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李力的家族原先並不姓李。作為曾經在燕國西南割據一方的蠻族,他們家族在二十年前一直都是以燕國死敵這個身份存在的。以前他們這一支驍勇善戰的彪悍蠻族被稱為“大夏族”,和南陽軍前不久在燕國坪洲交戰的亞易族同出一源。不過大夏族不服王化的程度遠遠高於亞易族。燕國皇帝平定天下時,把這塊大陸幾乎都給打了下來,當時隻剩下了兩個地方沒被攻占,一個是前朝的貴族餘孽,後來成為南陽國的朱家勢力;另一個便是西南的大夏族。燕國的開國皇帝天聰帝登基之後,便兵分兩路攻打這兩股勢力。相對於燕軍在南陽的功虧一簣,西南燕軍則基本上就沒打贏過一仗。不少來不及到南陽去的前朝的遺老遺少,就一窩蜂來到了西南的大夏族那裏。他們這些人帶去了華族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幫助大夏族迅速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製,並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大夏族的華化。之後二十年中,燕軍在不停征討南陽國的同時,也和大夏族打了不少仗。燕國仗著自己地大物博,一點一點蠶食著大夏族在西南的勢力範圍。等到如今夏王李力的爺爺作為族長的時候,大夏族隻剩下了很小的一塊地盤,也就是現在李力的大夏國的核心區域:瀘州、達州、清州和眉州這四州之地。當時大夏族中人對燕國的態度也不是完全統一,不少前朝移民的後裔覺得與其死戰不如降敵,族中的青壯則認為一定要死戰。在這種背景下燕軍又打贏了幾仗,導致大夏族族長的族弟率領著本部人馬直接降敵,此人也因此被燕國封為涼國公。最後燕國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大夏族族長也不得不出城向燕軍投降,彼時年僅十七歲的李力就在首批出城降敵的隊伍中。李力的爺爺雖然在投降後也被燕國授予了清國公的爵位,但不到三年就鬱鬱而終了。李力的父親,也就是第二任清國公則一直被軟禁在燕國的上都城,他一生都拒絕與給他安排的燕國貴族夫人同房,終於在前年也得病身亡。李力降燕後一直就留在清州,當年族中那些軟骨頭們的行為讓他耿耿於懷,他發現其實不少華族後裔都算得上對大夏忠心耿耿,真正壞了自己爺爺大事的反而是那些貪圖榮華富貴的大夏族人。於是他上表自請華名,姓就用了自己的華族老師的李姓,名字則單取一個力字。燕國朝中覺得這是蠻族終於被上國的王化懷柔了的標誌,於是下旨大加褒揚。不料李力根本就不是這麽想的,他借著燕國對他戒心大減的空檔,又趁著自己父親在上都給他吸引火力的機會,把大夏族當年的死忠之士一點一點聚集起來,又仿造南陽這邊按照一州一鎮的方式組建了四支五千人左右的人馬。等燕國在北狄大敗之後,他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終於在燕國被北狄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時候揭竿而起自立夏王。與此同時在他南麵的涼國公後裔也趁亂謀反想從中漁利,他對這一支首鼠兩端的同族叛逆早就看不順眼了,幹脆就招唿都不打直接將其打垮,涼國公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此戰讓李力一舉又吞並了西南的三個州,從而徹底奠定了夏國立國的基礎,此時夏國的麵積,已經和不含新得三州之地的南陽相差無幾了。


    李力稱王後,燕國先是派出了數撥說客過來勸降,甚至表示隻要他能去王號繼續向燕國效忠,天德帝願意把剛被李力打下來的三州之地正式劃為他的勢力範圍。李力一邊冷笑一邊把這幫子說客直接打入了清州的大牢,然後便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整軍備戰。他先是遣使和南陽還有北狄進行了比較正式的聯絡,接著並出兵擊退了燕國奉國上將軍江昭的三萬禦林軍。在將燕軍死死按在了永平城後,他又親領大軍南下攻占了燕國西南的另外四個州,這下他的勢力一下子達到了大夏族曆史上的巔峰。坐擁十一州之地後,李力麾下的將士一下子由一萬五千餘人快速增加到了四萬餘人。如果算上在永平城外的五千精銳的話,夏國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五萬。正在這時他收到了南陽和燕國結盟,燕國割讓三州促成南陽出兵的消息。對於南陽的軍力,李力了解得並不多,不過這些年南陽一直被燕軍壓著痛打卻沒有滅國倒也是事實。因此他統領夏軍主力在巴州北麵的隨州嚴陣以待,這次隻要能把南陽軍給擊退,便能為夏國贏得至少三年的發展時間。


    夏軍的主力便是由夏王李力建立的四鎮人馬,分別由他和他的三名心腹統帥。其中除了族弟李鐵的的夏軍第二鎮正在永平城駐守外,其餘三鎮人馬都在隨州。李力的軍師,也就是其老師之子李通認為不能將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在己方並不是特別熟悉的隨州。李力便讓自己的另一個族弟李鋼率領夏軍第三鎮以及迴師清州。自己則抓緊時間對麾下人馬進行整訓,因為即使燕國和南陽的聯軍能夠打過來,估計也得一兩個月,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消化一下剛剛吃下的這些地盤。


    南陽前將軍趙普的援燕軍主力到達燕國巴州的安雅城後,燕國右衛上將軍湯宇便催促趙普向隨州進軍。早有準備的趙普便讓一直負責和燕國聯絡的偏將軍李毅拿出了燕國天德帝的密旨給湯上將軍看看。原來早在兩國商議出兵的時候,南陽方就拿到了燕軍將領不得強行下令進軍的密旨,此時正好派上用場。湯宇看了天德帝的密旨之後震驚不已,本來想著南陽軍都能歸自己指揮,現在卻發現一兵一卒都難以調動。作為燕軍的高級將領,湯宇是根本看不起巴州總兵麾下的五千郡兵的,真要想有所作為,還得靠南陽軍才行。可這下恨不得連他都成了趙普的麾下將佐。燕國巴州總兵宋濤在看了天德帝的密旨之後居然當場表示願聽趙普調遣,這些日子他飽受湯宇的鄙視,心中早就不滿了,正好趁機出口惡氣。此時燕國提供的糧草都已運到,李毅麾下的金吾衛為此在城外專門建好了營寨儲存。可以說燕國的上將軍湯宇除了幾個幕僚和十幾個親兵,手下連一兵一卒都沒有。趙普沒把他給軟禁起來,已經是相當給他麵子了。


    目前南陽軍除了左將軍梅展麾下的三千神京禁衛軍尚未趕到之外,全軍一萬七千人已經全部到達了安雅城。趙普下令先行休整三日,然後聚集了軍中偏將軍及以上級別的將領一起來議事。按之前燕國和南陽之間的約定,南陽軍應該協助燕軍攻下剛剛被夏軍占領了西南四州,就算不能完成這個目標,也至少要保證不被夏軍再攻陷西南僅剩的四個州。這剩下的巴州、坪洲、鄂州和連州是燕國在西南最後的地盤,一旦連這裏都守不住,那燕國的半壁江山可就完了。趙普認為,燕國如今在這四州能用於和夏軍作戰的人馬不過五千人,指望他們去擊退夏軍收複失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麽能對抗夏軍主力的就隻有南陽軍了。從糧草的準備來看,這一仗最多持續三個月,時間再長的話,自己這邊恐怕就要未戰先潰。雖然可以采取相對穩妥的方式,也就是固守安雅城來防止夏軍進一步的擴張,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一旦自己這邊糧盡退兵,夏軍必然再擇機攻取這四州之地,到了那個時候,夏軍和南陽軍可就沒有任何緩衝區了,剛剛獲得的三州之地,甚至原本南陽國中的德陽鎮還有宣武鎮都會成為邊防重地,南陽軍就會像被夏軍拿刀比著一樣。為了避免這種被動的結果,這一仗還是得主動進攻力爭擊退夏軍,從而為南陽爭取更大一些的生存空間。


    通過燕國斥候得知,夏軍在隨州的人馬大概有三萬人,其中一萬人是精銳,分別是由李力親領的夏軍第一鎮和其麾下大將李強統領的夏軍第四鎮。另外還有新組建不久的夏軍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四個鎮。一個鎮大概有五千人馬。以大夏族的青壯為主。他們在隨州已經休整了一個多月,可以算得上是以逸待勞。隨州在燕國西南十五州裏麵不算最險峻的,但地形依然比較複雜。南陽軍真的要進兵的話,必須得首先搶占安雅城以北七十多裏的龜山,這座山扼守著通往安雅城和隨州之間的唯一一條直道,夏軍此時尚未占據,證明他們那邊似乎也並不想立即展開攻勢。龜山再往北四十裏,便是隨州的治所應山城,夏軍的主力基本上駐紮在那裏。應山城外多為平原,如果能把夏軍誘到此處進行野戰,倒也是一種作戰方式。聽說夏軍在永平城外的確打垮了燕國的禦林軍,不過長期未上戰場的禦林軍在野戰中敗北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南陽軍這幾年則經曆了北進、北鬥之亂和坪洲平叛等種種曆練,要真和夏軍交手的話,也不能說一點勝算也沒有。不過這些目前都隻是些計劃,真的要向應山城進發還得細細謀劃。南陽王大婚在即,這個時候要麽不開戰,開戰則必須獲勝,假如被夏軍重創或者無功而返,天曉得王上會發什麽脾氣。


    三天後,南陽軍斥候發現有大股夏軍從應山城出發,從規模上看差不多有數萬人。夏軍以步卒為主,往往隻有領軍將領才有馬可乘,因此全體騎兵的數量不超過五百人。但這支人馬中卻有一支人數大概在三百人左右規模的騎兵,斥候判斷很有可能是夏王李力親自領兵出戰,於是連忙趕往安雅城報信。收到消息的趙普第一時間令趙鋒統領麾下一千金吾衛騎兵趕往龜山附近待敵,接著又派出了討逆將軍李德的五千赤旗衛跟進。如果真的是夏王李力的主力來襲,那麽自己這邊也得盡起三軍前往迎戰了。


    趙鋒接令後也不怎麽慌張,自己雖然算不上身經百戰,但好歹也是打過幾場硬仗的人了。之前和燕國的西南蠻族在坪洲交過手,對他們也有所了解。安雅城通往龜山的那條直道並不是特別好走,騎兵的速度優勢無法完全體現。隨著一路上趙鋒對巴州和隨州的地形的深入了解,他越來越覺得這一仗的主角可能又是黃大亮的步軍了。不過燕軍陪同的向導說的當年燕軍平定西南蠻族時,曾派遣了一隊人馬繞道中部的毫州兵臨應山城下的往事倒讓趙鋒頗為在意,因為據他所知應山城下方圓數十裏都是平地,相比這種燕國西南地區的直道而言,那裏更適合騎兵進行作戰,如果真的也能給夏軍來這麽一下的話,自己這邊的勝算就多了幾分。可現在夏軍正在向龜山逼近,當務之急還是盡快趕過去一探虛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山北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孝南米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孝南米酒並收藏家山北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