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宿舍,我幾天都沒有出門擺攤,專心領悟這本張天師的道書,《老子想爾注》的確是一本奇書,它是老子《道德經》的注釋本,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的經典著作,為天師家學。我把內容從竹簡裏一字不漏地摘抄下來,詳細參悟,對不明白的地方,打上標記,日後再找大師們幫忙解讀。
書中有關於長生之法的修煉,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主張和五髒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無私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奉道誡,積著成功,積精成神,成神仙壽,以此為身寶矣”,這就是《想爾注》成之綱領。
還有就是關於帝王行道問題,太深奧了。與其他道經比較,《想爾注》的思想內容雖然與《道德經》不盡相同、甚至有所違背,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良好政治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及其變化的總規律。道為天下萬事之本,萬物含道精,初生起時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是由道演化出來的。精源於氣,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調和五行,喜怒悉去,無曹左契,有餘數,精乃守之。惡人實精,唐自苦終不居,必自泄漏也。精是萬物生成和人類生存的根本,它與道實際上是一種東西兩種名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道之所言,無一可棄者,得仙之士,當貴道言,道甚廣大,處柔弱不與俗人爭,教人以誡慎者宜左契,不誡慎者置左契,道即老子,老子即道。
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人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帝治昆侖,認為一就是太上老君,一又等於道,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
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這是道教的最高目標。注中明確提出了一個長生不死的境界: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長久也。……
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非道所行,與俗別異,故能成其屍,令為仙士也。屍死為弊,屍生為成,獨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為成耳。所以成其屍就成了死而複生得仙壽之意。又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與俗人同知畏死樂生,但所行異耳。俗人莽莽,未央脫死也,俗人雖畏死,端不信道,好為惡事,奈何未央脫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誠,故與生合也。
通過幾天的領悟,我的道法境界得到了質的飛躍,雖然大多數地方不明白,但已從原來的半步聖境到達一級聖境。
書中有關於長生之法的修煉,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主張和五髒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無私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奉道誡,積著成功,積精成神,成神仙壽,以此為身寶矣”,這就是《想爾注》成之綱領。
還有就是關於帝王行道問題,太深奧了。與其他道經比較,《想爾注》的思想內容雖然與《道德經》不盡相同、甚至有所違背,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良好政治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及其變化的總規律。道為天下萬事之本,萬物含道精,初生起時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是由道演化出來的。精源於氣,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調和五行,喜怒悉去,無曹左契,有餘數,精乃守之。惡人實精,唐自苦終不居,必自泄漏也。精是萬物生成和人類生存的根本,它與道實際上是一種東西兩種名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道之所言,無一可棄者,得仙之士,當貴道言,道甚廣大,處柔弱不與俗人爭,教人以誡慎者宜左契,不誡慎者置左契,道即老子,老子即道。
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人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帝治昆侖,認為一就是太上老君,一又等於道,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
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這是道教的最高目標。注中明確提出了一個長生不死的境界: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長久也。……
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非道所行,與俗別異,故能成其屍,令為仙士也。屍死為弊,屍生為成,獨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為成耳。所以成其屍就成了死而複生得仙壽之意。又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與俗人同知畏死樂生,但所行異耳。俗人莽莽,未央脫死也,俗人雖畏死,端不信道,好為惡事,奈何未央脫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誠,故與生合也。
通過幾天的領悟,我的道法境界得到了質的飛躍,雖然大多數地方不明白,但已從原來的半步聖境到達一級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