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西山村的隊長何明亮提出的問題,劉岩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思緒即刻迴到了前年夏天:


    那是他第一次踏上鬆楊,第一次來到距離生產大隊最遠的雲嶺村。


    雲嶺村位於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上,常年雲霧繚繞。


    從鬆楊生產大隊出發,走三十多公裏路到山腳下,還要走四十多公裏陡峭的山路才能到達雲嶺村。


    全村隻有五戶人家,處於深山老林之中,男女老少不到三十個人。


    方圓幾十平方公裏內,岩石就占八成。石頭縫裏的旱地不到兩成,大多都是斜坡地。


    而且這些旱地隻能種出洋芋、苞穀和紅薯。


    山高路遠,想要從外麵背一袋米麵迴來,實在太難了。所以,一直以來,米麵在雲嶺村成了奢侈品。


    而且野豬、黑熊、毒蛇常年出沒,不僅和村民爭奪食物,還經常傷人。


    鬆楊生產大隊下屬的二十四個自然村比較分散,每次要給各個自然村發通知或信息,通常隻能采取一個村接著一個村的煙火傳遞方式。


    夜裏用火把,白日用熏煙。


    一把火或一把熏煙,代表有外村人要上山,兩把火或熏煙,代表大隊要開大會。


    而最偏遠的雲嶺村要接收外界的信息,全靠距離它最近的西山村山上的火把或熏煙傳遞信號。


    如果雲嶺村在山上點起三把火或熏煙,就意味著村裏出了大問題,向外界緊急求救。


    這種情況,通常是遇到山上有人生命危險,希望山下的人在半道上接應。大多數情況是婦女難產或被野獸咬傷。


    就在劉岩到雲嶺村調研的第二天下午,聽說村民林元明的妻子上山撿榛子的時候,被毒蛇咬傷。他和雲嶺村的隊長李天放立即來到了林元明的家中。


    兩人進了屋子,隻見林元明含著淚,手裏哆哆嗦嗦地拿著一把鋸子。


    妻子黃玉香躺在床上,痛苦的流著眼淚,一條紅腫的腿露在外麵。


    剛滿六歲的兒子一邊使勁抱著爸爸的腿,一邊哭喊著:“不要,不要,爸爸不要鋸啊!”


    而三歲的女兒流著眼淚張開雙臂擋在媽媽的身前。


    一旁站著一臉無可奈何表情的赤腳醫生和兩位村民。


    這是劉岩這輩子頭一迴見到如此慘不忍睹的場景,他驚訝的上前製止林元明:“你怎麽能這麽殘忍?為什麽要鋸你妻子的腿?”


    林元明憤憤的把手中的鋸子往地上一甩,一把鼻涕一把淚號啕大哭,說不出一句話。


    ......


    這個時候,赤腳醫生和兩位村民告訴劉岩,黃玉香的左腳不小心被劇毒的眼鏡王蛇咬傷了,如果不鋸斷半截受傷的腿,生命就有危險。


    劉岩轉過身子問李天放:“為什麽不讓人馬上送下山?或點起煙火求救?”


    李天放搖了搖頭,一臉寫滿了悲痛:“來不及了,無論是從山上抬到上下,或者從山下走到山上,四十多公裏陡峭的山路最快也得七八個小時。


    即使山上和山下同時走,隻要走一半的路,也得四到五個小時,根本來不及。


    這是眼鏡王蛇,如果不鋸腿就沒命了。”


    接著,李天放又告訴梁海濤:“雲嶺村近百年來,遇到被毒蛇咬傷隻能用這種辦法。


    不僅如此,婦女遇到難產時也是一樣,如果送不出去,也隻能是等死。


    我迴村十幾年了,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也麻木了。”


    ……


    “李天放大哥,雲嶺村的李天放大哥來了嗎?”想到這兒,劉岩對著院子裏的人群高聲喊道。


    “劉書記,我在這兒。”李天放從人群中站了起來。


    “你過來。”劉岩對李天放招了招手。


    接著,他指了指走到自己身邊的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對大家說道:”這位是雲嶺村的帶頭人李天放。


    相信在座的不少人都認識他,他是一位六十年代的迴鄉知青。


    比小崗村還早十年,他就一直想帶領雲嶺村的村民脫貧致富,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種植天麻、養蜜蜂。


    結果辛辛苦苦種植的天麻被野豬拱完了,辛辛苦苦收成的蜂蜜讓黑熊吃個精光。


    如今,從雲嶺村通往下山的那條四十多公裏的崎嶇山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寬度不到三十公分寬。


    就是李天放大哥十幾年來帶領著二十多名男女老少像愚公移山似的,一點一點在懸崖峭壁上開出來的。


    社員同誌們,雲嶺村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天放大哥和雲嶺村的村民這種精神,任何艱難的路都不在話下。”


    說到這兒,劉岩哽咽著實在無法往下說了。


    他不由得想起前世和幾個要好的朋友在燕京海澱一家餐廳吃涮羊肉,大夥兒對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出了不同觀點。


    起因是阿源說的一句話:對於做事兒,世人總結出來的技巧很多,但歸根結底無非就是專一和堅持,曾經感動一代人的愚公移山就是最好的典範。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仔細琢磨並不全麵。精神固然可佳,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值得磋商。


    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裏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禦寇,敘述了這麽一個故事:


    愚公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須繞過這兩座大山,極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開會,最後一致決定:挖山!


    對此,有人說愚公“愚”,愚公對人說:我雖然老了,但是我還有兒子。


    如果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死了,還有重孫;子子孫孫,無窮無盡。


    而山上的土挖一點就少一點,石頭搬走一塊就少一塊,隻要我堅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總有一天能搬走這兩座大山。


    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將兩座山挪走了。


    紀錄片大師尤裏斯伊文思七十年代曾經在華國拍攝過同名的紀錄片。


    導演吳家駘以其為藍本拍攝了三十集同名電視連續劇。


    偉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鴻有名畫《愚公移山》傳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濤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


    麵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談。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麵對著滿堂兒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歎。


    不錯,愚公精神的主要精髓就是專一!堅持!


    但從思維方式來說,並不今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輩輩子子孫孫挖山,目的是為了什麽?


    不就是為了想要走出去的時候,出入方便嗎?


    既然圖的是方便,為什麽不能用一勞永逸的方式,把家搬到山的那頭去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頭重建一個家園,難道不比挖兩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嗎?


    有同樣的時間,不僅能夠解決道路的問題,而且還能作出很多比每天挖山不止更有意義的事情。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1976從知青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魂081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魂0817並收藏重生1976從知青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