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y:block;margin:0010px0;border-radius:3px3px;border:1pxsolid#f2f2f2;}.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3px003px;line-height:22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10px;height:40px;width:40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float:left;}.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p{margin:0;}@media(max-width:768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show-pc{disy:none;}}.show-app2-content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3px3px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rtive;line-height:22px;}.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style>長孫衝略作斟酌,搖頭道:“天威難測,陛下之想法誰能知道?不過以我之見,若大莫離支當真議和,陛下大抵是不會追究的。”
大唐威服四海,以仁義立國,對各個內附之君、臣、貴族,盡皆采取優柔之政策,甚至有不少準許其繼續統帥舊部,為大唐效力,比如阿史那思摩。陛下要的是千古一帝之稱謂,必然要得到當世各個部族之認同,如若淵蓋蘇文當真懸崖勒馬,投降議和,陛下非但不會殺他性命,反而會厚待一番,以彰顯大唐之仁德、皇帝之寬宏。
“這可如何是好?”
淵男生一臉憂愁,如坐針氈。
他謀算多時,希望能夠借助長孫家的人脈保得自己性命,並且成為大唐統治高句麗的鷹犬爪牙,延續淵氏一族的權勢,自己亦能夠代替父親成為淵氏一族的大功臣。
卻不想到頭來父親忽然想要投降議和,所有謀算都成了一場空,自己依舊難逃被廢之絕境……
看著淵男生惶恐不安,長孫衝亦是滿心糾結。
他倒不在乎淵男生是否被廢,是生是死,他隻在乎淵蓋蘇文到底是怎麽想的,想了想,出言道:“世子也毋須焦躁。依我看來,大莫離支未必就當真臣服大唐。議和這種事素來都是邊打邊談,相互之間不斷的試探對方的底線,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實屬尋常。眼下有議和之意,絕不代表大莫離支就當真想要議和,即便當真想要議和,可事態之發展亦會充滿變數,最終如何,尚未可知。世子大可稍安勿躁。”
他始終不認為淵蓋蘇文當真有議和之心,必然是緩兵之計,以此來拖延戰局,利用唐軍不欲增加傷亡之機會,將戰爭拖到冬季到來,最起碼也能從容的抽調更多的軍隊來到平穰城參預決戰。
可是這種猜測也僅隻是猜測而已,他不能憑此認定淵蓋蘇文隻是緩兵之計,必須如實上報給父親,再由父親轉述給陛下,由陛下來定奪。
淵男生振作了一些,他現在對長孫衝言聽計從,覺得這番話有道理。
畢竟以父親的性情,做出這等投降議和之舉,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長孫衝呷了一口茶水,沉吟道:“況且尚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大莫離支麾下的‘王幢軍’始終未曾露麵,不知潛伏何處,必然是擔負著大莫離支最後之希望。此軍不出,大莫離支心中就尚存希望,又豈肯卑躬屈膝投降議和?”
“王幢軍”始終是長孫衝心裏一個揮之不去的隱患。這樣一支戰力強橫的軍隊時至今日一直不知動向,必然是肩負著淵蓋蘇文的命令,等到關鍵之時猛然出擊,收獲意想不到之戰果。
“王幢軍”一日未曾露麵,不曾戰敗,長孫衝就不信淵蓋蘇文會真心投降議和。
孰料他話音剛落,便見到淵男生一臉幽怨,吃吃說道:“昨夜父親喚我前去商議之時,便曾說過,隻要能夠得到大唐皇帝之允諾,不傷我淵氏一族之根基,他願意將‘王幢軍’盡數交出,繳械止戈……”
長孫衝:“……”
這一句話,將他所有的判斷都給推翻了。
這什麽情況?
難不成淵蓋蘇文當真改了性子,為了家族的繁衍傳承不惜卑躬屈膝,投降議和甘為階下之囚?
不能夠啊……
*****
遼東。
唐軍攻陷安市城之後,將城中守軍屠殺大半。這倒不是唐軍如何暴虐,實在是因為後勤補給供應數十萬大軍已然不堪重負,若是再養著數萬俘虜,實在是難以為繼。
總不能讓軍中虎賁節衣縮食來供養俘虜吧?
故而英國公李績下令,自俘虜之中挑選一萬精壯之士,派人押送至海邊,由水師將其運送迴國,充當“建設兵團”,充實到各地進行水利、道路等等技術設施的建設當中。
其餘老弱病殘,則一律坑殺。
而後,唐軍略作整頓,便兵分數路一支南下,直撲鴨綠水畔的數座高句麗山城。
&nbs<style>.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y:block;margin:0010px0;border-radius:3px3px;border:1pxsolid#f2f2f2;}.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3px003px;line-height:22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10px;height:40px;width:40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float:left;}.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p{margin:0;}@media(max-width:768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show-pc{disy:none;}}.show-app2-content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3px3px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rtive;line-height:22px;}.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style>sp;等到大軍直抵鴨綠水畔,望著依山傍水修建的泊汋城,軍中諸將陷入了沉默之中。
鴨綠水波濤洶湧、水流湍急,泊汋城依山而建,地勢易守難攻,且此地乃是高句麗名將劍牟岑固守,擁兵數萬、背倚堅城,想要將其攻陷,無非又是一場惡戰。
惡戰倒也罷了,唐軍上下士氣正盛,不懼死傷,又何懼惡戰?
問題在於泊汋城就建在鴨綠水渡口不遠之處,自路上攻伐,要繞過數道河流,難以發揮兵力之優勢,可若是命令水師派遣小型戰船溯流而上,以火炮轟擊泊汋城,可輕易破除其城防,猶如扒了殼的烏龜一般,再無抵擋之力。
然而若是那般,這攻陷泊汋城、強渡鴨綠水的功績,又該算在誰頭上?
當初為了將水師排除在東征之外,使其不能染指功勳,各方勢力默契的達成一致予以排擠。東征途中諸多惡戰明知若有水師參預會事半功倍,但是大家盡皆貪婪功勳,寧願冒著損兵折將之兇險亦不願水師參與其中。
然後大家赫然發現,無論是之前的安市城,亦或是眼前的泊汋城,甚至是以後的平穰城,這些堅城固然依山據險,卻無一列外盡皆建在大江大河之畔,而水師更是水麵之上橫行天下無敵,隻需溯流而上,以火炮轟擊,這些世人所謂的堅城,根本不堪一擊……
中軍帳內。
李績也犯了難,所以幹脆求見李二陛下,將心底猶豫道出。
“陛下明鑒,水師之盛,恰好是高句麗之天敵,天性克製,隻需重用水師,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則如今軍中對於水師極為抵觸,若是貿然將攻城之重任賦予水師,怕是會使得軍心震動、士氣低迷……微臣不敢擅專,懇請陛下裁決。”
他雖然是宰輔之首,軍中勢力也不低,但是是否準許水師參預攻城牽涉到諸多方麵的利益,一經發動必然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順利還好,可若是各方勢力盡皆抵觸,那可就麻煩了。
影響了東征大計,誰擔負得起這個責任?
故而,李績愈發感慨李二陛下堅定不移的打壓世家門閥之政策,實乃定國安邦之良策。否則任憑國內門閥、派係的勢力繼續發展下去,大家分庭抗禮,但凡你讚成的我都反對,根本不論對錯,長此以往,則必然種下亡國之根。
大隋強盛一時,便是因為朝中各方勢力混雜、各有述求、難以調和,故而內亂頻仍,最終烽煙處處,諾大帝國一朝傾覆,土崩瓦解。
李二陛下坐在案幾之後,一手婆娑著茶杯,歎了口氣。
他此刻神情憔悴,兩頰都已經深陷下去,整個人愈發老態盡顯,精神萎靡,狀態看上去並不好……
沉吟少頃,李二陛下搖頭道:“軍心士氣乃是重中之重,斷不可因為一時之順遂,便使得軍中將校心生抵觸。水師固然有優勢,可水師畢竟不能上岸,陸地上的戰爭還得依靠這幾十萬虎賁去一場一場的打,若是軍心不穩、士氣低落,如何覆亡高句麗?此事斷不可行。”
他是君王,不得不從全盤考量,以平衡為主。
這些年,水師縱橫七海、所向無敵,不僅滅國無數,在各處要隘之處占據無數港口,更使得大唐之商隊暢通大洋,不計其數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大唐國內。
此等功績,一時無兩。
水師上上下下也因此屢遭封賞,軍中將校提拔無數,深受全國軍隊之豔羨、嫉妒。
所以,當初水師才會被排擠於東征主力之外。
此刻若是將水師納入主力,一旦水師銳不可當的連續攻破泊汋城、平穰城,讓其餘軍隊怎麽辦?
需知道,世家門閥在他連續不斷的打壓政策之下,已經漸漸收斂、有所認可,而這一次東征的功勳,便是他給於世家門閥的賞賜。
雙方雖然並未言明,但相互之間已經有了默契。
如若此時他命令水師擔當主力,戰後功勳便會被水師領取,那些指望著東征功勳加官進爵、從此之後甘願消弭一部分勢力,將權力盡歸中樞的世家門閥們,豈會善罷甘休?
大唐威服四海,以仁義立國,對各個內附之君、臣、貴族,盡皆采取優柔之政策,甚至有不少準許其繼續統帥舊部,為大唐效力,比如阿史那思摩。陛下要的是千古一帝之稱謂,必然要得到當世各個部族之認同,如若淵蓋蘇文當真懸崖勒馬,投降議和,陛下非但不會殺他性命,反而會厚待一番,以彰顯大唐之仁德、皇帝之寬宏。
“這可如何是好?”
淵男生一臉憂愁,如坐針氈。
他謀算多時,希望能夠借助長孫家的人脈保得自己性命,並且成為大唐統治高句麗的鷹犬爪牙,延續淵氏一族的權勢,自己亦能夠代替父親成為淵氏一族的大功臣。
卻不想到頭來父親忽然想要投降議和,所有謀算都成了一場空,自己依舊難逃被廢之絕境……
看著淵男生惶恐不安,長孫衝亦是滿心糾結。
他倒不在乎淵男生是否被廢,是生是死,他隻在乎淵蓋蘇文到底是怎麽想的,想了想,出言道:“世子也毋須焦躁。依我看來,大莫離支未必就當真臣服大唐。議和這種事素來都是邊打邊談,相互之間不斷的試探對方的底線,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實屬尋常。眼下有議和之意,絕不代表大莫離支就當真想要議和,即便當真想要議和,可事態之發展亦會充滿變數,最終如何,尚未可知。世子大可稍安勿躁。”
他始終不認為淵蓋蘇文當真有議和之心,必然是緩兵之計,以此來拖延戰局,利用唐軍不欲增加傷亡之機會,將戰爭拖到冬季到來,最起碼也能從容的抽調更多的軍隊來到平穰城參預決戰。
可是這種猜測也僅隻是猜測而已,他不能憑此認定淵蓋蘇文隻是緩兵之計,必須如實上報給父親,再由父親轉述給陛下,由陛下來定奪。
淵男生振作了一些,他現在對長孫衝言聽計從,覺得這番話有道理。
畢竟以父親的性情,做出這等投降議和之舉,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長孫衝呷了一口茶水,沉吟道:“況且尚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大莫離支麾下的‘王幢軍’始終未曾露麵,不知潛伏何處,必然是擔負著大莫離支最後之希望。此軍不出,大莫離支心中就尚存希望,又豈肯卑躬屈膝投降議和?”
“王幢軍”始終是長孫衝心裏一個揮之不去的隱患。這樣一支戰力強橫的軍隊時至今日一直不知動向,必然是肩負著淵蓋蘇文的命令,等到關鍵之時猛然出擊,收獲意想不到之戰果。
“王幢軍”一日未曾露麵,不曾戰敗,長孫衝就不信淵蓋蘇文會真心投降議和。
孰料他話音剛落,便見到淵男生一臉幽怨,吃吃說道:“昨夜父親喚我前去商議之時,便曾說過,隻要能夠得到大唐皇帝之允諾,不傷我淵氏一族之根基,他願意將‘王幢軍’盡數交出,繳械止戈……”
長孫衝:“……”
這一句話,將他所有的判斷都給推翻了。
這什麽情況?
難不成淵蓋蘇文當真改了性子,為了家族的繁衍傳承不惜卑躬屈膝,投降議和甘為階下之囚?
不能夠啊……
*****
遼東。
唐軍攻陷安市城之後,將城中守軍屠殺大半。這倒不是唐軍如何暴虐,實在是因為後勤補給供應數十萬大軍已然不堪重負,若是再養著數萬俘虜,實在是難以為繼。
總不能讓軍中虎賁節衣縮食來供養俘虜吧?
故而英國公李績下令,自俘虜之中挑選一萬精壯之士,派人押送至海邊,由水師將其運送迴國,充當“建設兵團”,充實到各地進行水利、道路等等技術設施的建設當中。
其餘老弱病殘,則一律坑殺。
而後,唐軍略作整頓,便兵分數路一支南下,直撲鴨綠水畔的數座高句麗山城。
&nbs<style>.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y:block;margin:0010px0;border-radius:3px3px;border:1pxsolid#f2f2f2;}.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3px003px;line-height:22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10px;height:40px;width:40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float:left;}.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p{margin:0;}@media(max-width:768px){.show-app2-content.show-app2-detail.show-pc{disy:none;}}.show-app2-content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3px3px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rtive;line-height:22px;}.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style>sp;等到大軍直抵鴨綠水畔,望著依山傍水修建的泊汋城,軍中諸將陷入了沉默之中。
鴨綠水波濤洶湧、水流湍急,泊汋城依山而建,地勢易守難攻,且此地乃是高句麗名將劍牟岑固守,擁兵數萬、背倚堅城,想要將其攻陷,無非又是一場惡戰。
惡戰倒也罷了,唐軍上下士氣正盛,不懼死傷,又何懼惡戰?
問題在於泊汋城就建在鴨綠水渡口不遠之處,自路上攻伐,要繞過數道河流,難以發揮兵力之優勢,可若是命令水師派遣小型戰船溯流而上,以火炮轟擊泊汋城,可輕易破除其城防,猶如扒了殼的烏龜一般,再無抵擋之力。
然而若是那般,這攻陷泊汋城、強渡鴨綠水的功績,又該算在誰頭上?
當初為了將水師排除在東征之外,使其不能染指功勳,各方勢力默契的達成一致予以排擠。東征途中諸多惡戰明知若有水師參預會事半功倍,但是大家盡皆貪婪功勳,寧願冒著損兵折將之兇險亦不願水師參與其中。
然後大家赫然發現,無論是之前的安市城,亦或是眼前的泊汋城,甚至是以後的平穰城,這些堅城固然依山據險,卻無一列外盡皆建在大江大河之畔,而水師更是水麵之上橫行天下無敵,隻需溯流而上,以火炮轟擊,這些世人所謂的堅城,根本不堪一擊……
中軍帳內。
李績也犯了難,所以幹脆求見李二陛下,將心底猶豫道出。
“陛下明鑒,水師之盛,恰好是高句麗之天敵,天性克製,隻需重用水師,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則如今軍中對於水師極為抵觸,若是貿然將攻城之重任賦予水師,怕是會使得軍心震動、士氣低迷……微臣不敢擅專,懇請陛下裁決。”
他雖然是宰輔之首,軍中勢力也不低,但是是否準許水師參預攻城牽涉到諸多方麵的利益,一經發動必然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順利還好,可若是各方勢力盡皆抵觸,那可就麻煩了。
影響了東征大計,誰擔負得起這個責任?
故而,李績愈發感慨李二陛下堅定不移的打壓世家門閥之政策,實乃定國安邦之良策。否則任憑國內門閥、派係的勢力繼續發展下去,大家分庭抗禮,但凡你讚成的我都反對,根本不論對錯,長此以往,則必然種下亡國之根。
大隋強盛一時,便是因為朝中各方勢力混雜、各有述求、難以調和,故而內亂頻仍,最終烽煙處處,諾大帝國一朝傾覆,土崩瓦解。
李二陛下坐在案幾之後,一手婆娑著茶杯,歎了口氣。
他此刻神情憔悴,兩頰都已經深陷下去,整個人愈發老態盡顯,精神萎靡,狀態看上去並不好……
沉吟少頃,李二陛下搖頭道:“軍心士氣乃是重中之重,斷不可因為一時之順遂,便使得軍中將校心生抵觸。水師固然有優勢,可水師畢竟不能上岸,陸地上的戰爭還得依靠這幾十萬虎賁去一場一場的打,若是軍心不穩、士氣低落,如何覆亡高句麗?此事斷不可行。”
他是君王,不得不從全盤考量,以平衡為主。
這些年,水師縱橫七海、所向無敵,不僅滅國無數,在各處要隘之處占據無數港口,更使得大唐之商隊暢通大洋,不計其數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大唐國內。
此等功績,一時無兩。
水師上上下下也因此屢遭封賞,軍中將校提拔無數,深受全國軍隊之豔羨、嫉妒。
所以,當初水師才會被排擠於東征主力之外。
此刻若是將水師納入主力,一旦水師銳不可當的連續攻破泊汋城、平穰城,讓其餘軍隊怎麽辦?
需知道,世家門閥在他連續不斷的打壓政策之下,已經漸漸收斂、有所認可,而這一次東征的功勳,便是他給於世家門閥的賞賜。
雙方雖然並未言明,但相互之間已經有了默契。
如若此時他命令水師擔當主力,戰後功勳便會被水師領取,那些指望著東征功勳加官進爵、從此之後甘願消弭一部分勢力,將權力盡歸中樞的世家門閥們,豈會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