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對趙孟啟而言,還是難熬的。平日裏多數時候都要早起聽政學習,雖然說晚上睡得很早,可他還是覺得疲憊。又加之他的心思常常放在救亡圖存的事情之上,自然更覺得累了。
在趙孟啟幾次商討甚至是“乞求”下,宋理宗才同意可以把時間推延兩刻鍾。盡管是兩刻鍾,趙孟啟已經覺得不錯了。
不過這些古代的四書五經的,是真讓人覺得無聊,趙孟啟學的久了,實在是厭煩,真不如看小說來勁。想起來,他也有點懷念那個網絡化的時代。
經過趙孟啟的一番思考,他覺得好似僅僅出兵支援大理,還是不夠的,應該把雙方形勢說得更明了,不如結盟好。
倘若大宋與大理結盟,就可以互為依靠,呈犄角之勢,相互支援,再跟蒙古人多抗衡幾年甚至是十幾年應當沒問題。
趙孟啟想的也很現實,他好似還沒有一步想到直接將蒙古人打倒,讓蒙古人潰敗,迴到他們原來的地方。他現在隻覺得如果能讓大宋多堅持幾十年,那就已然不錯了。
徐緩圖之,這是趙孟啟所追求的。
趙孟啟細細想過,決定勸諫宋理宗選擇與大理結盟。沒錯,還是勸諫,事實上,他不是皇帝,也隻能建議皇帝一下而已。
可勸諫皇帝這麽一件大事,又豈是易事?因而他決定再找自己的幾位老師,商討一番,讓他們幫自己一塊說說。
在資善堂,結束學業之後,趙孟啟便立刻開始自己的決定了。
“兩位先生,我有些事情向與先生們探討一下。”趙孟啟恭敬地問道。
葉夢鼎、楊棟自然不敢怠慢,事實上他們對落水之後的殿下的種種表現都可謂也十分滿意,二人立刻問道:“郎君可還是有什麽疑惑未解,有何疑惑,盡管提出,早日解決,才是好事。”
“倒不是今天的事情……而是我有些重要的事情想與先生討論一下,事關國事……”趙孟啟大概是累了,說話有些慢悠悠的。
葉夢鼎、楊棟二人在腦裏仔細思考趙孟啟會商討什麽問題,畢竟自出兵大理那一次,趙孟啟就已經讓二人感到驚訝了,他能想到國之要事,說明他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傻皇子了。
“郎君有什麽事,盡管講,我二人能幫的,自然會傾力支持。”葉夢鼎道。
“其實,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僅僅出兵大理是不夠的。”
“可官家已經下令要讓餘玠處理此事了,支援大理,也是餘將軍的事了。”葉夢鼎迴答。
楊棟也道:“餘將軍出馬,大理應當能夠抗衡得久一些,郎君仍有擔心之處?”
趙孟啟點點頭,道:“我本以為這樣已經做到極致了,可後來想想,是不夠的。餘尚書在西南已經有很多棘手之事了,做這麽多自然力不從心。其實父皇想要餘玠做此事,也是為了試探餘玠,並且消耗掉他的一部分實力。”
二人聽著,很是驚奇,他們很難想到,之前人人都瞧不起的傻子皇子竟然有這般見地。
趙孟啟繼續問道:“兩位先生覺得,大理若是沒有咱們大宋的幫助,能夠支撐幾年?”
楊棟思索後道:“大理自然難比及金國,可憑借地理優勢,也應當比西夏堅持得久一些,三餘年應當可以。”
“葉老師怎麽看?”趙孟啟繼續問道。
趙孟啟心裏知道,曆史上的大理隻是撐了一年多就亡了。
“我與楊舍人看法相似。”
趙孟啟道:“其實我覺得,恐怕大理不至於支撐那麽久,因而才提議支援大理。如此,大理興許真能支撐這麽久。假如說大理還能堅持三年,那三年之後呢?大理自然亡了,接下來,蒙古人又要入侵哪裏呢?”
楊棟道:“隻剩下大宋,當然是大宋了。”
趙孟啟同意道:“所以這才是我所擔心的。但如果大理與大宋可以相互合作,結為聯盟,那麽大理再多撐幾年應當沒有問題。”
“所以依郎君之意,是要與大理聯盟了?”葉夢鼎問。
“沒錯,與大理結為聯盟,對我們都有利。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師傅們都是知曉的。試想,倘若當時宋選擇與金國結盟,蒙古也不可能勢如破竹,奪取了長江以北之地。”
趙孟啟又提到了金國,但這迴楊棟沒有表示什麽。
“所以郎君是想讓我二人勸官家結盟於大理嗎?”葉夢鼎看出了趙孟啟的心思。
“沒錯,確乎如此。”
葉夢鼎微笑道:“郎君如此憂國憂民,實在叫我感歎,若是國家每個人都能如郎君一般,恐怕就不會失去這麽多土地了……”葉夢鼎的笑意無了,轉來的是一股悲傷之感,“這事情我隻當盡全力支持,楊舍人定然也是。”說著,葉夢鼎對楊棟使了個眼色,後者也堅定點頭表示同意。
“可我覺得,有些事情,郎君想到了,不如就直接同官家講,官家雖貴為天子,可也是郎君的親人啊!郎君何不嚐試直接同官家明說了呢?”
趙孟啟聽後,也表示同意,“先生的話我記在心上了,確實,這些事我可以向父皇說清楚的。可還是希望二位先生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郎君的意思,於國於民有利,我二人自當盡全力相助。”
趙孟啟稍作停歇,便入宮去了。
趁著年輕,想到什麽,就努力去做好了。
皇宮處,趙昀還在與唐安安“談情說愛”,二人聊得甚歡。
趙昀心情十分舒暢,他已很久沒見過像唐安安這般技藝雙絕又善於言談的姑娘了。倘若她是宮女出身,那自己定要立她為妃子了。
二人纏綿了許久,盧允升就跑過來道:“官家,殿下這迴過來了。”
趙昀本想說不見,可想了想又叫董宋臣派人把唐安安帶走,錦衣玉食好生安置著。
趙孟啟進去後,照常向趙昀請安。而宮中女人的那股胭脂氣味,趙孟啟還是嗅得清楚的。
“有什麽事情嗎?”趙昀問道。
“孩兒想與父皇商議大理的事,”趙孟啟鄭重說道,“希望父皇可以讓大宋同大理結盟。”
“結盟?”趙昀有些驚訝,第一次他遇到結盟問題,還是那時金國使臣來大宋,請求與大宋結盟,可最終他拒絕了。
或者說史彌遠拒絕了。
這時提結盟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兒子?
“為何?”宋理宗問道。
趙孟啟認真解釋,將大理與大宋可以相互支援,互為犄角之勢,總之,結盟的種種好處,都一一向宋理宗說了。宋理宗聽後,也開始沉思起來。
曾經的宋理宗幾乎不會去聽自己的這個兒子的意見的,他當然也知道原先的趙孟啟就是個傻子,不可能提出什麽好意見的,可是自從趙孟啟落水之後,提出的種種意見,他的種種表現,太出乎人的意料了。
總之,宋理宗很疑惑,也很滿意。
見宋理宗許久未有迴答,趙孟啟覺得自己這迴勸諫估計又要沒了。心裏正涼時,宋理宗道:“此事我會同大臣們商量的,你能想到這麽多,很讓為父感到欣慰。近些天你在資善堂的表現,也令我感到欣慰。還是那句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踏踏實實去學,怎麽都會有成效的。你累了一天了,先迴去歇著吧。”
“是,爹,孩兒告退。”
在趙孟啟幾次商討甚至是“乞求”下,宋理宗才同意可以把時間推延兩刻鍾。盡管是兩刻鍾,趙孟啟已經覺得不錯了。
不過這些古代的四書五經的,是真讓人覺得無聊,趙孟啟學的久了,實在是厭煩,真不如看小說來勁。想起來,他也有點懷念那個網絡化的時代。
經過趙孟啟的一番思考,他覺得好似僅僅出兵支援大理,還是不夠的,應該把雙方形勢說得更明了,不如結盟好。
倘若大宋與大理結盟,就可以互為依靠,呈犄角之勢,相互支援,再跟蒙古人多抗衡幾年甚至是十幾年應當沒問題。
趙孟啟想的也很現實,他好似還沒有一步想到直接將蒙古人打倒,讓蒙古人潰敗,迴到他們原來的地方。他現在隻覺得如果能讓大宋多堅持幾十年,那就已然不錯了。
徐緩圖之,這是趙孟啟所追求的。
趙孟啟細細想過,決定勸諫宋理宗選擇與大理結盟。沒錯,還是勸諫,事實上,他不是皇帝,也隻能建議皇帝一下而已。
可勸諫皇帝這麽一件大事,又豈是易事?因而他決定再找自己的幾位老師,商討一番,讓他們幫自己一塊說說。
在資善堂,結束學業之後,趙孟啟便立刻開始自己的決定了。
“兩位先生,我有些事情向與先生們探討一下。”趙孟啟恭敬地問道。
葉夢鼎、楊棟自然不敢怠慢,事實上他們對落水之後的殿下的種種表現都可謂也十分滿意,二人立刻問道:“郎君可還是有什麽疑惑未解,有何疑惑,盡管提出,早日解決,才是好事。”
“倒不是今天的事情……而是我有些重要的事情想與先生討論一下,事關國事……”趙孟啟大概是累了,說話有些慢悠悠的。
葉夢鼎、楊棟二人在腦裏仔細思考趙孟啟會商討什麽問題,畢竟自出兵大理那一次,趙孟啟就已經讓二人感到驚訝了,他能想到國之要事,說明他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傻皇子了。
“郎君有什麽事,盡管講,我二人能幫的,自然會傾力支持。”葉夢鼎道。
“其實,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僅僅出兵大理是不夠的。”
“可官家已經下令要讓餘玠處理此事了,支援大理,也是餘將軍的事了。”葉夢鼎迴答。
楊棟也道:“餘將軍出馬,大理應當能夠抗衡得久一些,郎君仍有擔心之處?”
趙孟啟點點頭,道:“我本以為這樣已經做到極致了,可後來想想,是不夠的。餘尚書在西南已經有很多棘手之事了,做這麽多自然力不從心。其實父皇想要餘玠做此事,也是為了試探餘玠,並且消耗掉他的一部分實力。”
二人聽著,很是驚奇,他們很難想到,之前人人都瞧不起的傻子皇子竟然有這般見地。
趙孟啟繼續問道:“兩位先生覺得,大理若是沒有咱們大宋的幫助,能夠支撐幾年?”
楊棟思索後道:“大理自然難比及金國,可憑借地理優勢,也應當比西夏堅持得久一些,三餘年應當可以。”
“葉老師怎麽看?”趙孟啟繼續問道。
趙孟啟心裏知道,曆史上的大理隻是撐了一年多就亡了。
“我與楊舍人看法相似。”
趙孟啟道:“其實我覺得,恐怕大理不至於支撐那麽久,因而才提議支援大理。如此,大理興許真能支撐這麽久。假如說大理還能堅持三年,那三年之後呢?大理自然亡了,接下來,蒙古人又要入侵哪裏呢?”
楊棟道:“隻剩下大宋,當然是大宋了。”
趙孟啟同意道:“所以這才是我所擔心的。但如果大理與大宋可以相互合作,結為聯盟,那麽大理再多撐幾年應當沒有問題。”
“所以依郎君之意,是要與大理聯盟了?”葉夢鼎問。
“沒錯,與大理結為聯盟,對我們都有利。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師傅們都是知曉的。試想,倘若當時宋選擇與金國結盟,蒙古也不可能勢如破竹,奪取了長江以北之地。”
趙孟啟又提到了金國,但這迴楊棟沒有表示什麽。
“所以郎君是想讓我二人勸官家結盟於大理嗎?”葉夢鼎看出了趙孟啟的心思。
“沒錯,確乎如此。”
葉夢鼎微笑道:“郎君如此憂國憂民,實在叫我感歎,若是國家每個人都能如郎君一般,恐怕就不會失去這麽多土地了……”葉夢鼎的笑意無了,轉來的是一股悲傷之感,“這事情我隻當盡全力支持,楊舍人定然也是。”說著,葉夢鼎對楊棟使了個眼色,後者也堅定點頭表示同意。
“可我覺得,有些事情,郎君想到了,不如就直接同官家講,官家雖貴為天子,可也是郎君的親人啊!郎君何不嚐試直接同官家明說了呢?”
趙孟啟聽後,也表示同意,“先生的話我記在心上了,確實,這些事我可以向父皇說清楚的。可還是希望二位先生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郎君的意思,於國於民有利,我二人自當盡全力相助。”
趙孟啟稍作停歇,便入宮去了。
趁著年輕,想到什麽,就努力去做好了。
皇宮處,趙昀還在與唐安安“談情說愛”,二人聊得甚歡。
趙昀心情十分舒暢,他已很久沒見過像唐安安這般技藝雙絕又善於言談的姑娘了。倘若她是宮女出身,那自己定要立她為妃子了。
二人纏綿了許久,盧允升就跑過來道:“官家,殿下這迴過來了。”
趙昀本想說不見,可想了想又叫董宋臣派人把唐安安帶走,錦衣玉食好生安置著。
趙孟啟進去後,照常向趙昀請安。而宮中女人的那股胭脂氣味,趙孟啟還是嗅得清楚的。
“有什麽事情嗎?”趙昀問道。
“孩兒想與父皇商議大理的事,”趙孟啟鄭重說道,“希望父皇可以讓大宋同大理結盟。”
“結盟?”趙昀有些驚訝,第一次他遇到結盟問題,還是那時金國使臣來大宋,請求與大宋結盟,可最終他拒絕了。
或者說史彌遠拒絕了。
這時提結盟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兒子?
“為何?”宋理宗問道。
趙孟啟認真解釋,將大理與大宋可以相互支援,互為犄角之勢,總之,結盟的種種好處,都一一向宋理宗說了。宋理宗聽後,也開始沉思起來。
曾經的宋理宗幾乎不會去聽自己的這個兒子的意見的,他當然也知道原先的趙孟啟就是個傻子,不可能提出什麽好意見的,可是自從趙孟啟落水之後,提出的種種意見,他的種種表現,太出乎人的意料了。
總之,宋理宗很疑惑,也很滿意。
見宋理宗許久未有迴答,趙孟啟覺得自己這迴勸諫估計又要沒了。心裏正涼時,宋理宗道:“此事我會同大臣們商量的,你能想到這麽多,很讓為父感到欣慰。近些天你在資善堂的表現,也令我感到欣慰。還是那句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踏踏實實去學,怎麽都會有成效的。你累了一天了,先迴去歇著吧。”
“是,爹,孩兒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