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秋思
【作者】範仲淹?【朝代】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延州知州範仲淹在深秋登上了延州城頭,遙望塞外,感慨萬千。
塞外的風景,與自己的家鄉大有不同,讓他格外不適應。範仲淹是吳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這可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在南方,深秋並沒有那麽冷。
可是現在,冷得異常。刺骨的寒風,吹著,範仲淹的手瑟瑟發抖,他抬起頭,望向天邊的大雁,他思考著:現在是秋天,北雁南飛,可是這大雁啊,飛到衡陽便不再南飛了,而我和我的士兵呢,到底到何時才能像這大雁一樣南歸家鄉?大雁能去留無意,而我們卻身不由己。
號角聲吹響了,聲音來自四麵八方,朝著城外遠眺的範仲淹看見,在無數險峻的山巒之間,正如當年王維所寫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實際上正是眼前即景,在落日的餘暉之下,邊塞的城門正緩緩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城,已經是一座孤城了。
沒錯,他所主政的延州城,早已陷入了西夏人的重重包圍。
李白說,金樽清酒鬥十千,我想這詩對於範仲淹來說一定不陌生,可如今,在邊塞,在這座孤城裏,哪來的清酒呢?唯有一杯濁酒,聊以自慰。
家離詞人有多遠呢?萬裏之遙。能迴去嗎?並不能。為什麽呢?狂胡未滅。範仲淹不禁想到當年東漢的竇憲,燕然勒功,可如今的自己,寸功未立,西夏人的氣焰囂張的很。
是啊,我和戰士們一樣,想迴家,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不能迴家,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建功立業,把敵人逐出我們的國門之外,所以,我們想家但是不能迴家。範仲淹長歎了一口氣,作為一方主帥,範仲淹很清楚將士們矛盾的心理,他們既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業,然而雖是錚錚鐵骨,卻有柔腸,他們也希望戰爭早點結束,迴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他們平凡,卻也偉大。
夜漸漸深了,月兒漸漸明了,寒風漸漸緊了。
範仲淹和守城將士並無睡意。很多時候,這裏的人們徹夜不睡,將軍征夫,白了頭發,流下眼淚。
邊塞是苦寒的,現實是骨感的,惆悵是必然的。範仲淹寫的這首詞,很好的反映了將士們的真實心理與狀態。
這首詞也隨著將士們的傳唱,口口相傳,傳到了東京汴梁。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朝臣,聽罷這首將士們的血淚和歌而成的詞,竟不以為然,還批評範仲淹憂患心太重、這首詞寫得太普通,沒有什麽韻味,與此同時,同樣是寫邊塞將士的詞作——蔡挺的《喜遷鶯》在京城大火。
我們來看一看他究竟寫了什麽。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楗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鬥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人人都陶醉於這個“太平也”,仁宗皇帝也多有稱道,沒錯,範仲淹的《漁家傲》,其任何一句,都沒有這句“太平也”更令仁宗皇帝和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大臣感到高興。
可是啊,粉飾太平又有什麽用呢?仗還是要人去打,總有人要在邊塞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苦寒,邊塞的將士們做不到歡愉,幾乎沒有娛樂,也不太可能金樽清酒鬥十千,更不可能頻頻醉倒。
《喜遷鶯》在那個時代暫時贏了,其受追捧的程度遠遠大於範仲淹的《漁家傲》,可是他最終輸了,輸給了曆史,輸給了時間,也同樣輸給了人心。到今天,我敢說,當這篇《漁家傲·秋思》已經通過教科書的普及達到了眾所周知的程度,那篇當時火遍整個大宋東京城的《喜遷鶯》在一千年的時間中悄然銷聲匿跡。
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對《漁家傲·秋思》的評價,才是這首詞真正的、真實的成績。它昭告著世人:唯有沉得下去的詞人,隻有反映人民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代的大浪淘沙。
【作者】範仲淹?【朝代】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延州知州範仲淹在深秋登上了延州城頭,遙望塞外,感慨萬千。
塞外的風景,與自己的家鄉大有不同,讓他格外不適應。範仲淹是吳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這可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在南方,深秋並沒有那麽冷。
可是現在,冷得異常。刺骨的寒風,吹著,範仲淹的手瑟瑟發抖,他抬起頭,望向天邊的大雁,他思考著:現在是秋天,北雁南飛,可是這大雁啊,飛到衡陽便不再南飛了,而我和我的士兵呢,到底到何時才能像這大雁一樣南歸家鄉?大雁能去留無意,而我們卻身不由己。
號角聲吹響了,聲音來自四麵八方,朝著城外遠眺的範仲淹看見,在無數險峻的山巒之間,正如當年王維所寫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實際上正是眼前即景,在落日的餘暉之下,邊塞的城門正緩緩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城,已經是一座孤城了。
沒錯,他所主政的延州城,早已陷入了西夏人的重重包圍。
李白說,金樽清酒鬥十千,我想這詩對於範仲淹來說一定不陌生,可如今,在邊塞,在這座孤城裏,哪來的清酒呢?唯有一杯濁酒,聊以自慰。
家離詞人有多遠呢?萬裏之遙。能迴去嗎?並不能。為什麽呢?狂胡未滅。範仲淹不禁想到當年東漢的竇憲,燕然勒功,可如今的自己,寸功未立,西夏人的氣焰囂張的很。
是啊,我和戰士們一樣,想迴家,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不能迴家,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建功立業,把敵人逐出我們的國門之外,所以,我們想家但是不能迴家。範仲淹長歎了一口氣,作為一方主帥,範仲淹很清楚將士們矛盾的心理,他們既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業,然而雖是錚錚鐵骨,卻有柔腸,他們也希望戰爭早點結束,迴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他們平凡,卻也偉大。
夜漸漸深了,月兒漸漸明了,寒風漸漸緊了。
範仲淹和守城將士並無睡意。很多時候,這裏的人們徹夜不睡,將軍征夫,白了頭發,流下眼淚。
邊塞是苦寒的,現實是骨感的,惆悵是必然的。範仲淹寫的這首詞,很好的反映了將士們的真實心理與狀態。
這首詞也隨著將士們的傳唱,口口相傳,傳到了東京汴梁。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朝臣,聽罷這首將士們的血淚和歌而成的詞,竟不以為然,還批評範仲淹憂患心太重、這首詞寫得太普通,沒有什麽韻味,與此同時,同樣是寫邊塞將士的詞作——蔡挺的《喜遷鶯》在京城大火。
我們來看一看他究竟寫了什麽。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楗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鬥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人人都陶醉於這個“太平也”,仁宗皇帝也多有稱道,沒錯,範仲淹的《漁家傲》,其任何一句,都沒有這句“太平也”更令仁宗皇帝和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大臣感到高興。
可是啊,粉飾太平又有什麽用呢?仗還是要人去打,總有人要在邊塞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苦寒,邊塞的將士們做不到歡愉,幾乎沒有娛樂,也不太可能金樽清酒鬥十千,更不可能頻頻醉倒。
《喜遷鶯》在那個時代暫時贏了,其受追捧的程度遠遠大於範仲淹的《漁家傲》,可是他最終輸了,輸給了曆史,輸給了時間,也同樣輸給了人心。到今天,我敢說,當這篇《漁家傲·秋思》已經通過教科書的普及達到了眾所周知的程度,那篇當時火遍整個大宋東京城的《喜遷鶯》在一千年的時間中悄然銷聲匿跡。
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對《漁家傲·秋思》的評價,才是這首詞真正的、真實的成績。它昭告著世人:唯有沉得下去的詞人,隻有反映人民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代的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