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製
對於這種定製的打破,很多官員心中不由彷徨起來。
但也有許多官員雀躍起來,不管實際操作如何,也不管他們日後會不會需要到,但這種擴大的晉升範圍,他們是樂於見到的。
而溫體仁下意識的看向了周延儒。
這廝經此一鬧,怕是一場空了。
“範卿!”朱由檢喊了一聲。
範景文幽歎一聲,這是要他接奪情旨意,他出列跪地道:“臣接旨。”
這時候左都禦史張延登大聲道:“臣請治方才失儀眾員殿前失儀之罪!”
周延儒和黃道周也紛紛道:“臣認罪……”
“認罪?認罪也得罰。你兩個,一個左侍郎,一個禮部尚書,竟然公然咆哮朝會,罰俸一年,方才所有開口者,罰俸半年。黃卿。”
跪地的黃道周趕緊應道:“臣……臣在。”
“宗藩需要一個學院,由你來設立,做這第一任院長,不必老想著辭官了,你也說了,朝中小人多,你若是辭官走了,朕可分不清誰是賢能之人,誰是小人。”
說著,朱由檢瞥了一眼黃道周。
後半句也不知道是嘲諷,還是揶揄。
黃道周隻好硬著頭皮跪地領旨。
“臣……臣接旨。”
“就這樣吧,退朝。”朱由檢直接轉迴便殿。
而這次朝會引來的反響是巨大的。
尤其是皇上決定不再采用廷推推舉的方式進行閣員遞補,這種決定對於朝廷的刺激是巨大的。
所以翌日,邸報便迅速增刊。
然後迅速的廣發天下。
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周延儒,並沒有遭受太多口誅筆伐,因為邸報並沒有太過詳細的描繪大朝會的細節,隻是說他與黃道周爭執,引起皇上不滿,從而引發了皇上對於廷推的改製。
而廷推的改製影響是十分大的,因為按舊例,不止是閣臣要廷推,六部的正位,也就是尚書缺位以及九邊總督缺位時,也是需要廷推來抉擇。
某種層麵來講,廷推其實就是自嘉靖年始曆經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等或上朝或不上朝的規則之下慢慢發展而成的在皇上不理政務時候廷臣自治的政治規則。
皇上這一番改製,真說不好是不是對於這種舊製的不滿。
“我是真心想辭官丁憂,奈何今日皇上忽然所言,我也是被逼無奈。”
走在文淵閣路上,範景文頗為無奈的對畢自嚴說道。
畢自嚴道:“放心吧,那種情形下,無人會怪罪於你,畢竟惹來了皇上盛怒,何況奪情一年,也不算什麽。”
範景文歎息:“話雖如此,但是我心奈何……”
畢自嚴道:“為國為民,怎可如此愚孝?奪情自古有之,何況,君父便不是爾父了?當前的朝局確實不適宜變動。”
範景文也隻好點頭。
迴到了文淵閣,範景文便開始著手工作。
他拿出大明輿圖。
“諸位,來議一下吧,新設新政推廣,哪五府合適?”
畢自嚴道:“我在朝會上有言,至好是設沿海三府,廣州地處嶺南,正要一府做則,以便日後推廣南麵。”
“那另外兩府呢?”
畢自嚴道:“內陸兩府,應當還是以江南為主,可將蘇州常州兩府納入新政推行。”
錢謙益皺眉道:“這樣江南務豈不是過重?沒見過老往南畿設新政的,南畿本便已有南京、鬆江所在執行新政,何必再往南畿增添?憑白惹來其餘州省冷言。”
馬士英當即說道:“什麽叫惹來其餘州省冷言?這莫是天大的好事?其他州省在爭?既然如此,又何言江南務重?錢閣老何必自欺欺人。”
錢謙益冷哼一聲,道:“何謂自欺欺人?便是從地方來看,此事不算得好事,那南畿亦占了兩府,於情於理,也不應該再增兩府。”
“此言差矣。”馬士英道。“我倒是覺得江南正合適,尤其是常州、蘇州兩府皆在鬆江府邊上,兩府之商也是經常來往鬆江,我常聞言,常州府、蘇州府商賈均喜歡在鬆江府置產。”
“這說明什麽?說明,常州府、蘇州府對於鬆江府的一應新政是了如紙掌,那麽倘若推行起來,想必亦是最容易為兩府之民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蘇州府與常州府均和鬆江府一般紡織為最,兩府商稅一改,年底歲入,必不會低於鬆江府!別忘了,吾等可還有一個五年計劃,若是兩府推行,怕是今年便可完成五年之計,相信這也是畢閣老言及常州府、蘇州府的原因之一。”
王象乾點頭道:“一則利於推行,二則利於推行之後的成效,如此一看,常州府、蘇州府確為比較好的選擇。”
畢自嚴也說道:“正是如此。”
範景文看向錢謙益詢問:“錢閣老?如無異議的話,那便暫且如此,待呈上通過後,發往邸報再看眾意?”
錢謙益頓時覺得自己獨木難支,但他仍然覺得一味以江南之地做新政是不妥的。
他道:“利於推行這一點上,我覺得有待商榷,你們隻看到了表麵,卻未曾想過,鬆江府自去歲謀逆案帶來的後果,江南諸府其實對於朝廷,畏懼甚深,一味推行新政,隻怕壓得太狠,反而會使江南之地離心,效果適得其反。”
馬士英聞言卻笑道:“那又如何?新政便不推行了?其餘州省府哪個會願意承擔新政?鬆江府剛開始連清丈都不願意,而今再看?”
錢謙益歎了口氣,知道自己是阻止不了了,便不再言。
範景文道:“那此事便暫且以此做準,我會上呈陛下,而關於第二件事……”
範景文頓了頓,看著其餘閣老。
“陛下的想法仍舊是,想要海運代替一部分漕運以作海運嚐試。”
“海運啊……”畢自嚴歎了一口氣,也默然了。
其他閣老更是沒話可說。
這點倒是十分統一,整個內閣五個閣老都不看好海運。
風險太高了,而且來自漕運的阻力極大。
即便是朱由檢願意退一步,表示不是完全不用漕運,可以兩手抓,試驗一下海運,但這種說法也難以讓五個閣老認同。
但是話又說迴來,朱由檢畢竟是皇上。
即便是內閣再不看好海運,也不得不考慮一下朱由檢的感受。
對於這種定製的打破,很多官員心中不由彷徨起來。
但也有許多官員雀躍起來,不管實際操作如何,也不管他們日後會不會需要到,但這種擴大的晉升範圍,他們是樂於見到的。
而溫體仁下意識的看向了周延儒。
這廝經此一鬧,怕是一場空了。
“範卿!”朱由檢喊了一聲。
範景文幽歎一聲,這是要他接奪情旨意,他出列跪地道:“臣接旨。”
這時候左都禦史張延登大聲道:“臣請治方才失儀眾員殿前失儀之罪!”
周延儒和黃道周也紛紛道:“臣認罪……”
“認罪?認罪也得罰。你兩個,一個左侍郎,一個禮部尚書,竟然公然咆哮朝會,罰俸一年,方才所有開口者,罰俸半年。黃卿。”
跪地的黃道周趕緊應道:“臣……臣在。”
“宗藩需要一個學院,由你來設立,做這第一任院長,不必老想著辭官了,你也說了,朝中小人多,你若是辭官走了,朕可分不清誰是賢能之人,誰是小人。”
說著,朱由檢瞥了一眼黃道周。
後半句也不知道是嘲諷,還是揶揄。
黃道周隻好硬著頭皮跪地領旨。
“臣……臣接旨。”
“就這樣吧,退朝。”朱由檢直接轉迴便殿。
而這次朝會引來的反響是巨大的。
尤其是皇上決定不再采用廷推推舉的方式進行閣員遞補,這種決定對於朝廷的刺激是巨大的。
所以翌日,邸報便迅速增刊。
然後迅速的廣發天下。
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周延儒,並沒有遭受太多口誅筆伐,因為邸報並沒有太過詳細的描繪大朝會的細節,隻是說他與黃道周爭執,引起皇上不滿,從而引發了皇上對於廷推的改製。
而廷推的改製影響是十分大的,因為按舊例,不止是閣臣要廷推,六部的正位,也就是尚書缺位以及九邊總督缺位時,也是需要廷推來抉擇。
某種層麵來講,廷推其實就是自嘉靖年始曆經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等或上朝或不上朝的規則之下慢慢發展而成的在皇上不理政務時候廷臣自治的政治規則。
皇上這一番改製,真說不好是不是對於這種舊製的不滿。
“我是真心想辭官丁憂,奈何今日皇上忽然所言,我也是被逼無奈。”
走在文淵閣路上,範景文頗為無奈的對畢自嚴說道。
畢自嚴道:“放心吧,那種情形下,無人會怪罪於你,畢竟惹來了皇上盛怒,何況奪情一年,也不算什麽。”
範景文歎息:“話雖如此,但是我心奈何……”
畢自嚴道:“為國為民,怎可如此愚孝?奪情自古有之,何況,君父便不是爾父了?當前的朝局確實不適宜變動。”
範景文也隻好點頭。
迴到了文淵閣,範景文便開始著手工作。
他拿出大明輿圖。
“諸位,來議一下吧,新設新政推廣,哪五府合適?”
畢自嚴道:“我在朝會上有言,至好是設沿海三府,廣州地處嶺南,正要一府做則,以便日後推廣南麵。”
“那另外兩府呢?”
畢自嚴道:“內陸兩府,應當還是以江南為主,可將蘇州常州兩府納入新政推行。”
錢謙益皺眉道:“這樣江南務豈不是過重?沒見過老往南畿設新政的,南畿本便已有南京、鬆江所在執行新政,何必再往南畿增添?憑白惹來其餘州省冷言。”
馬士英當即說道:“什麽叫惹來其餘州省冷言?這莫是天大的好事?其他州省在爭?既然如此,又何言江南務重?錢閣老何必自欺欺人。”
錢謙益冷哼一聲,道:“何謂自欺欺人?便是從地方來看,此事不算得好事,那南畿亦占了兩府,於情於理,也不應該再增兩府。”
“此言差矣。”馬士英道。“我倒是覺得江南正合適,尤其是常州、蘇州兩府皆在鬆江府邊上,兩府之商也是經常來往鬆江,我常聞言,常州府、蘇州府商賈均喜歡在鬆江府置產。”
“這說明什麽?說明,常州府、蘇州府對於鬆江府的一應新政是了如紙掌,那麽倘若推行起來,想必亦是最容易為兩府之民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蘇州府與常州府均和鬆江府一般紡織為最,兩府商稅一改,年底歲入,必不會低於鬆江府!別忘了,吾等可還有一個五年計劃,若是兩府推行,怕是今年便可完成五年之計,相信這也是畢閣老言及常州府、蘇州府的原因之一。”
王象乾點頭道:“一則利於推行,二則利於推行之後的成效,如此一看,常州府、蘇州府確為比較好的選擇。”
畢自嚴也說道:“正是如此。”
範景文看向錢謙益詢問:“錢閣老?如無異議的話,那便暫且如此,待呈上通過後,發往邸報再看眾意?”
錢謙益頓時覺得自己獨木難支,但他仍然覺得一味以江南之地做新政是不妥的。
他道:“利於推行這一點上,我覺得有待商榷,你們隻看到了表麵,卻未曾想過,鬆江府自去歲謀逆案帶來的後果,江南諸府其實對於朝廷,畏懼甚深,一味推行新政,隻怕壓得太狠,反而會使江南之地離心,效果適得其反。”
馬士英聞言卻笑道:“那又如何?新政便不推行了?其餘州省府哪個會願意承擔新政?鬆江府剛開始連清丈都不願意,而今再看?”
錢謙益歎了口氣,知道自己是阻止不了了,便不再言。
範景文道:“那此事便暫且以此做準,我會上呈陛下,而關於第二件事……”
範景文頓了頓,看著其餘閣老。
“陛下的想法仍舊是,想要海運代替一部分漕運以作海運嚐試。”
“海運啊……”畢自嚴歎了一口氣,也默然了。
其他閣老更是沒話可說。
這點倒是十分統一,整個內閣五個閣老都不看好海運。
風險太高了,而且來自漕運的阻力極大。
即便是朱由檢願意退一步,表示不是完全不用漕運,可以兩手抓,試驗一下海運,但這種說法也難以讓五個閣老認同。
但是話又說迴來,朱由檢畢竟是皇上。
即便是內閣再不看好海運,也不得不考慮一下朱由檢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