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朝堂
“朝會是皇上召開,但大多無甚事,您這直接朝會上上言,豈不是生事?”
黃道周氣的將筆一放,道:“是老夫生事的嗎?他周延儒勾結黨羽,憑空攻訐,老夫總是要辯上一辯,難道天下這麽霸道,隻允許他汙人清白,不許老夫辯白?”
“可您辯歸辯,也不要如此大範圍得罪同僚啊……您看您寫的,已經是置氣了。”
“哪裏置氣了?既然要上疏,自然是要皇上遠離奸佞!老夫所書之人,哪個不是投機取巧的奉承奸佞之輩?老夫已經決定了,便是冒著官不做,也得上這道奏疏!”
弟子沒辦法了,這老師顯然已經是動了真氣,強起來了,他也沒法勸了。
“你不用勸老夫了,老夫也想清楚了,入閣不入閣根本不重要,老夫入閣所圖,也不過是清理小人,任用賢能之人,為國為民。既然眼下又被那姓周的逼到這份上,也挺好,就此在百官麵前上一道疏,以明心跡。”
這下幾個弟子更沒轍了。
很快,時間來到了四月初一,百官入朝,文武兩列於午門之後,待到鳴鞭,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
等著朱由檢自宮中過來,禮樂奏響,鴻臚寺高唱“入班”,左右兩班廷官這才小心入殿。
入殿之後,便行一拜三叩頭禮節,緊接著便是奏事環節。
今日議事兩件,由閣臣範景文主持開議。
兩件事都是比較重大的事情,一件則是鬆江府、順天府之政策是否可以適當推廣至其他州府。
第二件則是皇家海運的船隻已經具備運輸資格,是否用海運代替漕運。
兩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尤其是第二件,百萬漕工衣食所係,牽一發動全身。
議事先是第一件,以錢謙益為首的反對派均反對全麵推廣兩地之新政。
錢謙益奏道:“鬆江府、京師乃特殊之地,特殊待遇可以諒解,但是為了平穩推行,仍需謹慎!”
馬士英則道:“南京亦推行商稅,未曾見有多少困難,可見,政策施行並無難度,臣仍然覺得應當迅速進行新政推行,以增加財政收入,而今考成法有所成,今年之考成,當以新政推行為目標。”
溫體仁也難得不看戲,他站出來道:“不可,兩京和鬆江府之所以成功,乃是特殊。兩京自不用說,天子腳下,商賈安分,鬆江府更是優待商賈,提倡交易,而其他地方均無此根據,難保不引起各地商賈反感。”
“便是兩京、鬆江府推行新商稅,逃離之商賈亦不在少數,倘貿然在十三省之地全然推行,逃稅者眾,實難以監督,屆時亦是虛政。”
“所以,臣以為,不應該全國性推行新政,應當適當加多幾個州府試點,在不斷完善商稅之收,一年一年慢慢擴之方為沉穩之道。”
溫體仁的提議其實在內閣早有商討。
所以並沒有什麽反對聲音。
朱由檢順勢詢問:“那應當擴幾個州府做新政試點?又是哪幾個州府適合?畢卿,你先說。”
畢自嚴出列應旨道:“是。臣以為,應比初次試點多,去年試點一共有三,兩京與鬆江,那麽今年應以五府合適,至於何處合適,沿海應有三,廣東廣州應設其一,其二福建泉州設一、浙江台州設一,至於內陸臣尚未想好。”
朱由檢有些疲憊的一錘定音,不想聽其他人反對嘈雜,便道:“那便內閣議一議哪五個州府好,下一件議事。”
許多想為畢自嚴說的幾個府辯一辯的官員一看皇上態度,頓時不敢再言,隻待之後以奏疏公文形式來和內閣爭辯一下。
“是。”範景文從容作答,緊接著開始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比較複雜。
主要原因是它敏感。
自遷都到北京以來,北京所應之糧,都是需要依靠漕運來運來,其中耗糜也是驚人。
可也無法否認它給京城帶來了可靠的供應。
所以和海運一比,盡管海運有諸多優勢,但是說破了天,漕運都猶如定海神針。
一言概之便是:它安全可靠。
海運成本是降低了,但是風險也提高了。
一旦遭遇海難,那是整個船隊都會被大海沉沒。
更別提漕運還涉及到如此多人的利益。
所以一議事,反對聲便是齊刷刷的響起。
“陛下!臣稽勳司郎中李彤融有奏,此事萬萬不可!海運非隻看其速其便其省,還需要看其險啊皇上!臣舊居沿海,知曉海上危機四伏,風浪極大,天氣惡劣,晝變其色,根本難以防禦。”
“臣翰林侍講張清泉有奏,讚同李郎中所言,非止是天氣之險,亦有盜賊之險!盜賊海上盤踞,不認不識,不管誰家,統統劫掠,堪稱難治!”
“臣吏部給事中李源琪亦有奏,海運極其不穩,並不適宜糧草運輸,京師重地,誤其一日便是後果不堪設想,若是海運,倒翻一船,便是天大之事,皇上當以穩重為先,漕運不可改啊。”
齊刷刷的大臣站出來跪倒在地諫言。
連前列的內閣諸臣都不讚同用海運。
隻是礙於皇上,並沒有太過直言。
而放到這裏當眾議論,自然便是清一色的反對。
朱由檢聽著臣子反對,麵色不變。
他早有所預料,所以也並沒有強求。
隻道:“此事發迴內閣再議吧。”
這次算是提前預演一次,讓大家有個心理閾值。
海運代替漕運,是勢在必行的,任何反對的理由其實不過是借口。
這一點上朱由檢看的很清楚。
漕運最大的槽點還是在於無數人都在其中伸手,與其一個個打斷手,真不如棄之。
隻是想要徹底淘汰漕運也是不現實,朱由檢也隻是想著時機成熟時,用海運來代替部分漕運,兩者兼之,慢慢削弱所謂的百萬衣食皆係於漕運。
而所謂時機成熟,那就是全麵開海,擁抱貿易時。
屆時,水師也得跟上保障,這樣到時候分發出海牌照,讓各航運商來競投海運,翻船了,自然就要由承運商來承擔。
說白了,一切問題其實都是有解決辦法。
但目前,確實不好動。
兩件事情議完,便是循例的問話,有事上奏,無事散朝。
這時候黃道周出列。
“臣詹事府少詹事兼吏部左侍郎周延儒有言上奏。”
黃道周瞥了眼竟然搶先的周延儒,亦是不甘示弱,言道:“臣協理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禮部尚書黃道周有言上奏。”
群臣渾身一震,有好戲看了。
朱由檢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們倆。
“黃卿先說來。”
“是!”
黃道周冷冷瞥了眼周延儒,隨後開始上奏。
“朝會是皇上召開,但大多無甚事,您這直接朝會上上言,豈不是生事?”
黃道周氣的將筆一放,道:“是老夫生事的嗎?他周延儒勾結黨羽,憑空攻訐,老夫總是要辯上一辯,難道天下這麽霸道,隻允許他汙人清白,不許老夫辯白?”
“可您辯歸辯,也不要如此大範圍得罪同僚啊……您看您寫的,已經是置氣了。”
“哪裏置氣了?既然要上疏,自然是要皇上遠離奸佞!老夫所書之人,哪個不是投機取巧的奉承奸佞之輩?老夫已經決定了,便是冒著官不做,也得上這道奏疏!”
弟子沒辦法了,這老師顯然已經是動了真氣,強起來了,他也沒法勸了。
“你不用勸老夫了,老夫也想清楚了,入閣不入閣根本不重要,老夫入閣所圖,也不過是清理小人,任用賢能之人,為國為民。既然眼下又被那姓周的逼到這份上,也挺好,就此在百官麵前上一道疏,以明心跡。”
這下幾個弟子更沒轍了。
很快,時間來到了四月初一,百官入朝,文武兩列於午門之後,待到鳴鞭,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
等著朱由檢自宮中過來,禮樂奏響,鴻臚寺高唱“入班”,左右兩班廷官這才小心入殿。
入殿之後,便行一拜三叩頭禮節,緊接著便是奏事環節。
今日議事兩件,由閣臣範景文主持開議。
兩件事都是比較重大的事情,一件則是鬆江府、順天府之政策是否可以適當推廣至其他州府。
第二件則是皇家海運的船隻已經具備運輸資格,是否用海運代替漕運。
兩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尤其是第二件,百萬漕工衣食所係,牽一發動全身。
議事先是第一件,以錢謙益為首的反對派均反對全麵推廣兩地之新政。
錢謙益奏道:“鬆江府、京師乃特殊之地,特殊待遇可以諒解,但是為了平穩推行,仍需謹慎!”
馬士英則道:“南京亦推行商稅,未曾見有多少困難,可見,政策施行並無難度,臣仍然覺得應當迅速進行新政推行,以增加財政收入,而今考成法有所成,今年之考成,當以新政推行為目標。”
溫體仁也難得不看戲,他站出來道:“不可,兩京和鬆江府之所以成功,乃是特殊。兩京自不用說,天子腳下,商賈安分,鬆江府更是優待商賈,提倡交易,而其他地方均無此根據,難保不引起各地商賈反感。”
“便是兩京、鬆江府推行新商稅,逃離之商賈亦不在少數,倘貿然在十三省之地全然推行,逃稅者眾,實難以監督,屆時亦是虛政。”
“所以,臣以為,不應該全國性推行新政,應當適當加多幾個州府試點,在不斷完善商稅之收,一年一年慢慢擴之方為沉穩之道。”
溫體仁的提議其實在內閣早有商討。
所以並沒有什麽反對聲音。
朱由檢順勢詢問:“那應當擴幾個州府做新政試點?又是哪幾個州府適合?畢卿,你先說。”
畢自嚴出列應旨道:“是。臣以為,應比初次試點多,去年試點一共有三,兩京與鬆江,那麽今年應以五府合適,至於何處合適,沿海應有三,廣東廣州應設其一,其二福建泉州設一、浙江台州設一,至於內陸臣尚未想好。”
朱由檢有些疲憊的一錘定音,不想聽其他人反對嘈雜,便道:“那便內閣議一議哪五個州府好,下一件議事。”
許多想為畢自嚴說的幾個府辯一辯的官員一看皇上態度,頓時不敢再言,隻待之後以奏疏公文形式來和內閣爭辯一下。
“是。”範景文從容作答,緊接著開始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比較複雜。
主要原因是它敏感。
自遷都到北京以來,北京所應之糧,都是需要依靠漕運來運來,其中耗糜也是驚人。
可也無法否認它給京城帶來了可靠的供應。
所以和海運一比,盡管海運有諸多優勢,但是說破了天,漕運都猶如定海神針。
一言概之便是:它安全可靠。
海運成本是降低了,但是風險也提高了。
一旦遭遇海難,那是整個船隊都會被大海沉沒。
更別提漕運還涉及到如此多人的利益。
所以一議事,反對聲便是齊刷刷的響起。
“陛下!臣稽勳司郎中李彤融有奏,此事萬萬不可!海運非隻看其速其便其省,還需要看其險啊皇上!臣舊居沿海,知曉海上危機四伏,風浪極大,天氣惡劣,晝變其色,根本難以防禦。”
“臣翰林侍講張清泉有奏,讚同李郎中所言,非止是天氣之險,亦有盜賊之險!盜賊海上盤踞,不認不識,不管誰家,統統劫掠,堪稱難治!”
“臣吏部給事中李源琪亦有奏,海運極其不穩,並不適宜糧草運輸,京師重地,誤其一日便是後果不堪設想,若是海運,倒翻一船,便是天大之事,皇上當以穩重為先,漕運不可改啊。”
齊刷刷的大臣站出來跪倒在地諫言。
連前列的內閣諸臣都不讚同用海運。
隻是礙於皇上,並沒有太過直言。
而放到這裏當眾議論,自然便是清一色的反對。
朱由檢聽著臣子反對,麵色不變。
他早有所預料,所以也並沒有強求。
隻道:“此事發迴內閣再議吧。”
這次算是提前預演一次,讓大家有個心理閾值。
海運代替漕運,是勢在必行的,任何反對的理由其實不過是借口。
這一點上朱由檢看的很清楚。
漕運最大的槽點還是在於無數人都在其中伸手,與其一個個打斷手,真不如棄之。
隻是想要徹底淘汰漕運也是不現實,朱由檢也隻是想著時機成熟時,用海運來代替部分漕運,兩者兼之,慢慢削弱所謂的百萬衣食皆係於漕運。
而所謂時機成熟,那就是全麵開海,擁抱貿易時。
屆時,水師也得跟上保障,這樣到時候分發出海牌照,讓各航運商來競投海運,翻船了,自然就要由承運商來承擔。
說白了,一切問題其實都是有解決辦法。
但目前,確實不好動。
兩件事情議完,便是循例的問話,有事上奏,無事散朝。
這時候黃道周出列。
“臣詹事府少詹事兼吏部左侍郎周延儒有言上奏。”
黃道周瞥了眼竟然搶先的周延儒,亦是不甘示弱,言道:“臣協理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禮部尚書黃道周有言上奏。”
群臣渾身一震,有好戲看了。
朱由檢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們倆。
“黃卿先說來。”
“是!”
黃道周冷冷瞥了眼周延儒,隨後開始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