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朱孔
下到鄉裏,願意剪發的人更多。
還有不少孔姓之人願意剪發,他們也是孔子苗裔,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淪為孔家高層奴役的對象。其實這種現象不知在曲阜孔家存在,還廣泛存在於朱明的宗室之中。
朱家宗室經過兩百多年的生育繁殖,人口數量早就突破天際。偏偏朝廷非常限製宗室的行為,不允許出仕,不允許從事四民之業,隻能困在封地。
隻在萬曆到天啟年間,對宗室開放過一段時間的科舉。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高高在上的親王和近支宗室,依舊可以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血緣疏遠的底層宗室成員,其狀況就大不如從前。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製度,爵位降至奉國中尉後不再遞減,而一個奉國中尉的俸祿是年祿米二百石。二百石的祿米,怎麽著也能供養一家人衣食無憂吧?
然而事實是經常遇到折鈔和拖欠情況,貧窮的宗室成員甚至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更有甚者,故意違反朝廷律法,隻因為監獄裏能吃飽飯。
很多人說明朝宗室就是寄生蟲,是他們吃垮了大明朝。這話對於世襲親王或者近枝宗藩來說,確實沒問題。但是對於最廣大的底層宗室來說,他們是想自謀生計而不得。
山東就有一家魯王,清軍攻破兗州的時候,擄走了數萬人口,其中有不少是大明朝的宗室。一個個都是奉國中尉,個個骨瘦如柴,麵帶菜色,過得還不如乞丐灑脫。
到了遼東後,大清給他們重新編戶,派他們去黑龍江墾荒,他們的日子才算有所好轉。
堂堂大明宗室,日子過得還不如大清的平民,這說出去誰信啊?但事實就是這麽魔幻,他們甚至比其他人更有幹勁。
代善針對黑龍江給出的支持政策,就以大明宗室響應的最徹底。考到六十分的大明宗室,就沒有不願意去遼東墾荒的。說到底還是在山東窮怕了,去了遼東能夠當官不說,開出來的土地若幹年後還能歸自己所有。
範文程堂堂一省巡撫,在曲阜隻能當縣令用,那些被福臨任命為知府、知縣的官員,就隻能當牛馬用了。
知府待遇好一點點,在城裏宣讀詔令,為已剃發的百姓重新登記造冊。
攝兗州知府張興坐在衍聖公府的門口,手裏抓著一隻狼毫筆,不停的沾磨書寫。喉嚨問得嘶啞,喝水都救不過來,隻能安排他人問詢最基本的情況。
“叫什麽名字。”
“朱壽康。”
大明宗室來投,大家夥已經見怪不怪。朱壽康之前,張興已經為不少大明宗室登記戶冊,這其中又以朱壽康最“富貴”。
宗室之名,朱元璋早已定下規則。每一係都有自己的字輩,第三字又要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則命名。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遠支宗室的名字,別說第三字合五行相生了,就連字輩都沒有,就一個光禿禿的朱字。
朱貴,朱祿等多的是,朱壽康能落一個壽字輩,確實算得上是一眾朱家人裏最富貴的那個。張興看向來人,隻見他衣衫整潔,整體有些瘦弱,但精神較之前那些宗室好太多。
“大明宗室?”
朱壽康猶豫了下,點了點頭:“是。”
“你不用擔心,我大清一視同仁,隻要你剪了發,就會將你編入八旗,然後給伱分田。”張興對朱壽康有些好奇,見他有些猶豫,親口解釋道。
“看你樣子,讀過書?”
“讀過幾本閑書,也是為生計所迫。改名換姓,在鄉下私塾裏教授童生,勉強能為一家人糊口。”
一聽是讀書人,張興的興趣就更大了,又耐著性子說了幾句:“讀書好,讀書可以參加科舉,就算你姓朱也可以。實不相瞞,現在就有魯王一係的宗室在大清為官。”
朱壽康頭一次聽到這種事情,他還真不知道有大明宗室在大清當官。
“你別不相信,兗州地界,我大清去年就來過。那會的魯王叫什麽來著,論起輩分來,還是你侄子吧?”
“可不敢和他攀關係,早已經出了五服。”倒不是朱壽康擔心魯王牽連到自己,而是他一家跟魯王府的關係已經非常疏遠,他本人也確實不待見魯王府。
“去年不少宗室被帶去了遼東,正逢朝廷新開科舉,凡大清之民皆可報名參加。許多讀過書的宗室報名,考的也還不錯,不少人當了官。”
“你讀過書,也可以好好準備下,我聽到消息,朝廷又要開科舉了。”
張興之所以願意和朱壽康說這麽多,一來朱壽康給他的印象很不錯,二來作為知府,自然希望能夠早日主政一方,可主政一方需要用人啊。
朝廷的政策他隻能執行,但均田與剪發捆綁,再加上士紳一體納糧政策,也確實會將讀書人推到對立麵。遠的不說,就說曲阜這裏,剪發來登記戶冊的讀書人少之又少。
能出現朱壽康這樣一位讀書人,還是大明宗室,張興自然要特殊照顧下。
“多謝大人提醒。”朱壽康對著張興躬身作揖,他是打心底發出的感謝。
“好說,說不準日後我們還能同朝為官。家裏幾口人?”
“四口,就我和拙荊,還有一兒一女。”
“兒子多大了?看告示了吧,給你提個醒,若是超過十七歲,記得帶他一起剪發。”
“還小,才十歲不到,也不必等十七歲了,在下迴家以後就給他剪了。”
這下子張興對朱壽康更加滿意了,不過排隊等著登記戶冊的百姓很多,他問完基本情況後,告訴他科舉考試的範圍,便讓其離開。
“下一個。叫什麽”
“孔福!”
得了,又是一個孔家人,看樣子吃了不少苦,皮膚黝黑,還有些瘦小。剪短的頭發,才讓他看起來有一點點精神。
不過一聽這名,孔字都寫了一半的張興,手立馬頓住了。
朋友,知道大清皇帝叫啥不,可不興叫這名啊。不過不知者無罪,張興也不可能因為人家沒有避諱,就把他給抓起來。
說到底,福臨才是後來人。人家叫孔福的時候,身為皇帝陛下的福臨,恐怕還沒出生呢。
“這位老哥,你這名犯忌諱了,我不敢寫,我建議你換個名,要不叫孔貴?”
那人可勁的搖頭:“不成不成,俺弟就叫孔貴,他還在那邊剪發,等會才過來。”他有些不理解,怎麽就犯忌諱了。
“俺這名都叫了三四十年了,以前也不見別人跟俺說犯忌諱呀?再說這名是俺娘給取的,當初她老人家為了給俺兄弟二人求名,還花了兩匹布呢。俺娘死的時候,就給俺留下這個名。大人,俺能不能不改名?”
“這。”張興也有些犯難,讓人改掉用了幾十年的名字,也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犯忌諱是事實,不改也說不過去。
下到鄉裏,願意剪發的人更多。
還有不少孔姓之人願意剪發,他們也是孔子苗裔,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淪為孔家高層奴役的對象。其實這種現象不知在曲阜孔家存在,還廣泛存在於朱明的宗室之中。
朱家宗室經過兩百多年的生育繁殖,人口數量早就突破天際。偏偏朝廷非常限製宗室的行為,不允許出仕,不允許從事四民之業,隻能困在封地。
隻在萬曆到天啟年間,對宗室開放過一段時間的科舉。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高高在上的親王和近支宗室,依舊可以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血緣疏遠的底層宗室成員,其狀況就大不如從前。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製度,爵位降至奉國中尉後不再遞減,而一個奉國中尉的俸祿是年祿米二百石。二百石的祿米,怎麽著也能供養一家人衣食無憂吧?
然而事實是經常遇到折鈔和拖欠情況,貧窮的宗室成員甚至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更有甚者,故意違反朝廷律法,隻因為監獄裏能吃飽飯。
很多人說明朝宗室就是寄生蟲,是他們吃垮了大明朝。這話對於世襲親王或者近枝宗藩來說,確實沒問題。但是對於最廣大的底層宗室來說,他們是想自謀生計而不得。
山東就有一家魯王,清軍攻破兗州的時候,擄走了數萬人口,其中有不少是大明朝的宗室。一個個都是奉國中尉,個個骨瘦如柴,麵帶菜色,過得還不如乞丐灑脫。
到了遼東後,大清給他們重新編戶,派他們去黑龍江墾荒,他們的日子才算有所好轉。
堂堂大明宗室,日子過得還不如大清的平民,這說出去誰信啊?但事實就是這麽魔幻,他們甚至比其他人更有幹勁。
代善針對黑龍江給出的支持政策,就以大明宗室響應的最徹底。考到六十分的大明宗室,就沒有不願意去遼東墾荒的。說到底還是在山東窮怕了,去了遼東能夠當官不說,開出來的土地若幹年後還能歸自己所有。
範文程堂堂一省巡撫,在曲阜隻能當縣令用,那些被福臨任命為知府、知縣的官員,就隻能當牛馬用了。
知府待遇好一點點,在城裏宣讀詔令,為已剃發的百姓重新登記造冊。
攝兗州知府張興坐在衍聖公府的門口,手裏抓著一隻狼毫筆,不停的沾磨書寫。喉嚨問得嘶啞,喝水都救不過來,隻能安排他人問詢最基本的情況。
“叫什麽名字。”
“朱壽康。”
大明宗室來投,大家夥已經見怪不怪。朱壽康之前,張興已經為不少大明宗室登記戶冊,這其中又以朱壽康最“富貴”。
宗室之名,朱元璋早已定下規則。每一係都有自己的字輩,第三字又要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則命名。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遠支宗室的名字,別說第三字合五行相生了,就連字輩都沒有,就一個光禿禿的朱字。
朱貴,朱祿等多的是,朱壽康能落一個壽字輩,確實算得上是一眾朱家人裏最富貴的那個。張興看向來人,隻見他衣衫整潔,整體有些瘦弱,但精神較之前那些宗室好太多。
“大明宗室?”
朱壽康猶豫了下,點了點頭:“是。”
“你不用擔心,我大清一視同仁,隻要你剪了發,就會將你編入八旗,然後給伱分田。”張興對朱壽康有些好奇,見他有些猶豫,親口解釋道。
“看你樣子,讀過書?”
“讀過幾本閑書,也是為生計所迫。改名換姓,在鄉下私塾裏教授童生,勉強能為一家人糊口。”
一聽是讀書人,張興的興趣就更大了,又耐著性子說了幾句:“讀書好,讀書可以參加科舉,就算你姓朱也可以。實不相瞞,現在就有魯王一係的宗室在大清為官。”
朱壽康頭一次聽到這種事情,他還真不知道有大明宗室在大清當官。
“你別不相信,兗州地界,我大清去年就來過。那會的魯王叫什麽來著,論起輩分來,還是你侄子吧?”
“可不敢和他攀關係,早已經出了五服。”倒不是朱壽康擔心魯王牽連到自己,而是他一家跟魯王府的關係已經非常疏遠,他本人也確實不待見魯王府。
“去年不少宗室被帶去了遼東,正逢朝廷新開科舉,凡大清之民皆可報名參加。許多讀過書的宗室報名,考的也還不錯,不少人當了官。”
“你讀過書,也可以好好準備下,我聽到消息,朝廷又要開科舉了。”
張興之所以願意和朱壽康說這麽多,一來朱壽康給他的印象很不錯,二來作為知府,自然希望能夠早日主政一方,可主政一方需要用人啊。
朝廷的政策他隻能執行,但均田與剪發捆綁,再加上士紳一體納糧政策,也確實會將讀書人推到對立麵。遠的不說,就說曲阜這裏,剪發來登記戶冊的讀書人少之又少。
能出現朱壽康這樣一位讀書人,還是大明宗室,張興自然要特殊照顧下。
“多謝大人提醒。”朱壽康對著張興躬身作揖,他是打心底發出的感謝。
“好說,說不準日後我們還能同朝為官。家裏幾口人?”
“四口,就我和拙荊,還有一兒一女。”
“兒子多大了?看告示了吧,給你提個醒,若是超過十七歲,記得帶他一起剪發。”
“還小,才十歲不到,也不必等十七歲了,在下迴家以後就給他剪了。”
這下子張興對朱壽康更加滿意了,不過排隊等著登記戶冊的百姓很多,他問完基本情況後,告訴他科舉考試的範圍,便讓其離開。
“下一個。叫什麽”
“孔福!”
得了,又是一個孔家人,看樣子吃了不少苦,皮膚黝黑,還有些瘦小。剪短的頭發,才讓他看起來有一點點精神。
不過一聽這名,孔字都寫了一半的張興,手立馬頓住了。
朋友,知道大清皇帝叫啥不,可不興叫這名啊。不過不知者無罪,張興也不可能因為人家沒有避諱,就把他給抓起來。
說到底,福臨才是後來人。人家叫孔福的時候,身為皇帝陛下的福臨,恐怕還沒出生呢。
“這位老哥,你這名犯忌諱了,我不敢寫,我建議你換個名,要不叫孔貴?”
那人可勁的搖頭:“不成不成,俺弟就叫孔貴,他還在那邊剪發,等會才過來。”他有些不理解,怎麽就犯忌諱了。
“俺這名都叫了三四十年了,以前也不見別人跟俺說犯忌諱呀?再說這名是俺娘給取的,當初她老人家為了給俺兄弟二人求名,還花了兩匹布呢。俺娘死的時候,就給俺留下這個名。大人,俺能不能不改名?”
“這。”張興也有些犯難,讓人改掉用了幾十年的名字,也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犯忌諱是事實,不改也說不過去。