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這位小作者可能是傳統文學的救星
第二天,一篇《理發師不是植發師》的文章刊登在雜文報上。
文章指出,理發師雖然不會植發,但能看出頭發濃密還是稀少的問題,如果理發師在理發時提醒顧客甚至建議顧客去植發是一種錯誤,那所有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都應該把舌頭割掉,當然前提是不影響進食的情況下和說廢話在內。
不然,要舌頭也沒有用。
此外,韓函還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了幾十字文,這幾十字文能調動粉絲的情緒。
報紙上隻能刊登發表老學究、學者和評論員的話語,但博客現在才是粉絲群體的主陣地,民間高手大有人在,相信這段雜文發出之後,會有鐵肝粉絲跟帖發表迴擊的文章。
這就好比自己是指揮家,隻號令一聲,便有千軍萬馬奮勇上去噴出淹死對方的口水。
這篇博文依然以《可愛的無知之談》為題,內容又把《穿著棉褂子》中的若幹觀點拿出來,用幽默和諷刺的文風,對《二十年後的某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進行了迴擊。
當陳韜看到這篇雜文的時候,都感歎當下的博客輿論環境尺度之大,這樣挑戰當下的教育都不被封殺,同時也感慨當年韓函的狂。
文章以自身退學至今的經曆迴懟,其中還例舉了許多社會上白手起家的企業家。
其實作者本人很想寫一句“誰說讀書無用了”,甚至還想寫一句“不要學我退學,沒有某一方麵的天賦最好不要輕易退學。”
但仔細考量以後,發現陳韜的兩篇文章也並未指出他說過“讀書無用論”,隻是作為辯方在陳訴自己的觀點,所以自己也就不好再加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屁話。
這篇雜文在博客上發表後,立即引來了許多網友的評論,如果說郭靜明是後來的非主流教主,那麽韓函可能就是80後叛逆之教主。
但這些二十多歲的八零後現在已成長了許多,大部分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年少輕狂的少年,具備了一定的理智,評論也不會那麽激進,隻是把他當做一個成功的典範,喜歡讀他的書,就像崇拜明星一樣。
這篇文章最慰藉這些輟學青年的文字就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案例”。
當然了,在這個互聯網剛起步並比較粗放擴張的年代,確實還會誕生一批小學或者初中輟學的成功人士。
這裏並不是歧視文化水平,在任何時代,賺錢都不一定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比如後世的主播,隻要扭扭屁股可能錢就來了。
甚至有的主播還去吃屎吸引流量。
流量時代,玩的就是刺激,玩的就是瘋狂,嘩眾取寵是大部分直播的關鍵。
那麽,吃屎也能帶來流量這種方式真的值得推崇嗎?
韓函在博客上發表雜文以後,博客上出現了一個話題:“是誰惹怒了韓函。”
網友們開始爭相出來迴答這個問題,所以,無形當中,陳韜的知名度又翻了一倍,原先不怎麽讀書看報的這部分群體,開始在網絡上了解這位新晉作者。
一名合格的網民要具備什麽?那必須是這事兒我知道,關於這個話題我可以一絲不苟的把真人真相給貼出來。
這就好比幾個人在一起吃瓜,其中一個人知道的最全麵,那這個人講話的時候肯定大家都在聽,這就是優越。
讀者、粉絲和吃瓜群眾們開始深挖陳韜的作品和履曆,想要看看這人到底是何方神仙,竟敢出來懟韓函的文章。
至此,《六月.鏡子風暴》和《我的國度》的熱度又上漲了不少,原本那些八五年以前出生的八零後已經不怎麽讀檬芽的人再次跑到報亭去購買。
《六月.鏡子風暴》和其他的小說不同,這種帶有玄幻色彩並劇本著高度的數理化知識的偵探推理小說深受好幾個年齡段的人喜歡,不像《三重門》,喜歡它的人可能隻有80這個群體。
陳韜文抄並魔改的這部小說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引領了一個新的寫作風向。
許多人跟風開始寫類似的偵探小說,一些網絡作者也開始從這部小說當中獲取靈感,開始創作這種類型的小說,不過,似乎現在的網絡小說還不及實體小說這麽受歡迎。
所以導致這種類型的網絡小說都籍籍無名。
關於這部還未連載完的小說,檬芽甚至還做了一個專題,雜誌社的著名編輯對此評價道:“這部小說的趣味性前所未有,它能把現實中的理科知識和小說的其他要素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作者弘揚‘讀書有用論’的寫作風格,既‘知識就是力量’。”
“它的魅力在於把玄幻的戰鬥環節完美地和理科知識發展結合在一起,這是很有深度的描寫,作者想要告訴讀者一個事實,人類的發展,一直都是知識在改造世界。”
“雖然這是一本小說,但卻是一部非常值得推崇到校園的小說,因為它其中涉及到理科教材,並非常直觀的把理科知識和現實應用結合在一起,讀這本小說的學生,莫名的就像翻開課本去查閱某一個定理,公式......”
其後,檬芽又針對陳韜做了一個專訪,照目前雜誌的銷售情況來看,這半年的連載,他已經超越了七屆新概念所有獲獎作者中的任何一位,大有在文學道路上有較大建樹的潛力作家。
專訪中還問到作者的新書,作者表示:不排除將寫一本類似《鏡子風暴》這樣的推理小說,至於具體怎麽寫,那就留給讀者去猜吧,提前劇透總是很讓人掃興。
其實他心裏想我這是饑餓營銷。
另一邊,收獲雜誌也做了一個專題文章,話題是一名寫推理小說的高中生作者,是如何做到能寫出如此深刻的現實主義農村題材文學作品。
如果說《鏡子風暴》是一篇理科小說,那《隱入煙塵》就是一篇文科小說。
誰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全才?瞧,這就是文學上的全才。
收獲是一個求實求是的雜誌,盡管有些編輯和大文豪很想來一句“這位小作者可能是傳統文學的救星,極具文學天賦的他是近代以來最有希望的少年作家,我國有望爭得一次諾貝爾文學獎。”
但這話隻能在茶餘飯後吹逼時說,真發表言論也就是那些不會承擔什麽責任的老學究敢。
在發表這篇專題文章時,收獲也向作者本人發起了第二次約稿。
專題中也向讀者們提到了作者本人的創作思路,所以現在許多文豪們都期待他接下來會寫出怎麽樣的文學作品。
先更後改
第二天,一篇《理發師不是植發師》的文章刊登在雜文報上。
文章指出,理發師雖然不會植發,但能看出頭發濃密還是稀少的問題,如果理發師在理發時提醒顧客甚至建議顧客去植發是一種錯誤,那所有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都應該把舌頭割掉,當然前提是不影響進食的情況下和說廢話在內。
不然,要舌頭也沒有用。
此外,韓函還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了幾十字文,這幾十字文能調動粉絲的情緒。
報紙上隻能刊登發表老學究、學者和評論員的話語,但博客現在才是粉絲群體的主陣地,民間高手大有人在,相信這段雜文發出之後,會有鐵肝粉絲跟帖發表迴擊的文章。
這就好比自己是指揮家,隻號令一聲,便有千軍萬馬奮勇上去噴出淹死對方的口水。
這篇博文依然以《可愛的無知之談》為題,內容又把《穿著棉褂子》中的若幹觀點拿出來,用幽默和諷刺的文風,對《二十年後的某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進行了迴擊。
當陳韜看到這篇雜文的時候,都感歎當下的博客輿論環境尺度之大,這樣挑戰當下的教育都不被封殺,同時也感慨當年韓函的狂。
文章以自身退學至今的經曆迴懟,其中還例舉了許多社會上白手起家的企業家。
其實作者本人很想寫一句“誰說讀書無用了”,甚至還想寫一句“不要學我退學,沒有某一方麵的天賦最好不要輕易退學。”
但仔細考量以後,發現陳韜的兩篇文章也並未指出他說過“讀書無用論”,隻是作為辯方在陳訴自己的觀點,所以自己也就不好再加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屁話。
這篇雜文在博客上發表後,立即引來了許多網友的評論,如果說郭靜明是後來的非主流教主,那麽韓函可能就是80後叛逆之教主。
但這些二十多歲的八零後現在已成長了許多,大部分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年少輕狂的少年,具備了一定的理智,評論也不會那麽激進,隻是把他當做一個成功的典範,喜歡讀他的書,就像崇拜明星一樣。
這篇文章最慰藉這些輟學青年的文字就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案例”。
當然了,在這個互聯網剛起步並比較粗放擴張的年代,確實還會誕生一批小學或者初中輟學的成功人士。
這裏並不是歧視文化水平,在任何時代,賺錢都不一定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比如後世的主播,隻要扭扭屁股可能錢就來了。
甚至有的主播還去吃屎吸引流量。
流量時代,玩的就是刺激,玩的就是瘋狂,嘩眾取寵是大部分直播的關鍵。
那麽,吃屎也能帶來流量這種方式真的值得推崇嗎?
韓函在博客上發表雜文以後,博客上出現了一個話題:“是誰惹怒了韓函。”
網友們開始爭相出來迴答這個問題,所以,無形當中,陳韜的知名度又翻了一倍,原先不怎麽讀書看報的這部分群體,開始在網絡上了解這位新晉作者。
一名合格的網民要具備什麽?那必須是這事兒我知道,關於這個話題我可以一絲不苟的把真人真相給貼出來。
這就好比幾個人在一起吃瓜,其中一個人知道的最全麵,那這個人講話的時候肯定大家都在聽,這就是優越。
讀者、粉絲和吃瓜群眾們開始深挖陳韜的作品和履曆,想要看看這人到底是何方神仙,竟敢出來懟韓函的文章。
至此,《六月.鏡子風暴》和《我的國度》的熱度又上漲了不少,原本那些八五年以前出生的八零後已經不怎麽讀檬芽的人再次跑到報亭去購買。
《六月.鏡子風暴》和其他的小說不同,這種帶有玄幻色彩並劇本著高度的數理化知識的偵探推理小說深受好幾個年齡段的人喜歡,不像《三重門》,喜歡它的人可能隻有80這個群體。
陳韜文抄並魔改的這部小說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引領了一個新的寫作風向。
許多人跟風開始寫類似的偵探小說,一些網絡作者也開始從這部小說當中獲取靈感,開始創作這種類型的小說,不過,似乎現在的網絡小說還不及實體小說這麽受歡迎。
所以導致這種類型的網絡小說都籍籍無名。
關於這部還未連載完的小說,檬芽甚至還做了一個專題,雜誌社的著名編輯對此評價道:“這部小說的趣味性前所未有,它能把現實中的理科知識和小說的其他要素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作者弘揚‘讀書有用論’的寫作風格,既‘知識就是力量’。”
“它的魅力在於把玄幻的戰鬥環節完美地和理科知識發展結合在一起,這是很有深度的描寫,作者想要告訴讀者一個事實,人類的發展,一直都是知識在改造世界。”
“雖然這是一本小說,但卻是一部非常值得推崇到校園的小說,因為它其中涉及到理科教材,並非常直觀的把理科知識和現實應用結合在一起,讀這本小說的學生,莫名的就像翻開課本去查閱某一個定理,公式......”
其後,檬芽又針對陳韜做了一個專訪,照目前雜誌的銷售情況來看,這半年的連載,他已經超越了七屆新概念所有獲獎作者中的任何一位,大有在文學道路上有較大建樹的潛力作家。
專訪中還問到作者的新書,作者表示:不排除將寫一本類似《鏡子風暴》這樣的推理小說,至於具體怎麽寫,那就留給讀者去猜吧,提前劇透總是很讓人掃興。
其實他心裏想我這是饑餓營銷。
另一邊,收獲雜誌也做了一個專題文章,話題是一名寫推理小說的高中生作者,是如何做到能寫出如此深刻的現實主義農村題材文學作品。
如果說《鏡子風暴》是一篇理科小說,那《隱入煙塵》就是一篇文科小說。
誰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全才?瞧,這就是文學上的全才。
收獲是一個求實求是的雜誌,盡管有些編輯和大文豪很想來一句“這位小作者可能是傳統文學的救星,極具文學天賦的他是近代以來最有希望的少年作家,我國有望爭得一次諾貝爾文學獎。”
但這話隻能在茶餘飯後吹逼時說,真發表言論也就是那些不會承擔什麽責任的老學究敢。
在發表這篇專題文章時,收獲也向作者本人發起了第二次約稿。
專題中也向讀者們提到了作者本人的創作思路,所以現在許多文豪們都期待他接下來會寫出怎麽樣的文學作品。
先更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