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父子出宮遛彎
最起碼說明,皇帝本身對於賈元春不太看重。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原本就不是同一陣營。
賈家作為先太子一方的擁躉,不過是出於失敗之後的考量,才把賈元春送進宮,算是表示一下忠心。
仔細迴想一下,賈元春發跡的時間,就大概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內因。
秦可卿死後,在賈珍的堅持之下,寧國古采用了遠超正常禮儀規製的葬禮,發送了這位第四代族婦。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超過正常規格的葬禮,本身就是個莫大的諷刺。
畢竟族婦的主要職責,就是要輔佐族長,來協同管理宗族內的大小事務。
而宗族管理最重要的一條,恰好就是禮儀規製!
當然,僅僅隻有這些,還並不足以支撐起賈元春封妃。
最關鍵的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四王八公,竟然在秦可卿的葬禮上齊聚了,這背後的影響,就深遠了許多。
正常來說,同為軍方陣營,同氣連枝也在情理之中,說起來都是老同事老戰友,來往多一點也正常。
但是考慮到對於朝政的影響,以及需要讓皇帝本人放心,武勳貴族之間,相互來往的話,也都會采用比較隱晦的方式。
當然,皇帝肯定也知道,算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吧。
走個程序也好,也算是給皇帝一點麵子。
因此,秦可卿葬禮上的這次集體亮相,才更像是一種抱團示威!
由不得皇帝不重視起來,尤其是其中最為跳脫的北靜王水溶。
冊封賈元春為妃,說白了就是要從內部瓦解四王八公的聯盟。
賈家占了兩席,這無疑是一著妙棋。
“要不多要點,咱們也能分點?”平寧郡主道。
這話賈元春就沒法接了,本來跟賈環的關係就不怎麽親近,剛才也隻不過是玩笑話,沒想到平寧郡主還當真了。
賈元春當時就有點騎虎難下。
臉色微變,隨即又恢複正常,調笑道:“需不需要我幫你把聘禮也要過來?”
平寧郡主到底還是個小姑娘,哪裏是賈元春這少婦的對手,毫無意外的敗下陣來。
被戳中了心事,平寧郡主臉色發紅,也有點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道:“賢德妃娘娘就會開玩笑,聽說你們家還住著門親戚,說是全家人口都在?”
說的就是薛家無疑了,賈元春稍微思量了一下,就明白無疑了,笑道:“薛家從金陵來,在京城無依無靠,而我母親有意和薛家結親,所以才留在府裏多住了些時日。”
平寧郡主深深看了賈元春一眼,對於賈元春能如此上道,還是比較讚賞的。
薛家的情況,平寧郡主肯定是知道的。故意提起,也不過就是,想要通過賈元春之口,給薛家提個醒,不要什麽都惦記。
說到底,還是對賈環不死心。在沒有塵埃落定之前,平寧郡主還是想要爭取一下。
畢竟皇家子女的婚配,基本上就沒有什麽自由戀愛可言。
好不容易遇上一個能看對眼,身份地位也比較相配的,還不趕緊抓住機會!
而另一邊,兩位皇帝討論的氛圍,就沒有那麽柔和了。
“戶部的事情,你準備怎麽處置?”
一聽就知道,太上皇又開始考校雍治皇帝了。
“還請父皇明示。”
雍治皇帝也是久經考場了,一招熟練的踢皮球,就把問題又拋了迴來。
本來嘛,這個問題的關鍵,就不在於戶部,而是忠順王的問題。
在把握問題核心上,雍治皇帝還是十分清楚的。
不過雍治皇帝更加清楚的是,忠順王的問題,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
隻有發言權,沒有決策權,那還說個毛線!
“老子現在是在問你!”
太上皇有點惱火,主要還是恨鐵不成鋼。
對於雍治皇帝,太上皇支持歸支持,但是也不免一直都有看法。
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把雍治放到儲君的位置上,就說明在太上皇看來,雍治的綜合素質,業務水平肯定是不達標的。
不然的話,也就沒有先太子什麽事兒了。
而雍治最大的問題,在太上皇看來,其實就是沒有睥睨天下的帝王心境。
日常事務的處理,以及一些專業技能,都是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的,但是沒有天生的帝王霸氣,這個缺陷,就有點難以彌補。
畢竟不是開國那會兒了,從底層一級一級打上來,還可以慢慢成長,成就帝王氣概。
沒有絕對的自信,沒有振長策而禦宇內的氣概,那麽做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落入窠臼。
被人牽著鼻子走,可不是件好事情!
雍治倒沒什麽脾氣,早就習慣了,就跟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一樣,都已經斷了幾根七匹狼了,被吼兩句還能怎麽滴?
隻要底線放的夠低,就不存在過線的問題。
“辦法倒不是沒有,就是擔心您老不同意。”
畢竟還是皇帝,對付下麵的臣子,手段有很多,隻要太上皇不拉偏架就行。
“說給朕聽聽,你到底有什麽高見?”
“高見不敢當,年功福也算是個頭腦靈活之人,不如人盡其才,調到禮部,負責巡查督辦各地官學。”
這個計策怎麽說呢,算不上笨,也算不上高明。
禮部向來就是個清水衙門,從戶部調過去的話,實惠上確實少了一些。
不過從官職上來看的話,反倒像是升職了。
按照慣例,禮部侍郎是入閣的前站,朝廷三代以來的大學士,都有過從禮部升職的慣例。
但是,巡視地方官學這事兒,卻又是個燙手的山芋。
為了促進地方文教事業,朝廷和地方各省,定例會支出一部分補貼,到府縣兩級衙門。
專門用來修繕學堂,以及給教諭老師們發工資。
但是往往地方衙門,收到銀子之後,就會出現挪用的狀況,所以導致各地方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教育口的虧空。
平日裏不過沒有人查罷了,如今突然派了年功福過來辦這個差事的話,就是要引爆的節奏。
當然,年功福也很為難。
查出來的話,相當於把雷抓到了自己的手裏,但是引爆的時機和強度,自己又把握不了,全都得聽皇上的。
而如果查不出問題的話,明顯就是失職和瀆職了。
道理也很簡單,全天下沒有一個人相信,地下的衙門是徹底幹淨的。
這話狗都不信!
把年功福的工作崗位這麽一調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就是皇帝本人,對年功福不爽了。
不方便直接搞,所以用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
太上聽了之後,點點頭,道:“你能想到這兒,已經不容易了,不過你有沒有想想過,萬一年功福真做出來成績了,又該怎麽辦?”
眼下的情況是,年功福是忠順王的鐵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調任禮部侍郎的話,栽進去倒無所謂了,萬一忠順王真的狠下心來,砸銀子,做政績,把年功福捧上去了,場麵就很尷尬。
要知道禮部尚書,管著翰林院,國子監,以及各地方學政,屬於統治階級的新鮮血液來源。
想當年常凱申把握住了黃埔軍校,當了有名無實的校長,後來給自己培養了多少鐵杆,這一點是需要尤為警惕的!
說白了,還是格局不夠大。
“去換身衣裳,陪著朕一塊出宮去轉轉,總是待在宮裏上朝批閱奏折是治不了國的。”
最近一個階段,太上皇對雍治皇帝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想朝廷失衡,也不想看到忠順王走上不歸路。
在一開始的時候,太上皇的態度曖昧,主要考慮的就是朝廷各方勢力的平衡。
尤其是沒準備讓雍治一家獨大,要是沒有製衡手段的話,太上皇就真的把自己變成離退休老幹部了。
人走茶涼,誰都知道,滋味不好受。
如今,作為棋子的忠順王,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常規,於是就變成了需要再平衡的一方。
沒多大會兒功夫,雍治就換了便裝,帶著大太監戴權,太上皇帶著梁九功,一行四人,輕車簡從就出了宮。
當然四人隻是表麵說法,後頭有多少人跟著,誰知道呢?
剛一出宮門,太上皇就對梁九功吩咐道:“讓賈環那小子,先去江南春候著,等看完了皇家票號,咱們就過去。”
梁九功躬身應下,往身後招招手安排不提。
跑腿的人的當然有,梁九功也沒必要非得親自跑一趟。
考慮到待會要往東門去,太上皇也就沒往別處溜達,挑了大路,順著就往東走。
反正皇家票號的分布,呈比較均勻的棋盤狀,哪個方向都有。
街上人來人往,除了臨街的店鋪之外,還有一些做小買賣的,人倒是挺多,但就是雜亂無章,顯得亂糟糟的。
沒走多大會兒,太上皇就有一搭沒一搭閑聊道:“你覺得治下的京城怎麽樣?”
開放性的問題,迴答起來最有難度,沒有標準答案,你說怎麽打分,不還是看心情。
雍治想了想道:“民生多艱,百姓生活還是很不容易。”
能有這個認識,就已經很不錯了。
想想有多少皇帝,農民起義都特麽快打到京城了,還以為是太平盛世呢?
“那你覺得,應該怎麽治理才是上策?”
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意識到有問題之後,想著怎麽解決才行。
雍治答道:“百姓日常所需,無非衣食住行,隻要能從這四個方麵滿足,問題應該就能得到解決。”
高情商的說法,就是聽挺高屋建瓴的。
低情商的說法,就是假大空,沒啥幹貨。
太上皇悠然道:“你覺得,你能解決嗎?”
這就屬於典型的會心一擊了。
問題你已經提出來,方向你也有了,但是落實到了執行環節,該怎麽執行,向哪個方麵執行,能不能最終落實,都是難題。
雍治果然被問住了。
主要還是從小接收到的教育,不支持解決這些問題。
除了四書五經,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簡單點概括,都是把握人心和人性的內容。
至於解決實際問題,那是一點都沒學到。
遵從的都是古法,拾前人牙慧罷了。
想要推陳出新,哪有那麽容易!
太上皇也不以為意,笑道:“今天就給你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你以後好好把握就行了。”
雍治眼睛一亮,明顯是猜到這人是誰了。
心裏對賈環的評級,默默的又調高了幾個等級。
沒溜達多大會兒功夫,四人就到了皇家票號的一個營業點附近,算是比較靠近南城了,所以人流比較密集。
以往京城的格局,都說是東富西貴,南賤北貧,但是實則不盡然。
實際上京中權貴之家,基本上都分散分布在京城的各個方向上,並沒有太過於集中。
而南城和東城,則是相對比較繁華的存在。
也是沒辦法,方位優勢太明顯。
京城許多物資,都需要從江南或者東北運過來,大多都得走水路,所以東城和南城,相對更加方便一些。
其次就是西城了,西邊有山有礦,還有水源,所以來來往往也相對還可以。
最慘的就是北城,基本沒啥產業,也沒有啥規劃,算是個貧民窟了。
到了票號附近之後,並沒有著急進去,而是來到了對麵的茶樓,找了個二樓臨著窗子的位置坐下來,正好可以俯瞰皇家票號門前。
太上皇道:“咱們先喝喝茶,坐下歇歇腳,順便看看實際情況。”
大概也就盞茶功夫,雍治道:“沒想到賈環做的還不錯,就這麽會兒功夫,進去的基本上都是拿著銀子換銀票的,隻有極少數人是來換銀子,或者铩羽而歸。”
每個人的特征,其實都挺明顯。
拿著大包小包進去的,出來時啥都沒了,基本上就是存銀子的。
反之,就是來取銀子的。
要是怎麽進去,又怎麽出來的,明顯就是被拒絕了。
太上皇道:“確實不錯,你要是能夠讓賈環賣命,以後兜裏的銀子就不用愁了。”
打心眼裏,太上皇也是一陣羨慕,雍治趕上了好時候。
當年打仗的時候,朝廷財政吃吃緊,宮裏內庫幾乎銀子也見底,恨不能一個銅板掰成兩瓣花。
要是早點遇上賈環,估計該不會有那麽多事兒了。
最起碼說明,皇帝本身對於賈元春不太看重。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原本就不是同一陣營。
賈家作為先太子一方的擁躉,不過是出於失敗之後的考量,才把賈元春送進宮,算是表示一下忠心。
仔細迴想一下,賈元春發跡的時間,就大概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內因。
秦可卿死後,在賈珍的堅持之下,寧國古采用了遠超正常禮儀規製的葬禮,發送了這位第四代族婦。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超過正常規格的葬禮,本身就是個莫大的諷刺。
畢竟族婦的主要職責,就是要輔佐族長,來協同管理宗族內的大小事務。
而宗族管理最重要的一條,恰好就是禮儀規製!
當然,僅僅隻有這些,還並不足以支撐起賈元春封妃。
最關鍵的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四王八公,竟然在秦可卿的葬禮上齊聚了,這背後的影響,就深遠了許多。
正常來說,同為軍方陣營,同氣連枝也在情理之中,說起來都是老同事老戰友,來往多一點也正常。
但是考慮到對於朝政的影響,以及需要讓皇帝本人放心,武勳貴族之間,相互來往的話,也都會采用比較隱晦的方式。
當然,皇帝肯定也知道,算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吧。
走個程序也好,也算是給皇帝一點麵子。
因此,秦可卿葬禮上的這次集體亮相,才更像是一種抱團示威!
由不得皇帝不重視起來,尤其是其中最為跳脫的北靜王水溶。
冊封賈元春為妃,說白了就是要從內部瓦解四王八公的聯盟。
賈家占了兩席,這無疑是一著妙棋。
“要不多要點,咱們也能分點?”平寧郡主道。
這話賈元春就沒法接了,本來跟賈環的關係就不怎麽親近,剛才也隻不過是玩笑話,沒想到平寧郡主還當真了。
賈元春當時就有點騎虎難下。
臉色微變,隨即又恢複正常,調笑道:“需不需要我幫你把聘禮也要過來?”
平寧郡主到底還是個小姑娘,哪裏是賈元春這少婦的對手,毫無意外的敗下陣來。
被戳中了心事,平寧郡主臉色發紅,也有點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道:“賢德妃娘娘就會開玩笑,聽說你們家還住著門親戚,說是全家人口都在?”
說的就是薛家無疑了,賈元春稍微思量了一下,就明白無疑了,笑道:“薛家從金陵來,在京城無依無靠,而我母親有意和薛家結親,所以才留在府裏多住了些時日。”
平寧郡主深深看了賈元春一眼,對於賈元春能如此上道,還是比較讚賞的。
薛家的情況,平寧郡主肯定是知道的。故意提起,也不過就是,想要通過賈元春之口,給薛家提個醒,不要什麽都惦記。
說到底,還是對賈環不死心。在沒有塵埃落定之前,平寧郡主還是想要爭取一下。
畢竟皇家子女的婚配,基本上就沒有什麽自由戀愛可言。
好不容易遇上一個能看對眼,身份地位也比較相配的,還不趕緊抓住機會!
而另一邊,兩位皇帝討論的氛圍,就沒有那麽柔和了。
“戶部的事情,你準備怎麽處置?”
一聽就知道,太上皇又開始考校雍治皇帝了。
“還請父皇明示。”
雍治皇帝也是久經考場了,一招熟練的踢皮球,就把問題又拋了迴來。
本來嘛,這個問題的關鍵,就不在於戶部,而是忠順王的問題。
在把握問題核心上,雍治皇帝還是十分清楚的。
不過雍治皇帝更加清楚的是,忠順王的問題,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
隻有發言權,沒有決策權,那還說個毛線!
“老子現在是在問你!”
太上皇有點惱火,主要還是恨鐵不成鋼。
對於雍治皇帝,太上皇支持歸支持,但是也不免一直都有看法。
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把雍治放到儲君的位置上,就說明在太上皇看來,雍治的綜合素質,業務水平肯定是不達標的。
不然的話,也就沒有先太子什麽事兒了。
而雍治最大的問題,在太上皇看來,其實就是沒有睥睨天下的帝王心境。
日常事務的處理,以及一些專業技能,都是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的,但是沒有天生的帝王霸氣,這個缺陷,就有點難以彌補。
畢竟不是開國那會兒了,從底層一級一級打上來,還可以慢慢成長,成就帝王氣概。
沒有絕對的自信,沒有振長策而禦宇內的氣概,那麽做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落入窠臼。
被人牽著鼻子走,可不是件好事情!
雍治倒沒什麽脾氣,早就習慣了,就跟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一樣,都已經斷了幾根七匹狼了,被吼兩句還能怎麽滴?
隻要底線放的夠低,就不存在過線的問題。
“辦法倒不是沒有,就是擔心您老不同意。”
畢竟還是皇帝,對付下麵的臣子,手段有很多,隻要太上皇不拉偏架就行。
“說給朕聽聽,你到底有什麽高見?”
“高見不敢當,年功福也算是個頭腦靈活之人,不如人盡其才,調到禮部,負責巡查督辦各地官學。”
這個計策怎麽說呢,算不上笨,也算不上高明。
禮部向來就是個清水衙門,從戶部調過去的話,實惠上確實少了一些。
不過從官職上來看的話,反倒像是升職了。
按照慣例,禮部侍郎是入閣的前站,朝廷三代以來的大學士,都有過從禮部升職的慣例。
但是,巡視地方官學這事兒,卻又是個燙手的山芋。
為了促進地方文教事業,朝廷和地方各省,定例會支出一部分補貼,到府縣兩級衙門。
專門用來修繕學堂,以及給教諭老師們發工資。
但是往往地方衙門,收到銀子之後,就會出現挪用的狀況,所以導致各地方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教育口的虧空。
平日裏不過沒有人查罷了,如今突然派了年功福過來辦這個差事的話,就是要引爆的節奏。
當然,年功福也很為難。
查出來的話,相當於把雷抓到了自己的手裏,但是引爆的時機和強度,自己又把握不了,全都得聽皇上的。
而如果查不出問題的話,明顯就是失職和瀆職了。
道理也很簡單,全天下沒有一個人相信,地下的衙門是徹底幹淨的。
這話狗都不信!
把年功福的工作崗位這麽一調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就是皇帝本人,對年功福不爽了。
不方便直接搞,所以用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
太上聽了之後,點點頭,道:“你能想到這兒,已經不容易了,不過你有沒有想想過,萬一年功福真做出來成績了,又該怎麽辦?”
眼下的情況是,年功福是忠順王的鐵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調任禮部侍郎的話,栽進去倒無所謂了,萬一忠順王真的狠下心來,砸銀子,做政績,把年功福捧上去了,場麵就很尷尬。
要知道禮部尚書,管著翰林院,國子監,以及各地方學政,屬於統治階級的新鮮血液來源。
想當年常凱申把握住了黃埔軍校,當了有名無實的校長,後來給自己培養了多少鐵杆,這一點是需要尤為警惕的!
說白了,還是格局不夠大。
“去換身衣裳,陪著朕一塊出宮去轉轉,總是待在宮裏上朝批閱奏折是治不了國的。”
最近一個階段,太上皇對雍治皇帝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想朝廷失衡,也不想看到忠順王走上不歸路。
在一開始的時候,太上皇的態度曖昧,主要考慮的就是朝廷各方勢力的平衡。
尤其是沒準備讓雍治一家獨大,要是沒有製衡手段的話,太上皇就真的把自己變成離退休老幹部了。
人走茶涼,誰都知道,滋味不好受。
如今,作為棋子的忠順王,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常規,於是就變成了需要再平衡的一方。
沒多大會兒功夫,雍治就換了便裝,帶著大太監戴權,太上皇帶著梁九功,一行四人,輕車簡從就出了宮。
當然四人隻是表麵說法,後頭有多少人跟著,誰知道呢?
剛一出宮門,太上皇就對梁九功吩咐道:“讓賈環那小子,先去江南春候著,等看完了皇家票號,咱們就過去。”
梁九功躬身應下,往身後招招手安排不提。
跑腿的人的當然有,梁九功也沒必要非得親自跑一趟。
考慮到待會要往東門去,太上皇也就沒往別處溜達,挑了大路,順著就往東走。
反正皇家票號的分布,呈比較均勻的棋盤狀,哪個方向都有。
街上人來人往,除了臨街的店鋪之外,還有一些做小買賣的,人倒是挺多,但就是雜亂無章,顯得亂糟糟的。
沒走多大會兒,太上皇就有一搭沒一搭閑聊道:“你覺得治下的京城怎麽樣?”
開放性的問題,迴答起來最有難度,沒有標準答案,你說怎麽打分,不還是看心情。
雍治想了想道:“民生多艱,百姓生活還是很不容易。”
能有這個認識,就已經很不錯了。
想想有多少皇帝,農民起義都特麽快打到京城了,還以為是太平盛世呢?
“那你覺得,應該怎麽治理才是上策?”
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意識到有問題之後,想著怎麽解決才行。
雍治答道:“百姓日常所需,無非衣食住行,隻要能從這四個方麵滿足,問題應該就能得到解決。”
高情商的說法,就是聽挺高屋建瓴的。
低情商的說法,就是假大空,沒啥幹貨。
太上皇悠然道:“你覺得,你能解決嗎?”
這就屬於典型的會心一擊了。
問題你已經提出來,方向你也有了,但是落實到了執行環節,該怎麽執行,向哪個方麵執行,能不能最終落實,都是難題。
雍治果然被問住了。
主要還是從小接收到的教育,不支持解決這些問題。
除了四書五經,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簡單點概括,都是把握人心和人性的內容。
至於解決實際問題,那是一點都沒學到。
遵從的都是古法,拾前人牙慧罷了。
想要推陳出新,哪有那麽容易!
太上皇也不以為意,笑道:“今天就給你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你以後好好把握就行了。”
雍治眼睛一亮,明顯是猜到這人是誰了。
心裏對賈環的評級,默默的又調高了幾個等級。
沒溜達多大會兒功夫,四人就到了皇家票號的一個營業點附近,算是比較靠近南城了,所以人流比較密集。
以往京城的格局,都說是東富西貴,南賤北貧,但是實則不盡然。
實際上京中權貴之家,基本上都分散分布在京城的各個方向上,並沒有太過於集中。
而南城和東城,則是相對比較繁華的存在。
也是沒辦法,方位優勢太明顯。
京城許多物資,都需要從江南或者東北運過來,大多都得走水路,所以東城和南城,相對更加方便一些。
其次就是西城了,西邊有山有礦,還有水源,所以來來往往也相對還可以。
最慘的就是北城,基本沒啥產業,也沒有啥規劃,算是個貧民窟了。
到了票號附近之後,並沒有著急進去,而是來到了對麵的茶樓,找了個二樓臨著窗子的位置坐下來,正好可以俯瞰皇家票號門前。
太上皇道:“咱們先喝喝茶,坐下歇歇腳,順便看看實際情況。”
大概也就盞茶功夫,雍治道:“沒想到賈環做的還不錯,就這麽會兒功夫,進去的基本上都是拿著銀子換銀票的,隻有極少數人是來換銀子,或者铩羽而歸。”
每個人的特征,其實都挺明顯。
拿著大包小包進去的,出來時啥都沒了,基本上就是存銀子的。
反之,就是來取銀子的。
要是怎麽進去,又怎麽出來的,明顯就是被拒絕了。
太上皇道:“確實不錯,你要是能夠讓賈環賣命,以後兜裏的銀子就不用愁了。”
打心眼裏,太上皇也是一陣羨慕,雍治趕上了好時候。
當年打仗的時候,朝廷財政吃吃緊,宮裏內庫幾乎銀子也見底,恨不能一個銅板掰成兩瓣花。
要是早點遇上賈環,估計該不會有那麽多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