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
趙昀疑惑問道。周圍更是有許多議論聲音。
“賈師憲可莫要說笑!”
“賈院事可想好了再說!”
“師憲,這可不是小事……”
……
在眾人議論聲中,賈似道倒是頗為認真地道:“迴官家,臣的確是在舉薦自己。”
“賈院事講的是認真話嗎?”
“在官家麵前臣絕不敢有任何欺瞞。似道方才所言句句皆是心中所想。”
不得不講,且不論賈似道是否有這個才能,單就是能說出這句話,其人的勇氣就十分可嘉。去管理川蜀,就是個棘手的活,可以說是個燙手的山芋。
如果你足夠厲害,搞定了這件事,擊退了蒙古,自當會受到官家的賞識,朝廷乃至國家都會對你刮目相待,可如果這事不成,反而愈發糟糕,那就會敗於死無葬身之地,削官加罪,是常有的事,搞不好性命不保都是有可能的。
這便是大家都驚訝的原因。所以說,先前的董槐,此刻的賈似道,能有這份勇氣,實在令人佩服。像這種事情,大家都是避之不及的,可這兩個人非要往上麵撞……
而說起賈似道這人,曆史上評價多是不好的,其人奸詐,任相期間,加速了南宋的滅亡。當然,不能簡單這麽看,事實上賈似道雖然奸詐,可還是有才能有作為的,他們統兵治國,都是有東西的,隻是東西不多。後麵的鄂州之戰更能看出。
“賈院事,你同董參知一樣,都是朝臣,就不要參與這事了。”
“臣不是要參活,臣是想完完全全去做這件事。臣雖不才,可曾經擔任過湖廣總領,掌管湖廣的軍事,因而對練兵統率軍隊還是有些了解的,而且,臣相信自己可以行。”
賈似道說這個“行”字的時候,聲音加重了,似乎是在暗示趙孟啟方才所言。很顯然,賈似道是相當自信乃至自負的一個人。
趙昀當即便不同意,語氣卻是溫和的:“不可不可,這件事非是你們能做得來的,還是依謝左相的意思,看一看餘晦能不能做的來,又願不願意做這件事。”
賈似道依舊道:“可依臣的意思,也是忠王的意思,應當選擇一個官職高者,前去管治,才可叫川蜀百姓信服。”
謝方叔笑著轉向賈似道說道:“賈院事,雖是這麽說,可朝廷裏也缺不了人,你們都應該在此為國家效力,再說,餘晦還沒去,又怎麽可以說他無能呢?”
“可……”賈似道想說之時,卻又叫謝方叔一個眼神打斷了,賈似道知道謝方叔的意思,當然不打算繼續杠下去。
“其實,臣在這件事上與賈院事所想一樣,應當著重此事才對,隨便派去一個餘晦,是不是過於潦草了?”董槐道。
“所以諸公都覺得餘晦不行?”趙昀問道。“朕理解諸公的意思,不過無妨,朕會專門抽個時間,看看餘晦是否有這個本身。謝宰相,到時候你也要一同過去。”趙昀又看向謝方叔道。
“是,官家。”謝方叔答道。
官家與宰相都這麽說了,這事也就算是基本議定了。不過,很快趙孟啟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趙孟啟朝趙昀道:“陛下,方才您問兒臣有什麽合適的人選,兒臣沒有想出來,現在,兒臣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了。”
“哦,是誰?”趙昀起了興趣。
“便是兒臣自己。”趙孟啟說這句話的時候,似乎還瞥了一眼賈似道與董槐。
“什麽?”
眾人也是無不驚訝。
趙孟啟坦然說道:“兒臣覺得,如果由臣親自去的話,效果會更好。兒臣到底是大宋的皇子,由兒臣前去,勢必會給川蜀的軍民極大的自信心,光就這一點,就抵得上大多數人去了。”
“胡鬧!”趙昀怒言道。
他本以為趙孟啟又要推薦某人,就像是當初要竭力保住餘玠與吳潛一樣。而這兩件事,趙昀都可以接受,可如今趙孟啟說要親自去川蜀做個節度使一類的官員,想要管治川蜀,抵抗蒙古,完全就是個笑話。
大宋至今就從未有過皇子去領兵打仗的,就連皇帝都沒有幾個,趙孟啟竟然敢說要去地方上率領軍隊?
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的,趙孟啟所言就是犯了思想上的根本錯誤。因此,趙昀這一次對趙孟啟所言不再包容,也不覺得他能夠提出異議、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好事了。
“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嗎?這話到底是誰跟你講的!”
趙昀此話一出,讓葉夢鼎、楊棟二人不禁戰栗,生怕趙昀把趙孟啟錯言的責任推到他們身上。不過,他們倆的確沒跟趙孟啟說過這些。事實上,他們在聽到趙孟啟說要去川蜀的時候,也頗為驚訝,且不同意。
而這二人的態度,幾乎就是整個朝野上下的態度。大臣們都是不支持皇子去領兵打仗的。
“沒有人跟我講過,這就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且,陛下,兒臣覺得這是個可取的辦法。兒臣雖不才,卻到底是父皇您欽賜的皇子。兒臣去那裏,可以說就似大宋的一麵旗幟,將士百姓看到這一麵旗幟,也當然會為此振奮。由此,兒臣覺得與蒙古尚可一戰,守住疆土甚至恢複失地恐怕也不會是難事。”
趙孟啟言辭鄭重,沒有絲毫開玩笑的樣子。他所說的,就是他所想的,也不怕被人笑話,也不怕別人會借此動什麽壞心思。因為,他與董槐一樣,此刻隻是想救大宋一把,別無他求。
趙昀先是憤怒,而後又極力讓自己平複心情。然後,他又問道:“你覺得朕會讓你去嗎?”
“兒臣猜不出父皇的心思,可兒臣懇請父皇可以答應兒臣,兒臣隻願為大宋江山社稷盡一份力,別無他想。望父皇成全。”趙孟啟拱手道。
趙孟啟雖然這樣說,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指望趙昀會同意,但他也不清楚為什麽自己會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懇請。或許隻是太過擔心南宋的命運,又或許隻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
趙昀疑惑問道。周圍更是有許多議論聲音。
“賈師憲可莫要說笑!”
“賈院事可想好了再說!”
“師憲,這可不是小事……”
……
在眾人議論聲中,賈似道倒是頗為認真地道:“迴官家,臣的確是在舉薦自己。”
“賈院事講的是認真話嗎?”
“在官家麵前臣絕不敢有任何欺瞞。似道方才所言句句皆是心中所想。”
不得不講,且不論賈似道是否有這個才能,單就是能說出這句話,其人的勇氣就十分可嘉。去管理川蜀,就是個棘手的活,可以說是個燙手的山芋。
如果你足夠厲害,搞定了這件事,擊退了蒙古,自當會受到官家的賞識,朝廷乃至國家都會對你刮目相待,可如果這事不成,反而愈發糟糕,那就會敗於死無葬身之地,削官加罪,是常有的事,搞不好性命不保都是有可能的。
這便是大家都驚訝的原因。所以說,先前的董槐,此刻的賈似道,能有這份勇氣,實在令人佩服。像這種事情,大家都是避之不及的,可這兩個人非要往上麵撞……
而說起賈似道這人,曆史上評價多是不好的,其人奸詐,任相期間,加速了南宋的滅亡。當然,不能簡單這麽看,事實上賈似道雖然奸詐,可還是有才能有作為的,他們統兵治國,都是有東西的,隻是東西不多。後麵的鄂州之戰更能看出。
“賈院事,你同董參知一樣,都是朝臣,就不要參與這事了。”
“臣不是要參活,臣是想完完全全去做這件事。臣雖不才,可曾經擔任過湖廣總領,掌管湖廣的軍事,因而對練兵統率軍隊還是有些了解的,而且,臣相信自己可以行。”
賈似道說這個“行”字的時候,聲音加重了,似乎是在暗示趙孟啟方才所言。很顯然,賈似道是相當自信乃至自負的一個人。
趙昀當即便不同意,語氣卻是溫和的:“不可不可,這件事非是你們能做得來的,還是依謝左相的意思,看一看餘晦能不能做的來,又願不願意做這件事。”
賈似道依舊道:“可依臣的意思,也是忠王的意思,應當選擇一個官職高者,前去管治,才可叫川蜀百姓信服。”
謝方叔笑著轉向賈似道說道:“賈院事,雖是這麽說,可朝廷裏也缺不了人,你們都應該在此為國家效力,再說,餘晦還沒去,又怎麽可以說他無能呢?”
“可……”賈似道想說之時,卻又叫謝方叔一個眼神打斷了,賈似道知道謝方叔的意思,當然不打算繼續杠下去。
“其實,臣在這件事上與賈院事所想一樣,應當著重此事才對,隨便派去一個餘晦,是不是過於潦草了?”董槐道。
“所以諸公都覺得餘晦不行?”趙昀問道。“朕理解諸公的意思,不過無妨,朕會專門抽個時間,看看餘晦是否有這個本身。謝宰相,到時候你也要一同過去。”趙昀又看向謝方叔道。
“是,官家。”謝方叔答道。
官家與宰相都這麽說了,這事也就算是基本議定了。不過,很快趙孟啟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趙孟啟朝趙昀道:“陛下,方才您問兒臣有什麽合適的人選,兒臣沒有想出來,現在,兒臣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了。”
“哦,是誰?”趙昀起了興趣。
“便是兒臣自己。”趙孟啟說這句話的時候,似乎還瞥了一眼賈似道與董槐。
“什麽?”
眾人也是無不驚訝。
趙孟啟坦然說道:“兒臣覺得,如果由臣親自去的話,效果會更好。兒臣到底是大宋的皇子,由兒臣前去,勢必會給川蜀的軍民極大的自信心,光就這一點,就抵得上大多數人去了。”
“胡鬧!”趙昀怒言道。
他本以為趙孟啟又要推薦某人,就像是當初要竭力保住餘玠與吳潛一樣。而這兩件事,趙昀都可以接受,可如今趙孟啟說要親自去川蜀做個節度使一類的官員,想要管治川蜀,抵抗蒙古,完全就是個笑話。
大宋至今就從未有過皇子去領兵打仗的,就連皇帝都沒有幾個,趙孟啟竟然敢說要去地方上率領軍隊?
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的,趙孟啟所言就是犯了思想上的根本錯誤。因此,趙昀這一次對趙孟啟所言不再包容,也不覺得他能夠提出異議、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好事了。
“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嗎?這話到底是誰跟你講的!”
趙昀此話一出,讓葉夢鼎、楊棟二人不禁戰栗,生怕趙昀把趙孟啟錯言的責任推到他們身上。不過,他們倆的確沒跟趙孟啟說過這些。事實上,他們在聽到趙孟啟說要去川蜀的時候,也頗為驚訝,且不同意。
而這二人的態度,幾乎就是整個朝野上下的態度。大臣們都是不支持皇子去領兵打仗的。
“沒有人跟我講過,這就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且,陛下,兒臣覺得這是個可取的辦法。兒臣雖不才,卻到底是父皇您欽賜的皇子。兒臣去那裏,可以說就似大宋的一麵旗幟,將士百姓看到這一麵旗幟,也當然會為此振奮。由此,兒臣覺得與蒙古尚可一戰,守住疆土甚至恢複失地恐怕也不會是難事。”
趙孟啟言辭鄭重,沒有絲毫開玩笑的樣子。他所說的,就是他所想的,也不怕被人笑話,也不怕別人會借此動什麽壞心思。因為,他與董槐一樣,此刻隻是想救大宋一把,別無他求。
趙昀先是憤怒,而後又極力讓自己平複心情。然後,他又問道:“你覺得朕會讓你去嗎?”
“兒臣猜不出父皇的心思,可兒臣懇請父皇可以答應兒臣,兒臣隻願為大宋江山社稷盡一份力,別無他想。望父皇成全。”趙孟啟拱手道。
趙孟啟雖然這樣說,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指望趙昀會同意,但他也不清楚為什麽自己會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懇請。或許隻是太過擔心南宋的命運,又或許隻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