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如此重要,胤禛對他並沒有進行挾製,唯一影響隆科多的是張廷玉。
張廷玉雖位居人臣,卻是個漢人,他的身份決定了在皇位繼承上話語權並不重。
而隆科多的態度一直處於投機狀態。
胤禛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胤禛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第二,他善於耍兩麵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製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在康熙病危之時,胤禛幕僚高參鄔思道眼觀明銳,洞察分毫,對形勢做出了一個評估,他說:“決定大事就在今晚,如皇上大限在即,今晚就有遺詔,王爺不去,八爺他們就會改詔書,到那時他是皇上,你是聽命還是不聽命?王爺,你把關防大印交給我,如到了申時還沒你的消息,我就用關防大印派人去放了十三爺出來,他有很多故舊部下一唿百應,讓他們前去救你!”
有了這些,這才有了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
九子奪嫡以胤禛取勝而告終。
此後,胤禩等人不承認康熙遺詔,認為有假。
另外,對於康熙之死,也存在質疑。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
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估計康熙是在風裏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趕迴暢春園。
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迴到暢春園,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
由於康熙晚年身體並不好,自己對這次生病不重視之故。
到了十三日淩晨,康熙病情急轉直下,他感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醜刻,命人急召胤禛前來暢春園。
在胤禛還沒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將在京城裏的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因他奉旨祭奠東陵,不在京城)。
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是在巳刻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
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麽,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的時候,康熙便告駕崩。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誌綱要》裏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胤禛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
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麽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
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麽,說了什麽,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麵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後敘。
不管怎麽說,康熙已經撒手人寰,至於後麵發生什麽事情,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迴顧康熙的這不平凡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後的扶持下,才穩固了皇位,打敗了鼇拜,平定了三藩,統一了台灣,廓清了漠北,國泰民安,種種功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一生治國勤勉,完全稱得上是千百年以來難得一見的一代英主。
從胤禛繼位起,民間就流傳胤禛篡位的野史,其原因是八爺胤禩和十四爺胤禵不滿胤禛的繼位而向民間造謠。
實際上,胤禛是合法繼任皇位的,因為清朝的詔書是滿文漢文各一份,而且,詔書裏都是加有“皇”字的(如傳位於皇四子),而當時民間流傳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這種謠言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在傳位詔書中的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
並且,“於”這個字在當時是寫作“於”的,再加上詔書裏都是加有“皇”字的。
如用筆將“十”字改成“於,就變成“傳位皇於四子”,語句完全不通順。
再者,即便把漢文改了,那滿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間流傳的把“十”改成“於”是不成立的。
康熙帝駕崩時,現場都有誰?
雍正元年八月,在一次朝會上,雍正對滿朝文武大臣說道:“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當天)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意思自己是倉猝之間,被康熙臨終前定為皇位繼承人。
到了雍正七年,出了曾靜案後,雍正帝為了反駁,竟然破天荒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在書中,雍正帝對於康熙駕崩時的描述更加細致到位:“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佑、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允、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這段記錄,被記載於《清聖祖實錄》之中。
唯一可能性,就是在雍正繼位的上,隆科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雍正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晉封鎮國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泄露。”
有曆史學家懷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繳胤禵與康熙的奏折,以及嚴防胤禵親自帶奏折家信到京,是為了銷毀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
張廷玉雖位居人臣,卻是個漢人,他的身份決定了在皇位繼承上話語權並不重。
而隆科多的態度一直處於投機狀態。
胤禛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胤禛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第二,他善於耍兩麵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製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在康熙病危之時,胤禛幕僚高參鄔思道眼觀明銳,洞察分毫,對形勢做出了一個評估,他說:“決定大事就在今晚,如皇上大限在即,今晚就有遺詔,王爺不去,八爺他們就會改詔書,到那時他是皇上,你是聽命還是不聽命?王爺,你把關防大印交給我,如到了申時還沒你的消息,我就用關防大印派人去放了十三爺出來,他有很多故舊部下一唿百應,讓他們前去救你!”
有了這些,這才有了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
九子奪嫡以胤禛取勝而告終。
此後,胤禩等人不承認康熙遺詔,認為有假。
另外,對於康熙之死,也存在質疑。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
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估計康熙是在風裏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趕迴暢春園。
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迴到暢春園,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
由於康熙晚年身體並不好,自己對這次生病不重視之故。
到了十三日淩晨,康熙病情急轉直下,他感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醜刻,命人急召胤禛前來暢春園。
在胤禛還沒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將在京城裏的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因他奉旨祭奠東陵,不在京城)。
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是在巳刻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
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麽,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的時候,康熙便告駕崩。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誌綱要》裏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胤禛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
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麽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
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麽,說了什麽,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麵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後敘。
不管怎麽說,康熙已經撒手人寰,至於後麵發生什麽事情,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迴顧康熙的這不平凡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後的扶持下,才穩固了皇位,打敗了鼇拜,平定了三藩,統一了台灣,廓清了漠北,國泰民安,種種功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一生治國勤勉,完全稱得上是千百年以來難得一見的一代英主。
從胤禛繼位起,民間就流傳胤禛篡位的野史,其原因是八爺胤禩和十四爺胤禵不滿胤禛的繼位而向民間造謠。
實際上,胤禛是合法繼任皇位的,因為清朝的詔書是滿文漢文各一份,而且,詔書裏都是加有“皇”字的(如傳位於皇四子),而當時民間流傳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這種謠言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在傳位詔書中的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
並且,“於”這個字在當時是寫作“於”的,再加上詔書裏都是加有“皇”字的。
如用筆將“十”字改成“於,就變成“傳位皇於四子”,語句完全不通順。
再者,即便把漢文改了,那滿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間流傳的把“十”改成“於”是不成立的。
康熙帝駕崩時,現場都有誰?
雍正元年八月,在一次朝會上,雍正對滿朝文武大臣說道:“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當天)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意思自己是倉猝之間,被康熙臨終前定為皇位繼承人。
到了雍正七年,出了曾靜案後,雍正帝為了反駁,竟然破天荒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在書中,雍正帝對於康熙駕崩時的描述更加細致到位:“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佑、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允、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這段記錄,被記載於《清聖祖實錄》之中。
唯一可能性,就是在雍正繼位的上,隆科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雍正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晉封鎮國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泄露。”
有曆史學家懷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繳胤禵與康熙的奏折,以及嚴防胤禵親自帶奏折家信到京,是為了銷毀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