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放貸
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 作者:笑麵易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師父,我有一個問題,不知當問不當問。”見到其他人得到鼓勵,問出了心中的疑惑,而且這些疑惑中還包括了幾乎是僧人禁忌的男女情事,於是又一名年約五旬的老者站起來,說道。
“施主請說。”義淨開口鼓勵道。
“是這樣。”老者見義淨並不阻止任何人說話,於是,膽子更大了,先謹慎開口道,“我怕我說出來,是謗佛,所以一直憋著不敢說不敢問。”
“嗯,這個事確實很需要和大家說清楚。”義淨笑了笑,“很多人總是聽人說,你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對佛不敬,你不能那樣說,那樣說是謗佛。有些人還喜歡用因果來說事,讓更多人無所措手足,生怕出現謗佛的惡果。必須說,我們要心存敬畏,不能隨意亂說。怎樣才能不亂說呢?一是不說,二是搞懂佛到底說了什麽,兩種選擇中,以搞懂佛到底說了什麽更為妥當。”
義淨說到這裏,看了看老者,發現老者明顯心情放鬆了一些,因為,義淨明顯是在提醒他,搞懂了佛所說的意思,才能做得妥當,真正做到不謗佛。
看老者還在猶豫,義淨幹脆給眾人進一步解釋了一下謗佛的意思:“《金剛經》裏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句話提醒所有人,釋迦牟尼佛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每次都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隨緣而說,這是俗諦。而事實上,我們必須透過這些去理解佛真正做的事,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佛所說的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無法可說,才是順真諦。所以,釋迦牟尼佛提醒眾人,如來從最初開始講法起,講了四十九年,實際上未曾說著一字。如來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如果理解了這句話,就能明白,說法者,無法可說,隻是叫做說法罷了。“
\"師父,您說的這些,我有些糊塗了。\"老者訕訕一笑,”但我聽懂了,您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如果聽了佛教裏的話,沒有理解它的真實含義,就說佛說了什麽什麽,才是真的可能謗佛,不知我說得對不對?“
”是的。隻有真正理解了空有關係,才能明白,才能明白,其實,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修的,是自己不染不著的純淨之心。運用之妙,存於一心,隨緣而動即可。“義淨簡單解釋了一下。
”隨緣而動?那我想問的問題,可能連問都不需要問了。“老者又訕訕一笑。
”既然困擾了施主這麽久,可能其他人也有困惑,不妨提出來,我看看是不是能稍微給大家解釋解釋。“義淨鼓勵道。
“是這樣的。”老者看到義淨鼓勵,也覺得自己可能不一定真正理解了,於是就又鼓起勇氣追問道,“我覺得咱們土窟寺很奇怪。”
大家麵麵相覷,怎麽奇怪了?不由得豎起了耳朵。
“和尚不是都應該念佛、參禪、打坐、講法、沿街乞食嗎?”老者見大家感興趣,於是大著膽子問,“可我看土窟寺裏,除了有像師父這樣的高僧,還有不少沙彌和僧人到處放貸,將信眾施舍的財物借出去,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加價收迴來,簡直就是在做生意呢。難道,那些也是和尚該做的?”
“真的呢,我家就借了咱們寺裏的錢,要還不少利錢呢。”又有人嘀咕了一句。
“我家去年種地沒有牛,也是找咱們寺廟租了牛,要是能夠借給我們用,那該多好啊。”又一個婦女歎了一口氣,表達了自己的心願。
義淨心一緊,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迴答得不妥,可是容易出現問題的了。盡管慧智禪師和他心裏清楚,當僧人不能過分參與金錢有關的利益紛爭之中,畢竟,如果多了計較之心,心難以清淨,但是,土窟寺畢竟在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寺廟的經營。義淨曾經揣摩過,師父慧智禪師之所以不願意當土窟寺的住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善遇法師圓寂前的提醒。他們本來是因為山野之中利生路徑太少而到的土窟寺,到了土窟寺之後卻漸漸發現,浪費了太多不必要的時間,用在了不必要花費時間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慧智禪師才會更嚴格讓自己遠離廟裏的經營活動,也督促義淨將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佛教律法的精研上。畢竟,佛在涅盤前,提醒所有人以戒為師,這是在提醒大家,如果能夠真正按照佛教戒律所說的去做,才最可能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義淨受這啟發,從此專心致誌於佛教戒律的研究,因此,從二十歲以後,他幾乎不再參與土窟寺與營利有關的各種事務了。當然了,像明明帶著營利目的而召開的法會,要求他講法,義淨無法拒絕。但他堅持一點,絕對不去激發大家貪圖福報的心理來爭取信眾的施舍,一切隨緣。可是,該如何讓大家理解呢?
義淨心念陡轉,斟酌再三,開口問道:“什麽不是和尚事?”
這一問,讓很多人納悶了,更有人問道:“和尚不是很多事都不做的嗎?難道所有的事都是和尚的事?”
義淨笑了:“大家覺得呢?”
有人點頭,有人搖頭,有人不言不語,不知道義淨律師為什麽突然這麽問。
義淨見大家困惑,於是講了一個故事:在閩州有一片山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但因為缺少合適眾人行走的山路,於是,很少有人去那片山裏。有一位僧人發願要修一條適合所有人利用山裏物產的路來。於是,這位僧人就在山裏蓋了一個茅草房,形成了一座寺廟的雛形。此後每七天下山化緣一次,齋飯不夠就采點野果子補充,其餘時間,這位僧人每天早起就開始修路,直到晚上才迴到茅草屋裏休息。
“大家猜,這條路修了多久?”義淨問。
“多久?”有人忍不住附和道。
“用了這位僧人的後半生。在他立誌修路的時候,他還在三十出頭的壯年。等到他終於將山林和寺廟之間修起一條道路,他所搭建的茅草屋已漸漸變成了磚石砌成的寺廟,寺廟裏也已漸漸匯聚了十餘名僧人。這位僧人總結自己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修了一條路。所以,他最後的願望就一個:在他死後,將他火化,把骨灰撒在那條他用了三四十年修成的路上。”
義淨講完,看到大家在沉思,於是問道:“大家覺得,這位僧人是不是傻?修路是僧人該做的主業嗎?”
“是呀!是呀!修路不是應該交給官府,官府最後找老百姓一起去做嗎?”有人忍不住歎了一口氣。
“但是,你們覺得這位僧人不應該修路嗎?”義淨又笑著問道。
“他做的是利益眾人的大好事,為什麽不應該做呢?”有人迴答。
“是的。這就是我說的:什麽不是和尚的事?”義淨迴答。“隻要是對眾生有利的事,僧人都是可以做的,無論是修橋,還是救人,還是下田勞作,僧人都可以參與。”
大家聽了義淨的迴答,忍不住點頭。
義淨接著說道:“土窟寺所營的是無盡藏食。什麽是無盡?德廣難窮,名為無盡。什麽是藏?無盡之德苞含曰藏。因此,如果能做到出生業而用無窮,那可是利益眾生的大功德。寺廟裏,各方施舍的財物,如果放在倉庫裏,無法讓百姓得利,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周濟窮苦,也是一種利益眾生的方式。”
眾人若有所思。
義淨最後補充道:“僧人和商人的區別是,僧人營無盡藏的目的,應是利益眾生。商人放貸的目的,則可能是獲得他們自己最大的利益。僧人之所以出家為僧,就是要克服自身貪嗔癡慢疑等諸多人與生俱來的不良習性。如果僧人不能把持自己,很容易招惹無邊災禍。因此,土窟寺營無盡藏的時候,也需要不斷提醒所有的僧眾,一定以利益眾生為目的,不能行差踏錯。”
眾人歡喜。原來,同樣的事,目的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家老頭子說,萬一遇到難事,一定要借貸,找寺廟裏借貸去,有的老爺們黑心著呢。”一名婦女突然明白了一般說道。
義淨雙手合十,誦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其實,他對土窟寺營無盡藏也是有憂慮的。如果他離開了土窟寺,他的師父慧智禪師圓寂之後,土窟寺的眾多僧人還有人會提醒他們需要留意借貸給窮人的真實目的是利益眾生嗎?義淨不敢多想。利益這東西,勾動的是人的欲望,欲望一旦升騰,到底能不能壓製住,那可是難以預料的。
這麽想著,義淨更加感激善遇法師在他去世前毅然決然地將所有浪費僧人時間和精力的圖書燒毀,更加感激慧智禪師幾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提醒他一定要專注於佛教戒律的研習。原來,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有一專門的研究,更是在想方設法保護他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拘牽,想方設法讓他保持清淨心呀。
猛然,義淨想起了恩師慧智禪師不斷鼓勵自己西天求法之行,連他都能感知到土窟寺中有些僧人大張旗鼓地宣傳是讓他完全沒有反悔的餘地,而恩師卻欣然接受,恐怕,恩師也懷著讓他走出這個已經被利益熏染比較嚴重的寺廟的心思了呢。不是西天取經,義淨是斷不會離開教導培育他幾十年的土窟寺的。
這麽想著,義淨沉默了。
好在,這一階段的法會時間已到。隨著法鼓敲響,大家離席,義淨也得以默默整理自己的心緒。
“施主請說。”義淨開口鼓勵道。
“是這樣。”老者見義淨並不阻止任何人說話,於是,膽子更大了,先謹慎開口道,“我怕我說出來,是謗佛,所以一直憋著不敢說不敢問。”
“嗯,這個事確實很需要和大家說清楚。”義淨笑了笑,“很多人總是聽人說,你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對佛不敬,你不能那樣說,那樣說是謗佛。有些人還喜歡用因果來說事,讓更多人無所措手足,生怕出現謗佛的惡果。必須說,我們要心存敬畏,不能隨意亂說。怎樣才能不亂說呢?一是不說,二是搞懂佛到底說了什麽,兩種選擇中,以搞懂佛到底說了什麽更為妥當。”
義淨說到這裏,看了看老者,發現老者明顯心情放鬆了一些,因為,義淨明顯是在提醒他,搞懂了佛所說的意思,才能做得妥當,真正做到不謗佛。
看老者還在猶豫,義淨幹脆給眾人進一步解釋了一下謗佛的意思:“《金剛經》裏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句話提醒所有人,釋迦牟尼佛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每次都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隨緣而說,這是俗諦。而事實上,我們必須透過這些去理解佛真正做的事,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佛所說的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無法可說,才是順真諦。所以,釋迦牟尼佛提醒眾人,如來從最初開始講法起,講了四十九年,實際上未曾說著一字。如來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如果理解了這句話,就能明白,說法者,無法可說,隻是叫做說法罷了。“
\"師父,您說的這些,我有些糊塗了。\"老者訕訕一笑,”但我聽懂了,您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如果聽了佛教裏的話,沒有理解它的真實含義,就說佛說了什麽什麽,才是真的可能謗佛,不知我說得對不對?“
”是的。隻有真正理解了空有關係,才能明白,才能明白,其實,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修的,是自己不染不著的純淨之心。運用之妙,存於一心,隨緣而動即可。“義淨簡單解釋了一下。
”隨緣而動?那我想問的問題,可能連問都不需要問了。“老者又訕訕一笑。
”既然困擾了施主這麽久,可能其他人也有困惑,不妨提出來,我看看是不是能稍微給大家解釋解釋。“義淨鼓勵道。
“是這樣的。”老者看到義淨鼓勵,也覺得自己可能不一定真正理解了,於是就又鼓起勇氣追問道,“我覺得咱們土窟寺很奇怪。”
大家麵麵相覷,怎麽奇怪了?不由得豎起了耳朵。
“和尚不是都應該念佛、參禪、打坐、講法、沿街乞食嗎?”老者見大家感興趣,於是大著膽子問,“可我看土窟寺裏,除了有像師父這樣的高僧,還有不少沙彌和僧人到處放貸,將信眾施舍的財物借出去,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加價收迴來,簡直就是在做生意呢。難道,那些也是和尚該做的?”
“真的呢,我家就借了咱們寺裏的錢,要還不少利錢呢。”又有人嘀咕了一句。
“我家去年種地沒有牛,也是找咱們寺廟租了牛,要是能夠借給我們用,那該多好啊。”又一個婦女歎了一口氣,表達了自己的心願。
義淨心一緊,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迴答得不妥,可是容易出現問題的了。盡管慧智禪師和他心裏清楚,當僧人不能過分參與金錢有關的利益紛爭之中,畢竟,如果多了計較之心,心難以清淨,但是,土窟寺畢竟在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寺廟的經營。義淨曾經揣摩過,師父慧智禪師之所以不願意當土窟寺的住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善遇法師圓寂前的提醒。他們本來是因為山野之中利生路徑太少而到的土窟寺,到了土窟寺之後卻漸漸發現,浪費了太多不必要的時間,用在了不必要花費時間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慧智禪師才會更嚴格讓自己遠離廟裏的經營活動,也督促義淨將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佛教律法的精研上。畢竟,佛在涅盤前,提醒所有人以戒為師,這是在提醒大家,如果能夠真正按照佛教戒律所說的去做,才最可能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義淨受這啟發,從此專心致誌於佛教戒律的研究,因此,從二十歲以後,他幾乎不再參與土窟寺與營利有關的各種事務了。當然了,像明明帶著營利目的而召開的法會,要求他講法,義淨無法拒絕。但他堅持一點,絕對不去激發大家貪圖福報的心理來爭取信眾的施舍,一切隨緣。可是,該如何讓大家理解呢?
義淨心念陡轉,斟酌再三,開口問道:“什麽不是和尚事?”
這一問,讓很多人納悶了,更有人問道:“和尚不是很多事都不做的嗎?難道所有的事都是和尚的事?”
義淨笑了:“大家覺得呢?”
有人點頭,有人搖頭,有人不言不語,不知道義淨律師為什麽突然這麽問。
義淨見大家困惑,於是講了一個故事:在閩州有一片山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但因為缺少合適眾人行走的山路,於是,很少有人去那片山裏。有一位僧人發願要修一條適合所有人利用山裏物產的路來。於是,這位僧人就在山裏蓋了一個茅草房,形成了一座寺廟的雛形。此後每七天下山化緣一次,齋飯不夠就采點野果子補充,其餘時間,這位僧人每天早起就開始修路,直到晚上才迴到茅草屋裏休息。
“大家猜,這條路修了多久?”義淨問。
“多久?”有人忍不住附和道。
“用了這位僧人的後半生。在他立誌修路的時候,他還在三十出頭的壯年。等到他終於將山林和寺廟之間修起一條道路,他所搭建的茅草屋已漸漸變成了磚石砌成的寺廟,寺廟裏也已漸漸匯聚了十餘名僧人。這位僧人總結自己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修了一條路。所以,他最後的願望就一個:在他死後,將他火化,把骨灰撒在那條他用了三四十年修成的路上。”
義淨講完,看到大家在沉思,於是問道:“大家覺得,這位僧人是不是傻?修路是僧人該做的主業嗎?”
“是呀!是呀!修路不是應該交給官府,官府最後找老百姓一起去做嗎?”有人忍不住歎了一口氣。
“但是,你們覺得這位僧人不應該修路嗎?”義淨又笑著問道。
“他做的是利益眾人的大好事,為什麽不應該做呢?”有人迴答。
“是的。這就是我說的:什麽不是和尚的事?”義淨迴答。“隻要是對眾生有利的事,僧人都是可以做的,無論是修橋,還是救人,還是下田勞作,僧人都可以參與。”
大家聽了義淨的迴答,忍不住點頭。
義淨接著說道:“土窟寺所營的是無盡藏食。什麽是無盡?德廣難窮,名為無盡。什麽是藏?無盡之德苞含曰藏。因此,如果能做到出生業而用無窮,那可是利益眾生的大功德。寺廟裏,各方施舍的財物,如果放在倉庫裏,無法讓百姓得利,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周濟窮苦,也是一種利益眾生的方式。”
眾人若有所思。
義淨最後補充道:“僧人和商人的區別是,僧人營無盡藏的目的,應是利益眾生。商人放貸的目的,則可能是獲得他們自己最大的利益。僧人之所以出家為僧,就是要克服自身貪嗔癡慢疑等諸多人與生俱來的不良習性。如果僧人不能把持自己,很容易招惹無邊災禍。因此,土窟寺營無盡藏的時候,也需要不斷提醒所有的僧眾,一定以利益眾生為目的,不能行差踏錯。”
眾人歡喜。原來,同樣的事,目的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家老頭子說,萬一遇到難事,一定要借貸,找寺廟裏借貸去,有的老爺們黑心著呢。”一名婦女突然明白了一般說道。
義淨雙手合十,誦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其實,他對土窟寺營無盡藏也是有憂慮的。如果他離開了土窟寺,他的師父慧智禪師圓寂之後,土窟寺的眾多僧人還有人會提醒他們需要留意借貸給窮人的真實目的是利益眾生嗎?義淨不敢多想。利益這東西,勾動的是人的欲望,欲望一旦升騰,到底能不能壓製住,那可是難以預料的。
這麽想著,義淨更加感激善遇法師在他去世前毅然決然地將所有浪費僧人時間和精力的圖書燒毀,更加感激慧智禪師幾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提醒他一定要專注於佛教戒律的研習。原來,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有一專門的研究,更是在想方設法保護他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拘牽,想方設法讓他保持清淨心呀。
猛然,義淨想起了恩師慧智禪師不斷鼓勵自己西天求法之行,連他都能感知到土窟寺中有些僧人大張旗鼓地宣傳是讓他完全沒有反悔的餘地,而恩師卻欣然接受,恐怕,恩師也懷著讓他走出這個已經被利益熏染比較嚴重的寺廟的心思了呢。不是西天取經,義淨是斷不會離開教導培育他幾十年的土窟寺的。
這麽想著,義淨沉默了。
好在,這一階段的法會時間已到。隨著法鼓敲響,大家離席,義淨也得以默默整理自己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