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這種現象,真是有必要好好說說。


    先講一個小故事。宋朝仁宗年間,一位剛剛進宮沒多久的小內侍由於記憶力好,背誦東西快而且迴答問題條理清晰而被主管宦官讚賞,小內侍很高興。主管問他:“你叫什麽名字啊?”


    小內侍應聲迴答:“我叫梁元亨。”結果他多嘴了一句:“元亨利貞的元亨。”


    多嘴的這一句為他招來了災禍,主管宦官上來就給了他一個大嘴巴,他還沒迴過神,主管宦官向他咆哮道:“宮中之人,天子近侍,竟然不知道避諱”。


    梁元亨被打哭了,隨後被關在小黑屋裏沒吃沒喝很久,等到他從小黑屋裏出來,驚魂未定的他選擇改一個名字,從此,他不叫梁元亨了,改名為梁懷吉。


    好的,問題來了,他為什麽不能叫梁元亨,元亨利貞為什麽犯了避諱?


    原來是這樣,宋仁宗叫趙禎。他叫趙禎,其他人不光是不能叫趙禎了,在別人麵前連禎這個音也不能發出來,沒辦法,封建時代,皇權獨尊嘛。


    自古以來,避諱成風,要避諱名字,避諱地方,還要避諱事情,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所以古人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此番我們探討一下宋代的避諱,實在是很有趣,避諱的原因五花八門,避諱引起的連鎖反應讓人讀罷頓感妙趣橫生,可對當時的宋人來說,避諱讓他們無限頭大。


    據我總結,大宋王朝避諱一般有三種情形:第一,重禮尊上。第二,避兇就吉。第三,炫耀才華,低調展示,不留痕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物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塞ma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塞man並收藏大宋物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