了一大堆針對皇族的恩旨,算是很好的緩和了大魏皇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北部的趙鋒、黃帥和李毅三人他是不敢招惹的,倒也省了朱烈不少口水。為了邊防安定,鹹安帝朱西將邊境分成了三塊:北部的平州改稱武州,由趙鋒守備;西部的鄢州由黃帥守備,東三州改稱東州,由李毅守備。這三鎮兵馬的人數加起來接近二十萬,可以說是魏國最精銳的兵馬了。要是朝中哪位大將有征伐他們的打算,估計至少得準備五十萬人馬。
多少知道一點政變內情的朝中重臣都明白,這三支邊軍人馬現在都成了私兵,真要動起武來隻會讓天下大亂。再說這三人感念泰始帝的恩德,起碼現階段還不至於興兵南下。所以魏國算是勉強度過了一段動蕩期。
鑒於目前魏國將星凋零,新任大將軍朱烈幾乎將邊軍中能打的將領都給調到大都來了。原先的鎮西將軍梅展如今成了驃騎將軍,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日常給趙鋒寫信拉感情。朱烈深知三鎮中最難對付的就是趙鋒,連北狄人都被他打得節節敗退,何況是自己麾下這些沒怎麽上過戰場的禁衛軍。傳說“離宮之亂”那天夜裏,他一人一騎就殺散了數百叛軍精銳。如今武州軍有近七萬人馬,其中騎兵兩萬。要是他真給大都來個突襲的話,整個魏國肯定是無人能擋的。
趙鋒的武州地域廣闊不說,物產也比較豐富。所以他將前世的一些理念灌注給了手下的民政官員們,讓他們盡可能的發展生產。短短一年內,武州就收攏了大量的流民並重建了不少原先的城鎮。為了保住這些成果,趙鋒還多次領軍向北燕甚至北狄境內出擊,打得對方別說犯境,恨不得都要退迴北狄故地了。但深知欲速則不達得趙鋒沒有不顧一切的瘋狂出擊,而是很穩妥的恢複武州的實力。
黃帥入主鄢州後,重用了一大批前燕幹吏,他老婆元和公主把自己對故國的熱愛都用在了輔佐自家夫君上。於是原本就十分富庶的鄢州雖然這幾年迭經戰亂,但在短時間內也得到了比較好的休養生息。原本天天喊打喊殺的黃帥也開始一心一意的搞起建設來。他的鄢州軍目前人數隻有六萬,但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對麵的夏國實在是無力進犯。
李毅在家族的協助下很順利的入主了東州。雖然東州的軍力在三鎮中最弱,但兵力也有個五萬多。李家上下齊心協力搞建設,自然能很快收到效果。加上東州附近根本沒有什麽強大的敵對勢力,另外還臨海,所以恢複得極快。李毅作為一個建設性人才,把州內的民政弄得風生水起的。如果單從民力這一點來看,東州絕對是三鎮當中最強的。
北狄阿馬德王病逝後,阿罕和濟格這兩個手握兵權的兒子狠狠幹了幾仗。最終還是阿罕贏了,不過北狄軍的實力也受到了嚴重削減。隨著北燕境內那支戰略預備隊被殲,十年之內怕是再也無力南下。本來這是華族北進的絕佳機會,但魏國暫時無力開戰。於是兩國間陷入了一種很詭異的平靜當中。
如今的三鎮均無需向魏國繳納錢糧,完全是國中之國一般的存在。大將軍朱烈對此深感憂慮,他生怕哪天這三個軍閥腦袋一抽起兵了。大都的北麵完全無險可守,西麵更是一馬平川,不管是趙鋒還是黃帥都可以輕易殺到城下。不過這也就是想想,隨著趙鋒的弟弟趙銳在武州組建了比王城司效率更高的校事府,大都這邊的一舉一動都被三鎮盯得清清楚楚。
按三鎮高層的約定,他們每年都會在邊境進行大規模演武。這次武州的演武選在了南部邊境的長風城,這裏離魏軍最近的軍事要塞川平城不到三十裏。三萬武州軍精銳震天的喊殺聲把魏國邊軍嚇得幾乎靈魂出竅,尤其是武州軍主將趙鋒統領騎兵直抵城下更是讓他們恨不得直接開城投降。不過這位趙公爺隻是過來看了看城樓便調轉馬頭離開了,身後的五千鐵騎揚起了一股令人心悸的塵土。
當趙鋒朝著北方自己的防區策馬進軍時,長期以來一直鬱結在心的煩悶也在漸漸解開。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十多年了,直到現在他才徹底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他的家就在不遠的北方,從今以後他要為自己活下去!為家人活下去!為信任自己的人活下去!為此,會不惜一切代價!(全書完)
一年多以前,剛剛完成遷都的大魏暴發了被稱為“離宮之亂”的恐怖宮廷政變。官史記載說泰始帝的子嗣政變中全部喪生,導致他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包括大將軍朱明在內的近十名高級將領一夜之間紛紛暴死,整個大都城一片混亂。多虧了時任征北將軍和征西將軍的趙鋒黃帥力挽狂瀾,他們第一時間統領各自麾下的邊軍將叛黨屠殺殆盡,並請皇族出身的鎮軍將軍朱烈出來主持大局,大魏這才免於傾覆。
事後論功行賞,趙鋒和黃帥都成了公爵不說,還分別晉升成了鎮北將軍和鎮西將軍。原大都城太守李毅此時也作為鎮東將軍入主了東三州。和其餘外藩將領不同的是,這三人的家眷都在各自防區,也不存在有質子在大都的這個慣例。換句話說,如果他們要造反的話,魏國除了動武一點辦法都沒有。
魏國現今的皇帝是原先的鎮國公朱武之子朱西。此人才具平平,不過深得皇族眾人的信任。即位後也陸續施行了一大堆針對皇族的恩旨,算是很好的緩和了大魏皇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北部的趙鋒、黃帥和李毅三人他是不敢招惹的,倒也省了朱烈不少口水。為了邊防安定,鹹安帝朱西將邊境分成了三塊:北部的平州改稱武州,由趙鋒守備;西部的鄢州由黃帥守備,東三州改稱東州,由李毅守備。這三鎮兵馬的人數加起來接近二十萬,可以說是魏國最精銳的兵馬了。要是朝中哪位大將有征伐他們的打算,估計至少得準備五十萬人馬。
多少知道一點政變內情的朝中重臣都明白,這三支邊軍人馬現在都成了私兵,真要動起武來隻會讓天下大亂。再說這三人感念泰始帝的恩德,起碼現階段還不至於興兵南下。所以魏國算是勉強度過了一段動蕩期。
鑒於目前魏國將星凋零,新任大將軍朱烈幾乎將邊軍中能打的將領都給調到大都來了。原先的鎮西將軍梅展如今成了驃騎將軍,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日常給趙鋒寫信拉感情。朱烈深知三鎮中最難對付的就是趙鋒,連北狄人都被他打得節節敗退,何況是自己麾下這些沒怎麽上過戰場的禁衛軍。傳說“離宮之亂”那天夜裏,他一人一騎就殺散了數百叛軍精銳。如今武州軍有近七萬人馬,其中騎兵兩萬。要是他真給大都來個突襲的話,整個魏國肯定是無人能擋的。
趙鋒的武州地域廣闊不說,物產也比較豐富。所以他將前世的一些理念灌注給了手下的民政官員們,讓他們盡可能的發展生產。短短一年內,武州就收攏了大量的流民並重建了不少原先的城鎮。為了保住這些成果,趙鋒還多次領軍向北燕甚至北狄境內出擊,打得對方別說犯境,恨不得都要退迴北狄故地了。但深知欲速則不達得趙鋒沒有不顧一切的瘋狂出擊,而是很穩妥的恢複武州的實力。
黃帥入主鄢州後,重用了一大批前燕幹吏,他老婆元和公主把自己對故國的熱愛都用在了輔佐自家夫君上。於是原本就十分富庶的鄢州雖然這幾年迭經戰亂,但在短時間內也得到了比較好的休養生息。原本天天喊打喊殺的黃帥也開始一心一意的搞起建設來。他的鄢州軍目前人數隻有六萬,但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對麵的夏國實在是無力進犯。
李毅在家族的協助下很順利的入主了東州。雖然東州的軍力在三鎮中最弱,但兵力也有個五萬多。李家上下齊心協力搞建設,自然能很快收到效果。加上東州附近根本沒有什麽強大的敵對勢力,另外還臨海,所以恢複得極快。李毅作為一個建設性人才,把州內的民政弄得風生水起的。如果單從民力這一點來看,東州絕對是三鎮當中最強的。
北狄阿馬德王病逝後,阿罕和濟格這兩個手握兵權的兒子狠狠幹了幾仗。最終還是阿罕贏了,不過北狄軍的實力也受到了嚴重削減。隨著北燕境內那支戰略預備隊被殲,十年之內怕是再也無力南下。本來這是華族北進的絕佳機會,但魏國暫時無力開戰。於是兩國間陷入了一種很詭異的平靜當中。
如今的三鎮均無需向魏國繳納錢糧,完全是國中之國一般的存在。大將軍朱烈對此深感憂慮,他生怕哪天這三個軍閥腦袋一抽起兵了。大都的北麵完全無險可守,西麵更是一馬平川,不管是趙鋒還是黃帥都可以輕易殺到城下。不過這也就是想想,隨著趙鋒的弟弟趙銳在武州組建了比王城司效率更高的校事府,大都這邊的一舉一動都被三鎮盯得清清楚楚。
按三鎮高層的約定,他們每年都會在邊境進行大規模演武。這次武州的演武選在了南部邊境的長風城,這裏離魏軍最近的軍事要塞川平城不到三十裏。三萬武州軍精銳震天的喊殺聲把魏國邊軍嚇得幾乎靈魂出竅,尤其是武州軍主將趙鋒統領騎兵直抵城下更是讓他們恨不得直接開城投降。不過這位趙公爺隻是過來看了看城樓便調轉馬頭離開了,身後的五千鐵騎揚起了一股令人心悸的塵土。
當趙鋒朝著北方自己的防區策馬進軍時,長期以來一直鬱結在心的煩悶也在漸漸解開。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十多年了,直到現在他才徹底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他的家就在不遠的北方,從今以後他要為自己活下去!為家人活下去!為信任自己的人活下去!為此,會不惜一切代價!(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