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隱入煙塵》這部片子不亞於《紅高粱》
哎呦我去,葛大爺!
“這位就是你們說的燕京大學人氣作家對吧,少年才俊,少年才俊,你好你好。”
葛大爺跟陳韜熱情握手。
“葛尤老師,您好。”李斯斯在一旁也問了個好。
“這位是?”葛尤看了看眾人說。
“李斯斯,燕京大學廣播專業的。”
“哦,”葛尤揚起光頭撅著嘴道:“氣質很好,氣質很好,以後絕對著名播音員。”
葛尤坐好以後,幾人開始聊天,從文學聊到電影,最後又從電影聊到文學,酒也喝了不少,陳韜也說了一些國內電影的走向。
伴隨著傳統武俠的沒落,以及港片的沒落,國內電影現在正處於何去何從的階段,一些大導演拍攝的華麗大片,也都是叫座不叫好,尤其是張藝某後來的一部電影,充分體現了一個我國的人口,滿城都是人,這種華麗,隻有場麵,沒有內涵,特效又算不上特效,就很尷尬。
1994年國產電影集體爆發,人們奔走相告:國產電影終於站起來了。
誰會想到,28年後,跟張藝某、陳開歌都合作過的編劇盧葦都滿懷傷感地惋惜: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特別高興,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陳韜在酒桌上也淺談了一下國產電影的命運,張藝某一直在認真聽著,幾位演員和作家也都支棱著耳朵聽這位傳說中比韓函還要狂的少年講國產電影。
國產電影到後來導演都開始商業化,但國內前幾代導演都是文藝片導演,他們始終停留在文藝片的陰影裏出不來,內心鄙視世俗,但商業化後又不得不迎合,結果搞的四不像,
但商業片導演們卻越來越三俗,無底線的迎合,最後越來越低,越來越迎合,終有一天傻子們醒來,發現,臥槽,你們給我看的都是什麽玩意兒?
而國內編劇可能是影視行業最沒有地位的職業之一,誰都可以改本子,一個人改不行還一堆人改,最後保留下來的原本三成有沒有?反正看淡的編劇都習慣了,流水作業寫完拿錢,出來作品啥樣和我沒關係。
再就是演員,內娛也好香江也好,都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老一輩即將退,新一代沒起來,原因在於缺乏培養。流量演員從配角做起?不,一定是主角,一定要暴露,一定要惡心觀眾……成名要早,等不及。
總而言之,國產電影就像國內的製造業,想要拍出歐美大片那樣的水準,還要走很遠很遠的路,這其中可能都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
在國內,一些從事創作的人實在窮困潦倒,大家都不太尊重知識產權這個問題,盜版太過猖獗,而很多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所得的收入也並不是那麽多。
一個創作者想要讓自己的作品麵世,首先要過編輯的關,再過審核部門的關,這個過程如果編輯和審核部門的人比較傳統保守,又不喜歡這類型作品,那這部好作品可能就見不到讀者。
雖然文藝也越來越商業化,但國內很多單位的zz性要高於商業性,這也可能導致創作受阻。
而國產電影同時還太過依賴大牌明星,這造成拍一部片子最大的成本是演員的酬勞,最後不得不壓縮其他成本,在技術上就不可能投入太多資金,技術不過關,劇本也很差,明星再火,也避免不了這是一部爛片。
大家都奔著某某某去看這部電影,最後看完以後直唿臥槽這導演拍的是什麽玩意兒。
......
聊了半天電影,張藝某已經初步對陳韜有了一些了解,雖然他說的很籠統,但起碼證明他涉獵較廣,對電影還是有一點兒研究的。
這時張藝某說:“我對《隱入煙塵》和《哈嘍樹先生》這兩個中篇都挺有興趣,這兩部小說都很深刻,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同時還有很強的批判性,大家都知道,我拍的電影都有文學和文藝的支撐,小說就很有思想性,這種思想性會帶進電影當中,所以電影就會成功,我一直在考慮,到底哪一部更適合拍。”
陳韜不假思索的說:“首先感謝老師對我的小說的認可,從我個人角度來說,《隱入煙塵》更適合當下拍攝,兩部小說雖然都是農村題材,但樹先生這一部著重於魔幻,當前觀眾還不是很接受這種片子,而《隱入煙塵》所表現的那種生命意識,以及社會思考等等都很符合當下的時代。”
其實陳韜不想讓張藝某拍《樹先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還缺乏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演員王保強,這個演員在這部電影裏是一個靈魂人物,目前陳韜還想不到那些明星裏能有一個替代王保強的人。
王保強現在在劇情片《天下無賊》中嶄露頭角,但由於年齡的原因,他要演樹先生現在還缺乏一種滄桑感和年齡上的油膩。
而黃勃還沒有演《瘋狂的石頭》,也沒啥流量。
所以如果現在拍《樹先生》肯定是失敗的,這會白瞎一個好題材。
張藝某的電影一般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早期執導的電影充滿傳統文化,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突出特點是對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曆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謳歌和讚頌。
他能強烈而不失準確,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百姓的心弦。
那麽,《隱入煙塵》就特別適合張藝某來拍攝,而且此人對原著的思考要超過很多導演,相信他一定會拍的非常深刻。
陳韜預計,《隱入煙塵》這部片子,不亞於《紅高粱》電影。
哎呦我去,葛大爺!
“這位就是你們說的燕京大學人氣作家對吧,少年才俊,少年才俊,你好你好。”
葛大爺跟陳韜熱情握手。
“葛尤老師,您好。”李斯斯在一旁也問了個好。
“這位是?”葛尤看了看眾人說。
“李斯斯,燕京大學廣播專業的。”
“哦,”葛尤揚起光頭撅著嘴道:“氣質很好,氣質很好,以後絕對著名播音員。”
葛尤坐好以後,幾人開始聊天,從文學聊到電影,最後又從電影聊到文學,酒也喝了不少,陳韜也說了一些國內電影的走向。
伴隨著傳統武俠的沒落,以及港片的沒落,國內電影現在正處於何去何從的階段,一些大導演拍攝的華麗大片,也都是叫座不叫好,尤其是張藝某後來的一部電影,充分體現了一個我國的人口,滿城都是人,這種華麗,隻有場麵,沒有內涵,特效又算不上特效,就很尷尬。
1994年國產電影集體爆發,人們奔走相告:國產電影終於站起來了。
誰會想到,28年後,跟張藝某、陳開歌都合作過的編劇盧葦都滿懷傷感地惋惜: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特別高興,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陳韜在酒桌上也淺談了一下國產電影的命運,張藝某一直在認真聽著,幾位演員和作家也都支棱著耳朵聽這位傳說中比韓函還要狂的少年講國產電影。
國產電影到後來導演都開始商業化,但國內前幾代導演都是文藝片導演,他們始終停留在文藝片的陰影裏出不來,內心鄙視世俗,但商業化後又不得不迎合,結果搞的四不像,
但商業片導演們卻越來越三俗,無底線的迎合,最後越來越低,越來越迎合,終有一天傻子們醒來,發現,臥槽,你們給我看的都是什麽玩意兒?
而國內編劇可能是影視行業最沒有地位的職業之一,誰都可以改本子,一個人改不行還一堆人改,最後保留下來的原本三成有沒有?反正看淡的編劇都習慣了,流水作業寫完拿錢,出來作品啥樣和我沒關係。
再就是演員,內娛也好香江也好,都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老一輩即將退,新一代沒起來,原因在於缺乏培養。流量演員從配角做起?不,一定是主角,一定要暴露,一定要惡心觀眾……成名要早,等不及。
總而言之,國產電影就像國內的製造業,想要拍出歐美大片那樣的水準,還要走很遠很遠的路,這其中可能都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
在國內,一些從事創作的人實在窮困潦倒,大家都不太尊重知識產權這個問題,盜版太過猖獗,而很多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所得的收入也並不是那麽多。
一個創作者想要讓自己的作品麵世,首先要過編輯的關,再過審核部門的關,這個過程如果編輯和審核部門的人比較傳統保守,又不喜歡這類型作品,那這部好作品可能就見不到讀者。
雖然文藝也越來越商業化,但國內很多單位的zz性要高於商業性,這也可能導致創作受阻。
而國產電影同時還太過依賴大牌明星,這造成拍一部片子最大的成本是演員的酬勞,最後不得不壓縮其他成本,在技術上就不可能投入太多資金,技術不過關,劇本也很差,明星再火,也避免不了這是一部爛片。
大家都奔著某某某去看這部電影,最後看完以後直唿臥槽這導演拍的是什麽玩意兒。
......
聊了半天電影,張藝某已經初步對陳韜有了一些了解,雖然他說的很籠統,但起碼證明他涉獵較廣,對電影還是有一點兒研究的。
這時張藝某說:“我對《隱入煙塵》和《哈嘍樹先生》這兩個中篇都挺有興趣,這兩部小說都很深刻,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同時還有很強的批判性,大家都知道,我拍的電影都有文學和文藝的支撐,小說就很有思想性,這種思想性會帶進電影當中,所以電影就會成功,我一直在考慮,到底哪一部更適合拍。”
陳韜不假思索的說:“首先感謝老師對我的小說的認可,從我個人角度來說,《隱入煙塵》更適合當下拍攝,兩部小說雖然都是農村題材,但樹先生這一部著重於魔幻,當前觀眾還不是很接受這種片子,而《隱入煙塵》所表現的那種生命意識,以及社會思考等等都很符合當下的時代。”
其實陳韜不想讓張藝某拍《樹先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還缺乏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演員王保強,這個演員在這部電影裏是一個靈魂人物,目前陳韜還想不到那些明星裏能有一個替代王保強的人。
王保強現在在劇情片《天下無賊》中嶄露頭角,但由於年齡的原因,他要演樹先生現在還缺乏一種滄桑感和年齡上的油膩。
而黃勃還沒有演《瘋狂的石頭》,也沒啥流量。
所以如果現在拍《樹先生》肯定是失敗的,這會白瞎一個好題材。
張藝某的電影一般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早期執導的電影充滿傳統文化,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突出特點是對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曆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謳歌和讚頌。
他能強烈而不失準確,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百姓的心弦。
那麽,《隱入煙塵》就特別適合張藝某來拍攝,而且此人對原著的思考要超過很多導演,相信他一定會拍的非常深刻。
陳韜預計,《隱入煙塵》這部片子,不亞於《紅高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